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4个方法帮你治愈游戏松鼠症 - TGBUS - 电玩巴士
tgbus
上周有玩家在论坛中发帖称自己患上“游戏松鼠症”,无论是热门游戏大作还是免费游戏都会先保存起来,想着以后慢慢玩,结果却越攒越多…那么这个让玩家又费钱又费力的“游戏松鼠症”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松鼠症到底是个啥?
松鼠是动物界中的收集小能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秉着“所见即所得”的原则收集一切食物,但这些储存起来的食物却往往很少吃。如果把上面这段话中的主宾换成玩家和游戏,那自然就是指那些喜欢购买和收集游戏但却很少玩的玩家。
在玩家之间对于这种行为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Steam玩家常挂在嘴边的“喜加+1”。但不得不说还是“松鼠症”这个名字最为贴切,看到“松鼠”两个字就能联想到特指的行为,尤其经过《冰河世纪》里那个鼠奎特的润色后,变得更加生动、形意。

遍查资料后发现,其实不管“松鼠症”也好还是“喜+1”也好,归根究底,它们都来源于一种心理学上定义的疾病——强迫性囤积症。
需要注意的,囤积症虽然带有强迫症的性质,但它又与单纯的强迫症有所不同:囤积症患者在发生囤积行为的同时会感到兴奋和快乐(当你一边对着心仪的物品流口水一边不由自主敲打支付密码的同时,你的脸上会浮现出奇怪的微笑,但你自己并不知道),他们有时还会反复翻看自己的战利品;而通常的强迫症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十分痛苦,因囤积物品给自己带来压力而产生懊恼、不安等情绪。
囤积症患者通常拥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但实际上这些物品不但浪费了空间,也浪费钱财,久而久之让人产生负面情绪。患有囤积症的人,轻则会产生烦躁和不安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状态;重则可能诱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重大心理或精神疾病。
已经得了松鼠症,还有救吗?
松鼠症是“症”,而不是“习惯”,但治疗松鼠症可能比改掉一个习惯更简单。在查找资料后,这里总结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
适当做减法
让一个囤积症患者选择扔掉哪些东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正如福尔摩斯的阁楼理论,不管是人的精力还是现实生活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没用的东西太多了,就会挤压有用东西的存在。
松鼠症患者在进行决定时常常会伴随焦虑情绪的出现,故缓解松鼠症症状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日本学者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来帮助人们能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但这种一刀切的概念似乎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实际上一个缓和的办法更为有效,比如尝试着把现有物品像金字塔一样按重要性层层归类,逐渐淘汰并扔掉金字塔底端那些最不需要最没用的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
科学消化库存
患上松鼠症往往是因为入大于出,松鼠症患者往往伴有完美主义情结,他们总希望在一个恰当的节点上来消化这些库存,但他们忽略了这个节点是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的。就像“游戏松鼠症”原帖作者所说,他在收集游戏的同时,其实是希望能找一个惬意的午后,躺在沙发上慢慢品味这些作品,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午后,所以游戏就会越积越多。
于是尽可能的提高消化效率才是真正需要做的,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消化,伴随享受的同时减少库存,自主创造和开发出这些奇妙的节点,并让它们成为常态,不仅能帮助缓解松鼠症患者的库存压力,也可以更好的调整心态。
上升为收藏
囤积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也是出于安全感的缺失,收藏与囤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目的性不一致,囤货行为发生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可能因为一句好评,因为正好在降价或是仅仅因为不想错过;而收藏的心态则完全不同。将不经意的囤积货品上升为一种收藏爱好也不失为治疗松鼠症的一种方法,说服自己购买游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单纯喜欢它,而不是为了在这款游戏中获得哪些具体的感受,因为收藏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这种心态的改变会让我们去用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找个媳妇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David Mataix-Cols教授曾指出,囤积症患者往往在单身人群中更常见,孤单状态带来的不安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囤积欲望,而伴侣、朋友之间的互相督促、交流也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囤积行为发生。因此他建议囤积症患者应该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或者开始同居和婚姻生活,这样除了可缓解囤积欲望外也可防止单纯的收集行为升级为精神疾病。
聪明人才得松鼠症
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表示有5%的美国人都患有囤积症,最常见的囤积物品包括衣服和报刊,而且他发现爱囤积的人其实都很聪明,一些囤积者患者甚至能记起每一期杂志封面的不同;而另有研究也表明,囤积症患者大脑中的前额脑底部与掌管记忆的海马体都比正常人更为活跃,这可能和他们总以繁琐的方式作出决定有关。所以即便不能缓解症状也不用担心,因为患上松鼠症的我们起码还是个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