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憋屈了主板?买AMD锐龙之前应该了解的几件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过去三年来,AMD处理器在高端性能领域斩获了不俗的成果,从一直挥之不去的落后阴影中摆脱出来,做回到Intel当年那位劲敌。在前两代的Ryzen处理器奠定的基础上,AMD于今年7月又紧锣密鼓地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并在一些数据指标上甚至领先对手,比如PCIe 4.0标准,以及整合USB3.2 Gen2的SOC。这些技术细节网上已有相当多的文献予以详述,网友可以自行查阅,今天我们主要是要探讨一个接地气的问题。

三代Ryzen 7已成公认的i7替代品
最近有消息称欧洲消费者对AMD平台的偏好已经高达60%,这或许有夸大的成分,而且国内市场绝对还是Intel把持着大壁江山,不过从与许多硬件爱好者的闲聊当中,笔者切实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将AMD平台纳入考虑选项,而不像以前只是调侃性地喊一句"AMD YES!"。
眼看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时候该开始盘算攒台给力的电脑欢度假期了,近期有不少朋友向笔者打听AMD处理器的事情,主要问题集中在用锐龙3000系列攒机有哪些注意点,是不是非得用X570主板,用不用超频这些方面。笔者打算借这次评测来做个详细说明,游民星空对于锐龙3000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正好也做一个补充。
AMD Ryzen 7 3700X和Intel Core i7 9700K的官方售价
在选角上,锐龙3700X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与人们熟悉的i7 9700K是同定位的产品,价位也差不多,比后者还稍微便宜点。当然本文不是要做这两者的性能对比,因为诸如此类的对比评测之前很多文章早有结论:8核16线程的3700X强在多线程,8核8线程的9700K强在单核,游戏表现两者是各有千秋。
黄金组合:华硕C8H主板+Ryzen 7 3700X
关于X570主板,它是AMD专为支持锐龙3000系列推出的型号,尽管X470更新BIOS之后也能支持ZEN2架构的CPU,甚至显卡插槽也能实现PCIe 4.0(显卡通道由CPU决定),但X570毕竟拥有与三代锐龙最为匹配的I/O功能,比如原生的USB3.2 Gen2接口,以及支持PCIe 4.0的芯片组乃至M.2。以上这些换到X470上多少都强差人意,所以如果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尤其是锐龙7级别上的处理器,选X570还是更靠谱一点,而且现在价格也逐渐降下来了。
不过本次评测为了给大家更好的演示,用的X570却不便宜,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华硕ROG系列下的高端型号Crosshair VIII HERO(Wi-Fi),简称C8H。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素有诨号"败家之眼"的玩家国度系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英文名Republic Of Gamers,简称ROG,现在它已经几乎涵盖电脑相关的所有产品线,成为华硕的旗下的子品牌。这个系列最早源自华硕发家的主板线,而且第一款产品就叫做Crosshair,当时还是支持AMD K8处理器的nForce 590芯片组,无论是供电、散热、用料还是其它细节上华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时令全球玩家赞不绝口。时过境迁,NVIDIA芯片组早已是昨日黄花,但Crosshair这个名字却随着锐龙的崛起迎来新生,再次披上AMD的战衣出征。

不同于后来泛游戏玩家的ROG Strix Gaming系列,Crosshair这样有独立名称的ROG主板是真正的硬件发烧友专属。C8H顾名思义,这款X570芯片组的ROG型号就是Crosshair的第八代产品。后缀括号里的Wi-Fi代表其配备了无线网卡,同时也存在不带无线网卡的C8H。

C8H为标准的全尺寸ATX版型,一如既往的黑色哑光PCB,全覆盖式芯片组-M.2一体式散热布局,两处主要灯效分别是芯片组风扇下方的"败家之眼"和I/O饰盖上的"HERO"字样,可由华硕ARUA灯光同步软件控制。
驱动光盘,说明书,以及ROG的信仰贴纸
随盒附送的数据线和WiFi天线
WiFi天线的安装效果
