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显卡必看第2期:微星RTX 2070魔龙五十款游戏性能大全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NVIDIA Turing和基于它设计的GeForce 20系列显卡以其革命性的光线追踪和深度学习架构在发布之初大热了一把,对这两项功能的讨论一度喧嚣尘上。不过,GeForce 20这一代还不足以将革命性的体验带入千家万户,因为即使售价万元的RTX 2080Ti开启光线追踪之后游戏帧数也会捉襟见肘。就像NVIDIA历史上DX11曲面细分早在Fermi架构(GTX 4XX)就获支持,但真正上进入实用范畴(中端显卡可流畅)却已经到了隔代的Maxwell(GTX 9XX)。

由于Turing并非是在Pascal上单纯地扩充规模,新加入的功能占用了不少晶体管,这些功能主在提升游戏体验而非帧数,所以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RTX 2080Ti的游戏性能提升并不十分惊艳。我们已知RTX 2080Ti相比GTX 1080Ti提升了30%左右,RTX 2080则与后者在伯仲之间,与前两位兄长相比,RTX 2070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相比以往的"70"显卡,RTX 2070十分特殊。以往"70"往往是"80"的孪生产品,这次RTX 2070采用的GPU却不是由RTX 2080的原生芯片TU104衍生而来,而是首次在该级别上使用了编号106级别的芯片——意味着NVIDIA为GeForce 20系列重新规划了芯片部署,第一次出现定位前三的产品各自独占一款芯片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RTX 2070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对一些强迫症玩家而言它也不再是104芯片削减后的残次品,而是拥有完整规格的GPU:TU106。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很难像原来一样根据RTX 2080从脑海中定义RTX 2070的性能,小编撰写此文就是要替大家彻底解开谜题:颇具争议的RTX 2070游戏性能表现到底如何?匮乏的测试项目不足以说明问题,小编将专门花时间,对RTX 2070做一次50款游戏实测,希望测试数据为用户起到有效的购前参考。
提供测试数据的产品为微星的RTX 2070 GAMING Z
微星GAMING系列此前被玩家俗称为“红龙”,凭借优良的口碑成为竞相追捧的显卡产品,不过这次它披上铁灰色的战甲,更名为“魔龙”,比之前更是平添了几分威严。
RTX 2070 GAMING Z是微星GAMING系列中的顶级性能版本,拥有2304个SP,256bit显存位宽,8GB GDDR6显存。核心频率分别为基础频率1410MHz/Boost 1830MHz/显存速率14Gbps。其中Boost要比公版高了120MHz。
小编将微星RTX 2070 GAMING Z的详细介绍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现在先进入我们本文的主题——游戏测试,首先是测试平台介绍部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为了不留余地,不受限制地充分发挥GTX 1070Ti的图形性能,测试平台我们采用Intel性能级平台上的高端处理器i7 8700K,6核12线程,最大单核睿频4.7 GHz。内存选用两条时序设置出众的芝奇幻光戟DDR4-3200 8GB组成双通道,CL=14,总容量16GB。同时为了模拟大多数玩家的应用环境,测试中我们不对CPU做任何超频设置,让其主频、睿频以及节能都运行在默认状态。
测试平台展示:主板、显卡同出于微星
此外,PC游戏已经彻底进入DX12时代,这个能优化多核多线程的应用程序接口让游戏厂商趋之若就,所以我们选择Windows 10作为收集数据的操作系统,贴合当前多数游戏玩家的应用环境。即便不是DX12,不少游戏在Win10和Win7下的表现也略有不同。
另外还要强调的一点是,50款游戏测试工作量巨大,因而小编在此栏目中暂时只采用主流的1920×1080分辨率和逐渐流行的2560×1440分辨率,4K分辨率在如今大多数单机游戏大作的应用中超出该显卡能力范围,故不涉及,游戏中的画面设置开到最高。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如下:
电源采用长城提供的金牌巨龙1250W,保障本次测试全程顺利进行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接下来就是各位所期待的50款游戏帧数天梯图,首先是1920×1080分辨率的。

