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90主板首发解析:迎接处理器5GHz时代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对游戏玩家来说,主板的测试文章向来是枯燥的,因为它对游戏体验仅有的那么一点影响还要靠显卡和CPU来体现。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一台电脑所能实现的最高游戏性能,又必须以主板为前提(支持什么CPU、几片显卡)。刚满一周岁,与第八代代酷睿同期上市的Z370主板还未在玩家手里捂热,Intel今天又爆出猛料——Z390主板发布。

说起Z390主板,大家一定会想到第九代酷睿处理器,刚才笔者也说了,光说主板不说CPU是很无聊的,所以在介绍Z390之前,我们必须先来讲一下第九代酷睿的事儿。
2018年对Intel来说绝对是一个大争之年,整个上半年关于Intel的新闻不断,它从原来的高枕无忧变成了惶惶不安,AMD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其毛骨悚然。面对AMD的咄咄逼人的攻势,Intel尽管仍手握大半江山,这两年竟一直在招架,未见其还手。是轻敌后的怠慢也好,是真的后继乏力也罢,总之这个处理器行业的领头羊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懒洋洋地挤牙膏了。

于是大家有目共睹,无论芯片组还是CPU,这两年Intel发售新品的步伐明显加快,达到一年一代的节奏。与AMD的锐龙相比,同级产品中Intel在多线程性能上的劣势趋显,而这并非由于后者的技术不济,而是因傲慢的产品策略导致。事实上Intel的HEDT、服务器平台上从来不乏多线程性能的佼佼者,但直到锐龙出现之前,Intel也似乎从未考虑过将它们下放到消费级产品线。如今游戏应用的多线程利用率越来愈高,这样的做法仿佛在说"想爽吗?那就多花钱买主板和CPU吧"。
在AMD锐龙发布之初,有不少玩家说:虽然我不打算买锐龙,但我举双手支持AMD,这样Intel才能被逼着掏出更好的产品。现在这个想法算是彻底应验了,我们看到Intel第九代酷睿几乎重塑了每个产品定位的配置,多线程性能上相比第八代再跨出一大步。第九代酷睿首一口气发了6款(先上市三款,见上表),在低、中、高上各投放两款,反击AMD的同时又让用户能自由的选择。其中最令人期待的i9 9900K也是原来只有在HEDT平台上才能享受到的规格。
8C/16T的9900K先不谈,有人可能觉得i7 9700K提升到了8核却没有超线程,那多线程性能比6C/12T的8700K岂不是退步了?非也,殊不知超线程技术本身也只是一种利用寄存器空闲的无奈之举。因为应用程序难以像纯FPU烧机那样将寄存器占满,所以需要加入虚拟线程来提高利用率。但是现在AVX指令(浮点运算效率翻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寄存器的利用率在提高,所以我们看到6C/6T的i5的多线程跑分可以轻松灭掉原来4C/8T的i7,而8700K的超线程关或不关运行FPU烧机时的功耗都差别不大。以上都说明了超线程可能有一天要跟我们彻底说再见(当然这是后话),8C/8T的9700K强于6C/12T的8700K也没什么奇怪的。
关于第九代酷睿的情况就说到这,话题回到本文的主角Z390主板身上。Z390相比Z370有什么变化?为何有了Z370还要有Z390?这两个问题相信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下一页即与各位分享本人见解。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Z390是Intel在同一代芯片组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推出两款Z打头的主板。正常来说,在消费级平台上,有Z370面向性能型用户,B360面向商用经济型用户,还有主要面向OEM端的H370/310,它们各司其职。Z通常就代表了这一代芯片组所支持的最完整功能,但是这次是个例外。
如果第九代酷睿的规格大变是AMD逼出来的,那么Z390的出现同样如此。AMD早在第一代AM4接口的芯片组上就将USB3.1 Gen2整合到了南桥芯片里,而Intel直到Z370依然只有USB3.1 Gen1,USB3.1 Gen2还是要依靠第三方芯片,最常见的如ASmedia。所以,在PCH中整合原生USB3.1 Gen2是Z390不同于Z370的最重要的变化。
将USB通道整合到PCH里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但进一步简化了主板的走线设计,更关键的消除了原先从第三方芯片经由PCI-E连接到PCH的延迟和信号衰减,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所谓USB3.0刚出现时,与整合在PCH中的原生通道相比,任何第三方接入的效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比起5Gbps的理论速率打了不少折扣。PCH整合的另一个好处是使通道数量不再捉襟见肘,14nm工艺的Z390 PCH一口气提供了个6个USB3.1 Gen2的端口,这比原来紧巴巴的ASmedia芯片(2个端口)豪气多了。
Z390支持6个USB3.1 Gen2接口,速率为10Gbps,相当于PCI-E 2.0 2×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是,由于市场的混乱和不良奸商的忽悠,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清USB3.0和USB3.1。USB3.1 Gen1就是USB3.0。而USB3.1 Gen2才是真正的USB3.1。USB2.0的最大传输带宽为480Mbps(即60MB/s),USB3.0(即USB3.1 Gen1)的最大传输带宽为5.0Gbps(500MB/s),USB3.1 Gen2的最大传输带宽为10.0Gbps(虽然USB 3.1标称的接口理论速率是10Gbps,但是其还保留了部分带宽用以支持其他功能,因此其实际的有效带宽大约为7.2Gbps)。USB2.0为四针接口,USB3.0和USB3.1为九针接口。
Z390的第二大变化是加入了Intel CNVi的支持。CNVi可以理解为将Wireless-AC无线网卡、无线调制解调器、蓝牙这三样功能整合在一个芯片里,接入到M.2 CNVi专用端口上。
不过这个M.2端口倒不是在Z390上第一次出现,之前有厂家根据个别产品需要也会做到主板上(常见如ITX、M-ATX主板),走PCI-E 1×通道连接到PCH。但这一次在Z390上Intel将它变成了标准配置,也就是说是未来大多数Z370主板都能直接添加一个CNVi模块,得到无线和蓝牙功能。

