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部2》的逆天黑科技,背后的真实原型是?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本文为“《德军总部2》的纳粹黑科技 哪些源自真实研究?”的续篇,介绍了纳粹德国的超级潜艇计划和核武器项目,在《德军总部2》的设定中,这两个项目同样占据了醒目的地位
超级潜艇
在《德军总部2》中,另一个有巨大亮点的武器,是核潜艇“爱娃之锤”号。在《新秩序》中,该潜艇是德国舰队的旗舰,但后来被抵抗运动夺取,并成为了后者的秘密指挥中心。从规模上说,该潜艇几乎是一座水下的城市,其内部是如此庞大,当中甚至有一个特殊舱段,甚至直到潜艇沦陷后几个月,该舱段才被发现——而在此期间,舱内的纳粹分子一直在发送求救信号,这给抵抗组织带来了一场灾难。

《德军总部2:新巨人》中,“爱娃之锤”号内部舱室的设定图,在游戏中,其结构极为复杂,就像是一座水下的城市
当然,以今天的技术水平,想建造一艘如此庞大的潜艇,都将耗尽一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力,因此,与其说“爱娃之锤”号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武器,倒不如说是一种臆想中的存在。但另一方面,按照《德军总部》设定中的说法,其灵感确实来自许多二战时期的设计——纳粹德国虽然从来没有能力建造如此尖端的潜艇,但他们确实曾致力于在许多领域实现技术上的飞跃。
《德军总部》系列中“爱娃之锤”号的设定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了潜艇的建造上,在许多海域,它们甚至取代了水面舰队,成了唯一一种能威胁敌军海上航线的打击手段。
然而,在德军建设潜艇部队时,他们更注重的是数量和可靠性,新技术反而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种做法,与德国海军的尴尬处境有关,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海军不能拥有任何潜艇,直到希特勒上台后,潜艇部队的重建才正式开始。在此期间,工程师们采用了大量成熟的设计,以便保证新潜艇拥有绝对的可靠性。
反映二战德国潜艇的油画,由于性能上的限制,这些潜艇平时主要在水面上航行,只有在发起攻击时才潜入水下
尽管这些潜艇设计陈旧,但凭借更先进的通信和鱼雷技术,在战争初期,它们依旧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但1942年夏季之后,由于盟国护航兵力的增加,德国潜艇的“欢乐时光”开始一去不返。另外,它们的水下航速也太慢了,被发现之后,几乎很难摆脱敌方的追击。
为了摆脱困境,德国工程师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为潜艇安装新的动力系统,它采用了与传统引擎完全不同的设计。
在过去,潜艇水下航行依靠的是电动机,其电力来自艇身内的电池组,但它们能提供的电力相当有限,另外,一旦电能耗尽,潜艇只能上浮,用柴油机为电池充电,这一过程相当漫长,同时也为潜艇增添了额外的危险。
赫尔穆特·瓦尔特,他设计的发动机在二战时期未能变成现实,但今天却安装在了许多国家海军的潜艇之上
面对这种情况,工程师赫尔穆特·瓦尔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动机设计,其运转依靠的是高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这种物质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进而为潜艇提供强大的动力。这种设备被称为瓦尔特发动机,1941年,德国建在了一艘使用该引擎的试验潜艇,其设计水下最大航速达到了28节(约51千米/时),几乎是当时其它潜艇的三倍。
瓦尔特设计的试验潜艇V80,该艇有着惊人的水下航速
瓦尔特雄心勃勃,希望将该技术推广到更大型的潜艇上。1943年初,两艘XVIII型潜艇开始在船厂建造,它们便准备采用新式的瓦尔特引擎。在204吨过氧化氢的推动下,其航速可以达到24节(即44千米/时)。但随着工程推进,整个项目却遇到了瓶颈。
问题的根源在于过氧化氢本身,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在分解和燃烧的过程中,氢和氧气可能发生爆炸,在安全性得到提升之前,XVIII潜艇的计划最终只得放弃。
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工程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增加潜艇上搭载的电池组,采用这种设计的潜艇,速度虽然赶不上XVIII型,但依旧可以大幅提升水下航速和续航时间。之前,德国潜艇只能以6节的最高航速航行不到1个小时,但安装了大量蓄电池之后,新潜艇就能以最高18节的航速连续行驶90分钟,如果以6节的经济航速,其水下续航力将达到60个小时——这个设计后来被命名为XXI型。
在《猎杀潜航4》的资料片中,玩家便可以操纵XVIII型潜艇,在紧急时刻,玩家可以启动艇上搭载的瓦尔特发动机,以摆脱敌舰追击,或追上盟军的舰艇编队
***
XXI型潜艇的图纸于1943年7月完成,首艇计划在1944年交付。在设计上,工程师们基本沿用了XVIII型的结构,只是把存放过氧化氢的舱室腾空,并布置了更多的蓄电池。但需要指出,尽管设计思路相对传统,但XXI型上依旧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

之前,当一艘老式潜艇发现大量攻击目标时,它只能射出发射管内的鱼雷,然后撤退,因为在这些潜艇上,鱼雷是完全依靠人力装填的,整个操作非常费时。另外,在之前的德国潜艇上,一部分备用鱼雷还被安置在了舱室和耐压艇壳之间,在遭遇深水炸弹攻击时,它们很容易被引爆,这就给潜艇带来了额外的危险。
