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百万大军的胜败存亡,竟和“自带BGM”有关?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从金鼓之声和人嘶马叫,到炮火齐发引擎轰鸣,只要有战争爆发的地方就会有声音出现。每当将军振臂一呼,百万大军山呼海啸、锣鼓齐鸣的冲向敌阵时,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而事实上,从四千余年前的逐鹿之战到如今热衷“拆迁”的反恐突袭,声音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配角。在你我不知道的时候,声音,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已经在不同维度影响着战争乃至文明的走向。

纪律的维系者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纵观历史上那些战功赫赫的军队,几乎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在行军打仗之中,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将指挥官的命令快速且明确的传达到每个士兵的耳朵里,无疑是军队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虽说在诸多信息传递方式中视觉传播是最快的,但在实际作战中考虑到“视野盲区”、“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听觉传播便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指挥手段。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就是最好的例子。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中的这段描写其实是对这种指挥体系的简化。实际上除了金鼓之外,指挥中还需要用到提、铙、铎、镯等五花八门的乐器,且不同的节奏和声调大小所传播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单就鼓来说,一步一鼓代表着齐步走。十步一鼓代表着快步走。而接连不断的敲鼓则代表着冲锋的命令。

而在西方历史上的“排队枪毙”时代,军队中的乐手们则会站在队伍的最后一列,使用小鼓、短号等乐器演奏一些具有节奏感的曲子。在不明就里的人来看,打仗还“自带BGM”的场面着实有些滑稽,但事实上这些乐曲除了激励士气外还有着帮助士兵们统一步伐,保持队列整齐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时期产物的实用价值如今已随着“排队枪毙”时代的过去而逐渐消逝,但这其中有不少优秀的曲子都被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保留并传唱了下来。比如拿破仑时期法军的《洋葱之歌》;17世纪英国的《掷弹兵进行曲》等。
《掷弹兵进行曲》至今仍是白金汉宫换岗时的必奏乐曲
到了近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声音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均有了质的提升。可即便如此,在战斗中基层军官使用吹哨、开枪等传统方式来传达开战信号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可以说在从古至今的战争中,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但人类对声音的运用却并不止于此。它在战争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便是激励士气,用游戏中的话来形容,就是提供“增益Buff”。

比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里,作为将军夫人的梁红玉身当矢石,亲自为宋军击鼓助威,使得军心大振。最终宋军击退金兵,阻止了其渡江的企图,而“红玉击鼓”的事迹也成为了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名名叫Bill Millin的英军风笛手在诺曼底登陆那天穿着苏格兰调情的传统服饰,抱着风笛跟着大部队冲上海滩,并顶着德军的火力一边走路一边吹奏,竟然毫发无伤的走了三圈。

米林的这种大无畏的行为极大的鼓舞了战友的士气,英军的士兵们在他吹奏的苏格兰民歌的鼓舞下迅速攻破了德军阵地。就连战后被俘的德军狙击手都表示被他的行为所震撼,因心中不忍才未向他开枪。
2005年故地重游的米林
与米林行为相类似的,还有2011年在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出现的“淡定哥”。在当时的利比亚战场上,一名在战火地带抱着吉他弹奏乐曲的士兵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网友们还为他P了许多充满特效的梗图。

BUFF加满了,快上!
由于用声音来增强战斗力的例子实在太多,在世界范围内都达到了广为人知的程度,所以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它也被创作者们赋予了“辅助”、“治疗”、“加攻”等具有“增益Buff”神奇功效。
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就有过任盈盈弹奏“清心普善咒”为令狐冲疗伤的经典桥段,为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如今的电子游戏中,音乐的神奇作用更是被直观的展现。

比如在最近《逆水寒》的新版本“武林萌主”中就推出了一个使用琵琶作为武器的职业“鸿音”。该职业便能够使用琵琶弹奏乐曲,为周围队友提供大范围的增益效果,简直是当之无愧的强力辅助。

除了强大的辅助能力外,新职业“鸿音”的颜值也是相当出众,一身西域装束像极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女。像这样既漂亮又能担当团队后盾的存在,无疑能为玩家们的战斗体验带来更多的乐趣。

“无形杀手”的强大威力
既然人类能够利用声音来为己方服务,那么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当然也能将它利用在打击敌人身上。这其中效果最为显著,也最容易成功的便是影响敌方士气的“心理战”,当年刘邦在和项羽决战前边使用了这种战术。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由此可见,就连身经百战的名将也会被这种战术瓦解心理防线。
“四面楚歌”成功瓦解了项羽军“困兽之斗”的锋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声音的这种“震慑”效果也被更加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中。譬如二战时期,当各国纷纷致力于将轰炸行动实行的尽量隐秘时,纳粹德国的军事专家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将己方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装上特制的蜂鸣器,使得该机在进行俯冲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

这种恐怖的尖啸声被盟军士兵们称为“耶利哥号角”,在德国入侵法国、波兰等国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蜂鸣器造成的声响甚至比它挂载的4枚50kg炸弹还要有用,“斯图卡”也因此被冠以“尖啸死神”的名号。
俯冲中的“斯图卡”轰炸机
这些发生在现实中的真实案例,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运用得当,战场上的声音造成的心理杀伤并不比常规武器差,可热衷于战争的人们却并不满足于此。在近些年来,更多具有其他作用的声学武器纷纷被发明出来并投入战场。
在动漫《少女与战车》的剧场版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为了引开守卫卡尔臼炮三辆M26“潘兴”坦克,继续高中的BT-42坦克车组在车长米卡的康特勒琴声中,通过一系列骚操作打出了“极限一换三”的优秀战绩。而米卡所演奏的芬兰民歌《萨基雅尔维的波尔卡》,就是一首曾被运用于军事中的曲子。

这首歌的大致意思是讲述芬兰的土地被苏联夺走,但人们仍然能够演奏波尔卡,籍此来鼓舞士气,并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而后来芬军却意外的发现这首歌曲的频率能够引起苏军地雷内的音叉共振,起到排雷效果,于是便将该曲录制在广播发射机中带到前线反复播放,据说“单曲循环”了超过1500遍,引爆了无数苏联地雷,为芬兰人民抵抗苏联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现代,各类声音武器更是能达到将敌人成片杀伤或是丧失抵抗能力的惊人效果。从单兵携带,能对敌人造成耳鸣的震撼弹;到各国大力发展,属于高精尖科技的超/次声波武器,均是不折不扣的“战争利器”。
就拿美国的声波武器来说,美军曾通过超声波武器镇压示威人群和驱赶亚丁湾海盗;通过次声波武器在波黑战争、索马里战争中引发敌人器官共振,使得整个阵地上的士兵全部眩晕呕吐,丧失战斗力。

由此可见,如今的声学武器已经具有了直接杀伤的能力,像小说《笑傲江湖》、电影《功夫》中那样通过音波攻击的场面已经能在现实中通过科技还原。

而在《逆水寒》的新版本里,新职业“鸿音”除了能够通过琵琶来辅助团队外,也同样能弹奏乐曲对敌人造成大范围AOE伤害。可以说是是既好看又能辅助还能打,将“音波攻击”通过艺术的形式很好的展现在了游戏中。
结语
数千年来,战争已为人类带来了太多苦难,而声音也无可避免的沦为帮凶。当硝烟散去后,人类或许已经能够更加熟练的驾驭这头野兽。拿破仑曾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希望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声音这种“利剑”能够真正的服务于我们,而非再次引发一场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