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此去,武侠的接力棒,就完全交给后辈了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本文作者:张宏泽
金庸走了?
金庸走了!
金庸,走了……
金庸,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一部《越女剑》,15部武侠小说构筑了金庸的江湖,风靡全球华人。放眼华语通俗文学,金庸是站在顶峰的男人。
倪匡曾说过:“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金庸武侠,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时光。曾几何时,我们看张无忌决战光明顶,热血沸腾;我们幻想能得到一部《九阴真经》,天下第一;我们看乔峰失手杀死阿朱,肝肠寸断……现在创造这些故事的人,走了。
看过的那些武侠小说的纸页,似乎一瞬间都泛黄了。
那些武侠影视剧的画面,都模糊了。
青春,好像少了些什么……

创造故事的人走了,现在,要为大家讲一讲,他自己的故事。
我辈岂是蓬蒿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査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是名符其实的士家大族。太远的不说,与他同代的亲戚:
姑父:蒋百里
表姐:蒋英(钱学森的夫人)
表兄:徐志摩
同宗(堂兄弟):穆旦(查良铮)
表外甥女:琼瑶
徐志摩和穆旦
查良镛少年时就极具商业头脑和创新精神。1939年,考学形势普遍艰难,还在读初三的查良镛瞅准了市场需求,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报考初中的参考书:《献给投考初中者》。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辅书,也为查良镛掘下第一桶金,挣的钱能够供他读到大学。
对现在的王后雄、荣德基、曲一线等等而言,查良镛可谓是开山祖师。

1941年,读高中的查良镛在壁报上发表文章《阿丽斯漫游记》,讽刺本校的训导主任,结果被校方开除。1944年,查良镛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政治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而被校方退学。
可见他年轻时也是血气方刚的“少侠”。《神雕侠侣》中,杨过先是不容于桃花岛,后来又逃离全真教,其叛逆精神颇有几分金庸的影子。

此时的查良镛,正全力为成为一名外交官而努力。一方面是周游列国的个人梦想,一方面是光宗耀祖的家族期望,查良镛带着他的政治抱负,谋划着平步青云的人生。
他大概不会想到,日后自己会靠武侠小说扬名。
从查良镛到金庸
1948年,查良镛被调派到香港工作。四年后,查良镛进入《新晚报》编辑副刊,认识了一位叫做陈文统的同事。1953年,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澳门比武,万人空巷。为了蹭热点,总编辑罗孚安排陈文统撰写武侠小说在报刊连载,陈文统便写了一部《龙虎斗京华》,笔名叫做“梁羽生”。
1955年,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连载完,而新作尚未确定。连载不能断,罗孚把查良镛叫来,“他这先歇一歇,你来上吧。”于是查良镛挥毫写出《书剑恩仇录》,笔名——金庸。
一战成名。

《书剑恩仇录》取材于他海宁老家的民间传说: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是汉人陈阁老,被雍正拿他与自己女儿掉包。金庸在小说中化虚为实,将乾隆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设定为亲生兄弟。
满汉矛盾,兄弟纠葛,在金庸笔下铺展开来,展示了一幅江山与江湖的宏大画卷。

从此,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1957年,因为对《大公报》的言论环境不满,金庸离开了这家工作了十几年的公司。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并开始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武侠小说的连载是每日一更,当时金庸每天写八九百字的小说,另外还要关注时政消息,写一千多字的社评。一天如此不算什么,难得是天天如此。
常常有这种情况:金庸写稿的时候,报纸的排字工人就在旁边等着,稿子一写完,立马拿去排版付印。就这样,《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等一部又一部作品在金庸每天千字的坚持下陆续诞生。

