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国产末世科幻动画,是走流程还是直接吹爆?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原创: 囧
文 | 囧
排版 | 这位同学
终于,我们等到了《灵笼》!

终于,“国漫崛起”的道路上出现了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破碎的山河、孤独的堡垒、面目狰狞的亡灵、倔强求生的遗民、暗流涌动的阶级社会、自认掌握真理的唯一宗教、千人一面虔诚盲从的教徒…这些在以往的国漫作品中均没有出现元素,无不显示着《灵笼》的勃勃雄心:它要让科幻、末日、废土、宗教、人性这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主题入我国漫之彀中!

《灵笼》格局宏大、立意深沉、制作精良,是经得起多维度解析的作品,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灵笼》。就个人而言,让我思虑最多的是《灵笼》力求展现的“颠覆性”。
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何为“灵笼”?何为“救赎”?
让我们从题解开始。“灵笼”,顾名思义,就是“灵魂的牢笼”。这是一个宗教含义十分浓厚的词:“牢笼”对应着“解脱”,相信灵魂被困于牢笼,便暗示了对解脱的渴望。

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呢?
别着急,得果必先识因,解脱的法门取决于人们对“灵魂到底是怎么被困的”这个问题的认识。《灵笼》化用了西方哲学与宗教中最著名的两个典故:
其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世人皆是洞穴中被钉在墙壁上的苦难者,所见之一切都是从墙上投下的影子,只有挣脱束缚、走出洞穴,才能看见真理。

其二,基督教的“INCARNATION”: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甘愿被钉上十字架,自我献祭,救赎人类的“原罪”,信靠祂,就能获得拯救

在历史上,二者一度是相矛盾的: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灵魂救赎的关键一步是“转向”——从现象世界转到理念世界,即洞穴人不仅要挣脱锁链,还要将身子转到洞口光来的方向。这一步靠的是哲学,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跟要求无条件信从的宗教是两码事。
(“洞穴比喻”示意图)
但基督教崛起后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改造:把“光”降格成上帝的创造,把“认识你自己”的答案设定为“原罪”,把“灵魂转向”定义为“忏悔”,理性成了信仰的婢女,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只能怀着惊惧等待主的拯救。
(世人是羊,耶稣是牧羊人)
以“原罪-救赎”为根,以“洞穴比喻”为枝叶,光影教会的灵魂观不就是基督教的翻版吗?所以“拯救”只要诚心信靠光影之主就行咯?

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灵笼》只是挪用基督教,那还谈不上“颠覆”。
光影之主和耶稣基督的形象可是完全不同的:
《新约》中的耶稣虽然也区分了信者和不信者,但对信者,祂所传的福音是平等、普遍的,等到末日审判,不仅灵魂能归来,肉身也能复活。耶稣升天,并未留下什么“肉土”。
(耶稣复活升天)
而 “光影之主”可没有这样的善意:祂所应许的,只是“适者生存”——符合良好基因标准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也仅仅是可能罢了,能不能活下来,还要看祂老人家的心情;

生存的尊严,更不是平等赐予所有人,而是优秀的上民赢者通吃;即便上民,如果没有生存价值,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通过如此这般化用与颠覆,《灵笼》一把扯下了宗教的华服,揭露其中的冷漠、虚伪与扭曲,凸显了上民和尘民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灵笼》的颠覆当然不止于宗教。
试看下面这个镜头:

这个镜头于无声之中表现了灯塔社会中几方势力的地位:偌大的物资仓库,犯法受罚的尘民倒在地上,围观的尘民更是不知所措;画面中央,远近景反复切换,突出马克队长率领的猎荒者与前来监督执行教法的荷光者一行的对峙,气氛凝重,有剑拔弩张之势。
有观众对此表示疑惑:在末日时刻,军队的权力不是应该远超教会吗?

这是符合我们常识的判断:马克的猎荒者小队是灯塔的最强战力,既是灯塔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灯塔秩序的守护者,如果生存的资源只能通过战斗取得,那么军队无疑应该占据灯塔最核心的位置。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为将者,连君命都可以有所不受,为何还受制于区区教会呢?
但很遗憾,这样的常识并不适用于末日。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马克的猎荒者小队真的能和教会势力对抗吗?更进一步说,马克真的有这样的意愿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首先,猎荒者小队的基础,是来自上民的精英战士,而不是尘民劳工。猎荒者全体,包括马克,都出身于上民阶层,虽然对待尘民的态度不同,但归根结底,猎荒者的利益与教会是一致的。这就好比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谁都无法代表最沉默的那些民众。
(竖着的上民与横着的尘民)
其次,马克自己也是认同教会的价值观的。马克与荷光者对峙时,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但使用的都是教会发明的语汇,这套思想时刻影响着他。再看看马克是怎么教育倔强的4068号的:

多么令人绝望的话语啊!
这一刻,我们也和4068号一样愤怒:

没错!

通过对末日时代灯塔社会权力结构的刻画,《灵笼》创造了一个没有“救世主”的世界:尘民屈从于上民,上民归心于教会,教会将一切献给了那个虚伪的“光影之主”,而“光影之主”用生存的法则压迫着一切众生。
漫天风沙,淹没的是1225号的悲鸣。
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灵笼》前2话所呈现的世界观,把教会、军队、领袖、执法者及其扈从统统拉下了神坛,也没有出现通常热血漫中在一般社会体系之外成长起来的救世英雄,被压迫的尘民要实现自下而上的变革更是难上加难,猎荒者小队只消派出一台重力体战机,就足以掐灭任何反抗的火苗。

但我相信,《灵笼》绝不是又一个讲述绝望的故事,它的最终目标是“颠覆之颠覆、否定之否定”,开篇就明确表达了这点: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
从整体上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灯塔是人类仅存的庇护所。不管居住其中的人怎么看,不管尘民和上民之间积累了多么深厚的矛盾,事实上,他们早已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了:上民负责军政大事,尘民则是低端劳动力,通过“奉献点”经济结成互相协作的“生存同盟”。
(尘民上民都得攒奉献点)
从局部看,无论是上民还是尘民内部,都已达成了各个人种的大融合:上民中有马克、冉冰、查尔斯、墨城、艾丽卡等各式各样的姓名;

尘民虽没有名字,但脸型、体型、肤色等均有明显的差别;

他们也都会对同伴照顾有加。
(都是有情有义的人)
虽说灯塔法以“基因”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压迫体制,但也恰恰是“基因”,彻底打破了旧的人类世界一直延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神话,没有什么民族能保证基因永远优秀。这恐怕也是灯塔法的合理性所在,就跟袁隆平要提升水稻亩产选育杂交品种而非固守单一品种是一个道理。
当然,这么说并非要洗白。
目前基因的确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但我猜想,《灵笼》后续的故事绝不会简单地否定基因,想在末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么重新定义“命运共同体”,要么重新定义“人类”。而无论何者,对“基因”的探讨都十分重要。
(让人又爱又恨的基因)
前者,比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将所有的人类从躯壳中解放出来,将每个人的残缺部分补完,所有人的灵魂相互贯通、联成整体,从而让“人”从一个集体名词变成单一名词。
后者,比如《攻壳机动队》,推动技术的进步,利用先进手段对人体进行改造,让原本有缺陷的部分得以修复,进而打破尘民与上民先天的界限。
无论何种展开,我相信《灵笼》都会给观众带来惊喜!

最后再吹一波:
只要你喜欢《灵笼》,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好兄弟/姐妹~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