但这些问题在XXI型上都不复存在了。在设计中,其鱼雷都存放在了舱室内,同时,该艇上还装了一个半自动的液压装填系统,可以将备用鱼雷在短时间内装填完毕,另外,XXI型还安装了最先进的雷达和声呐探测装置,它们可以准确发现9公里外敌方舰艇的位置。以上这一切,使XXI型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潜艇。
XXI型潜艇的设计图,艇身中部密密麻麻的网格,就是艇上搭载的电池组
除了XXI型之外,德国技术人员还在战争末期推出了一种小型沿海潜艇——XXIII型,该潜艇的排水量之有XXI型的不到三分之一,只能携带两枚鱼雷,但艇内同样安装了大量的电池组,德国人希望,在XXI型开往远海的同时,相对较小的XXIII型可以用于守卫近海,或是袭扰英国的海岸地区。
XXIII型潜艇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该型潜艇比XXI型小得多,主要用于近海地区
在战争结束前,共有超过150艘XXI型和XXIII型潜艇竣工,不幸的是,由于建造仓促,许多潜艇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在1945年时,只有一小部分真正具备了战斗力。其中,XXI型没有取得任何一个战果,其中一艘在逼近盟军舰队时,他们突然接到了德国投降的消息,因此只能上浮放弃攻击。XXIII型在英国沿海击沉了几艘商船,但这同样对战局于事无补。
事实上,这些潜艇唯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美苏两国的冷战潜艇提供了技术参考。在战争结束后,其中一部分完工的XXI和XXIII型被战胜国瓜分,各方都从中获得了大量技术上的启示。
1944年,一艘新竣工的XXI型潜艇
1945年,盟军在德国西北部一处满目疮痍的穿肠内,前方的船台上就有三艘未完工的XXI型潜艇。和战前的做法不同,XXI型采用了分段的方式建造,其中各个舱段在内陆地区组装完毕,然后在船厂进行组装,并安装各种设备,这种做法可以大幅提高潜艇的生产效率
另外,随着德国战败,一些更前卫的设计也注定失去了投入战场的机会。事实上,尽管在XVIII型的设计宣告失败,但德国人并没有放弃在潜艇上安装瓦尔特发动机的尝试,由此诞生了另一个新型号——XXVI型潜艇。与XXI型相比,XXVI型的尺寸只有不到其三分之二。但该潜艇却搭载了更强大的武器,它们包括了10具鱼雷发射管,其中四具位于艇首,六具位于潜艇侧面,管口朝向斜后方。这种设计被称为“施内管风琴(Schnee Organ)”。
XXVI型潜艇的结构图,艇身中部、面向斜后方的鱼雷发射管,就是所谓的“施内管风琴”
“施内管风琴”的名称来自设计者阿尔达伯特·施内少校,他同时也是一名潜艇王牌。按照施内的设想,在安装这种装置之后,不仅潜艇一次发射的鱼雷数量将会大幅度提升,而且潜艇也再不必需要再像之前一样,用艇首对准目标。另外,按照施内的设想,这些安装在侧面的发射管是可以发射制导鱼雷的,它们对摆脱舰艇的追击尤其有用。
除此之外,得益于瓦尔特发动机,XXVI型同样拥有引以为傲的速度,在水下,它的时速可以达到46千米,水面的最高时速也有33千米,其最大的下潜深度超过了300米,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
XXVI型最初计划建造100艘,其中第一批预计在1945年夏季之后陆续竣工,而到1945年底,其产量将达到顶峰,即每个月12艘。但在二战结束前,只有四艘XXVI型正在建造,其中没有一艘下水或服役。除了XXVI型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项目是XXIX H、XXX和XXXI型,其中前者是一个中型潜艇设计,上面采用了流线型的艇身,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下阻力,另外,这种外形还可以减少声呐产生的回波,从而保证潜艇航行的隐蔽性。
XXIX H型,计划采用更为流线型的庭审,以提高水下航行速度,该潜艇的武器为六具鱼雷发射管
至于XXX和XXXI型则可以被看做是XXI型的升级版,这些潜艇虽然不打算安装瓦尔特发动机,但采用了改进型的艇内结构,并计划安装更强劲的动力系统和武器。其中,在XXX型潜艇上,电池舱占据了内部舱段大约三分之二的空间,这为其提供了更强的水下续航能力,而XXXI型上则破天荒地安装了12具鱼雷发射管。这使得它可以对敌军船队发动毁灭性的攻击。然而,由于德国在1945年战败,这些概念都失去了变成现实的机会。

XXX型和XXXI型潜艇的结构图,在战争结束时,它们都处在设计阶段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专区
《德军总部2》中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爱娃之锤”号可以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在这方面,二战德国确实进行过类似的试验,这些试验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增加导弹的打击范围,甚至直接打击美国的东海岸地区。
在《新巨人》中,BJ用来炸毁纳粹研究基地“52区”的小型核弹,就是改装自潜艇上携带的核弹头
德国人将导弹装上潜艇的设想,大体可以追溯到1941年,当时,在德国的火箭研究中心——佩内明德(Peenemunde),已经有技术人员在探讨在潜艇上发射火箭的可能性。
为进行技术验证,一艘潜艇被专门改装成了研究平台,其上层甲板上安装了六具导轨,它们可以发射陆军使用的300毫米火箭弹。试验的结果完全超出了预期:不仅所有火箭弹都发射成功,而且它们可以在12米处发射。德国潜艇部队认为,这种火箭弹可以用来对抗逼近的敌军护卫舰。