注意,黄色的部分几乎没有,除了个别的优化捉急之外,所有游戏平均都在60fps以上了。蓝色的"极速"占绝大部分,帧数对于绝大部分游戏来说已经完全不用考虑了,反而应该想想是否需要购置一台G-SYNC显示器来将高帧数体验充分反映到视觉上。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紧接着是2K分辨率的,游戏流畅度分化有所改变。

绿色的占绝大部分,RTX 2070完全征服了2K分辨率,只有少数游戏平均帧数会低于60fps,跌破50fps的只有极个别。
根据上大量数据来分析,RTX 2070的性能总的来说比上一代GTX 1080略强,两者处于同一性能水平。看来同定位提升30%是NVIDIA为GeForce 20设定的任务,RTX 2070也完成了任务,因为1080比1070就强约30%左右。当然这里还应该考虑到数据来源微星RTX 2070 GAMING Z的性能比公版稍微强一些,不过也基本能代表大多数非公版的水平,对于这个定位的显卡而言,接触到公版的玩家是极少数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微星GAMING Z魔龙就是大家熟知的红龙的继承者,外观结构基本延续了之前的经典设计,只是原来醒目的大红色外观变成了颇具威严感的铁灰色,灯光设计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显卡上的全部灯效皆支持RGB,可以由微星官方灯效软件Mystic Light调教。
原来红龙的厚度严格控制在双槽以内,这次为了散热不得不突破限制,高出了挡板
铝合金的散热背板用料很足,通过导热硅胶垫贴在PCB方面,防止热量淤积
高度和厚度分别超出PCI-E挡板2cm和1cm左右,购买前需要考虑机箱兼容性
侧脊上Logo和风扇正面的灯效均支持RGB极光模式,而不是原来的单色点亮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接着看PCB的设计布局,微星RTX 2070采用非公版设计,PCB表面添加一体式辅助散热片来处理显存、供电模块的发热问题。
散热片覆盖了显存和显存供电、待机电源部分
RTX 2070 GAMING Z采用原生8相8回路核心供电,功率承载力超过400W
独立的显存供电位于GPU芯片的另一侧,采用双相双回路设计
TU106-400核心,代表该芯片为TU106的完整规格,“70"级上首次出现
镁光GDDR6显存,喜闻乐见的D9颗粒,体质优良,单颗容量1GB,共8颗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
最后说一说散热器,微星这一代的GAMING系列散热方案也有了更新,升级为Twin Frozr 7,这一点在显卡包装盒上也有所强调。根据小编的肉眼观察,Twin Frozr 7除了灯效升级之外,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散热片尺寸规格,还有些细节改进需要进一步拆解才能发现。
风扇直径依然10cm,该尺寸在所有显卡中属凤毛菱角
每隔一段时间Twin Frozr散热方案采用的扇叶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
Twin Frozr并不是每次升级都会改进扇叶,但凡有变化的都可以视作一次重要升级,就像这一代TF7采用新的扇叶设计称作"刀锋5”,进一步优化了风量和噪音的平衡。
6根纯铜镀镍热管贯穿两侧的鳍片阵列,Twin Frozr 7的鳍片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宽
宽大的鳍片提高了散热器性能,同时也增加了散热器厚度
其中一根热管为8mm直径,其余为6mm
热管与鳍片的结合不惜成本采用导热效率最为稳定的回流焊工艺,同时也使整体结构更为牢靠。小编估算整个散热器的成本可能会在300元以上,这样的规格放在以往只有旗舰显卡才有资格享用。
进一步分解散热器后,可以看到TF7相较TF6在细节上的改进
鳍片迎向风扇的那一侧采用波浪形边缘设计,大幅度增加了表面积,换热效率毫无疑问会得到改观,成本也会比原来的平直鳍片有所增加。值得称赞的是微星一直坚持采用"非承载式整流罩",即:为鳍片阵列添加坚固的钢框架,并将风扇固定在框架上,而不是整流罩上。风扇有了牢固的支撑点能有效避免共振,或缓解共振的负面影响。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让RTX 2070不再扑朔迷离
- 第2页: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案构成
- 第3页:1920×108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4页:2560×1440分辨率50款游戏性能天梯图
- 第5页:RTX 2070 GAMING Z:微星红龙再进化
- 第6页:RTX 2070 GAMING Z:八相供电坚实保障
- 第7页:RTX 2070 GAMING Z:散热方案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