与此同时,金庸的社评也让他成为香港新闻界的翘楚。
在6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金庸一直坚持振臂高呼、宣传正义,也因此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除掉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但金庸的笔杆子并未因此软下去,他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遭到香港左派势力口诛笔伐之时,正好写到乔峰在聚贤庄遭武林全体围攻。乔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骨豪气,大概正是金庸彼时的内心写照。
1967年8月24日,香港商业电台主持人林彬遭两名暴徒伏击,被烧成重伤,不治身亡。根据后来香港警方,调查左派有暗杀名单,排第一的是林彬,排第二的叫“豺狼镛”。这位“豺狼镛”在感受到危险后,选择赴英国暂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远隔中国万里的英国,创作出了武侠小说的巨作——《笑傲江湖》。
1990年电影《笑傲江湖》 曲洋与刘正风
对权力斗争的隐喻,使它成为武侠小说中独一无二的政治寓言。比如刘正风(整风)和曲(右)使的交往,使得刘正风在金盆洗手之际被武林正道批斗,最后自绝经脉而死。
只因五岳剑派完全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正邪不两立”。又比如任我行因掌握大权而腐化,意图篡位的东方不败最后身死其手。
金庸与倪匡
金庸到欧洲暂避风头之时,《天龙八部》正在连载中,无奈之下只得找好友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来,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太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眼睛写瞎了。”

《南方人物周刊》曾访问金庸,记者问他:“在您一生中,人生哲学里有没有从没改变过的东西?”
金庸如此回答:“从没有改变过的就是不讲假话。我办报纸问心无愧,从未故意制造谣言欺骗读者,这是不行的。错误当然有过,但我后来专门更正、公开认错,绝不制造谣言。”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可以说,金庸是有一身傲骨的,在文学、报业上都是难得的强者。但金庸也有极度脆弱的时候。
1951年,金庸从大陆到香港,也是同一年,金庸的父亲在故乡海宁去世。消息传到香港,金庸哭了三天三夜。他少年丧母,此时又痛失父亲,伤心了大半年。
他与父亲分隔两地,父亲被冤死,他毫无办法,甚至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1993年,金庸曾写过一篇小说《月云》,

类似于他的自传。
里面有这么一段:“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宜官,是祖父给金庸起的小名。
少年张无忌
而在更早之前,这份情感就曾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体现。《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江湖上毫无立足之地。而张无忌为了他,要漂洋过海回到冰火岛接他回到中原;为了他,宁肯抛下周芷若悔婚离去;为了他,要奔上少林寺,力抗三神僧,当众为义父洗去冤屈。
金庸对父亲的爱与愧疚,只能如此寄托在作品中了。

类似的设计在金庸其他作品中也有表现:郭靖从小没有父亲。杨过从小没有父亲。令狐冲从小没有父亲乔峰、虚竹从小没有父亲……石破天从小不知身世,被人叫做“狗杂种”。
不少人笑称金庸小说是“爸爸去哪儿”系列,却不知这背后藏着多少哀痛!
《鹿鼎记》里面,陈近南死的时候,素来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的韦小宝嚎啕大哭。他生来没父亲,心底早已把师父陈近南视作父亲。而此时,“韦小宝这才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其实,金庸写的都是自己。
周星驰版《鹿鼎记》
不知道是否福气真的有数,也许一个人得到的辉煌越大,付出的代价越多。早年的丧父之痛令金庸备受打击,未料到后来还会遭遇一次重创,也许这次更痛苦。
年轻时,有算命先生给金庸占过一卦,说他命里只有一子。
后来金庸结婚后,生下过査传侠,査传倜两个儿子,另外还有查传诗、查传讷两个女儿。金庸以为,算命先生明显说错了。
金庸与小女儿査传讷
直到1976年。彼时金庸的长子査传侠在美国留学。他曾多次打电话给金庸,说有些心事想跟他好好谈谈。可是金庸实在太忙,大概也是不够重视,两人始终没能长谈过一次。不久后査传侠在美国为了爱情自杀身亡,时年19岁。
金庸与子女査传侠、査传诗
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金庸悲痛欲绝。
査传侠。
金庸以武侠小说立名、立业。将“侠”字取给儿子,可见金庸对长子疼爱之深。传侠去世后五个月,金庸含泪写下一段文字,后来收录到《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金庸陷于深深地自责中,后来他用《格林童话》中一段故事来安慰自己:有一个妈妈,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死,他能否让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没死过人,就让他们给你一粒米,你乞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那个女人很开心,就去乞。但一路乞,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一粒米都没乞到。她就觉悟:亲人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啊。于是,她开始感到安慰。
金庸用了将近五年,才勉强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
英雄无奈是多情
金庸有过三次婚姻,一次暗恋。
青年金庸与杜冶芬结婚照
1948年,24岁的金庸与18岁的杜冶芬结婚。杜冶芬因为美艳动人,人称杜四娘。金庸南下香港时,杜冶芬也随之而来。当时年轻的金庸正处于奋斗期,根本没时间陪伴妻子。而杜冶芬在陌生的城市里无聊又寂寞。
渐渐地,两人感情疏远,最后办理了离婚手续。
有传闻说两人离婚是因为杜冶芬出轨,对此,金庸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74年,金庸才告诉记者:“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betrayed(背叛)了我。”