计划安装在潜艇上的300毫米火箭弹,这种火箭弹也被当时德国陆军用作攻坚武器
300毫米火箭从水下发射时的景象
然而,除了几次试验,和一次小规模的港口袭击之外,这一计划很快被束之高阁。这种火箭自身仍然很不成熟,它甚至没有一种制导系统,按照当事人的描述,其作用仅仅是“在海面制造一点火焰”。另外,火箭发射架还极大影响了潜艇的水下机动性能,因此,工程师们很快抛弃了这个设计。
1943年后,类似的想法逐渐死灰复燃,当时,德国已经研制成功了V-2火箭——这种火箭可以用于空袭大城市,进而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混乱,但在当时,V-2也存在射程不足的硬伤。如果要袭击美国的目标,唯一的做法便是用潜艇将他的发射平台运往远海。
1943年秋天,佩内明德火箭试验场接到任务,要求完成一种能携带V2导弹的水下发射装置。由于当时很难建造直接容纳导弹的大型潜艇,因此,工程师们决定用一种能容纳V2导弹的水下发射筒取而代之。
V-2弹道导弹水下发射筒的设想图
这一发射筒在当时也被称为“第12号实验平台”。其长度达到了36米,直径大约有5.5米。平时,这种发射筒可以由潜艇在水面以下拖带,在抵达指定发射区域后,该发射筒就可以在水中直立起来,并将导弹射出。
整个发射筒的重量达到了500吨,里面除了一枚导弹之外,还有必要的方位输入系统和点火系统,按照德国方面的记录,在1944年12月,德军向位于斯德丁的伏尔甘船厂订购了三具导弹发射筒,其中有一具在1945年已接近完成,但不久之后,伏尔甘船厂便被苏军攻陷,在当地建造的发射筒也全部下落不明。
“12号实验平台”的预想结构图
事实上,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直没有放弃用潜艇发射导弹的设想,但最终,这些设想只有极小一部分得到了落实。另外,这种设计还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比如说,在拖曳发射筒时,潜艇的航速将变得非常缓慢,而且无法潜入深水中。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战争期间,这种武器研制成功,也很难给战局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即使在地面发射状态下,V-2的误差也可能达到几十公里,就算能命中美国本土,它们给盟国造成的影响也注定微乎其微。
令情况更加讽刺的是,早在立项期间,盟军情报机构便察觉到了这一项目,不仅如此,他们还错误地认为,发射筒很可能已经建造完毕。在1945年,他们更是截获了一条情报,有携带弹道导弹的潜艇正在向美国本土逼近。
尽管后来证明,一切不过是捕风捉影,这些潜艇的任务只是用鱼雷攻击美国东海岸的商船。但盟国还是制定了一个专门的作战计划,并投入了40多艘各种舰艇。因此,当这些潜艇进入警戒区时,便迅速遭到了猎杀。最终,有5艘潜艇沉没,其余则被迫仓皇撤退。
参与搜索“德国导弹潜艇”的盟军反潜舰艇,照片中央的救生筏,搭载的就是其中一个猎物上的幸存艇员
另外,在战后,还有一些关于“纳粹导弹潜艇”的谣传。一些作者宣称,纳粹德国曾为XXI型潜艇开发过一种衍生型号,该潜艇不仅可以携带弹道导弹,还有安装了一种特殊的引导装置,可以精确地确定水面船只的位置——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正式文件的证实。
***
《德军总部2》的另一个细节,是“爱娃之锤”号上搭载的运输机。在《新巨人》中,主角不止一次搭乘它潜入美国,以执行各种破坏和暗杀使命。
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中,BJ往来于美国本土和抵抗军总部之间的交通工具,就是潜艇上搭载的垂直起降飞机,在二战期间,德国确实曾计划为潜艇搭载各种飞行器
在潜艇上搭载飞机的设想,最初确实由德国人提出。在远程雷达问世前,这种离奇的设计确实存在一定的战术意义。在二战爆发前、潜艇技术刚刚成熟时,工程师们相信,在艇上搭载小型侦察机,可以极大增加潜艇的搜索范围,进而创造更多发现敌人的机会。
在一战爆发之初,德国技术人员曾在两艘德国潜艇——U-12和U-22号潜艇上进行了早期测试——但由于最初、飞机只是被简单固定在了甲板上,完全无法抵御风浪,这些试验很快宣告失败。
早在一战期间,德国人便进行了在潜艇上搭载飞机的试验,这里展示的是参与测试的潜艇U-12号
1916年后,德国人开始逐渐注意到了工程师恩斯特·比勒菲尔德(Ernst Bielefeld)提交的一份专利。在专利中,比勒菲尔德设计了一种特制的防水圆筒,该圆筒可以安放在潜艇的甲板上,内部能容纳一架小型水上飞机。在海况允许时,潜艇可以上浮、把存放的飞机组装好,最后进行放飞。
1917年,德国海军曾考虑将其安装在一种新建造的大型潜艇上,但整个计划最终无果而终。在德国战败后,随着相关资料公开,这一设想也引起了其它国家的关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都建造了搭载水上飞机的潜艇,虽然成效平平,但各国军方大都对此讳莫如深。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各国就在潜艇上搭载飞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这里展示的就是正在放飞水上飞机的英国潜艇M2号
这一点,也反过来影响了德国人的潜艇设计思路,他们始终相信在潜艇上搭载飞机的做法值得尝试。1938年,德国海军启动了Z计划,这份计划准备在10年内简称一支大舰队,以挑战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