除了以上量大变化之外,Z390的其余配置参数与Z370无异:都支持NVIDIA双路8+8的SLI或AMD交火,都支持超频,PCH提供24个PCI-E3.0通道、一共6个SATA3接口、支持Intel傲腾技术,等等。

关于CPU和芯片组之间的相互支持,传言中的喜讯已经落实:同为LGA1151接口,第八代、第九代酷睿和Z370、Z390可以相互交叉支持。也就是说现有的300系列主板可以直接升级第九代处理器,而Z390也可以使用第八代处理器,完美兼容。
毕竟,CPU和芯片组彼此独占的圈钱把戏只有在碾压对手的时候才能用不是么,以现在的局面Intel是万万不敢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好啦,想必现在大家已经对Z390有所了解,就让我们看看实物长什么样吧。小编有幸在发布前两天收到了微星的MAG Z390 TOMAHAWK,本次微星首发的Z390主板分为MEG、MPG 和MAG三个子系列,以满足游戏发烧友、DIY爱好者和主流玩家的不同硬件选购需求,这款TOMAHAWK属于第三种。
以下为MAG Z390 TOMAHAWK多角度大图: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各厂家Z390的主板设计的一个普遍变化是CPU供电加强了,毕竟它将面对不止是i7,还会有8核16线程的i9,功耗比以往有所增加。
MAG Z390 TOMAHAWK的CPU供电一共原生6相,可细分为4+1+1,其中4相给CPU核心,1相给核芯显卡,另1相给MC、SA各I/O设备。


有人问CPU核心只有4相供电还叫加强吗?请仔细看,其中3相实际上采用了每相双回路设计,拥有双倍的功率IC和扼流电感,其实这3相的电流承载力可看做是6相了,只是电流纹波的稳定度比真正的6相稍逊一点,微星的TOMAHAWK毕竟不是为了极限超频而生的。


关于是否支持8+8的SLI,跟之前的Z开头主板一样是选配的,需要NVIDIA授权并添加PCI-E通道指派芯片,才能拆分CPU的16。显然微星这款Z390 TOMAHAWK并没有,所以它仅能支持AMD的16+4交火,其中的4取自南桥。
Z390的PCH芯片裸照,应该是用了14nm工艺,面积减小,发热量可能降低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最后来看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吧。
CPU供电变成了8pin+4pin
面临8核16线程的9900K,电源端口也不敢怠慢,故增加了一个4pin来减轻线路负担。不过Intel并没有规定要求一定把8pin和4pin这两组接口都插上,除了搭载9900K之外,只接其中8pin应该没有问题。CPU双8pin供电是上一定档次的电源才有的配置,打算买9900K的玩家们还是要先考虑下自己的电源是否有这个功能。
这边是专用于Intel无线模块的CNVi接口
6个SATA3接口,两组前置USB3.1插针
微星的将TOMAHAWK的I/O挡板设计成与主板一体,顿时显得档次提高了许多
挡板通过四颗螺丝固定,可以取下来
一体式的挡板安装在机箱里会更稳固牢靠,永远杜绝了脱出、错位的现象,遇到螺丝孔距离I/O窗口误差较大的机箱也可以免除一些困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非常遗憾的是,这次Intel没有在国内同时发布Z390和第九代酷睿处理器,距离后者正式解禁日期还有两个礼拜,所以本次测试我们还是只能使用第八代酷睿i7 8700K。预计于Z370相比不会有什么差别,以下测试结果仅供玩味,而正片的9900K、9700K测试留待不久之后与大家分享
该分析的都分析完毕,是时候进入测试环节了。除了i7 8700K本身的测试结果之外,笔者还将手中现有的其它三款处理器一并测试加入对比。它们分别是与它同定位的上一代产品i7 7700K、与它同为六核12线程的i7 7800X,以及AM4平台上第一代锐龙Ryzen7 1800X。(小编的二代锐龙2700被借走了)
1800X的性能几乎等同于第二代锐龙Razen7 2700,尽管它拥有八核16线程,但无论是从定位还是价格考虑,拿它来与i7 8700K对比都是天经地义的。首先两者同为各自性能级平台的旗舰产品,其次前者的实际成交价早已跌到2850元左右,比后者的首发价格2999元还要便宜。况且在各自的平台方面AMD X470主板比Intel Z370主板就普遍便宜一点,相信更不会比Z390贵。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如下:

