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价格疯涨?一场舆情下的“割韭菜”闹剧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要不咱们四个就屯BP机,囤五年拿出来卖,绝对发财。”这是电影《乘风破浪》中六一的台词,这个桥段也让许多观众都觉得非常搞笑,之所以令大家捧腹是因为,在如今看来,当年火热无比、价格不断创造新高的BP机在手机不久之后就进入淘汰期,最后随着各地寻呼台的关闭潮,BP机也变得一文不值。所以,靠屯BP机发财的这个想法不但搞笑且过于天真。

但最近一段时间,电影中的搞笑桥段似乎在现实中开始上演,不少“六一”开始囤积起华为手机,起因是余承东于几天前举办的2020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的一场演讲上向外界发出了“华为很快将无芯可用”的声音。

消费级市场很快对此作出反应,搭载麒麟系列芯片的华为手机价格开始走高,笔者本人朋友圈中几位从事手机业务的经销商也相继发布动态,大都类似“现在不买,未来会更高”的言论。
一时间,网上针对华为手机涨价这件事吵开了锅,部分人表示在当下关键时刻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华为,涨价可以接受;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有异议,电子产品作为消费级产品并不具有投资属性,随时间推移价格逐渐走低是市场规律,华为如此逆经济规律的做法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借机大量囤积华为手机,待日后高价抛售赚一大笔钱的行为和“屯BP机”的搞笑行为没有区别。

华为手机究竟有没有涨价?屯华为手机真能赚钱?这估计这是最近几天让许多朋友感到困惑的两个问题。针对大家的这些疑问,笔者根据近期收集到的一些信息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推导出了一些结论,应该能够给困惑中的你提供一些参考。
涨价正不正常?
产品涨价与否主要与成本有关,我们做出这样假设:一家智能手机年出货量在亿级以上的企业,通常来说产品各个零部件的采购都是直接与供应链上游企业进行对接,比如台积电,又比如高通,这样高昂的成本可以得到有效均摊。

但这样的合作方式令厂商在成本控制方面会比较被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米。2020年初,雷军发布微博称骁龙865芯片的成本比上一代产品贵一倍,成本增加幅度比较大,所以最终我们看到小米10系列的价格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区间。
另外,这种合作模式如若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企业与上游供应链渠道的对接也会受到阻力,部分配件需要转向渠道二级散货供应商进行采购,这样无疑会增加了采购环节,成本也会相应增加,最终反应在产品上就是价格的上涨。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产品价格的涨动是非常正常的。

但这个假设套用在华为身上并不完全适用,目前华为与芯片上游渠道的对接受到了断供制裁,直接导致一段时间后没有芯片可以继续使用,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华为也无法转向二级渠道进行零件采购,外部针对华为的制裁以及麒麟芯片的特殊性在这其中均占有一部分原因,所以采购成本增加这个原因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故涨价对于华为手机来说并不正常。
华为真的涨价了?
但华为手机真的涨价了?其实想得到准确的答案非常简单,直接前往华为官方售机渠道进行验证即可,笔者也在华为官方商城以及电商平台观察了几款主流在售华为手机的价格,结果显示部分已发售一段时间的机型售价低于开售价格,部分上市时间较短的机型价格依旧和开售时保持一致。

所以,在余承东发出“无芯可用”这样的声音之后,华为官方渠道在售机型并没有出现大幅度涨价。
那朋友圈以及微博疯传的华为手机涨价言论又是怎么一回事?
多出货渠道致使价格混乱
其实,华为和其它手机品牌一样,出货渠道众多,并不仅局限于官方商城和电商平台的官方店铺。
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华为在产品售价方面的不统一,其中有官网售价、线下零售价、渠道商价等,而且每个渠道中的产品售价都是波动的。当然,官方出货渠道的价格相对来说会比较稳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价格上的异常波动,而渠道商价格就不同了。

华为给大渠道商供货的价格与消费者实际买到手中的产品价格存在价差,这是线下渠道商赚取利润的途径。在大渠道商下面还会有众多二级甚至三级的批发商存在,逐级分发下去,成本也会不断提升,层级越靠下,利润空间也就越小。
虽说官网价格不变,但渠道商从中套利的空间依旧很大,从网上看到的信息来看,涨价的华为手机基本集中在线下渠道,所以这也可以确定涨价这一结果是由渠道商们对线下价格体系进行操控导致。
舆情炒作下的“割韭菜”操作
智能手机线下渠道的定价上,渠道商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华为经过多年经营,在国内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良好的品牌口碑,加之近半年以来受到制裁的原因,华为成为多数消费者在“支持国货品牌”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品牌。

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渠道商利用这一点开始进行舆论炒作,大打“国货”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利用“支持国货”的心理绑架了一部分用户。且更为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经过几天的发酵,甚至已经出现了“多花几百捐钱给华为、支持华为搞研发”的奇怪言论。
消费者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支持华为也并没有错,但事实并非大家所想,用户多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最终并未送到华为手上,而尽数进入到了利用舆情进行炒作,绑架用户“国货情怀”的渠道商钱包当中。

另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笔者也曾提到智能手机是消费产品,并不具有投资属性这一观点,熟知硬件领域的朋友多数也都听过摩尔定律,虽说晶体管数量增长速度的规律已经逐渐开始脱离摩尔定律,但整体来看,随时间推移电子产品价格逐渐走低这条规律并没有走偏。摩尔定律大致还是适用于目前的电子硬件产品市场的。
所以,我们再回到华为手机涨价的这件事上,利用舆情炒作“割韭菜”的渠道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定价权,所以在下一代芯片还未上市的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借由炒作赚取客观的一笔利润,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行为违反市场规律。更有跟风屯手机的不少用户下场,而这种行为与屯BP机,多年后再拿出来卖的行为本质上并无区别。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已有多家机构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智能机出货量数据,结合先前的数据整体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依旧在持续下跌中,且市场也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仍在持续走低,在智能手机未出现革命性变革的当下,未来发展并不明朗。

故供货商绑架舆情炒作哄抬华为手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有及时清理库存的意味在其中,而消费者无脑跟风选择上车,在几个月后无疑会成为这场闹剧的炮灰。
写在最后
其实这场供应商主导的闹剧也能够让不少人了解一件事:“国货情怀”也是一门生意,总有些人能够借此赚的盆满钵满,而最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
另外,一定程度上来说,华为也是这场闹剧的受害者,“割韭菜”、“榨干消费者口袋里的最后一块钱”这些负面标签也被众多不明真相的网民贴在了华为身上,对华为品牌形象产生影响。同时,目前智能手机圈环境乌烟瘴气,带节奏、互泼脏水、站队掐架的事情并不新鲜,众多大V以及反串黑也在这场闹剧中纷纷下场,对华为进行舆论攻击,让本就不太平的手机圈显得更为混乱。

外部环境来看,华为目前的处境相当艰难,如若制裁时间线过长,重压之下华为退出手机市场也并非胡言。在最近这段时间中,华为同供应链各上游品牌方也始终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不久前高通与华为签署专利和解协议,高通也表示正在就芯片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所以处于困境之中的华为还存在有一丝转机,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只能静待祈求好消息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