在第二任妻子到来前,金庸遇见了夏梦。夏梦是香港电影界的一代女神。
她有多红?
夏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1966年主演《迎春花》后宣布息影。但是,直到2015年,夏梦仍然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当年三十出头的金庸为了接近夏梦,进入她所在的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他为夏梦量身打造电影剧本,其中《绝代佳人》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
然而夏梦对金庸而言注定是“想得却不可得”,因为当时夏梦已经名花有主。她知道金庸对自己的情意,也敬重金庸的才华和人品,但也只能到这一步了。
失落的金庸只能选择离开长城电影公司。
金庸与夏梦合影
深爱而不可得。这样的心境同样在他作品中有所表露。
如果你深深爱著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麽法子?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白马啸西风》
为什么说是暗恋呢?
因为关于夏梦,金庸一直讳莫如深,始终没有提起过她。而这段感情,是倪匡不经意说出的那句:“好像是追过夏梦吧”,才引来诸多猜测。
《白马啸西风》李文秀
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年轻貌美又精明能干,文化素质很高。金庸创办《明报》时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朱玫除了照顾孩子外,几乎每天都从家送饭到港岛,后来还担任《明报》主编,据说“明报”这个名字就是朱玫取的。
有种说法是朱玫即是赵敏的原型。因为旧版《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其实叫做“赵明”。明报-赵明-明教,正是金庸与朱玫、张无忌与赵敏的共同联系。
朱玫英文名是Rose,而在金庸笔下,赵敏是唯一被形容灿若玫瑰的女主角。

《明报》经济困难时期,朱玫变卖自己的首饰来支持丈夫的事业。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朱玫,是金庸事业与生活两方面的贤内助,是可遇不可求的患难之妻。
然而,多年后,当金庸成为报业巨子时,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因为金庸在一家餐厅邂逅了小他29岁的第三任妻子——林乐怡。
朱玫与金庸离婚后晚景凄凉,1998年11月8日朱玫在香港病故,享年63岁。而当时陪在她身边的,既不是她的前夫,也不是她的儿女,只有医院的员工。
从离婚到去世前,刚烈的朱玫没有再见过金庸一次,她到死都没有原谅金庸。

对朱玫,金庸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他的惭愧,他坦然承认,他是对不起朱玫的。
“别人怎么看我不管,但我对不起她。我的爱情观不够道德。一个人一辈子的爱情,只爱一个人,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我做不到。”
林乐怡与金庸
第三任妻子林乐怡是金庸的书迷,她很会照顾金庸的生活起居,细心又认真地规范金庸的饮食,不准他吃着吃那,而金庸也乖乖顺从。
因为气质秀丽娴雅,林乐怡被金庸迷称为“小龙女”。

金庸与古龙
少年时去书店看武侠小说,书架上只要有金庸小说必定旁边就是古龙小说。人们也习惯谈到其一必谈其二。并非两人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一般高,而是因为两人作品实在是两种风格的极致。
古龙写的是浪子,金庸写的是大侠。古龙奇崛,金庸中正。古龙纵酒,金庸经世。古龙笔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金庸纸上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像不像李白和杜甫?
古龙(左起)与倪匡、孙淡宁、金庸和蒋纬国合影
两人互动不多,但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古龙出道时,金庸已经是公认的“武林盟主”。古龙对金庸也十分敬慕,曾有一个阶段一直在模仿金庸。
“我本不愿讨论当代的武侠小说作者,但金庸却可以例外。因为他对这一代武侠小说的影响力,使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近十八年来的武侠小说,无论谁的作品,多多少少都难免受到他的影响。他融合了各家各派之长,其中不公是武侠小说,还融会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西洋文学,才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简洁、干净、生动!他的小说结构严密,局面虽大,但却能首尾呼应,其中的人物更跃跃如生,呼之欲出。
……
我自己在开始武侠小说时,就几乎是在拼命模仿金庸先生,写了十年后,在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时,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古龙