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X570主板,在演示锐龙3700X的使用要领之前,我们就这款主板做更详细的解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对CPU的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支持能力是衡量主板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CPU供电系统的设计往往被视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华硕ROG系列主板向来独树一帜,也是其多年来收货无数粉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在对C8H主板的解析中,我们首先在此予以着墨。
C8H的两组功率IC上都安装了厚重的铝制散热片
拆掉散热片,C8H的CPU供电模块一览无余
这是一套教科书级别的华硕ROG式原生8相并16回路供电,在供电元件的周围你找不到数模驱动MOSFET的Driver,也看不到用作倍频相位信号的Doubler,这是因为华硕对于ROG主板供电的理念倾向于让它更能承受大电流负载。
C8H主板供电结构示意图
功率IC为IR3555
IR3555是英飞凌一款三合一封装的DrMOS,常见于高端相位脉宽调制电源中。它将Driver和上下桥的MOSFET整合在一起,功率密度较高,损耗和发热都较普通MOSFET低。这款IR3555每颗能承载60A的电流,那么这套供电系统的理论电流处理能力就达到惊人的960A,当然考虑到PCB的极限散热能力,实际数据要打折扣。
那么在不采用Doubler的情况下,两个DrMOS为一组,PWM每个相位信号都实现并联触发,这样尽管每条回路的工作时间依然1/8周期,但是每次触发可以允许双倍于单回路的电流通过,能够更从容地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极端负载情况。
VRM DIGI+EPU是华硕给自己定制的PWM主控起的名称
这颗ASP1405I的EPU也是由英飞凌OEM的产品,是原型号为IR35201的8相位PWM,可以电压分控。所以在C8H这款主板上,回路被分配为14+2,其中一相的两回路供给CPU的SOC。
此外在输入和输出滤波段采用的是的10K黑金电容,寿命是普通电容的4倍以上,电感也是高端粉末体密闭防磁防震的型号,这些都是最近几代ROG上耳熟能详的料件配置,就不多赘述了。
CPU供电接入采用8pin+4pin,提高线路电流分担
其实就跟Intel的Z390相对于Z370主板一样,AMD的X570主板除了PCIe4.0以外一个主要改变就是提高了供电规格要求,毕竟它面临的最大规格处理器是16核32线程的Ryzen 9 3950X。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这款主板的主要I/O设备接口,它们分别是PCIe和硬盘接口。

C8H有四条PCIe插槽,其中三条是PCIe 16×全尺寸槽,在使用三代锐龙时为Gen4标准。从上往下数,第一条为16×通道的满针接口,直连CPU的PCIe 16×通道,第二条为半针接口,可以从第一条插槽中拆分出PCIe 8×,用于组建8+8的SLI或CF。第三条PCIe1×开口插槽,连通到X570芯片组,专用于独立声卡、采集卡之类的扩展设备,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全尺寸卡。第四条PCIe 16×全尺寸槽,但只有1/4针接口,也就是4×,同样连通至芯片组。
直连CPU的M.2插槽,这条插槽最大尺寸支持2280的SSD
我们知道锐龙处理器中有4×的PCIe通道专用于高速固态硬盘接口,在X470/570主板上,它通常就是离CPU最近的那条M.2插槽。在X570上使用锐龙3000系列CPU时这个M.2就达到PCIe 4.0 4×的标准,理论吞吐量为惊人的7.8GB/s,而且由于独享CPU通道所以实际利用率更接近理论值,不过目前符合PCIe 4.0的M.2都还比较贵。

第二条M.2插槽,共享芯片组SATA通道,最大尺寸支持22110
第二条M.2插槽就由芯片组控制了,它跟其中两个SATA 6G接口是共享通道的, 如果在接个接口插上SSD,那么有两个SATA接口便会失效。这是常见的一种灵活设计,便于用户取舍。
C8H做出了8个SATA 6G接口,就像上面说的,组右侧上下两个接口是与M.2共享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ROG C8H的特色设计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些C8H的特色设计。
芯片组风扇
X570主板上时隔多年不见的芯片组风扇回归了,当然这是AMD的官方要求,研发人员肯定是通过各项测试验证这款南桥在极端情况下必须用主动散热的才能控制温度。
