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贪婪”的武器,承载了人类猎杀深海巨兽的历史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上,落日的夕阳照映着海面,海风吹起粼粼浪花,这种宛如油画般的美景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但对于那些手握矛叉的猎人们而言,这些景色就像大海本身一样美丽而致命,稍有分心就会命丧黄泉,因为他们在从事一项真正属于勇敢者的行业——捕鲸。

他们爬上船只的桅杆,拿着老式的单筒望远镜,视线犹如老鹰一般在海平面上搜寻,只有当海平面上出现一支如喷泉般涌出的水柱时,他们那张密布刀疤和皱纹的脸才会挤作一团,露出贪婪而又兴奋的笑容……
从猎手到猎物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鲸鱼便以凭借着庞大的身躯统治着海洋世界,作为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除了同为巨型生物的大王酸浆鱿外,它几乎从未受到过什么大的生存威胁。

但在人类出现后,这种鲸鱼们的生存境况就改变了,毕竟面对这种“猎一只,吃一年”的大型动物,人们很难不为所动。在韩国蔚山发现的岩壁上,就曾发现过雕刻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类捕鲸的场面。
尽管韩国的岩雕可以证明,人类对于鲸鱼的猎杀早在远古时期便已有之,但真正开始在捕鲸史上大书特书的,还得是十七世纪的欧洲。由于当时的各类工业的迅速扩张,人类对于“油”的需求量变得极为庞大,而当时石油采练技术还未出现,于是只能将眼光投向自然界中。

早在十六世纪,巴斯克人捕鲸时便发现了须鲸的油脂异常肥厚,稍加提炼便能获得成桶的鲸油。不仅如此,它还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作为食物的鲸肉、制作御寒衣物的鲸皮以及用来当做裙子内衬的鲸须。所以十七世纪那些嗅到商机的荷兰人、英国人们,纷纷组建起了庞大的捕鲸船队,向着这些浑身是宝的“海洋巨兽”们发起了挑战。

不过,当时的人们依旧沿用着相当原始的捕鲸方式,即由多名船员和捕鲸手分别驾驶小艇,在发现鲸鱼后便拿着缠着绳子的鱼叉和标枪投掷刺杀,待到鲸鱼失血力竭死亡后,再用大船将其拖回岸边分割。
《刺客信条:黑旗》中就有“捕鲸”玩法,也曾因此受到过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
虽说鲸油所产生的利润极为丰厚,但购置捕鲸船、物资设备以及募集船员同样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且以这种方式捕鲸不仅效率低下,受伤暴怒的鲸鱼也会对船员们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关于这一点,动漫《黄金神威》的第一季中就有着较为详尽的展现。
和欧洲捕鲸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岛上的阿依努人习惯在矛尖荼上植物毒
到了十八世纪末,为了使捕鲸活动变得安全高效,来自英格兰的乔治·沃利斯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把具有实用价值的捕鲸枪。这种固定在船上的“沃利斯捕鲸枪”以黑火药为动力,可以将笨重的大铁标枪打出36.6米,一旦击中鲸鱼便能造成巨大的杀伤。
沃利斯捕鲸枪的出现可谓是彻底颠覆了捕鲸行业,它不仅提升了捕鲸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率,更降低了捕鲸手的职业门槛。

但与此同时,沃利斯捕鲸枪也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可靠性不佳。在海上航行时,沃利斯捕鲸枪内部所填充的黑火药极易被海浪打湿,在关键时刻无法击发,导致捕鲸手们错失猎杀的良机。
鉴于这种尴尬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始拿出奖金来鼓励捕鲸枪的改进或开发。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最终一名名为威廉·格林纳的枪械发明家获得了成功:他发明的“格林纳捕鲸枪”捕鲸枪不仅采用了防水性能更加的新结构,还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能为标枪带来更大加速度的大颗粒火药。

