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在敦刻尔克,是谁拯救了30万盟军?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本文为电影《敦刻尔克》幕后历史的第二部分,最后一篇我们将会尽快发布,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本文上篇
5月27日:大撤退第二天
虽然此时,大批法军已经投降,但在敦刻尔克,乔治·布兰查德(Georges Blanchard)指挥的法国第1集团军却是一个例外,不仅如此,这位将军还命令部下坚守到底,并主动为英国人的撤退让出了通道。但即使如此,由于周边空间狭窄拥挤,大批英军滞留在了滩头地区,同时,由于码头遭到了空袭,港内船只的停靠也出现了混乱。这就要求皇家海军必须派出一支分队,以协调各个部队的撤退顺序。
这项任务最终被交给了坦南特海军上校(William Tennant),这位军官之前曾担任过第一海务大臣的参谋长——他在26日接到命令,奉命担任敦刻尔克的滩头指挥官,并在8名军官和160名士兵的协助下,负责指挥船只的靠岸和搭载任务。
在电影中负责组织疏散,最终在己方士兵安然撤退、仍然留下来协助法国人的军官,其原型就是坦南特上校。在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坦南特上校被任命为战列巡洋舰“反击”号的舰长,该舰后来被派往远东,以迎击日军舰队,但遭遇空袭,虽然坦南特亲自指挥该舰躲开了多达19枚鱼雷,但该舰仍然不幸沉没,坦南特后来被友军救起。1944年,坦南特在诺曼底负责建设人工港,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后,坦南特以海军上将的军衔退役,1963年去世
与此同时,大批巴士载着他的部下前往港口,尽管其中许多人对状况依旧一无所知。有人甚至宣称,他们的下一个任务将是多佛尔操作岸防火炮。但一抵达多佛尔,他们立刻就被编成了20人的小分队,而敦刻尔克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13点45分,坦南特的部下搭乘“狼犬”号(HMS Wolfhound)驱逐舰启程,直到此时,许多人依旧抱有幻想,因为在战前的旅游指南中,都宣称敦刻尔克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港口,以香槟和舞女而闻名于世。”
但很快,这些幻想便灰飞烟灭了,在航行途中,“狼犬”号每30分钟便会遭到一次空袭。第一次袭击是由4架“斯图卡”轰炸机进行的,其中两架炸弹击中了“狼犬”号的右侧水面。“狼犬”号的舰长麦考伊少校(McCoy)记录道:“弹片纷纷落在舰体上,我们立刻用高射炮开火,据信有两架飞机被击中:其中一架拖着厚重的烟雾离开了,另一架飞机则将仓皇炸弹扔在了离我们2英里远的水域。”大约在18时,“狼犬”号进入了敦刻尔克港,港内的情况震惊了所有人:“一大团恶心的烟雾在夏季的热浪中翻卷过来……燃烧着的汽油和柴油从仓库流向码头,随着驱逐舰靠近港口,空气中黑烟凝结成的油滴,像雨点一样落在甲板上,就像是披上了一条厚重的黑毯。”
在遭遇炮击时,一片混乱的滩头,坦南特一行的到来,让群龙无首的英军逐渐恢复了秩序
由于“狼犬”号是个引人注目的目标,坦南特的立刻敦促他的岸勤大队登陆,并且尽速分散开来。同时,这艘军舰也被要求离港——最终,该舰和“沃尔西”号一起搭载了上千名士兵离开了港区。
带领几名军官,坦南特上校径直奔向预定的指挥部,这段路平常只需要十分钟,但是这一次,他们必须穿过布满瓦砾和残骸的街道,又黑又重的浓烟在他们身旁流窜。期间,他们还看到许多阵亡和受伤的英国大兵瘫倒在断垣残壁中;毫发无伤的人则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或者想办法在废墟中搜索着财物。
这些景象让坦南特抛弃了幻想,在两小时后,他向多佛尔的总部发回报告:“请尽快将小型船只派往敦刻尔克东部的海滩,否则第二天的疏散将会出现严重问题。”事实上,这些小型船只将在撤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德军空袭摧毁了港口,大型船只很难进入,但小船可以在涨潮时靠岸,接走滞留在周围的士兵。另外,由于“小型船只注册令”,英军也掌握着周边所有小型船只的信息,并可以据此进行征用和调遣。
在敦刻尔克,一艘拖轮正拖曳着大量小艇,前往码头进行改装,并搭载必要的救援设备