作为Z计划的一部分,德国预计在1947年完成249艘潜艇的建造,其中大型潜艇有27艘,它们可以在不加油的情况下直达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而在上述潜艇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9艘XI型。在内部文件中,这些潜艇也被称为“潜水巡洋舰”。

XI型潜艇的设计图,以及艇载水上飞机的吊放示意图
与之前的德国潜艇相比,XI型有着更庞大的尺寸,其水下排水量达到了3930吨,是当时主力潜艇的3-4倍。同时,该潜艇上还安装了6具鱼雷发射管、两座双管127毫米炮炮塔,这令它可以与水面舰艇正面对抗。然而,XI型潜艇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却是艇内搭载的侦察机。
在XI型指挥塔前方的艇身内,工程师们设计了一个直径2.25米、高7.5米的耐压圆筒,里面有足以容纳一架水上飞机的空间。这种飞机的研制工作由阿拉多公司(Arado)负责,该企业在当时也主要负责德国水上飞机的设计生产。1939年,公司的专家们完成了一个代号为E.300的项目,它后来被赋予了一个正式编号——Ar-231。这是一种翼展10.16米的小型飞机,由一部160马力六缸发动机提供起飞动力。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专区
Ar-231上没有任何武装,唯一携带的设备只有一部电台和一支信号枪,所有省下来的重量都用于保证该机有足够的航程,按照工程师们的设想,其最远可以飞行500公里,同时,该机的所有部件也都可以在几分钟内组装完毕。
Ar-231支援潜艇作战的想象图
拆解状态下的Ar-231
在1939年夏天,XI型潜艇和Ar-231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然而,随着二战爆发,德国海军开始重新审视这些项目——当时他们拥有的潜艇只有57艘,甚至无法满足正常的作战所需。
此时,扩充潜艇部队的规模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最明智的选择显然是放弃昂贵的大型潜艇,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中型潜艇上去。1939年秋天,9艘XI型的建造合同被全部取消。但另一方面,阿拉多公司却对这些决定几乎毫不知情。
当他们获悉XI型潜艇项目下马时已是1940年春天,此时,Ar-231的原型机已经建造完成。为安抚厂方,德国海军和空军只能分别出面买下已完成的样机。这些样机中有两架被用于在国内进行飞行测试,另外两架则被调拨给了新竣工的“金牛座”号袭击舰。
德国海军的袭击舰“金牛座”号。和风帆时代的海盗船一样,该舰在远海伪装成同盟国或中立国商船,并在对方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发起袭击。二战期间,德军曾试图用这种舰船破坏盟国的海上运输线
德国海军希望,两架Ar-231能增强“金牛座”号的搜索能力,但它们的最终表现却令人失望。最大的问题在于引擎功率严重不足,这甚至给正常起飞带来了很多难题。最终,“金牛座”号上的人员不得不拆掉机上的无线电台,飞行员如果发现敌情,只能将情报装进一个圆筒,在返航时投到军舰甲板上,其行动的效率也因此大幅降低。
对“金牛座”号来说更为不幸的是,当该舰出航时,盟军已经加强了戒备。当时,一些盟国的普通商船上也安装了自卫火炮,船员也接受了相关的操作培训。当1942年9月27日,“金牛座”号拦截美国商船“斯蒂芬·霍普金斯”号时,便遭遇了猛烈抵抗,最终,在一场短暂的炮战后,两艘船都因为受损严重沉没了,Ar-231的两架原型机也随“金牛座”号被一道摧毁。
被“金牛座”号上吊往水面、准备执行侦察任务的Ar-231,该机的表现并没有得到舰上人员的好评
虽然Ar-231在历史上只留下了短暂一笔,但在战争期间,德军始终在没有放弃在潜艇上搭载飞行器的想法。战争中期,他们再次进行了尝试,这一次,其推出的产品要比Ar-231更小巧,并采用了与之截然不同的新设计。
这种新产品的代号是Fa-330,实际是一种小型风筝。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当时,位于劳普海姆(Laupheim)的福克-阿奇里斯公司(Focke Achgelis)接到了一项任务:尽快开发一种可以由潜艇携带的小型飞行器。
这一任务之所以下达,与当时的前线局势有关:随着盟军反潜兵力不断增强,德国潜艇不得不离开防守严密的北大西洋,转而前往非洲和南美海域游猎。虽然当地安全性较高,但盟国商船却不甚密集。除非可以找到扩大搜索范围的手段,否则,它们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战绩。
Fa-330的实物,这实际是一种小型的旋翼风筝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绰号“鹡鸰(Bachstelze)”的Fa-330诞生了,德国工程师们在上面采用了许多独创的设计。这种飞行器可以在几分钟内轻松装配,当任务完成后,也可以拆成零件放回舱室内。其结构包括两根钢管,一套操纵装置和仪表盘,一部飞行员座椅,以及旋翼、尾翼和方向舵。其中旋翼由胶合板和织物拼装而成——在起飞前,技术人员可以用螺丝刀调节它们的角度,以保证在特定的风向下获得最大的升力。
与其他飞行器不同,Fa-330实际上是一种旋翼风筝,其自身没有任何引擎。在执行任务时,其机身实际是由潜艇牵引着,其前进时产生的上升气流则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升力。1942年,Fa-330的原型机很快在进行了一连串风洞测试。结果表明,整个飞行器很容易操作,放飞只需要10秒钟左右的时间。
准备放飞Fa-330的德国潜艇
在150米长钢缆的牵引下,该机可以升上120米的高空,从而将周围40公里的海面尽收眼底。如果发现了船只,操纵员可以通过电话线告知潜艇。如果敌人的军舰正在逼近,操纵员会紧急拉下一个杠杆,此时,牵引索会被切断,机身会自动与旋翼分离,驾驶员的座位上会打开一个降落伞。同时,潜艇则会立刻下潜,以躲避敌舰的追击,直到险情解除后,它才会重新上浮,把落海的操作员(如果他没有被俘的话)搭救上来。
