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了二十年“大佐”的他,如今换上了一身新军装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杨清文后来引以为豪的,是在戏场演过八十多个鬼子。
你可能不知道这仨字指的究竟是哪位演员,但你一定在荧幕上见过他扮演的鬼子军官、一定在互联网上见过他竖起大拇指说着“吆西”的表情包。

2005年,他于《亮剑》的第一集登场,被柱子两发迫击炮轰死;随后在剧里“秽土转生”,成为了骑兵联队的队长,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经典的“骑兵连,冲锋”戏码。

如今,当时年六十三岁的杨清文再次穿上鬼子军服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时,人们纷纷开始感叹
——妈的,都快二十年了,他怎么还在演小鬼子。
大佐の“诞生”
当我们回看杨清文的入圈经历,会发现这是一个颇为经典的“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励志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世界格局悄然改变的时代,也是中日关系飞速发展的时代。彼时杨清文所在的河北承德,与日本千叶县柏市结为了友好城市——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只是二百六十三对中日友好城市中的其中一座,但对于身为司机的杨清文来说,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风口,是一个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
右为骑兵连连长的扮演者江水,在荧幕中多以硬汉军人形象出现(而且常常死得很壮烈),和杨清文私下关系相当不错
要知道,他并非演艺科班出身、亦不是日语科班出身,他那一口流利的日语,几乎全靠工作之余的自我学习。
就像如今张家界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在本地催生了大量掌握韩语的工作人员一样;那时的杨清文背靠着承德市的旅游资源,买来了收音机自学了《广播日语》,又报名参加了相关的夜校,夙兴夜寐、乐此不疲。他寻思着,学好了日语就能拉客来承德旅游、说不定未来还能混上个翻译。
冷知识:杨清文在《亮剑》里演了三个角色
然而杨清文等来的,不是日本的旅客,而是一个又一个拍摄影视的剧组,偶尔一次的龙套。
当然,还有一场几十万元的骗局,和一段无端的牢狱之灾。

“记得那一年,我给《天球传奇》剧组导演开车,这部剧拍着拍着就没钱了,导演跟我借钱,说用剧组的车当抵押,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很理解我,就帮我借了几十万。没想到这部电视没有拍完,导演失踪了,押给我的车是租赁公司的,等于我犯了法,钱没要回来还蹲了三年监狱”——杨清文自述
人到中年,总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危机。低谷之后回到平时已殊为不易,更遑论向着巅峰进发。出来之后的杨清文,则依旧默默做着自己的片场司机,照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年,此生的轨迹也将彻底定型。
直到2003年。
那年,杨清文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
《亮剑》。

我们都知道,亮剑这个剧组最大的特点,是穷。
穷到全剧组只有两台租来的摄像机、穷到拍摄“骑兵连“那一幕时现场其实只有两匹马,穷到当时的导演杨建根本请不起什么专业的日语人员,只能坐在杨清文车里的副驾上,问着后面的演员“谁会日语”。
后方一片沉默,而旁边的主驾驶上,传来了“我会”的声音。
这个世界线总是由无数个巧合构成,身为片场货车司机的杨清文,就这么走进了片场中央。
当时年四十二岁的他穿上鬼子的服化道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天选之人”。

马后炮一些来说,杨清文老师的面相确实很适合扮演“鬼子”。
他的脸型略显老态与凶恶,眼睛显小且眼角向下,既符合那个时代的民族特征,又非常容易传递出狠辣与凌厉的情绪;而当他的嘴角伴随着八字胡(有时是一字胡)一起下压、再流利地说出家乡の语言时,那身为鬼子军官的气质,已然呼之欲出。

