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球手机长一个样 聊聊手机圈抄袭的那点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手机圈虽是相对小众的一个圈子,但是相比其它圈来说,各家之间撕逼掐架的事并不少,智能手机行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其产品形态、行业环境、竞争情况与早期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不过对于这个圈子的用户们来说,有这么个话题一直让大家热衷于讨论:抄袭。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众多设计优秀的经典机型,在收获到业界大量好评的同时也有往往抄袭者的身影追随其后。

而且,抄袭事件也并不仅限于手机外观,像一些独特的功能、交互方式也是互相抄来抄去。借着本次聊到该话题的机会,笔者对近些年市面上有过明显抄袭痕迹的机型做了一个简单汇总,并将其分享给各位。
华为Mate7与HTC One Max
华为Mate7是华为迈向高端市场的一款重要产品,但同时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款手机,因前代Mate系列销量并不出色,华为最初对Mate7并没有报多大的期望,但凭借大电池、超长续航以及大屏等特点,华为Mate7上市仅半年,出货量就突破400万台,属实难得。

但这款手机爆火的同时也遭受到了不少非议,外观抄袭是当时消费者对华为Mate7的抨击点之一。有不少消费者发现其外观设计和HTC在一年前发布的旗舰产品:HTC One Max实在太像。

HTC One Max发布于2013年10月份,外观设计在当时受到了极大肯定,其背部三段式机身和天线分割线是这款产品的差异化设计点,同时指纹模块的设计上也开创性的使用了后置指纹的设计,成为这款产品的特征点之一,收获好评无数。

华为Mate7受到非议的点就在于机身背部设计和HTC One Max过于接近,三段式机身、天线分隔带以及后置指纹这些设计元素都应用在了华为Mate7上,因为华为在舆论上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
但,彼时的HTC已经进入衰退期,消费者声量并没有对崛起的华为产生多大影响,华为Mate7也成为了华为转型高端化的一款重要机型。
小米3与诺基亚Lumia920
在小米1代产品发布时,雷军曾说过“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这句话,被不少人所熟知,但仅仅在两年后的小米3发布会上,看似已成为小米设计准则的这句话被雷军亲手推翻。

在小米3外观公布后,指责其外观抄袭的声音开始大量涌现。小米3的外观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其一是配色多彩,第二是造型方正,而这两大特点与2012年发布的诺基亚Lumia 920这款产品极为相似。另外,像黑色机身前面板、一体化机身造型以及侧边高亮按键等这些细节也都有着浓浓Lumia 920的影子。

不过,与HTC比较像的是,同时期的诺基亚衰落的同样迅速,虽然Lumia 920称得上是一款经典产品,但由于系统的原因,并没有给当时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带来多大起色,反而因为小米3的高性价比表现,“小米3帮诺基亚实现了安卓梦”这样的奇怪论调却受到不少认可。
小米8与iPhone X
但小米3与Lumia 920的设计撞车在笔者看来只能算小儿科,真正的大戏则是5年后推出的小米8。

2017年,苹果发布采用全新设计ID的重磅产品:iPhone X,意味着iPhone正式进入全面屏时代。因为Face ID和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屏幕上方的刘海成为了iPhone X的标志,虽然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但因为外观大改,具有超高的辨识度,iPhone X的出货量相当可观,作为苹果纪念iPhone问世10周年的产品,iPhone X可以说相当成功。

半年后,小米推出全新产品,命名跳过数字7直接来到了小米8,用以契合小米成立8周年的主题。产品发布后小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原因则是小米8在外观上几乎像素级抄袭了iPhone X。

无论是机身正面、刘海、背部、摄像头排列位置,小米8都对iPhone X进行了借鉴,两款手机在外观上的区别大概只有小米8的下巴要宽于iPhone X以及背部多了一个触摸式指纹识别模块了。