在战争期间,德国共建造了大约200架Fa-330,其服役的艇型主要是IX D2型,在当时的德国潜艇中,它们有着最远的航程,其水面航速也是最快的,足以为Fa-330起飞提供必要的升力。
盟军反潜机拍摄的一艘IX D2型潜艇,该潜艇主要部署于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
Fa-330之所以鲜为人知,很大程度上与IX D2型潜艇有限的产量有关,在战争结束前,它们只建造了28艘,和其它型号的潜艇相比数量十分有限。另外,Fa-330弱不禁风的结构也令它很不受欢迎,因为许多操作员担心它在高空失去平衡,另外,在风急浪高的情况下,它给人的感觉也很不安全。
正是因此,Fa-330的作战记录非常有限,第一批该机可能在1942年中期便投入了使用,但随后,越来越多的德国潜艇进入了南大西洋和印度洋,Fa-330的使用也变得相对更加频繁。
IX D2型潜艇指挥塔的3D还原图,其中机关炮后方的支架便是放飞Fa-330的平台
其中一艘著名的潜艇是U-861,它在马达加斯加附近曾经多次使用Fa-330进行侦察,并且发现了几艘商船,另外,随着搭载该机的德国潜艇抵达日本,这种设计也引起了后者的兴趣。
1943年后,在日本方面的配合下,德军先后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境内建立了小型潜艇基地。也正是在此期间,通过交换,一些Fa-330被交付到了日军手里。在日本人看来,这些飞行器也许可以装备在潜艇和舰艇上,以扩大搜索范围,进而弥补雷达系统方面的不足。然而,1944年后,Fa-330还是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死胡同,随着盟军反潜力度不断加强,对德国潜艇来说,甚至在白天上浮都变得极为危险,这也令该机很快淡出了历史舞台,另外,由于雷达系统的发展,为潜艇配备舰载机的设想也很快变得毫无意义。无论是Ar-231还是同期的其它设想,都最终成了历史上一个被遗忘的插曲。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专区
核武器计划
在《德军总部2》中另一个重要的设定,是纳粹德国开发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按照其中的描述,二战期间,纳粹夺取了一个犹太秘密研究组织——Da’at Yichud的技术,并利用它们开发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并将一枚代号为“惩戒者(Bestrafer)”的核弹投向了纽约。

《德军总部2》的设定中,纳粹将一枚核弹投向了纽约,这成了美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类似的情节,在同类架空小说中屡见不鲜。尽管当1945年春天、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时,德国人的核弹计划只是若干未完成的项目,甚至主导这些项目的科学家都对此缺乏清晰的认识。但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相信,纳粹离叩开核武器的大门只有一步之遥——也正是这一点,让纳粹的核武器计划,成了二战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故事。
人类意识到原子能的力量,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方程E = MC2之后。简而言之,这个方程意味着,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为了确定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只要用它本身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可:同时,由于光速接近了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物质被完全转化为能量,其产生的破坏力将相当惊人,科学家们也可以由此发明一种毁灭性的武器。

不过,幸运的是,作为宇宙中大部分物质的构成基础,绝大多数原子都相当稳定,想要释放其中能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实验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在一种放射性元素——铀上,完全具备进行这种质能转换反应的能力。
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原子能研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当时顶尖的原子科学家要么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要么和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研究机构合作密切。在1938年的一次实验中,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分裂了铀原子——尽管当时,他本人并不清楚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奥托·哈恩,他在不经意间分裂了铀原子,但真正意识到其中意义的,却是他的犹太人同事