根据1846年格林纳自己在所著的《枪械的科学》中记载:“拉动扳机上的绳索,就可以发射,并以相当高的准确度将标枪投掷到76.8米内的任何距离。”由此可见,格林纳捕鲸枪相比起沃利斯捕鲸枪在射程上有着约50%的提升,这种射程上的提升对于捕鲸手们而言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拥有一支该枪的沃斯上尉就曾表示:“如果早些拥有这种枪,那么他现在至少应该收获200桶鲸油了。”

除了捕鲸枪外,更加先进的远洋捕鲸船也随之出现。这时船队捕捉到鲸鱼后不再需要大费周章的拖至岸上,在海上便能完成切割、剥皮、熬油、抛弃残渣等一系列操作,整个流程显得相当干净利落。
星条旗下的血色海洋
由于捕鲸效率的大幅提升,再加之市场规模和需求量的越来越大,欧洲沿海地区的鲸鱼开始变得数量稀少,所以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美利坚。
寒暖流交汇的北美地区因为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天然渔场。对于捕鲸行业而言,这里盛产的抹香鲸拥有独一无二的鲸脑油,它比起普通的鲸油而言燃烧起来异味更小,而且还能用于精密仪器润滑,制作蜡烛、医药和高级化妆品等等。

当然,如果你运气比较好的话,还能从极少数抹香鲸的体内获得一种价值连城的香水材料——龙涎香。它燃烧时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而更优雅,熏过之物保有持久芬芳,不过产量却相当感人。
1836~1880年间全美国收获的龙涏香总量还不足一吨
为了获得更多的鲸脑油和龙涏香,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开始疯狂捕杀抹香鲸,当时全球900艘捕鲸船有735艘都来自美国。每当他们发现海平面出现只属于抹香鲸那向斜上方喷出的水雾时,捕鲸手们的眼中都会绽放出光芒。

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会像来自英国、荷兰的捕鲸手那样,跑到船头然后费尽力气操控着笨重的回旋式捕鲸枪瞄准,而是只需像在山林之中猎杀野猪那样,优雅的端枪瞄准,然后扣动扳机即可。
由于之前回旋式捕鲸枪存在笨重、装填缓慢、后坐力足以震裂船壳等缺陷,所以美国人在设计捕鲸枪时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他们将其设计的尽可能轻量化,用于发射较小的标枪或者爆炸标,并且能像普通猎枪那样抵肩射击。

在这种设计思路的指导下,1850年左右艾伦、布兰德、布朗等肩射式捕鲸枪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捕鲸手们可以拿着它们站在离鲸鱼很远的地方射击,将带着炸药、绑着绳索的爆炸长标打在鲸鱼身上,待听到一连串来自水下的爆炸声后,便能将一只满目疮痍的鲸鱼尸体拉回。
尽管这种肩射式捕鲸枪的威力不容小觑,但追求轻量化的它同样有着难以控制的后坐力。当时的人们甚至会用绳子把枪系在船上,以便当枪从手中飞出去时还能以“顺藤摸瓜”的方式找到。

根据1887年詹姆斯·坦普尔曼·布朗在《捕鲸渔业》上的记载:“这种后坐力能将射手从艇首‘踢’到艇身中部,我至少听说过有两名水手的锁骨被肩射枪撞断了。”;而在1904年2月20日的新贝德福德晚报上,一位名叫威廉·基尔施鲍姆的人也进行了相关记载:“操作它的人必须比公牛还强壮,因为后坐力很大,使用者经常被顶个跟头。”
威力巨大的爆炸标
相比之下于肩射捕鲸枪而言,人们更加青睐同时期挪威人福伊恩发明的捕鲸炮,这种炮能够安全的发射内充炸药的捕鲸标枪。如果再搭配上以蒸汽作为动力的快船,便能可以追捕游速较快、此前从未受到捕猎影响的蓝鲸、鳕鲸和鳁鲸等,这种新的捕鲸方式时至今日都还在被一些国家沿用。