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风扇是不必工作的。市面上档次的X570产品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会给它设计一个温度阈值内停转的功能,这样能大幅改善静音效果、减慢灰尘积累,延长风扇寿命。如果你用的是这款C8H,那么恭喜你,该主板对这方面的控制十分科学而精确。
独立音频区块
现在几乎每个主板品牌都会用基于集成声卡弄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音效方案,就原理上来说大同小异:使用定制或非定制的主控,加上DAC和运放,配上音频电容,再定制一个优化调音的音频驱动,就可以有模有样地称自己媲美独立声卡了。
SUPREMEFX就是华硕独家的解决方案
上图金属屏蔽壳下面的是一颗S1220芯片,是华硕找Realtek以它目前顶级板载声卡主控ALC1220为蓝本OEM的定制款,一些主要参数上略优于ALC1220。关键在于它还加配了一颗ESS ES9023P的DAC芯片,内部集成输出2Vrms的运放,惯于在机箱前面板插入耳机的用户能得到比较悦耳的音色。
可玩性功能集中于主板右上角
作为ROG主板,开机和复位的快捷按键是必不可少的。在ROG主板定位中,HERO主板不像更高端的Formula和Extreme那样集成LCD信息屏,还是采用Debug灯的形式反馈系统信息,该灯的显示模式可以再UEFI中设定。此外,这款的ARUA灯效端口同时提供数控的5V RGB和模控的12V RGB。
I/O面板特写
C8H的I/O挡板一如既往采用时下流行的预装设计,当然你也可以把它拆下来像传统主板那样分解安装。
I/O面板提供非常丰富的功能。从左到右,首先是清CMOS设置按钮和BIOS回刷按钮,这两个对于ROG的定位来说是必备的,专为爱折腾人士设计;接着在联网部分,无线网卡采用Intel WiFi 6 AX200无限网卡端口,支持802.11ax协议,2.4G/5G双频,理论最高速率2.4Gbps。这一代无线标准中代数划分法被正式启用,之前802.11ac标准则是WiFi 5。有线网卡则分别是Realtek 8125-CG和Intel 1211-AT,前者最大速率为2.5Gbps。
在USB部分,C8H的I/O面板上一共有12个接口。其中蓝色的4个为X570芯片组支持的USB3.2 Gen1接口,蓝色下方红色的4个为芯片组的USB3.2 Gen2接口。剩下最后4个在使用三代锐龙时是Gen2,一代/二代锐龙则为Gen1,其中一个接口为Type-C。因为三代锐龙的SOC中已经整合了USB3.2 Gen2通道,使用这四个接口理论上速率会更好。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关于ROG C8H这款颇具代表性X570的产品,我们的介绍已告一段落。下面我们围绕Ryzen 7 3700X展开一些测试,借由这款几乎是最强的X570主板展示三代锐龙的一些特性。
8核16线程的Ryzen 7 3700X安装在主板上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本次测试主要涉及基准测试软件,所以笔者干脆就选择了Radeon VEGA II这款目前AMD顶级显卡与3700X和X570主板组成一个3A平台。
AMD公版的Radeon VEGA II
测试内存为海盗船白金统治者RGB DDRR-3600,为何要选这个频率,测试将会说明
测试系统盘为海盗船MP600 Gen4 PCIe固态硬盘,容量1TB
测试电源为海盗船RM 750X,具有轻载/空闲时关闭风扇的零噪音设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我们来看Ryzen 7 3700X的基本参数。这是一款8核16线程处理器,这方面规格看上去跟二代锐龙的Ryzen 7 2700X一样,但实际上制程和架构都有相当大的变化。
2700X是二代锐龙消费级型号的最大规格,采用ZEN架构,总体上跟一代锐龙1700X没有太大区别。而3700X则是采用ZEN2架构,制程也进步到7nm,相比Intel仍陷在10nm泥沼中,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成就。
3700X的官方参数截图
制程与架构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7nm加持,ZEN2得以将原生最大规格提升一倍(3950X),功耗还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2700X的TDP高达105W,而同样8核16线程的3700X的TDP只有65W,同时最大扩频还提升到4.4GHz,比前者提升率了100MHz。此外工艺的进步让三代锐龙的最大温度上限也有所拓展,从二代锐龙的85℃提高到95℃。
CPU-Z截图,3700X很容易就能达到最大扩频
基于以上账面数据,一开始我们料定三代锐龙将颇具可玩性,对它的超频潜力寄予厚望,但是后来经历一系列仔细调试和测试之后,发现我们还是过于乐观了。
按通过烧机为标准,锐龙的手动超频空间有多少?
