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X 1650Ti”悄然而至 微星9代i7笔记本深度体验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微星作为台系一线PC硬件品牌,虽由板卡起家,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之建树却丝毫不逊于那些老牌整机厂商,经过数年耕耘,发展出品类齐全,定位广泛的笔电产品线。自从Intel九代酷睿处理器和NVIDIA新一代图灵架构显卡登陆移动端平台,新一轮笔记本电脑更新换代的热潮正在袭来,各大品牌的新品络绎不绝,微星当然不会屈居人后,第一时间也拿出了相应的产品——GF75 THIN 9SC-069CN。

应时下话题正盛的九代移动版酷睿和GeFroce GTX 1650显卡,笔者借来微星GF75 THIN 9SC-069CN这款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为各位分享体验心得。
熟悉微星笔电的人都知道,它品类之繁多位于三大台系之首,比起那些专营整机的老板厂商也不落下风,游戏本共有GT/GS/GE/GP/GL/GF/GV七大系列,其中本文即将评测的产品属于其中GF系列,其定位与设计理念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大尺寸轻薄游戏兼商用"。
微星GF75 THIN 9SC-069CN笔记本
GF系列的核心硬件通常是由一颗高性能CPU搭配入门级游戏显卡,在保证日常应用同时兼顾基本的游戏体验能力,GF75 THIN 9SC-069CN(以下简称为GF75-9SC)为其中的典型,主要配置如下:
处理器:Intel Core i7 9750H
显卡:NVIDIA GeForce GTX 1650
显示屏:17.3寸FHD(全高清),分辨率1920×1080 IPS等级屏
内存:DDR4-2666 8GB(初始配置)
硬盘:512GB M.2 NVMe PCIe 固态硬盘(初始配置)
网卡:双千兆(有线+无线)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纳闷,标题里不是说显卡是GTX 1650Ti吗,稍安勿躁,耐心往下看就会找到答案。
在开始一系列例行测试项目之前, 为了让读者更生动直观的了解这款笔记本的外观,我们特别录制了一段开箱视频,并附上基础讲解,先睹为快!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微星GF75-9SC笔记本的外形尺寸、材质以及外部接口。
机身周身尺寸
17.3寸的屏幕加上超薄的机身设计,让GF75-9SC合上之后显得十分扁平宽阔。实际上由于屏幕采用超窄边框,这款笔记本的长宽尺寸比大多数17寸笔记本还略小一些。
右侧面
笔记本采用前低后高的人体功能学设计,前缘与后缘分别为最薄处和最厚处,两边厚度相差1mm左右。耳机麦克风、有线网接口在机身右侧,该侧还提供一个USB3.2 Gen1 Type-A和Type-C。值得一提的是耳机麦克风接口做了镀金处理,使传导稳定性更佳,插拔耐力更持久。相对于台式机而言,笔记本上的音频接口插拔频率高的多,接口的质量相对更重要。
左侧面
左侧面提供两个USB3.2 Gen1 Type-A接口和一个HDMI视讯外输接口,电源接口亦在此侧。微星GF75-9SC机身周边共提供四个USB接口,每接口理论速率为5Gbps。
GF75-9SC的顶盖特写
GF75-9SC屏幕顶盖采用铝合金材质,表面作纵向拉丝处理,营造出的哑光效果颇具质感,具有一定的抗划能力,相比光滑面、磨砂面要更耐旧一些。
GF75-9SC的底盖特写
GF75-9SC的底盖采用塑料材质,靠后侧遍布楔形网窗,可见设计者对散热效果极尽考究。四个软胶垫脚分别位于底盖四角,后侧两垫脚的厚度略高于前,水平放置使键盘微微前倾,符合人体功能学的需要。
网窗密集固然有利于散热,但容易进水的问题也不可回避,使用时须多注意环境。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图鉴赏




时下流行的下拉式铰链设计,在屏幕打开时位于上盖后缘的软胶颗粒将笔记本后部稍微垫起,并起到防磨、防滑作用。此时键盘前倾,操作更为舒适,同时保障底面散热通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笔记本散热底座的效用。