由于当时恰逢美国的快速崛起,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鲸脑油的产量便提升了四倍,价格更是上涨了20%。在金钱的诱惑下,来自全球各地的捕鲸船纷纷来前来狩猎,而位于美国东部的城市新英格兰,也顺理成章的逐步成为全球猎捕抹香鲸的绝对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人类无止境的猎杀,也有一些抹香鲸在目睹同伴的惨状后逐渐变得残暴,对人类的船只产生了攻击性。19世纪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就曾创作过一篇名为《白鲸》的小说,该书基于现实而创作了一个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将侵犯自己的捕鲸船队撞沉大海的故事。
顺带一提,由于《白鲸》这部作品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所以它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不过由于某些人尽皆知的原因,相比于这个伟大的名号,书中捕鲸船上那位爱喝咖啡的“星巴克”大副,如今更加广为人知。
在以小说为蓝本的同名电影中,白鲸击沉大船的镜头相当震撼
剧中莫比迪克的原型来自于现实中的白色抹香鲸摩卡迪克,曾在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智利沿岸的摩卡岛。它身长约21米,皮肤如羊毛一样白,头部长着一些藤壶,看起来相当可怕。
人类第一次发现它可能是在1810年,第一批捕鲸者试图杀死它但是被它成功逃脱了。在这之后的28年里,摩卡迪克便成为了捕鲸者们口中最狡猾最令人恐惧的鲸。在此期间数不清的人想将它杀死,但这头巨兽在与人类至少一百次的交锋中幸存了下来,并摧毁了至少20艘捕鲸船。

耶利米·雷诺兹在他的记载中写道:“这头闻名遐迩的怪兽总是能在与人搏斗的过程中百战百胜,它是一头上了年纪的雄鲸,体型巨大,力量惊人。”在1838年,一群捕鲸者攻击了一对抹香鲸母子,并很快杀死了幼鲸。这时摩卡迪克前来救助这头身受重伤的雌鲸,并马上摧毁了一艘小艇,但在这场战斗中摩卡迪克最终被杀死。捕鲸者最后在它的尸体上发现了19根鱼叉。
无独有偶,根据目前记录在案的资料来看,于1821年沉没的“埃塞克斯”号、于1851年沉没的“安·亚历山大”号,均是有着详细记载被抹香鲸撞沉的船只,由此可见抹香鲸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话虽如此,但最终拯救抹香鲸于水火之中的,并不是它们这些同类“勇士”的零星抵抗,而是因为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洲一个名叫泰塔斯维尔的人类——他在1859年发现了石油。
当石油这种新的化石能源被发现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能源革命:它所提炼出的煤油无论是在照明亮度还是清洁程度上都要比鲸油更加优秀,而且一口油井每天都能产出3000桶原油。相比于两年才能从南极(此时欧洲美洲等地的鲸鱼几乎已被捕尽)带回400桶鲸油的远洋捕鲸船而言,这种产量上的差距是难以弥补的。
更为要命的是,由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大批强壮有力成年男子被“联邦军”和“邦联军”征招进行伍之中,捕鲸船上干活的人手严重不足!基于这两点,美国的捕鲸行业迅速衰落。

可这对于抹香鲸们而言,这无疑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因为它们终于有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安宁日子,但这种安宁仅仅只持续了几十年:随着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整个人类世界迅速陷入了混乱之中,而遨游于大海之中的抹香鲸们,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噩梦。
战争、血肉与能源
两次世界大战的接连爆发,让整个欧洲变成了一座血肉磨坊,而鲸鱼既能产出大量可供前线士兵填饱肚子的鲸肉,又能提供鲸脂来制作硝化甘油(制造烈性炸药所需的原材料),这种庞大的战争需求将捕鲸业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伴随着侵略者南征北战的日本鲸鱼肉罐头
由于科技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捕鲸行业早已全面换装,带有捕鲸声呐和捕鲸炮的新式大型远洋捕鲸轮加入了猎杀者的队伍。这种猎杀能力极强的钢铁巨兽,还是一个大型鲸鱼加工厂和仓库,像之前那种被鲸鱼撞沉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一切都变得冷酷而高效。

