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You Again》何时成了科比的地狱笑话曲?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See you again》最近又火了。
不是因为它所致敬的保罗·沃克打赢了复活赛,更不是因为其中两位主唱搞出了什么花边,而是由于一位乍看起来和这首歌毫不相关的公众知名人物。
——科比·布莱恩特。
赛博吊唁
不得不承认,《see you again》是一首极为经典诠释“斯人已逝”的歌曲。
你一定还记得它开场的钢琴与清唱是怎样的柔和抓耳与哀而不伤;它的rap是怎样的平和,蕴含着怎样的人文情怀;最后那“天堂向左、人间向右”的MV画面又是怎样的经典、怎样让人难以忘怀。
但经典便意味着滥用。
如今的《see you again》,已经成为了一种赛博吊唁曲。在外网,每逢有些知名人物去世之时,你总会听见这首经典BGM的音声(比如下面斯坦·李老爷子和黑豹在天堂相逢这段)

——而科比,正是这种被“歌曲滥用”的代表者。
2020年坠机之后,一股空前的悼念潮席卷了全世界。在那之后,8月24日被定为“科比日”;就连《see you again》原曲的两位主唱都在斯台普斯中心、在科比的追悼会现场唱起了这首歌曲,公开致敬这位传奇球星。
而这首歌的两位主唱麻神和断眉哥,如今也多了一个外号:“白事二人组”。
但相对的,科比的纪念视频BGM开始大量复用《see you again》,音乐评论区中被大量的怀念与致敬占据……这首原本纪念保罗·沃克的歌曲,都开始被纪念科比的人占据,随后逐渐成为了科比的“专属曲”。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感的表达与怀念,但客观上众人都心知肚明,这多少算是一种“鸠占鹊巢”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总会引来一些人的反感——尤其是那些对科比以及科比的一些极端粉丝抱有不满的人。
于是,一场恶意的狂欢“反击”开始了。但其中一些人“反击”的方式,多少有些剑走偏锋,他们开始采用不规则的倍速播放,对《see you again》这首歌进行恶搞。怎么怪异、怎么扭曲就怎么来。

而事实证明,再经典、再入耳的歌曲也害怕被鬼畜。
高倍速之下,开头原本悲伤缓慢的高音区钢琴慢速独奏就宛如滑笛一般,变得滑稽、欢快又刺耳;而断眉哥的高音清唱在倍速播放下,更是如同鸟叫一般高亢,比嘻哈圈的幼稚园杀手还要尖锐;而最后代表情感爆发的人声呼喊,更是在倍速的加持下,如同直升机坠落时其上人绝望的尖叫一般……抽象。

对此,他们将这些高度抽象的尖锐声音,从“谁家小孩(唱的歌)?”一路概括成: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新燕啄春泥?”
……
当然,还有“这下听懂了”
做好一首歌很难,但把一首歌改得难听,总会有千百种花样:每唱到关键词就加速10%、每次出现黑人就额定加速、用三角函数式的周期曲线进行不规则加速……花样有千百种,但每次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下听懂了”;就连主歌rap段,也被解读成了“rape段”(该单词具体含义请自行查询),对应科比最有争议的“鹰郡事件”。
鹰郡事件,科比因下半身不检点犯下的刑事案件,这也是他的最大黑料之一
而这一类视频,堪称科比在互联网亚文化中的形象集大成者。这类二创内容中,基本没有一处出现科比的身影,但弹幕、评论、评论人的头像又又处处都是他,极尽对死者的嘲弄与不尊重。

他们总是会在评论区上演一出又一出“角色扮演”,顶着科比头像进行赛博cosplay;然后在评论区复制粘贴关于科比的地狱笑话,在一声声“谁问你了”“我问的”中,达成短暂的地狱式满足。

“或许他人品不行,做过很多坏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篮球史上一座不可遗忘的墓碑”
这些抽象的行为总会让科比的粉丝不解、让不了解情况的路人迷惑。
谁还记得,在那架直升机坠落之前,“科比”二字的含义还没有那么复杂。比如在那会儿的竞技游戏里,“科比”还只是“抢人头”的代称而已。
“巅峰科比”“科比81分之夜”
无限延伸的地狱笑话
在地狱笑话的流行中,科比算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很少有哪位公众人物的去世,能被解构出如此多的梗与变体;这点上,就连去年日本枪击案中的知名受害者也望尘莫及。
科比在互联网上的昵称,从老大变成了“牢大”——它既是“牢牢记住,逝者为大”的缩写,也是人们对于科比本应在鹰郡事件坐牢的嘲讽式行为。
承载他的直升机,被直接和《洛洛历险记》中本体是直升机的“龙卷风”联系起来,衍生出了“闪电旋风劈”“能源之城第一高手”;科比的经典形象被联系成了“冰红茶”、坠落过程被解读成了“耐摔王”;甚至一次投票,都能衍生出“小布丁”的梗……

互联网上找乐子不犯法,更何况是对一位具有明显争议的人物。
我对科比在赛场上展现出来的“曼巴精神”,依旧保有最基本的敬意。他在篮球场上的经历足够跌宕起伏、足够精彩纷呈,也足够悲喜交织——这点是任谁也无法凭空抹去的,而他那“凌晨四点洛杉矶”等富有竞技精神的话语,也曾一度被许多年轻人奉为圭臬;
但相对的,他在赛场内与外的争议,都在他去世之后被挖掘,然后成为了互联网玩弄地狱笑话的基础。
略显离谱的死亡经历、黑人的身份、肘击……都成为了被抽象文化盯上的契机。
就像对于许多有情怀的观众来说,科比在那个赛场上的8号和24号球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篮球文化符号——但对更多的乐子人们来说,科比只是一个取乐的工具,所以在他们眼里,8号对应每天睡8个小时,后来24号的紫金球衣就对应每天睡……
嗯,很地狱
地狱笑话自始至终都是一类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所以它们总是受到明面上的抵制。但当他混合着抽象文化席卷而来时,你似乎能发现它席卷一切、解构一切的恐怖破坏力。
但最终,也会反噬自己。
这点,从《see you again》这首歌的含义变动便可见一斑。
尽管变速的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很“乐”、但这绝对不是什么正义执行。
尽管许多人针对两位已经逝去的人——保罗·沃克和科比·布莱恩特,似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尽管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将变速的小曲和原有的《see you again》隔离开来,警告“不要乱刷梗”——但最终,原本那些真正怀念科比的人,变成了刷屏“想念牢大”的人。
原本那带有“正本清源”意味的歌曲变速讽刺,正在逐渐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矫枉过正。
警告了,但是还是有人刷
抽象文化和地狱笑话在互联网的无尽延伸,使得网民群体们在解构“科比”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自己解构得一团糟。最终,他们成为成为了一团乱麻。

《see you again》这首歌从怀念科比变成了讽刺科比,但它本来应该属于保罗·沃克。

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缺德的人,所以一些科比的缺德笑话,我没法做到忍不住不笑。但当我看到《see u again》被如此肆意的解构时,总归感到有些心情复杂。
因为直到现在,当看见原版MV最后保罗与家人侠相视而笑,随后并驾齐驱,最后“天堂向左、人间向右”的一幕时,我的泪腺依旧会被触动,只有这时,我才能想起自己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良心。

“我为人类感情里的真诚、热烈、真挚而感动;如果我还未曾拥有,我将永远为它热泪盈眶”
然而在短暂的感动后,我更悲哀地发现——在经历“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新燕啄春泥”等一系列抽象的变奏调调后,我已经有些听不习惯这些本应正常的舒缓旋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