GF75-9SC的17.3寸FHD屏幕使用超窄边框设计,得屏率高达88%。1920×1080分辨率@60Hz与GTX 1650显卡的性能契合,大多数游戏使用屏幕标准分辨率即可流畅驱动。所使用的IPS面板使色彩表现优秀,横向和纵向可视角度都接近180°。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得益于17寸的宽松体态,GF75-9SC能够将102键的笔记本全键设计轻松布局在机体上,还不妨碍再安装一个大尺寸16:9的触摸板,搭配宽屏使用相得益彰。
触摸板为柔性一体式设计,鼠标左右键隐藏在触摸板靠下边缘
键盘背光特写
不过GF75-9SC毕竟是定位于一款商务/游戏两用本,非专攻于电竞和3A大作的游戏本,所以键盘还是无缘使用与赛睿合作的功能、灯光自定义技术,为单一的红色背光。有此功能的微星笔电都万元起步了。
摄像头位于屏幕上缘,立体声麦克风的收音孔分立两侧
该摄像头分辨率720p,可以30fps帧率摄制,满足平常视频通话、直播都够用了。
笔记本A面印制的微星龙盾Logo,可惜不是镂空发光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终于到了拆解环节,GF75-9SC的内在品质如何将一览无余。
首先要说明的是,GF75-9SC的底盖是整体全覆盖式的,不分区块,要开只能将底盖整个掀开,微星几乎所有笔记本都是这么设计的。底盖的固定采用螺丝+暗扣的方式,其中一颗螺丝上贴有"撕毁质保无效"的封条,看来微星也是不打算让用户自己动手添设硬盘、内存之类。
笔者经过实际操作之后,认为微星此项政策还是有道理的。此款笔记本底盖的暗扣密集而细小,虽然只要掌握一点技巧打开它并无难度,但是放任普通用户动手,还是有一定概率会使脆弱的笋扣折断。
GF75-9SC机舱内部整体布局
说到拆解,就不得不着重介绍微星引以为豪的散热设计。尽管GF系列的功耗只是中等水平,微星还是为分别为它的CPU和GPU配备了独立散热器,分置于左右两侧。每个散热器都有两根6mm纯铜热管将芯片导热座与散热鳍片焊接在一起,两组鳍片都有各自独立的离心式风扇。
每个散热器都有两个出风口,出风方向呈90°垂直
CPU散热器气流示意
显卡散热器气流示意
CPU和显卡的排热出风口分别位于笔记本的后部和左右侧面。值得一提的是显卡散热器的核心导热底座周围还设计了显存收热板,经过的热管可将显存热量一并带走,可谓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笔记本后部的排风口
由于采用了下拉式铰链,刚开始看到笔记本后部的排风口时,笔者担忧打开屏幕后它会被遮住。
后部排风口的出风面有45°的象限
进一步观察则立刻发现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后部的出风口一直延伸到上方,屏幕打开后即从屏幕前方排热,透过窗网清晰可见的大面积鳍片说明此姿态下的排热效率甚至更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静态观察的最后,我们来说说一些核心硬件之外的出厂配置。
内存槽位
GF75-9SC支持双通道内存,需要插满两条内存才能启用这个功能,标准出厂配置里只预装了一条DDR4-2666 8GB。内存速率倒是其次,主要是8GB的容量放在今天玩游戏是差点儿意思了,想要爽一点还是在购买时让经销商给配齐了吧。
M.2 SSD
GF75-9SC出厂预装了一条东芝的512GB M.2固态硬盘,它采用的最新工艺将主控与闪存封装在一颗芯片内,符合NVMe协议,接入PCI-E3.0 4×通道,接口理论带宽高达32Gbps,实际性能还得看SSD本身。
无限网卡模块为Intel Wireless-AC 9650
如果不算刚刚发布的AX200,那么9650算得上Intel顶级的无限网卡了,支持802.11ac和2.4G/5G双频自不必多言,它的传输频宽为160MHz,速率高达1.73Gbps,整合蓝牙5.0,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兆无线,为游戏和商用提供了极度充裕的网速储备。
存储空间的扩展
在无线网卡模块一侧,设计有一个2.5寸硬盘仓位,留给用户自行扩容,玩游戏或者存影片的话原配的512GB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内存还是硬盘,微星这款笔记本的初始配置都不是很充裕,质保标签又限制了用户自己动手,不过实际销售时经销商一定给出各种店装的存储扩容选项。
电池特写
