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的“学渣” 一觉醒来拿了个诺贝尔奖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提起诺贝尔奖,咱们很自然会想到像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这些智商出众的天才,或者是研究实验室里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
然而,有这样一个男人,他从小就低调,害羞,不善于说话。
只有本科学历,大学还没有毕业,40岁了也只是一家公司不出名的小员工,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术界的教授都不认识他。
学者资料库找不到他的任何资料,人们只能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他的少量信息,这个人,他叫做田中耕一。
今天,我要来巴拉巴拉讲述他的故事。

话说,日本人有一种特殊的奖金文化,也就是,每年的诺贝尔奖,他们将能够列出一份可能的获奖者名单。
名单上有名字,家乡,单位和工作履历,甚至中小型大学毕业的细节。
在等待诺贝尔奖公布的同时,一群记者将被派到“可能获奖”的家里等着,
获奖者一旦公布,立马可以直播采访了。比如之前有获奖希望的"小柴昌俊",让记者等了15年,终于等到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小柴昌俊才高兴一天,第二天就被遗忘了…
因为,当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后,田中耕一,把整个日本都搞懵了! !

从教育部到各大媒体都有一个疑惑:貌似,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啊…查了一圈学者数据库里,也都没有“田中耕一”这个名字,也就是说,在学术界根本没有这家伙!
这时媒体们都炸了,马上开始了一个疯狂的“找人计划”…

在另一边,田中耕一表现得非常平静。
因为他觉得这是个骗局!
在颁奖当天,田中一如既往地加班,突然接到了一个海外电话——
电话那头的外国人,操着流利的英语,强烈抑制住他们那颗兴奋和紧张的心说道:
“田中耕一老师,你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分别发现的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诺贝尔组委会决定给你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你们两个将分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
但是田中的英语很糟糕,不管电话里的那个人有多兴奋,田中内心毫无波澜,他只听懂了“诺贝尔”和“祝贺”两个词,以为是诈骗电话,便嗯啊应付几声,说了“谢谢”然后挂了电话,继续忙手头上的工作。

媒体费了很大劲,最后从外网终于获得了"田中耕一"的身份:一个制造科学仪器的小公司里,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研究者。
于是,当田中还在一本正经工作的时候,公司里所有的电话突然就被打炸了,都是在问:“我听说你的工作人员"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
这时候,虽然田中有点怀疑,但还是认为:这不会有啥节目在整蛊我吧….

很快,田中的公司就被媒体包围了,每个人都想采访这位新诺贝尔奖得主,“先生”田中耕一“在这里吗?”“田中耕一先生能出来回答下一位记者吗?”
……
看到这种情况,田中终于意识到:十多年前我发表的那篇论文,好像他真的赢得了某种了不得的奖项!

田中穿着蓝色工装裤,紧张而害羞地对着镜头微笑,尽量耐心地回答记者的每一个问题。
其中,大家对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先生”田中耕一“,你发明了一种激光方法来确定生物大分子簇。你如何打破这一诺贝尔化学奖的技术难题?”
田中实诚地回答:“看来没有什么困难。当时我化学不好……而做实验的时候,因为紧张加错了试剂…"

这时,我就要好好讲讲在他获得奖金之前,田中的故事。

田中很害羞,不说话。
18岁时,他考入日本东北大学。
他学的是电气工程,它与化学或生物化学没有多大关系。
他的成绩也并不突出,在大二的时候还因一门德语必修课被留级一年重修。
他导师还说过:你是我教过的最差的学生!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拥有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已经十分满足,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并满怀信心地去申请索尼的高端公司。
结果,第一轮比赛被淘汰。