就这样,亮剑的片场少了一位货车司机,多了一个大佐专业户、多了一位承德市的”十大杰出人物“。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何况是一位一直在努力的人、一位给自己选对了戏路的人、一位出演好几部剧都成为了同类型顶流的人。
《亮剑》走红后,杨清文收到的,是一份又一份饰演“鬼子”的邀请。
《雪豹》剧组给他打来邀请电话,《永不磨灭的番号》导演专门点名要他来演反派——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位于上海研究细菌的伊藤广羽,看到了与女主陈怡共舞随后被偷了钥匙的好色军官;于是,我们看到了寺内勇,因为一口行军锅而立下“弥天大功”的电报战神。此外还有《高粱红了》《杀虎口》……自此,那身军服仿佛长在了他的身上。

杨清文就这么一直演了下去,直到今天。
大佐文化の代表?
让杨清文在互联网再度翻红的,是一段片场拍摄的“花絮”。
那时身着戏服的他刚好从日式的侧三轮摩托车下来,在被工作人员问及体验怎样时,他竖起大拇指,脱口而出就是一句:
“吆西”。
(下车)(靠近)(吆西)
自此,某种曾经来自电视时代的公共记忆再度被唤醒,并开始在互联网时代定了型、扎下了根基。
如果以一种更加泛互联网的眼光来看的话,现在的杨清文,已经成了某种亚文化的印象代表。
——“大佐”文化的代表。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西西物质(识时务者)……魏俊杰”
来源@我是处u
这种“大佐文化”,源于公众对抗日剧之中那些鬼子军官印象的集合。由于大佐在相关影视剧的出场率太高、这俩字本身带来的辨识度太高,所以它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种代词,一种指代抗日剧反派军官的缩影。
大佐约等于现代军衔的上校,基本属于前线作战的最高级别(来源@阿Q小当家)
你会发现,这些“大佐”常常操着既不像日文、又不是中文的“日式”中文;而他们的性格,大多好色、贪婪、奸诈、狡猾、易怒——最重要的是,他们好像都有些不太聪明。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被我方人员耍的晕头转向,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待在原地无能狂怒,一边喊着“八嘎”、一边赏下属大嘴巴子吃。
而相对的,那些被揍的下属常常只能点头哈腰或是原地立正、默默挨打。
除了八嘎之外,这些大佐嘴边还常常挂着诸如“纳尼”“吆西”等简短而洗脑的情绪词。它是许多人学习日语的第一步,是许多人最先记住的几个单词。
现在,只要涉及到霓虹这个国家,就总少不了相关的语言和调侃。但凡有日本电竞战队出场的直播比赛,总会少不了“八嘎”“吆西”的弹幕(代表日本战队局势的顺风与逆风)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到来,那些旧有的刻板印象开始二次发酵,焕发了“第二春”。如今的“大佐”,已经开始成为了一种更加广义、全面的指代。

它包含着形象的指代、身份的指代、口音的指代、性格的指代以及立场的指代。如果你来自霓虹,你就可以被称为“大佐”;如果你口音有些奇怪,也可以被叫“大佐”;如果你屁股坐的地方有点歪,那也可以被称为大佐……

它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地域嗨,一种将过去敌人丑态提炼之后的刻板印象集合,同时也延伸出了“XX桑,故乡的樱花开了”等一系列隶属于其中的调侃话术。
它源于历史,并于影视荧幕之中为人熟知;它盛行于互联网,还带上了一些娱乐的价值。
同时,它也在侧面,无声地提醒着人们那过去的历史。
杨清文和张笑君(《亮剑》段鹏扮演者)
后记
2024年的杨清文老爷子,依旧活跃在拍摄片场的第一线。
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戏路早就不限于“鬼子”这一条,老当益壮的八路军战士、地主家族的老太爷、武侠剧里的长老……他都有所参演。

在春晚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中,陈佩斯曾说“演员演什么戏,那全看穿什么衣裳”——若是抛开固有的认知滤网,杨老师诠释的其他角色形象,确实也对得起他身上的那身衣裳。

只是,原来的装扮见多了,人们总会调侃,害怕杨清文老师下一秒会蹦出来一句“八嘎”;
只是,当时年六十三岁的杨清文再次穿上那身鬼子军服时,人们纷纷开始感叹——
妈的,都快二十年了,他怎么还和当年一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