除了各项理论跑分之外,本次测试还将加入游戏性能对比。大家都懂木桶短板效应,为了尽可能释放显卡的效能,以达到充分考验CPU性能的目的,六款测试游戏将只采用1920×1080分辨率。另外为了使各CPU之间测试结果具有对比意义,本次测试中各款CPU均保持BIOS默认状态,无任何人为干预,且无论内存是双通道还是四通道,内存频率统一设置在DDR4-2666,时序15-15-15-35。
测试电源为长城提供的金牌巨龙1250W,充沛的功率保证本次首测顺利完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测试第一个环节,我们先观察i7 8700K在空闲和负载状态下的频率状态,并做SuperPi-1M单核性能测试。
Z390上8700K的最大单核睿频照常发挥,感觉Z370更积极一些
全核睿频睿频下限为4.3GHz,这由CPU决定,跟主板关系不大
Z390的BIOS支持Ring频率的项调节,但达到多少要看CPU体质

8700K的最大单核睿频使它成为第一个能在主板默认设置下跑SuperPi-1M突入8秒的CPU,但能否在跑SuperPi时发跳转到最大睿频运行,还要看主板默认参数调教如何,这里面主要是一些默认的功耗设置在影响。微星Z390 TOMAHAWK在这方面给人感觉十分稳定。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多线程测试无疑是八核16线程的锐龙1800X的强项,下面的对比势必掀起腥风血雨。


国际象棋虽为多任务,对频率和单核性能依然敏感,i7 8700K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核心线程的劣势,测试成绩与1800X在伯仲之间。

经典的CINEBENCH R15测试中核心线程最多的1800X大显神威一骑绝尘。事实上这项测试中即便同为八核16线程的i7 6900K也不是其对手。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
最后一个环节是游戏帧数实测,我们将3DMARK的物理分数部分放在一起呈现。

3DMARK中包含一部分需要CPU运算的物理测试,这部分将以一定权重计入总分。假如一款游戏中有超级重度的物理计算成分,并且应用程序接口指向CPU,那么毫无疑问AMD锐龙将是最后的赢家。遗憾的是这种游戏目前还不存在,所以在游戏帧数实测的结果依然显示频率为王。

尽管笔者暂时还没有得到最新的第九代酷睿来测试,但通过现有的六核12线程的i7 8700K的表现可以看出,Z390对CPU性能的发挥相比Z370只会更出色,可能是为了第九代酷睿那动辄5GHz的睿频做准备,笔者在试用的全过程中总是觉得它对CPU的功耗限制要比Z370更宽松,CPU运行在睿频状态下的几率更高 。
在Z390发布尘埃落定之前,曾几度传出小道消息称这个型号会被Intel取消。确实,如果仅仅是为了整合USB3.1和加入那个新瓶装旧酒的CNVi概念,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Intel可以等到400系列芯片组再上也无妨,毕竟这两样都不是Intel与AMD竞争的焦点。但是要将8核16线程的i9放在1151平台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这种规格的CPU还只是HEDT平台的专属。同样8核16线程的2066接口i7 7820X官方TDP高达140W,9900K低也低不到哪儿去,这是Z系列主板从未面对过的局面,原有的那些依照第八代酷睿设计的经济型Z370产品很可能招架不住。
以上显然就是Intel推出Z390的真正用意,也难怪我们会看到微星一个经济型的TOMAHAWK就用上8pin+4in和双回路CPU供电,一定是Intel为它制定的了更高的设计门槛,我们可以将Z390看做是Z370的Intel官方用料加强版。那些正考虑入手9900K、9700K的玩家们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虽然Z390和Z370以及第八、第九代CPU可以交叉支持,但用前者搭配第九代i7、i9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它就是Intel为第九代量身打造的,若仍坚持用Z370的话,可能就得选一片用料豪华的高端型号才放心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扑朔迷离的Z390还是来了
- 第2页:Z390相比Z370有两大重要变化
- 第3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赏析
- 第4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一)
- 第5页:微星MAG Z390 TOMAHAWK细节(二)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解析
- 第7页:单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8页:多线程性能测试对比
- 第9页:游戏帧数实测与发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