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被归为精神疾病 是两件坏事夹着一件好事 - TGBUS - 电玩巴士
tgbus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游戏成瘾”列入最新修订的预览版疾病名录,供各国安排培训及制定使用计划,可以说从此“游戏成瘾”已经成为被判定为一种疾病。
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游戏成瘾,或者换一个接地气的说法——“网瘾”,被WHO拍板为精神疾病,值此关于“网瘾不是病”的争论可休矣;好消息是WHO对游戏成瘾的症状定义十分严格,严格到你看完这个定义,会发现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屏幕上都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有了这个定义,99%所谓沉迷游戏的人都不会被确诊为网瘾,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在这个好消息中可能还隐藏着一个坏消息,那就是如何解读这份依据的问题。

∧联合国对于游戏成瘾的定义
有句老话,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项没有标明具体数字和额度的规定出台后,往往下游的执行者会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自主判断。
比如上个月有这样一条新闻,说的是八项规定出台后,十堰的一位局长,按当地习俗给别人随了500元份子,这好像没什么。结果第二天这位局长就被免职了。随便搜一搜,各地类似的新闻有很多,随礼不能超50,红白事只能摆几桌,甚至有公务员自掏腰包办酒席都要被通报批评。
这也许说明了一些问题,不只是矫枉过正,而是这种没有具体数字和额度的规定都是有弹性的。
这时我们再回头看WHO对“游戏成瘾”的定义,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因为在这份定义中,除了“12个月以上”是一个详细表述的数值外,其他症状的表述看起来都是有弹性的。什么情况下算“对游戏失去控制力”?什么情况下算“万事以游戏为先”?什么情况下才算对家庭、社交、工作造成了“重大损害”?也许这时最不想让人见到的词语就是“自行判断”。
我想起10年前看过的一档央视节目,《战网瘾》。这是一档以临沂四院的戒网瘾中心为背景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幕是一个约莫二十岁的女孩被她妈妈舅舅等一干人押到医院来的场景。女孩向妈妈哭诉为什么把自己带到这来,从她的言语神态来看,不像是精神有问题,也没有太过于歇斯底里。她妈妈也哭了,说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救你。听到这句话我以为这是协和医院的重症治疗科,但不是,这是临沂四院的戒网瘾中心。
一个看起来不太像是精神病人的人被送到了医院,她说自己只是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她应该拥有闲暇作乐的自由,有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
一个看起来像是精神病人家属的人在哭诉亲人的遭遇,说网瘾就像毒品一样害了他的亲人,这个女孩,她无法学习、工作,整日泡在网吧。
该相信谁的话,这很难说。可即便她们说的都是真的,临沂四院的戒网瘾中心又是凭借什么依据来确诊了这个女孩的网瘾呢?
∧令人乍舌的戒网瘾机构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我国有2亿网民(2008年),网瘾的发作率是10%,也就是说当时至少有2000万中国人都患上了网瘾。这份报告中的网瘾与WHO的“游戏成瘾”的概念不太一样,但两者应该是包含的关系。央视不会凭空捏造出这样一个数据,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判断标准的,只是这个标准应该与WHO出具的标准有较大的落差。
这是让人担心的地方,WHO对游戏成瘾的定义之严格是令人欣慰的,但到了执行层面,恐怕又回归了自主判断,变成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你所谓的“闲暇作乐”在我眼中是“对家庭和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害”;你的学习成绩下降,在我眼中是“万事以游戏为先”;你去网吧刷夜,在我眼中就是“对游戏失去了控制力”。至于12个月以上的期间界定,谁又会知道12个月以前你在做什么呢?
从定义上来看,游戏成瘾入病对区分轻度沉迷游戏者有积极意义,即那些不符合症状定义的人(大多数人)不能被视为病人看待,也不能以治疗为名将他们送医或限制自由;但模糊的症状定义却很容易被人钻漏洞,家长委员会和戒网瘾机构会拿着WHO的名号为自己挂上一面金字令牌,他们会告诉你,“连WHO都将你这种情况认定为疾病”,但他们不会告诉你这项疾病具体的定义是什么。

关于“游戏成瘾”这个说法,也是令很多玩家心有不甘的一件事。能称之为瘾的活动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拿游戏出来说事呢?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游戏并不是只有在中国才被视为余毒,今年3月,特朗普总统在白宫接待了美国家长同盟委员会,他们以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名要求禁止暴力游戏的销售并对游戏行业采取更多限制,特朗普对此也持不可置否的态度,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如果一个人打网球上瘾,天天都打,像上班一样早出晚归的打,谁也不会觉得那是一种病态,反而会得到表扬;可如果你坐在家里不动,天天对着屏幕,像上班一样打游戏,那估计很快就被抬到心理医生那去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两个同样都是消磨时间的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这会有一部分代沟的原因,因为对电子游戏的否定大多来自于年长的人。对未知事物的不理解和不愿理解,慢慢地转化为傲慢和恐惧。英国派使团向乾隆皇帝进献工艺精良的火枪,却被嘲弄为把玩之物,以至于后来火枪成为各国军队标配时,清朝人还在用大刀和弓箭;《网瘾之戒》中也有这么一位家长,一问三不知,可唯独在谈到让孩子沉迷的那个东西时激动的咒骂道“它像魔兽一样夺走了我的儿子,我恨死它了。”
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的电子游戏在一些老样子眼中是一种原罪,无关它本身是否具有正面意义。一旦这样的东西让人沉迷,或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就会被打上消极的标签。在这个基础之上,“是否按照标准来执行”就成为了一个伪命题,每个诊断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只要越过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一种不好的瘾。
∧宅男又算不算精神疾病呢?
其实对于网瘾我本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表弟就是一个网瘾患者,即便按WHO那近乎严苛的裁定方法,他的症状大概也可以算是个网瘾患者。我已经两三年没见过他了,只在与舅姨的聊天中了解近况,甭管多喜庆的话题,只要聊到他,气氛就变得沉重。大学毕业四年,没工作,每天憋在卧室里打LOL,不出门,不跟人说话。我以为能凭自己在游戏行业的身份跟他套个近乎,结果连我都不搭理,我还给他充了500Q币。
舅姨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说这孩子可怎么办啊”,每次她这么说,我心说这不还是你的锅吗。以前也是,多大了还孩子孩子的叫着,不给人留面子,这下好了,他也不给你面子。我总是心里说完这段话,张嘴补一句“等他自己想开就好了”。
不过他们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不至于跟戒网瘾中心这样的地方扯上关系。舅姨让我去劝劝他,赶紧出来找工作,我说这个事没法劝,“总之您不用太担心,毕竟他脑袋瓜子聪明,又能画画又能拉手风琴,学习成绩也好,上的重点大学,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有路可行之人才会迷路”,人家不想按照您的想法走,没准是因为自己早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路,不用担心。”舅姨觉得我说的好,还把我说的那句谚语分享到了朋友圈里。
我后来想了想有点后怕,因为那句话好像不是西方的谚语,是黑魂里的卡露拉说的,当时一激动就脱口而出了,希望她不要发现。
关于游戏成瘾(网瘾),大家身边有没有值得一聊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