这款笔记本采用内嵌式电池,平时不可拆卸。电池正面没有出厂信息的标签,为防止线路受损,笔者也不打算将其拿出一探究竟。不过根据微星官方给出的信息,该电池为三芯,放电容量51Whr,以一般上网、办公应用25W左右的功耗计算,可以续航两小时,待机续航时间为7小时左右,玩需要启用独显的3D游戏估计在1小时上下。
电源适配器
群光代工的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为现行笔记本接入的通用标准19.5V,最大电流7.7A,总功率150W。适配器呈扁型,大小和重量适中。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关于微星GF75-9SC笔记本的静态测评告一段落,下面正片开场,我们首先考察它的CPU属性以及相关的特色功能设计。
GPU-Z截图
要说移动端的九代i7 9750H的发售已经有个把月了,最新的CPU-Z v1.88竟然无法准确识别出型号,处理器名称显示成了八代的8850H,真是不常见。不过9750H确实与8850H有一定渊源,前者可视作后者的升级版,它们的原生芯片完全一样,都是14nm工艺,6核12线程,基础频率也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9750H的睿频上限多了200MHz,几乎相当于一颗台式机版的8700K了。
AIDA64的CPUID能准确显示i7 9750H的所有参数与名称
Dragon Center是微星专为整机和笔电开发的控制台软件
Dragon Center整合了许多实用的功能,让用户能直接地掌握PC的工作状态,它能监控各硬件的重要参数,还可以对性能状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试。
微星Dragon Center有三种性能模式影响到CPU工作状态
说到CPU就不得不提到Dragon Center里的换挡变速功能,它提供了三种模式:Sport(运动)、Comfort(舒适)、ECO(经济)。顾名思义,Sport模式下性能最大化,CPU固定运行在最大全核睿频上;Comfort模式交给Windows系统默认的电源管理控制,空闲时降频节能,负载时提升频率增强性能;ECO模式则是在自动节能的基础上设定较低的最大频率,限制CPU负载时的功耗,换取更长的电池续航。这里需要提一句,Sport模式只有在接通电源的情况下才能启用。
windows电源管理的预设模式下,ECO将最大频率限制在1.2GHz
启用Sport模式则让CPU所有核心运行在最大全核睿频4.2GHz
不得不说,评测到此,微星强悍散热设计的效果已经初露端倪,空闲状态下CPU核心温度才50℃出头,风扇转速很慢。
Sport模式的空闲状态下,噪音36.8dBA
此时笔者用分贝计测了一下噪音,静音表现基本令人满意。当然,接下来的性能测试也将在火力全开的Sport模式下进行,它代表这款笔记本的真实水平。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SuperPi-1M(单线程)测试三次,最好结果为9.094s
国际象棋(多线程)测试得分为38.21/18340
CINEBENCH R20(多线程)测试得分为2196
AIDA64内存与缓存性能测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笔记本出厂只装了一条内存,单通道模式下内存性能必然打折扣,所以该项测试对于完整性能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同时,内存性能不足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其它测试项目的得分。
固态硬盘测试得分2158
SSD的测试结果出乎意料,这片东芝的512GB M.2的总得分还算不错,只是4K随机读取弱一些。笔者见过许多笔记本为了控制成本出厂预装的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货色,相比之下微星显得颇有诚意。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说到显卡,重点来了。这次GeForce GTX 1650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移动端是同期发布的,我们都知道台式机上的反响并不好,普遍被人诟病为"智商检测卡"。台式机上的尚且如此,性能更弱的移动版还能幸免吗?