但这并非全部,后续还有网友晒出了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操作,在小米8的官方宣传页上,手机功能的展示资料图也全面抄袭了iPhone X的创意。同时,小米8的地图导航功能展示界面,资料图上的信号栏更是直接使用了iPhone X的图标,令人瞠目结舌。虽说在曝光之后小米快速对其进行了修正,但已然无法挽回大量负面舆论带来的品牌形象损失。

小米8作为一款由内而外几乎全面抄袭iPhone X的产品,“小米8周年旗舰”的称号显得极为讽刺,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在小米8发布的两年前,小米曾推出了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米MIX,提出全面屏手机定义,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智能手机外观进化的风向。
而仅仅两年后,小米8的出现又像是打在自己脸上的一记耳光,割裂感如此之强的两款产品,很难令人相信出自同一品牌之手。而且因这款产品造成的口碑崩坏效果至今仍对小米有所影响,而如若想抹平这一负面形象,恐怕需要小米依靠数代产品的更迭才能够完成。
华为Force Touch与iPhone 3D Touch
前面内容也提到了,智能手机互相之间的抄袭并不局限在外观这一点,不少好用的交互以及功能也会受到其它厂商的效仿和抄袭,聊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及华为Force Touch和iPhone的3D Touch之间的那点事。

iPhone6S发布前,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大量新机信息被曝光,当时备受关注的莫过于3D Touch这项功能,简单来说就是iPhone6S的屏幕支持压感操作,随着触摸屏幕时压力大小的不同,拓展出不同的功能。iPhone6S借此也将手机的交互维度从二维平面中拓展出纵向Z轴,使之具备纵向交互能力,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功能。

不过,华为赶在iPhone6S面世的前一周抢先发布了新品:华为MateS,这款新机的一大卖点就是支持压感操作Force Touch,实现了领先于苹果发布,不过随着后续华为Mate S和iPhone 6S的相继开售,不少消费者发现华为的Force Touch远未达到宣传的使用效果,在进行按压操作时,华为MateS对压力的识别精准度比较差。

其原因在于为实现屏幕的压力触控,苹果在iPhone6S上设计了独立IC,并且屏幕下也拥有独立的感应层,侦测压力数值的感应通道数量多达96个,而华为Mate S的感应通道数量仅有1个,所以华为MateS抢先发布的Force Touch功能过于捡漏和难用,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压力感应,并且,Force Touch在后续确实也未掀起多大的波澜,时至今日,不少人已经遗忘。

而苹果所推出的3D Touch则对行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少手游也因3D Touch的出现迎来了革命性的交互升级,备受好评。

手机厂商在产品外观、功能之间的互相借鉴、抄袭的案例启示还有很多,像国产手机品牌魅族的mBack交互方式、早期诺基亚的双击亮屏功能等都在后续大量的产品上有被借鉴甚至直接抄走。
写在最后
智能手机行业出现这种互相抄的局面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站在厂商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创新并不是品牌的唯一目的,做出用户以及市场认可的产品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创新需要,同时,消费者对待产品具有一定的宽容度,所以理性的借鉴行为能够受到这个市场及消费者的接纳。
而借鉴的程度一旦突破消费者心中的底线,厂商也将会面临产品、口碑的双失利,小米8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而且这种抄袭的案例不仅在国产品牌中存在,国外品牌同样也是如此,如早年三星Galaxy ACE抄袭iPhone 4,又比如iPhone的操作系统iOS在诸多功能上也都赤裸裸的对安卓进行了抄袭等等,这些案例不胜枚举。

如若站在用户角度去看待抄袭这个问题,厂商之间相对理性的设计借鉴对各品牌来说其实并无坏处,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市场各产品逐渐趋于完善,但可怕的是厂商们为了抄袭而抄袭的行为,理性的借鉴与抄袭是整个行业大环境下必然的产物,消费者因此也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做出,但对于厂商来说,塑造品牌竞争力只有投入资金打造核心技术这一条路,拥有核心技术也便拥有了竞争力,才可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存活下来,目前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已经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智能手机全面走出去的愿景也必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