来中国旅游,咋就成了老外的流量密码?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危险,真的很危险。”
“我没开玩笑”
“在中国的夜晚,你一定要小心……这个”

China travel
先说说前置背景吧。许多外国人对国内的刻板印象,就如同油管百万博主Harry Jaggard说的那样:
“中国一向以交通不便而闻名(very famous for being difficult to travel)”。

嗯,“以 交 通 不 便 而 闻 名 ”……

脏、乱、差、落后、封闭,这就是我们一贯所背负的刻板印象。
而自从去年中国对54国放开144小时过境免签之后,许多老外就开始过来一探究竟了。
最开始,有不少博主都是抱着“探险”“遭罪”这样宝贵的流量精神来的,就像咱们看刘墉在印度干净又卫生一样。但直到他们下了飞机、走进城市,才后知后觉地化身为了刘海柱的人间异形同位体。
“你大爷啊,你给我干哪来了……这还是中国吗。”
“中国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not I expected)”

全球的互联网,迎来了一场新的“赛博地理大发现”。
在油管输入china,SEO前五全是China travel的相关内容;而在Tiktok平台上,相关的词缀浏览量已经超过了7个亿。是的,现在的China travel,已经成了国外的流量密码。
剩余的SEO也是相关内容
像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说老外旅游的新手村。前者的南京西路外滩人民广场陆家嘴,后者的故宫天坛长城天安门,几乎都是他们的必行之地。
他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比如下面这些最直观、最情绪化也略显浮夸的表达:
“卧槽,这高铁。

卧槽,这新能源车。

卧槽,真好吃。
卧槽,真好看。
卧槽,这么干净?”
伏拉夫式的震惊与夸耀,只是其中最浅显的部分。在感慨城市历史之悠久、风景之漂亮外,诸如“现代”“干净”“安静”“安全”“美味”(modern/clean/quiet/peace/good)等关键词语,开始高频地出现在各种视频之中。
是的,当他们来到中国后,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干净又卫生”。
图源@麦克阿瑟MacArthur
有人说,在城市里,平凡是显性的,是理直气壮的,老百姓的鸡零狗碎鲜活又硬挺地横陈在天光之下,借着这一方餐桌,几碟小菜,大喇喇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而在旅者的眼里,这平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皆是风景。
那些Vlog里平稳诉说的惊喜与夸赞,开始向着更多人,呈现出中国更加真实的一面。他们会跟国人聊上几句,然后感慨“中国人真TM热情”;他们也会被街边的普通小吃(奶茶羊肉串等)硬控到走不动道,然后声泪俱下地控诉“这里的夜晚真TM危险”。

是的,对于他们来说,中国的食物除了臭豆腐,啥都好吃。

他们会对大街小巷的监控有些自己的意见;但他们也会感慨中国真安全,不像老美,街边动不动就刷新“奎桑提的神秘商店”。
毕竟这里,“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男性女性,都能自由出行。”那古书所写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今至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实现。

一时间,从雪域之北到国境之南,从戈壁之西到滨海之东,都出现了老外来旅游的身形。而我们日常中司空见惯的一切,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奇景。重庆交错纵横的城市布局,迷了不知多少赛博朋克爱好者的眼;西安的大唐城则无声地复刻一千多年前的万国来朝。一位加拿大博主甚至(因为不要钱)进了一家红色历史博物馆,走过一面面墙前对着里面的英文如饥似渴地学习历史。
这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就连步行街上没有摩托车这件事,他们都会拿出来惊叹一番。

显然,这群人没少被东南亚的小摩托教育过。
但这,还并不是最有趣的地方。
于我而言,整个热潮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某些视频的标题:
“Beware in China,xx is watching you!(在中国千万小心,xx正在看着你)”
“Why you shouldnt travel China(为什么你不应该来中国旅游)”