但另一方面,哈恩的奥地利籍犹太人同事——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却注意到了哈恩的发现。通过分析整个实验过程,莉泽·迈特纳意识到,哈恩用中子轰击一小块铀样本,就令一些铀原子分裂开来,进而完成了从质量向能量的转换。
尽管该发现意义重大,但无不讽刺的是,因为犹太血统,莉泽·迈特纳却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瑞典。排挤她的除了纳粹分子,还有一部分来自柏林威廉皇帝研究院(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同事。尽管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在一段时间内,莉泽·迈特纳仍然在协助哈恩推进原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迈特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天真地相信,科学本不应该存在国界。不过,大多数犹太科学家并没有像她这样天真,到20世纪30年代末,几乎所有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都流亡到了英国和美国。不仅如此,卷入这股流亡大潮的还有大量反对纳粹的自然和人文学者,在他们离开之后,纳粹分子逐渐控制了德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
在这些新上台的人当中,一部分是纳粹的狂热支持者,而另一些则是当年处在学术边缘地带的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嫉妒“劣等民族”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维尔纳·海森堡,在纳粹德国的核计划中,他扮演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这些人常常将爱因斯坦的理论称作“犹太物理学”,并认为其不过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相反,唯一纯正的物理学就是所谓的“德意志”物理,它遵循的是当年牛顿打下的基础。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德国科学家都鄙视“犹太物理学”,在他们之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在爱因斯坦等人流亡之后,海森堡事实上成了德国原子物理学界的权威。之前,他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曾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并赢得了欧洲学术界的称誉。尽管海森堡本人并不是一个纳粹分子,但他却相信一个事实:科学应当为国家和民族服务。正是因此,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他依旧愿意为纳粹政府效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命海森堡作为原子武器计划的负责人,也是德国政府最合理的选择。然而,在1937年7月,一份名叫《黑色军团》的杂志却开始大肆攻击海森堡的研究成果。
《黑色军团》实际是纳粹党党卫队的官方杂志,有着强烈的纳粹宣传色彩,该杂志曾经攻击海森堡的研究是“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
按照文章中的观点,海森堡的研究也是“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他们试图通过灌输错误的物理学观念,来毒害日耳曼青年,进而在全国境内散布混乱和谣言。由于《黑色军团》实际是一本纳粹官方杂志,它批判过的许多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对海森堡来说,这次事件相当严重,他被迫向亲友求助。
当时,海森堡的家族和党卫队头目希姆莱的家族非常接近,他们立刻开始了游说。但即使如此,海森堡还是被要求前往柏林接受长期的审问。最终,纳粹党方面决定撤销对海森堡的一连串指控,并希望他一方面拒绝承认犹太学者的贡献,同时继续开展研究,然而,经历了这一连串风波之后,按照海森堡本人的说法,他已经对原子能项目本身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海因里希·希姆莱,海森堡最终通过他摆脱了来自《黑色军团》的攻击和指责
上述因素,注定了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前景,不仅如此,由于接纳了大量流亡科学家,美英盟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便掌握了纳粹德国原子能项目的大致轮廓。在1939年,爱因斯坦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其中描述了核武器的可怕威力,并指出,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
这一消息惊动了美国人,很快,他们也针锋相对地启动了准备工作,这也是原子弹项目“曼哈顿工程”的起源。在一段时间内,两个国家的核物理研究几乎是齐头并进。在战争初期,德国人启动了两个核反应堆的试验项目,然而,不久之后,海森堡团队却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
