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与他的“暗黑童话” 引人入胜的另类美学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曾经听一位老编辑用“朋友圈业界”一词来形容国内游戏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人的朋友圈就代表着游戏和其他娱乐产业市场的缩影。就和流行趋势一样,我们的社交网络偶尔会被那么几个游戏占领,比如年前的《旅行青蛙》,再比如更之前的《恋与制作人》。
而最近,朋友圈的新秀则是一款卖相颇为奇特的“非对称对抗游戏”——《第五人格》。不过这款游戏最先吸引我的,并非那在移动端少见的玩法,而是其别具一格的画风。黑暗哥特式的场景,怪诞夸张的角色,阴森恐怖的氛围,不得不说的是,至少在外显层面,这款“非对称对抗游戏”足够吸引人。

乍一看上去,《第五人格》的人设和整体风格都给人一种奇特的怪诞感,不协调的身体、大量的阴影、哥特风格的场景等种种神奇的元素汇聚在一起,最终演化为了一种奇特又和谐的画风。这种风格有别于传统的恐怖,它不血腥,甚至极少暴力,但却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而如果你是个电影迷,应该对这种独特的风格略感熟悉,在一个诞生自上世纪50年代的鬼才导演成名后,我们经常用他的名字称呼这种艺术风格,那就是波顿风(Burtonesque)。

鬼才导演蒂姆·波顿
即使你不知道蒂姆·波顿,但也肯定看过或者至少听说过他导演的作品。作为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曾经制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圣诞惊魂夜》、《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等知名影片都出自波顿之手。他是“杰克船长”约翰尼·德普的至交好友,是现代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艺术大师,也是好莱坞大名鼎鼎的鬼才怪咖。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怪诞也最有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著名导演”,但从未有哪个导演的作品能有蒂姆·波顿电影那么浓烈的个人风格。蒂姆•波顿的作品中充斥着他对于暗黑童话、哥特和温情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中能见到很多对黑暗元素的运用,却又永远不失温情与对生和死这类终极话题的结构。
在他的电影中,你总是能找到有着怪诞外形的角色、灰暗阴沉的天空、黑暗中张牙舞爪的哥特式城堡等等哥特风格中常见的经典元素。从长着一双剪刀手,面无表情,眼窝深陷的机器人爱德华,到《科学怪狗》里身体比例严重失衡,浑身布满缝合线的怪狗火星,蒂姆•波顿的作品中从来不缺少各色怪咖。但与此同时,他的电影里有多少黑暗惊悚就也有多少温情与光明,就像爱德华只是在默默爱着某个女孩,而怪狗火星则不畏死亡只为能救出小主人。越怪诞,也越温暖,蒂姆•波顿的作品就是有这么一种神奇的魅力。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电影人们提出了电影作者论,上个世纪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中表示,导演应该在创作之中突破传统的以剧本为核心的创作方式,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蒂姆•波顿的导演风格似乎就在印证着法国导演们提出的电影作者论,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强烈到,只要你看到他的电影,就会第一时间意识到,“就是这个感觉,这就是蒂姆•波顿”。
尽管哥特风格和暗黑童话由来已久,但在近现代,蒂姆•波顿毫无疑问是这一风格的发扬光大者。蒂姆•波顿对传统元素与自身气质和经历的结合让这种略显小众的艺术表现方式成功被大众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按传统思路来推演的话,受题材和美术风格的影响,蒂姆•波顿的作品按理说应该是只属于小众圈子里的狂欢,但事实上,他的作品非但没有像许多Cult片一样被主流拒之门外,反而还受到了媒体和影迷们的疯狂追捧。而他充满着哥特和暗黑童话元素的个人风格更是被众多人模仿,甚至衍生出了一个名为Burtonesque(波顿风)的名词。最近盘踞在App Store榜首的《第五人格》就可以视作是波顿风的致敬者,从游戏的美术来看,我们能找到很多波顿式的独特美学元素。

“我喜欢魔鬼”
和许多上个世纪知名导演一样,蒂姆•波顿也是学美术出身的,他极善于使用视觉语言来讲故事。对蒂姆•波顿来说,剧本和原作只是作品的基盘,他会在这个基盘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再创作,并为其染上自己的颜色,最终使这部作品诞生“波顿式”灵魂内核。
当然,和其他艺术大师一样,波顿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其自身经历有着扯不开的关系。蒂姆•波顿出生于美国加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郁郁不得志的退役棒球队员,母亲则经营着一家猫主题礼品店。然而波顿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和正常人相比,他的母亲颇有些另类甚至孤僻。或许是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或许是怕儿子被外界的种种危险伤害,童年时,波顿的父母甚至把家里订满木条,把小波顿关在家里,他只能通过木条里的缝隙眺望外面的世界。虽然在之后搬到了祖母家里,还接受了精神治疗,但这段另类的童年经历还是给波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他开始变得孤僻内向。