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去一家制造仪器的小公司。成为一个小研究员。
从那时起,田中就沉迷于实验室研究,对升职和加薪不感兴趣,还拒绝了好几次升迁测试。
眼里只有工作的田中,为了不浪费时间在颜值上,把头发剃掉,于是,他在公司里成了个出名的怪胎…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在田中26岁的时候,公司为了开发新仪器,测量生物大分子的质量。
老板看着一副工作狂的田中,立马决定将他送到前线研究。
老板都发话了,即使化学课程在田中的履历上只有高中水平,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当时学术界有一种常识,通过激光测量分子量,最多也只能测量分子量约为1000的化合物。
而田中就是一门外汉,做实验的时候都还不清楚这些,还在用激光射击大分子。
这还没完,在实验的时候,田中又太紧张了,一个不小心,把丙酮醇(俗称甘油)倒进了钴粉末里……
这时,田中想着这钴试剂应该蛮昂贵的,丢了就太可惜了,还不如做个测试。
这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他竟然就这样用激光,分离出分子量超过10000的化合物!

田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
然后连同分析方法一起归档申请专利,相关的产品已经为公司创造了超过1亿元利润。
该公司也因此奖励田中11,000日元。(约700元….)
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软激光去活化”。
它对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当时,田中对于这个意外发现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1987年,两年后,他才在一次分子质量测定会议口头陈述了他的发现。
而又过了一年,在一位教授的积极劝说下,把他的发现写进了一篇论文,发表在欧洲自然科学杂志上。
后来,田中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继续在公司做小研究员,拿着那点微薄工资,和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直到2002年,43岁的田中突然得知他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时,公司高层知道田中得诺奖之后,突然有种深深的愧疚之感,貌似之前有点亏待田中了,便立马从出差地回到了公司,颁发几百万奖金,还宣布让他升任董事,而田中仍然对这一飞跃式的提升加以拒绝,最终双方同意让田中享受部长待遇。

得奖后不到一个月,田中一连获得好几个居民市民荣誉奖。日本政府也在诺贝尔奖之后,在即将颁发的日本最高荣誉日本文化勋章中,急急忙忙补上他的名字。
接着,母校日本东北大学也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而田中站上讲台上,一脸羞涩地发表了感言:“当初之所以决定不考大学院,是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
如今不考德语也能获得的博士学位,我想,也只有在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使我免费提升坐商务舱….”
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他最初的目的,竟然是这个….

而在之后,田中便像明星防狗仔一样,突出重围,消失在人海。
从此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

转眼,17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带来的喧嚣,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调回避中,慢慢沉寂了。
很少有人会去想,当年那个连头都抬不起来的获奖者,现在怎么样了?

在NHK的最新访谈中,已经60岁的田中,居然很爽快地出镜了。
大家很惊讶地发现——尽管他头发都白了,却看起来自信多了!

原来,一直担心自己配不上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在获奖后,也曾在焦虑和困惑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虽然一夜之间涨粉无数,但还是有很多人都觉得田中不过是走了狗屎运而已。
他的上司和同事也很尴尬:难道以后要叫他先生了吗?

别人眼中的幸运,于田中而言,完全是一种负担,他不停地问自己:“那么多专业研究者,把一生的时间贡献给学术,都没能获奖…我一个非化学专业的小职员,凭什么拿诺贝尔化学奖?”

日复一日的灵魂拷问,让从来没有胜负心的田中耕一,开始在一间写着自己名字的办公室里,暗暗跟自己较劲。
他一直按部就班的人生,终于有个一个崭新的目标——要成为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人。

像一个真正的学者一样,他把全身心都扑在“提升血液检查敏感度的技术,以更容易检测疾病”的研究上。

在实验室埋头研究了15年之后,他成功了。

一年前,很牛X的国际科技期刊《NATURE》,发表了田中研究室的突破性成果:“能提前30年,从几滴血中检测出阿兹海默症的征兆。”

虽然不知不觉,就熬白了头。
但这一次,说起自己的研究成果,田中耕一的眼睛里,有了光。

对着镜头拍照时,他的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从获诺奖到现在,田中耕一用了17年的时间,总算跟自己握手言和。
他说:走路时,60岁的他,终于能挺直了腰板。
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