而金庸也对古龙后来独创的小说风格十分欣赏。
决定封笔后,金庸曾写亲笔信向古龙约稿。1972年9月23日,《鹿鼎记》连载结束,明报在结尾处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小启:“金庸新作在构思中。明日起刊载古龙新作《陆小凤》。”
“于东楼说,古龙当时正要去洗澡,于东楼替他拆开一看,是金庸的约稿信,叫古龙看。古龙读完金庸的信,澡也不洗了,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懂点武侠小说的都明白,这种就像是帝王传位,钦定接班人的意思。”
——张佳玮

1985年9月21日,台北三军总医院。游戏红尘一生的古龙因肝硬化去世,终年48岁。
古龙逝世后,金庸曾说:“古龙兄为人慷慨豪迈,跌宕自如,变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复多奇气,惜英年早逝。余与古兄当年交好,且喜读其书,今既不见其人,又无新作可读,深自悼惜。”

再后来,二十世纪末的时候,在一次学生见面会上,主持人问起他与古龙的交往,金庸说:
“他是江西人,个性有点侠气,我就没有。他喝酒多年所以年轻时就去世了,与他交往,我认为他与武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愿与一帮日本人喝酒,结果被人砍伤手臂,而我是规规矩矩的做学者,他与我平时谈天说地很好,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这倒也是实话了。
两人有交情,但处事风格相差极大。所谓“君子之交,和而不同”,也正因此,两人的作品才各具风格、交相辉映吧。而如今,金庸也走了。
两人大概又可以谈天说地、指点江湖了。

《笑傲江湖》中,有一个人物戏份不多,对待生死的态度却颇值得玩味。他就是江南四友之首的黄钟公,因为不愿归顺任我行而自杀。人物经历倒在其次,我们看他离世之时的心态:
黄钟公转过身来,靠墙而立,说道:“我四兄弟身入日月神教,本意是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好好作一番事业。但任教主性子暴躁,威福自用,我四兄弟早萌退志。东方教主接任之后,宠信奸佞,锄除教中老兄弟。我四人更是心灰意懒,讨此差使,一来得以远离黑木崖,不必与人勾心斗角,二来闲居西湖,琴书遣怀。十二年来,清福也已享得够了。人生于世,忧多乐少,本就如此……”说到这里,轻哼一声,身子慢慢软垂下去。
——《笑傲江湖》

琴书遣怀,享够了清福,又对人生看得通透。这就是所谓的“活明白了”,大概也正是金庸自己的生死观。纵观金庸一生,文可参国论要,武可笑傲江湖,为商富比陶朱。晚年远离名利场的中心,安然向学,自得其乐。
可以说享尽了清福。
丧子之后,金庸潜心研究佛学,人生沉浮起落之间,愈发沉静博大,可以说活的通透明白了。所谓:“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死,对于金庸,不过是一场平和的回归。

逝去的武林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金庸的武侠世界,已经问世六十多年了,而距离他封笔,也已经近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武侠小说颓势日显。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后继乏人。
与之相对应,侠义精神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雪山飞狐》中,钟阿四一家四口被凤天南所杀,胡斐与钟阿四互不相识,却愿意为他千里追杀凤天南报仇。《天龙八部》里,萧峰已到塞外生活,看到汉人被契丹人欺辱仍然仗义出手。少林寺一战,萧峰被中原群雄视为劲敌,虚竹和段誉挺身而出相助义兄。
……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倒也有几分道理。我们沉迷于书中的盖世武功,更为胡斐、郭靖、萧峰这些大侠所倾倒,也许只是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有梦想的人很多,现实的引力太重。不是谁都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是谁都可以快意恩仇、逍遥此生。
但金庸创造了他们,而读者把他们留在了心中。
《射雕英雄传》翻拍多次,热度不减
感谢金庸感谢您创造了一个个江湖,感谢您让我们看见侠义和爱情的传奇。
归去吧,归去吧,您看这世上:少年长剑在腰。江湖不减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