如果以公认的全核超频能力为标准,实际上三代锐龙的超频空间相比以前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这很可能是AMD为了与Intel竞争,不得已将默认参数设定接近了频率基本盘的极限:想在实用超频范畴让3700X全核稳定运行在它的最大单核频率下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全核极限所能稳定的频率甚至比最大频率要低不少。注意:这里不要被网上的各种简单测试所迷惑,严格来讲至少要通过Prime95一天的烧机才能确认超频的成功,不然各种死机在等着你。
超频只要调节倍频与电压
就如我们测试用的这颗3700X,经过笔者一整天的调试,最后确认它能稳定的最大频率只有4.1GHz。至于超频本身已经十分傻瓜,只要尝试上调倍频、核心电压、SoC电压这三项即可。
最大能稳定的全核频率为4.1GHz
以上为4.1GHz烧机测试24小时的截图,这或许才是三代锐龙全核极限频率真正的基本盘。
反观Intel,也好不到哪儿去,从Skylake开始它所设定的最大睿频也往往逼近了体质的极限。列如8核16线程的i9 9900K,最大单核睿频5GHz,能不能全核设到5GHz稳定运行也要看运气,但是比AMD还是强不少。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什么DDR4-4000以上的内存用不了?
再来看内存应用方面,锐龙从诞生伊始就给人内存支持不力的感觉,在一代锐龙刚发布的时候,甚至一度只能使用DDR4-2666。这主要源于ZEN架构中内存控制器的机制。
Ai Overclock Tuner设置为D.O.C.P.Stard,即内存读取X.M.P模式
ZEN架构要求FCLK Frequency(内存控制器频率)与内存物理频率要么1:1同步,要么1:2异步(其实还是同步)。内存控制器频率的高低与内存性能紧密挂钩,使用1:2得不偿失,那么能使用多高频率的内存便取决于内存控制器频率上限。
三代锐龙的内存控制器相比上一代做了很大的改进,这也是ZEN2架构的主要提升之一,它基本可以确保不低于1800MHz稳定运行,上1900MHz的成功率亦不低。所以搭配三代锐龙用DDR4-3600/3800的内存都是可以的。
内存物理频率与北桥频率(内存控制器)
如笔者测试使用的这对海盗船DDR4-3600,物理频率为1800MHz,让内存控制器频率同步很轻松。举个反例:假如你买了DDR4-4000以上的内存,而CPU的内存控制器频率又上不了2000,那你就只能让它与内存1:2运行,即腰斩到1000MHz,这会让内存性能大打折扣。
AIDA64 内存性能测试
DDR4-3600与内存控制器同步后,测试显示的内存读取性能非常理想,超过了50GB/s。内存写入较低是ZEN2架构特性造成的, 3700X只有一个CCD,到内存控制器的连接少了一半,两个CCD的3900X和3950X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既然Ryzen 7 3700X最大动态扩频有4.4GHz,而全核手动超频最多只能稳4.1GHz,问题来了,到底要不要手动呢?
就这颗CPU个体而言,笔者的答案是——不建议。
第一,因为手动设4.1GHz意味着单核性能也被锁到了这个频率上,4.4和4.1之间差距较大,单核性能损失也比较大,毕竟至少有半数的应用还是仰仗频率的。
第二,大部分的应用的负载都不会像Prime95烧机那样严酷,所以实践中CPU还是有很大的机会有多核心同时运行在比4.1GHz更高的频率上。
这么一来一去,手动设全核4.1GHz的实际效率很可能还不如让CPU自动扩频。
Ryzen 7还有必要手动超频吗?