尽管上文中我有提到,自从福伊恩发明的捕鲸炮出现后,伴随着人类捕鲸史漫长岁月的捕鲸枪便从绝对主力变为了辅助工具。但当面对那些速度快、数量多的海豚、鲨鱼以及小型鲸鱼时,射速和重量占据优势的捕鲸枪仍是比捕鲸炮用起来要方便快捷一些。
在这一时期,人们更习惯将产量巨大、方便易得的军用步枪改装为捕鲸枪,其中挪威的贾曼M28捕鲸枪便是一个较为经典的案例。

M28捕鲸枪是由淘汰的贾曼M84制式步枪改装而来,它可以用空包弹将插入滑膛枪管中的轻型标枪发射至300米的位置。它在猎杀蓝鳍金枪鱼、海豹、剑鱼等海洋动物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人们甚至还利用其能够发射钩爪的特性,将它运用到消防、架设电话、抛缆等建筑或救援工作中。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以汽车为代表的机械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对于这些机械来说,鲸脑油恰恰是润滑和防止和延缓零件磨损的不二之选。

所以,当人类之间的大规模战争逐渐平息后,命途多舛的鲸鱼们依旧没能逃脱厄运。英国的威廉·惠灵顿·格林纳继承了他父亲的设计和营销天分,以著名的马蒂尼·亨利枪机起落式步枪为基础,在1967年创造了易携带、威力大的格林纳轻型捕鲸枪,该枪曾在《大白鲨》、《杀人鲸》、《未来水世界》等电影中出尽风头,所以在现代几种捕鲸枪中最为知名。

相比于英国人、挪威人的大搞发明的这些奇思妙想,苏联人的捕鲸思路则简单粗暴的多。他们直接拿着诞生于二战时期的的PTRS以及PTRD反坦克步枪来猎杀鲸鱼。
这种使用14.5mm子弹大口径反坦克枪,能在300-400米距离上轻松洞穿15-20mm的装甲,曾是苏联红军用来抵御纳粹轻型坦克的利器。因为战后更为简单粗暴的RPG-2火箭筒被发明出来,退役后的PTRS、PTRD可谓是堆积如山,就连现在的俄乌战争中,都还有它们的身影出现。

于是,这些闲置的反坦克枪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老毛子们的捕鲸“工具”,那时的每艘苏联捕鲸船上都会有几十枝反坦克枪,甚至还有海军退役下来的机关炮、高射机枪等“破烂”。这阵势别说是去捕鲸鱼了,就连挪威瑞典等国家的军舰看到他们都得避让三分……

由于人类战后的猛烈捕杀,在1946年到1980年间,有大约77万头抹香鲸殒命于大海,鲸群数量急剧下降。

终于在1983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发起了关于暂停商业捕鲸的提议,此议一出便引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积极相应,再加之又有荷荷巴油等润滑替代品出现,最终人类对抹香鲸的大规模商业捕杀在1988年停止。
在此之后,冰岛和挪威还是公开进行着商业捕鲸活动,日本也钻着法案的空子、打着科研的名号每年都在太地町等近海地区商捕。它们操纵着改进版的福伊恩捕鲸炮,仍在朝着海洋中的鲸鱼们开火。不过相比之前那大范围的猎杀,挪威、冰岛以及日本如今的鲸鱼捕捞量要少的多了,而且它们所捕的并非抹香鲸等处于濒危状态的鲸种,所以对海洋生态层面的影响也小了很多。关于这一点,这几十年来小须鲸、抹香鲸数量的持续增长,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今的捕鲸枪已经不再发展,只是偶尔作为辅助工具出现
纵观人类的捕鲸史,它全篇都充满了贪婪和铜臭味,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起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毕竟灭亡于人类手中的生物已经不在少数,谁又敢保证这些已在地球上遨游了5000万年的巨兽,不会成为下一个拥有停留于记忆中的存在呢?
参考资料
《血海鲸波——捕鲸枪发展史(上)》——东戎
《血海鲸波——捕鲸枪发展史(中)》——东戎
《血海鲸波——捕鲸枪发展史(下)》——东戎
《巨兽悲歌——人类捕鲸史漫谈》——任辉
《抹香鲸撞沉大型捕鲸船的历史》——龙爪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