按照工作原理,核反应堆需要铀238的链式反应才能运作。为了维持这种反应,放射性同位素周围的中子流必须由另一种物质进行“慢化”,其中最常用的莫过于石墨和重水。在取舍之后,德国人选择了后者——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以当时的技术挑战,重水的制造可谓非常困难。
直到1940年,德国人才在奥斯陆以北100英里的挪威小镇弗尔莫克(Vermok)夺取了一座重水工厂,到1942年时,该工厂已经为海森堡的实验室提供了上万磅的产品——据此,盟国情报机构判断,来自挪威的供应将成为纳粹核武器计划的关键环节。因此,一系列破坏计划很快应运而生。
弗尔莫克的重水工厂,在战争中,盟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破坏行动,以瘫痪纳粹德国的核项目
其中,第一次行动发生在1942年11月,这次行动的代号是“新手”,但不幸的是,运输突击队的滑翔机在飞往目标途中坠毁了,这令盟国的破坏行动搁置了整整一年。新一次行动定在了1943年11月,150架飞机对当地的重水工厂发动了空袭,破坏了厂区的发电站和电解单元,整个弗尔莫克工厂因此彻底瘫痪。
然而,对盟军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弗尔莫克还存放着大量的重水。如果这些重水被运往德国,纳粹依旧有建造核弹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派出了一个由挪威流亡者组成的突击队,他们在一次大胆的行动中渗入了工厂,炸毁了存放重水的容器。后来,英国的潜艇又阻止了更多的重水从海路运出——纳粹德国的原子弹项目很快陷入了困境。
负责破坏重水工厂的挪威突击队在一次滑雪训练中,他们最终以零伤亡的代价破坏了弗尔莫克的重水储存容器
不过,尽管对重水工厂的攻击持续不断,但在此期间,德国科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们和当时美国人研究一样,揭示了原子武器的制造思路。它们具体包括三类,其中前两种的威力主要来自浓缩铀和钚的裂变,而最后一种是“反应堆炸弹”,即今天所谓的“脏弹”。
其中,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就是一颗典型的铀裂变炸弹。生产这种武器的关键是足够数量的、高浓缩的铀235——它们可以从自然界中存在的、相对丰富的铀238中获得。
然而,考虑到整个提取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制造原子弹需要多少铀235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个方面,海森堡却做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判断:他认为,想要建造原子弹,并实现连锁反应,他们需要至少1吨的铀235——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条件下,德国根本不具备研制核弹的可能。
这一数据,也成了一连串争议的根源。按照美国科学家的计算,制造原子弹只需要不到100磅的铀235。对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各方始终莫衷一是。按照海森堡本人的说法,这一错误是故意犯下的,为的是阻止纳粹拥有核武器,但按照许多作者的观点,这纯粹是因为海森堡估算错了数据。不过,不管其中的原委,它产生了一个直接的影响:德国人相信,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核武器的门槛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在当时,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推进,一方面取决于科学家和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取决于来自政府的决定,而在当时的德国,负责统筹该项目的最高官员是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和军事工程师——考虑到德国的经济已是全负荷运转,他制定了一条严格的规章,要求所有项目的回报都必须与成本成正比。
1942年后,施佩尔与海森堡进行了多次会晤,试图了解核武器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但他得到的回答令人失望。施佩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的回答一点都不鼓舞人心,他声称,科学的解决方案固然已经找到了……但获得生产的技术性条件可能需要数年……而且还要假定这个计划得到了最大的支持。”
施佩尔(中)和希特勒,其中前者在战时主管着许多的军事科研项目
在几次交谈后,斯佩尔总结说,原子能项目对德国战争前景的影响非常之小,显然,更明智的做法是把资源集中在导弹和喷气式飞机项目上——至少这些项目将在短期内结出果实,正是因此,原子弹项目获得的经费始终是有限的——它们只有大概数千万帝国马克——甚至不及一些重点项目的10%。
不过,随着1944年后,战况对德国愈发不利,德国科学家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原子能项目的热情。虽然无法开发一种真正的核弹,不过,他们依旧看到了开发“脏弹”的可能性。德国技术人员的设想很简单,先制造一部可以工作的反应堆,在失控的状态下,该反应堆也可以发生规模较小的爆炸,但其产生的核污染将沾染一片广大的地区。然而,这个想法注定只能存在于理论上,因为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即使这个反应堆建造完毕了,又该如何将其投掷到敌军占领区?