Ryzen 7及以下三代锐龙都只有一个CCD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X570支持对每个CCX单独设定频率,可以先逐个摸索,再设不同的频率。事实上,对于拥有两颗CCD核心的Ryzen 9来说这样做或许可以,但是Ryzen 7只有一个CCD,它两个CCX都在那同一个CCD里。物理上不同的DIE确实可能存在较大体质差异,但是同一个DIE里的体质差异就很微小了,即便勉强能给一个CCX提高1的倍频,实际效果聊胜于无。
与其想那歪门邪道,还不如试试华硕ROG的PBO功能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简称PBO,它华硕ROG主板里是一个能微调AMD自动扩频机制的菜单。我们都知道CPU在自动扩频状态,会有一些阈值控制着频率波动。有些阈值是可以在UEFI里调节的,华硕ROG把它开放了出来。把PBO选项打开,其它子选项保留Auto,或者全部手动设到最高,这样就有可能放宽那些决定频率的阈值,具体效果因CPU型号而异。
CPU-Z Benchmark单线程与多线程测试对比
下面通过几组基准测试来对比,这颗3700X手动4.1GHz和经过PBO优化的自动扩频哪个更好。
自动扩频下CPU-Z Benchmark单核与多线程测试
手动4.1GHz下CPU-Z Benchmark单核与多线程测试
在CPU-Z测试中,无论单线程还是多线程,自动扩频得分都更高。这已经确切说明一般负载下多线程也可以有更多核心超过4.1GHz运行。再来试试负载繁重的CINEBENCH。
CINEBENCH R20单线程与多线程测试对比
自动扩频下单线程508cb,多线程4887cb
手动4.1GHz下单线程474cb,多线程4916cb
CINEBENCH R20测试属于重度负载,不出所料成绩出现了交叉。单线程由于最大睿频的存在,得分高于手动4.1GHz,而多线程方面,在满载的情况下,自动扩频状态显然有个别核心已经低于4.1GHz,所以得分会略少于手动4.1GHz,不过差距非常微弱。
在自动扩频下作烧机测试,证实了这个猜测,果然全核达不到4.1GHz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后我们再做两组更贴切实际应用的测试,分别是3DMARK和PCMARK。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测试
自动扩频下CPU单项得分24384(物理分数)
手动4.1GHz下CPU单项得分23873(物理分数)
在3DMARK的游戏典型负载下,保持自动扩频比手动4.1GHz的效果好的多。
PCMARK 10 Extended测试
自动扩频下总分9453
手动4.1GHz下总分9286
也是如此,模拟更广泛应用的PCMARK10测试也反映出同样的结果,自动扩频状态的性能优于手动4.1GHz,无论是总分还是子项得分。
结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板已经尽力了
自从2011年Intel推出Sandy Bridge开始,实用超频不再需要调节总线频率,直接设定倍频即可,这就将超频从前端总线与内存控制器、内存频率的协调解放了出来,手动超频变得傻瓜了,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睿频技术,让许多不愿意或不会手动超频的人也能享受到一定超频的利好。
后来AMD从第一代锐龙开始遵循了这个设计思路,超频方法与Intel大同小异,也推出了自家类似于睿频的动态扩频技术。
然而芯片频率的提升跟不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再加上两家激烈竞争谁也不愿意在默认性能上吃瘪,酿成了如今CPU频率空间出厂前就被用完的局面。本身在频率上处于弱势的AMD更是将其逼到了极限,导致全核频率几无可能达到默认状态的最高扩频运行,更别说超过了。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形成了:只要玩家运气不是特别好,没买到体质优异的个体,手动超频就毫无意义。那么即使是像ROG C8H这样为超频而生的主板,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Ryzen 7性价比虽然比i7好,如果没强迫症的话,到手还是别折腾了,默认的自动模式十有八九会更好,还享受节能。
当然,以上只是Ryzen 7的情况,不久笔者还撰文将为大家解析三代Ryzen 5的可玩性,敬请期待。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i7的替代品Ryzen 7
- 第2页:挑一款优秀的X570主板
- 第3页:为何X570比X470贵那么多
- 第4页:X570的PCIe与硬盘接口功能解析
- 第5页:ROG C8H的特色设计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构成
- 第7页:Ryzen 7的超频空间有多少?
- 第8页:为Ryzen配内存要注意什么?
- 第9页:自动超频VS手动超频
- 第10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