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气罐”到“小铁片” 浅谈硬盘的发展史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硬盘做为一种常见的存储介质已经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体积小、容量大,价格低廉,可以说如今市面上的硬盘适用性已经非常高,动辄上TB级别的容量也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可你又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款硬盘长什么样?
世界上首块硬盘——350RAMAC
如果不告诉你,当第一眼看到这个足有2个冰箱体积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时,你绝想不到这是一块硬盘。这个看似煤气罐一样的东西,确实是世界上第一块硬盘。这块硬盘于1956年出自IBM之手,距今已经有61年的历史。

这块“巨大”的硬盘盘面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张,重量则突破了一百公斤。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存储容量只有5MB。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小容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当年,确实惊为天人。这款硬盘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医院、银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虽然350RAMAC只能算作硬盘的雏形,但无疑为计算机存储介质领域开了一个好头。

现代硬盘之父——“温彻斯特”硬盘
这款和著名来福枪同名的硬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名字的确和温彻斯特来福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传,它的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巧是来福枪的口径与装弹量。这款硬盘诞生于1973年,但名叫“温彻斯特”的技术则是诞生于1968年。

1986年,IBM颠覆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提出这个名为“温彻斯特”的全新技术。这个技术的精隋在于提出了:“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的理念。这个理念不止在当时十分先进,时至今日,硬盘的设计依然遵从这个设计理念。

由于采用了封闭式设计,硬盘不再受灰尘的干扰,平常盘片不转时,磁头停靠在盘片上,当盘片转速达一定值时,磁头浮起并保持一定的浮动间隙。这种设计无疑大幅提升了硬盘的效率,同时降低了噪音,硬盘的性能与容量也在逐步提升。

首款“温彻斯特”硬盘型号被定为“3340”,采用了14英寸的规格,每个磁盘容量为30MB,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的气动学磁头技术,将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7微英寸。在6年后的1979年, IBM发明了薄膜磁头技术,这项技术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增加数据密度。令硬盘体积可以进一步减小,读写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年,利用该技术生产的3370型号的硬盘,容量已经达到了571MB。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和FinisConner离开IBM自立门户,创立了Shugart Technology,开发出了像5.25英寸的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据说这两个公司的人经常一起讨论这个项目,一到晚上下班后他们去一个鸡尾酒吧,看到桌子上的鸡尾酒餐巾纸大小正好,就一致同意把磁盘做成这个大小,回来一量,就是 5.25 英寸。

次年该公司又发布了第一款适用于微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为5M,体积与软驱差不多,对了,这家公司后来更名叫Seagate(希捷)。
世界上首款GB级别硬盘——IBM 3380
1980年,IBM手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突破GB容量的硬盘,这个名叫IBM 3380的硬盘容量达到了2.52GB,不过这款硬盘依然不是针对微型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这款重达500磅的巨型硬盘虽然容量够大,但依然无法满足家用。

首款3.5英寸硬盘——0663-E12
在20世纪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术。这种新型磁头采取磁感应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硬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0663-E12就是使用该技术推出的一款3.5英寸的硬盘,这款1991年出自IBM之手的硬盘的出现奠定了两个重要的方向,不但硬盘容量进入GB为单位的时代,同时3.5英寸硬盘也开始作为标准的尺寸开始进行生产。
GMR巨磁阻效应磁头诞生
仅仅是6年之后,另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诞生了,那就是GMR巨磁阻效应磁头。新磁头相比MR磁头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说用MR磁头能够达到3-5 Gb/inch2的存储密度,那么使用GMR之后,存储密度可以达到10-40Gb/inch2,相对于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

硬盘技术开始提速
2001年,TDK公司采用TMR薄膜试制成功的,开发了全新的磁头,该 TMR磁头的再生输出以及面密度均与GMR磁头相同。
同年5月,IBM发布“仙尘”技术(Pixie Dust),这种技术通过一种名为AFC的抗铁磁耦合介质,在硬盘内部存储数据的盘面上加上薄薄的一层钌元素。它能够克服当存储设备的存储密度到达一定限度的时候所出现的超磁效应。这样磁盘的存储密度就能进一步上升,能使磁盘存储更多的数据。
2002年,硬盘的接口、转速、容量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转数方面,西数名为RAPTOR的IDE硬盘从7200转突破了10000转大关;迈拓的Big Drive技术突破了137GB的容量限制之后,桌面硬盘容量记录达到了200GB;为了在速度上实现突破,接口迎来了全新的SerialATA接口。
然而在2007年垂直技术将硬盘的容量提升到TB级别之后,HDD陷入了开发瓶颈,SSD的出现吸引了大多数的开发商。虽然在价格上居高不下,但SSD性能方面的优势确实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用户都开始选择SSD。
浴火重生——Intel傲腾内存
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硬盘又找到了全新的领域,Intel傲腾内存的出现,让用户无疑又多了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Intel傲腾内存虽然名为内存,但和平时我们所说的运行内存有所不同,它有容量,可以作为固态硬盘使用,但是Intel制造它的根本原因是结合最新的“傲腾”技术,来给存储设备加速。

它是通过将傲腾内存用于处理器和SATA存储设备之间,作为缓冲使用,使得系统能更快访问此类信息,从而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

Intel傲腾内存配合传统硬盘,性能碾压传统机械硬盘,同时在价格上却比固态硬盘实惠的多,16GB傲腾内存的售价为349元,希捷2TB硬盘的售价为409元。两者加起来速度、响应时间不逊色于固态硬盘的2TB容量仅为758元,而758元最多只能买一个250G左右的一线品牌的固态硬盘。

当然Intel傲腾内存加速后的硬盘,速度堪比SSD,但却比一般的机械硬盘快上许多,足够满足那些既需要大量存储,又对硬盘速度有一定要求的用户,300块换一个不错的性能提升,值不值,相信各位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