毫不奇怪,对这个异想天开的项目,德国政府从来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另外,随着盟军空袭越发频繁,其军事工业体系都处在了崩溃边缘,对昂贵的核计划更是有心无力。虽然在1945年,德国研究小组成功在西南部山区的废弃矿坑中建造了一座科研用的反应堆,但这一反应堆的工作并不稳定,海森堡和他的助手们经常因此暴露在高剂量的辐射之下,直到美军发现这一秘密设施前,他们都没能让反应堆实现稳定的连锁反应——不久,长驱直入的盟军就攻陷了反应堆所在地——至此,纳粹德国的核武器项目也画上了一个仓皇的句点。
1945年,盟军在调查德国建造的试验反应堆,该反应堆在技术上并没有领先之处,盟军之所以对其十分重视,是担心其中的部分技术在战后落入苏联人手里
事实上,由于盟国强大的经济和科研力量,德国在核武器领域进行的注定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到1945年时,他们离完成原子弹仍然相当遥远,而且他们认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时,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个宣传上的谎言,他们完全无法相信,盟国居然为一种有风险的技术投入了如此大的力量和资金。
结语
事实上,也许只有在《德军总部》的世界中,纳粹德国的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如此骇人听闻的地步。尽管其中的设定的确很多来自现实,但和大部分人的想象的不同,在历史上,这些设想中有一部分固然是跨时代的,但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它们要么缺乏实现的条件,要么不具备显著的军事意义。
事实上,这种情况可谓相当普遍,上篇文章中的飞翼式战斗机大多只有图纸和不成功的原型机,大量的新式潜艇问题重重、没有赶得上在战败前服役,同样,德国人太空计划只是几张蓝图和草稿,完全缺乏周密的论证和试验,其原子弹计划则从一开始便充满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粹德国的科学成果实际上是被人为夸大了,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则明显与纳粹德国对“超级武器”的执着有关,由此诞生的军事项目又反过来刺激了战后的艺术作品,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纳粹德国的“超级武器”项目之所以如此之多,设想如此之前卫,恰恰是源自纳粹德国领导层对技术的无知——尤其是在战争中后期,他们经常会否定更可靠的传统项目,转而寻求更激进的设计,并将其当做挽回战局的希望。至于它们如何实现、是否可靠,或者具有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则极少在考虑之列,另外,其推进的过程也不乏组织管理上的问题,这使得它们服役的时间被大幅拖延。
战争末期,被德军遗弃在秘密工厂内的喷气式飞机机身
事实上,以上项目只是其中的代表,在它们身上,德国消耗了数百亿马克的经费,以及难以估量的人力和资源,但这些项目大都只做到了一点,即加速了同盟国的胜利。例如,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除了炸死了数千名平民之外,德国的导弹项目实际没有取得任何军事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们的研发和生产却消耗了20亿美元(1945年的价值,与盟军在原子弹开发项目上的花费大致相当)的经费,事实上,如果将这些经费的一部分,用于传统武器的生产和研发,德国反而会赢得更多苟延残喘的时间。
而这一点,也可以解答一个疑问:如果历史上存在一种可能性,让德国全力开发前述的超级武器,那么,二战将怎样进行?需要承认,其中一些武器(如XXI型潜艇)也许会让盟国蒙受更大的损失,但另一些则明显会加速德国的失败,因为这些武器榨干了这个国家的资源和战争潜能,而且还存在种种技术上的问题。纵然它们有些能够提前竣工,并在战争中幸存,最终很可能只会成为在莫斯科、伦敦和纽约展览的战利品。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