在入职迪士尼后,蒂姆•波顿曾经制作过一部充满诡异色彩的短片《文森特》,在这部片子中,文森特把被禁足的房间想象成所谓的“末日之塔”,他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陪伴着莫须有的妻子画像在“末日之塔”里长眠不醒。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就是蒂姆•波顿对自己童年经历的独白。
在采访中,波顿曾经表示:“我经常一呆就是一整个下午,我喜欢魔鬼,他们外形丑陋可是心地并不坏,他们甚至比某些人类都可爱。”他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也描绘着世界。

高中毕业后,波顿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绘画天赋和天马行空的创意考进了加州动画学院,在学校期间,他拍摄了动画短片《芹菜跟踪狂》。借助这部短片,蒂姆•波顿加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迪士尼动画。就是在这里,他导演了上文提到过的短片《文森特》。
然而好景不长,尽管蒂姆•波顿在迪士尼期间制作了不少优秀的电影,但他所热衷的黑暗怪诞风格和迪士尼的合家欢格格不入。在执导了真人短片《科学怪狗》后,蒂姆•波顿被赶出了迪士尼,当时迪士尼的高层认为他的作品太过阴暗,和迪士尼的整体形象不符。但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迪士尼高层绝对想不到,他们在十几年后会毕恭毕敬的请蒂姆•波顿回来执导《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迪士尼这些年最出色的真人版动画电影之一
不过离开迪士尼后,蒂姆•波顿不仅没有陷入事业低谷,反而执导了好几部出色的电影,1989年,他导演了迈克尔·基顿版的《蝙蝠侠》,这部电影拿下了4亿美元的票房,也让蒂姆•波顿声名大噪。
这部《蝙蝠侠》被不少人视为经典
而后,这位鬼才导演越来越如鱼得水,相继创作了经典的《剪刀手爱德华》、将诙谐逗趣和恐怖怪诞结合的定格动画《圣诞惊魂夜》等经典作品。他独特的电影美学和镜头语言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欢。到2016年《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上映时,蒂姆•波顿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数十部风格独特的优秀电影。这种黑暗怪诞和温情相互交融的“反差萌”影响了无数的影迷,也直接催动了波顿风这个名词的出现。
这就是一款典型的波顿风游戏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在《第五人格》里,我们就又一次看到了这种熟悉的风格。它并不华丽,也并没有多么恐怖,却在诡异和怪诞之间,有着某些别样的美感。在《第五人格》中,你能找到许多典型的哥特式场景,幽深的庄园,带有镂空的雕花和各种尖顶的建筑搭配上游戏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出了浓重的神秘气氛。抛去别具乐趣的“非对称对抗”玩法之外,这种独特的风格才是我会被吸引的主要原因。
而且除了致敬以外,《第五人格》也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游戏中的角色穿着大多颇具维多利亚时代特色,那个时代独有的浪漫主义,搭配上凸显黑暗深沉的哥特元素,与游戏中的氛围相得益彰。

而在具体游戏内容上,《第五人格》也确实和波顿风有着先天的契合度。尽管其有着竞技对战游戏的内核,但《第五人格》却也同时有着兼具代入感与沉浸感的剧情体验。在游戏中你要扮演一个有着神秘过去的私家侦探,独自踏进诡异的庄园,调查一桩诡异的失踪案。在这个庄园里,随着真相一步步被揭开,更加厚重的黑暗也在背后窥视着你,而你自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种颇具神秘感和诡异气氛的解谜游戏的展开下,游戏核心玩法的插入也就显得相得益彰了起来。没有血腥的画面和刺激的搏杀,当玩家们分为监察者和求生者,在诡异的世界里挣扎逃生的时候,游戏所具备的波顿风人设让这个过程即保有了紧张的氛围,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蒂姆•波顿真正难得的,是他怪诞风格之中隐藏的点点温情,而不管是在电影、游戏还是人生的旅程中,这点点温情恐怕才是真正能够支撑我们走下去那些东西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