是的,在油管等平台上,很多China Travel视频的内容几乎都在和它的标题“打架”:
标题好像是骂,但内容都在实打实地夸。
常年使用油管的“本地人”表示,这是一种对现有网站大算法、大数据的另类应用——只要在视频标题里提及与中国相关的“负面信息”,便能获得天然的流量加持推荐。
换言之,这群UP主正在故意用这种负面的标题,欺骗大数据与对此期待的观众。

是的,无论是认真还是反串,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无论是夸张还是写实,这些视频的千言万语最后几乎都汇成了一句:
“Go to China”

祛魅赋魅与复魅
首先,某些比较高大上且红专的东西,不用我来过多讲述——甚至,不用国内的我们来讲述。
随着China travel的步步高升与往昔滤镜的破碎,许多国外的网友们,反倒开始率先夸了起来: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几十年内,迎来从贫穷农业国到多元化先进国家的转变,啊这太疯狂了”
“但他们已经用几千年奠定了知识基础,所以过去的四十年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位巨人,从漫长的睡眠中醒来”
然后,他们开始反思了——就像当年的《意林》《读者》一样。

互联网上的印度人开始反思自家基建为啥不能这么牛逼;声称自己是澳大利亚人的网友开始反思为啥自家媒体天天黑人家;而某位住在美国的人直接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为什么成了“僵尸社会”、凭什么跟人文明社会比……


对于这些内容,我很愿意将其归类为国内网友的反串与角色表演,但事实却并不似我所想。因为每一条关于China travel下方的评论,都少不了类似画风的高赞评论。
所以对此,我只能用一字形容:
“典”

关于这次免签的改动,许多人都称其为“最强阳谋”——意识形态与利益的冲突,使得国外媒体联手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数十年的信息编织与舆论针对,使得许多未曾亲临的外国人,都只能对着那茧房外密密麻麻的茧丝发呆,并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刻板印象。
而如今,它被一张小小的飞机票轻易地切碎了。
当信息时代的话语权,逐渐从官媒转移到到自媒体后,当Tiktok等应用开始在国外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后,当更多的博主KOL们用真实的镜头展现现实的中国后,一切谎言,都在真相的镜头前被逐渐瓦解。
“我手机丢长凳上了,有个女孩一直照看着等我回去拿”(来源@SammyandTommy)
当然,作为一名典中典的理中客,这里我还是得稍微泼一盆冷水。
先别误会,我不是指国内的旅游配套方面。谁都知道,在国际化旅游这方面,国内目前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支付问题、旅馆接待问题、一些地方的英语机翻问题等等等等。但这些东西根本不用我去说明,总有人会更快地关注修复它。
我想泼的冷水,主要基于他们的视角。
旅客的视角。

其实他们如此夸奖的原因,除了打破认知壁垒带来的惊喜之外,还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属于这里,所以不会为了那生活中的琐碎和压力而过多操心。
因为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出不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时,她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时,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当然,无论哪种模样,都是这城市的一部分。
上点儿价值来说,这次的China travel在无声地表明着——那所谓的文化自信,并非高楼大厦震天响的口号呼喊,而是几十年发展之下厚积薄发的成熟,以及外邦来访后眼见为实的心悦诚服。

它的背后,是一种祛魅与赋魅交织的轮回:
赋外国的魅,祛自己的魅;
祛外国的魅,赋自己的魅——最后,复自己的魅。
而若是就个人而言、这次热潮,或许也是“故乡周围不曾有风景”的一次印证。毕竟在这些视频中,我不止一次地看见有国人在感慨——“原来我家旁边,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它既是一次危机管理与一国之形象的修复、一次旅游经济的提振,也是信息爆炸时代媒体话语权转移的缩影。
“当你们在惊呼中国大好山河的时候,我早已在中国山川骑行”——麦克阿瑟扮演者Jim
它既无声地表明,那看似稀松平常的每一天,背后都是无数个奇迹的堆叠;同时似乎也让我感慨
——若是在有生之年能将这华夏走一遍,便也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