恐怕还真就能幸免了,因为此GTX 1650非彼GTX 1650!请先看下面两张GPU-Z截图。
台式机版GTX 1650的GPU-Z截图
微星笔记本上移动版GTX 1650的GPU-Z截图
众所周知,台式机版GTX 1650的TU117核心并非不完整,老黄用细腻的刀法从中剜掉了两组SM,只剩下896个SP单元,纹理单元也少了8个。那么根据以往的规律,势必还会有一个拥有完整核心的"GTX 1650Ti"存在,那些嫌弃GTX 1650的人可能很多都是在期待着这款完全体的到来。
其实,TU117完全体早已来到我们身边,只不过它率先出现在了移动端上,而且仍以GTX 1650命名。1024个SP,64个纹理单元,移动端显卡的GPU规格高于台式机上的同名产品在历史上很少见。
当然,受散热空间和功耗的限制,移动版GTX 1650的核心频率是比台式机版低不少的,幸运的是两者显存规格一致,都是等效速率8000Mbps的4GB GDDR5,位宽128bit。
3DMARK与PCMARK基准测试: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得分3983
3DMARK Time Spy得分3651
PCMARK10 Extended得分5520
以上三项基准测试跑分均发挥正常,与台式机版的GTX 1650得分几乎相同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紧接着,性能测试进入使用范畴,笔者挑选了七款在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大作来考验它。测试分辨率使用屏幕标准的1920×1080,游戏画面设定分为最高画质和中等画质。
最高画质测试
最高画质下GTX 1650玩那些3A大作还是十分吃力的,大多数的帧率仅能摸到剧情体验的门槛,游戏性还不是太强。
中等画质测试
将这些测试的游戏全部改为中等画质后,可玩性有了明显改善,大部分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流畅的帧率了。必须承认,GTX 1650这个定位的显卡本来就不是为最高画质准备的,显卡固然一直更新换代,但游戏的性能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中等以下画质才是属于它的战场。不管怎么说,这款笔记本搭载的GTX 1650显卡也属于Turing架构,多数主流游戏还是能胜任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
最后,让我们用最残酷的烧机测试为本次评测画上句号,环境室温25℃。
CPU使用Prime95单独满载十分钟,核心平均温度71℃
显卡使用Furmark单独满载十分钟,核心温度63℃
CPU与显卡混合满载十分钟,CPU平均温度80℃,显卡核心温度64℃
三项烧机测试顺利通过,CPU与显卡各自独立的散热系统将混合满载时相互的影响降至最低,笔者相信这是一款能应付任何酷暑环境的笔记本,惊艳的散热结果为微星GF75-9SC的评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混合满载时,笔者还顺便测试了噪音和键盘温度。
键盘仅仅31℃
操作键盘时感觉不到它正在承受极致负载,大部分热量都被引导向它改去的地方。
混合满载时风扇转速很高,毕竟鱼和熊掌,噪音是有点儿大,但玩游戏时安静不少

纵观测评全程,微星GF75 THIN 9SC-069CN笔记本——让我们再次称呼它的全名,它毫无疑问称得上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它的设计目标和用意十分明确,并且每样设计和配置都是为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出现,没有什么多余的噱头,也没有明显的缺陷,至少在笔者的测试过程中是如此。
在游戏性能上,这款产品不应被赋予太高的期待,GF系列本身就是主打商务并兼顾一点游戏,以这个标准来衡量,GF75 THIN 9SC-069CN已经做到了全部。
相信没有什么商务或日常应用能够难倒像台式机上8700K一样的处理器,17.3寸IPS屏的视野和色彩可让人久视不疲。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也不需要太高的刷新率,拥有完整TU117核心的移动版GTX 1650足够令你在吃鸡这样不需要太高画质的游戏中旗开得胜。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征战于商务和游戏之间
- 第2页:四面全黑+半金属外壳
- 第3页:实物拍摄,多角度高清鉴赏
- 第4页:实物拍摄,外部细节
- 第5页:拆解,一脉相承的散热
- 第6页:拆解,可扩展的空间
- 第7页:Dragon Center与性能模式
- 第8页:CPU与存储性能基准测试
- 第9页:显卡与综合性能基准测试
- 第10页:两种画质,七款游戏大作实测
- 第11页:烧机散热测试:冠绝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