这些船只包括了拖船、渡轮、驳船、摩托艇、渔船甚至是私人游艇,它们的吨位只有几十吨,尺寸不到普通商船的百分之一。从27日开始,海军部便在联系所有的船主——但这些船只的召集和准备需要时间。一位参与行动的码头工人所说:“把这些船直接从港口开到敦刻尔克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进行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拆掉软垫、瓷器和不必要的装饰品,以避免碎片划伤乘客或是引起火灾,同时,我们还要检修引擎,并且把油箱加满,同时还要装在必要的物资,如高射机枪子弹和救生衣。”而在此期间,敦刻尔克的英军依旧是孤立无援。
同时,在前线,德军的空袭和炮击也变得更为密集,大量船只因此成了牺牲品。两艘小型近海商船“顺从”号(Sequacity)和“叶夫代尔”号(Yewdale)在凌晨4点动身前往敦刻尔克。但在接近法国海岸时,“顺从”号不慎进入了岸炮的射程内。
在5月27日,被德军岸炮击沉的小型商船“顺从”号,由于环境使然,英军在当地投入的都是这样的小型近海商船
它的船长麦克唐纳写道:
“在抵达加莱之前,最初风平浪静,接着我注意到有炮弹落在我们前方的海面,最初我还以为是自己人的炮兵在朝着沿岸的水雷射击。但不久之后,炮弹开始向我的船飞来,其中一发打中了右舷,从吃水线附近贯穿了船身,然后从左舷飞出。接着,另一颗炮弹击中了引擎室,并打爆了排水水泵。”
随后情况急转直下,在船员抢救期间,“顺从号”又中了两枚炮弹,其船身开始下沉,最终,船上的幸存者不得不弃船,并被“叶夫代尔”号带回了国内。
“顺从”号的遭遇并不是个孤例,在27日当天,还有另外四艘船只也被迫返航,这给远征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正如下图中所示,船只往返敦刻尔克的航线有三条,但当“莫纳岛”号在Z航线上遭遇炮击、“顺从”号被击沉时,英军显然意识到,这条捷径已经变得非常危险。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军采用的三条主要航线,随着“莫纳岛”号遭遇炮击,“顺从”号被击沉,英军只能采用最远、也是相对最安全的Y航线
另一方面,虽然往东北方向前进的X航线可以避开德军攻击,但其沿途大多是浅滩和礁石,它因此也暂时被移出了考虑范围;最后是Y航线,该航线需要朝东北方走更长的距离,然后突然转变方向,往西折回英国。这条航线的优势在于,它沿途的阻碍较少,而且几乎不会遭遇德军的炮击,不过,其航程也相当之长,大致相当于Z航线的两倍——为保证运输的效率,英军只能投入更多的船只,并开放更多的港口用于转运。
正是基于这一点,拉姆齐在这一天调整了部署,并将国内投入“发电机行动”的港口从多佛尔一个变成了多个:只有驱逐舰将以多佛尔港为基地;扫雷艇、渔船、游艇和各种小船则使用马盖特(Margate)或拉姆斯盖特(Ramsgate)这两座渔港;至于运兵船则将在载运完毕后前往福克斯通(Folkestone);至于更大型的舰艇将会让人员在谢尔内斯(Sheerness)登陆。同时,海军也将派出更多的船只以加快转运。
27日下午13点30分,又一批船只离开了英国本土,它们是渡轮“海峡女王”号(Queen of the Channel)、“圣塞利奥”号、“奥尔良少女”号、“坦奈特岛”号,以及两艘医院船。它们都在当天晚些时候抵达了敦刻尔克,并开始依靠栈桥和小艇装载兵员。与此同时,敦刻尔克周围,一些英国小型商船、和许多法国和荷兰船只也加入了协助撤退的船队中。
在德军空袭下,满目疮痍的敦刻尔克港区,当地已经无法转运人员,英军只能借助海滩上的防波堤
但与此同时,德军的封锁也在加剧。仅在27日这天,他们就出动了300架轰炸机,将整整350吨炸弹投向了城内,并把港区炸成了一片焦土,不过英国人也注意到了一件怪事:德国空军虽然猛烈轰炸了港口和码头,却完全忽略了敦刻尔克港外围的两道防波堤,另外,只要在防波堤上铺上支架和木板,进而再向海上延长一些,就将将其改装成临时码头——从而提高疏散的速度。不过,这一决策也存在风险:因为如果船只被汹涌的浪潮推动,脆弱的木板有可能无法承受撞击;另外,整个防波堤只有不到3米宽,即使铺上木板加宽后,也只能容纳四个人并排行走。


历史照片中的防波堤、如今的防波堤遗址和电影中搭建的防波堤,在1940年,它是数十万盟军的“回家之路”
5月28日:大撤退第三天
在28日凌晨,坦南特上校调来了“海峡女王”号,以便测试临时码头的效率。这是一艘装备精良的海峡渡轮,之前一直在海滩附近,用搭载的小艇来装运士兵,但这个办法速度太慢,因此,它被立刻派往防波堤附近,在装运过程中,一切进展顺利:当4点左右、天色渐渐破晓时,已经有950名士兵挤上了甲板。
“海峡女王”号,这艘运输船在装运完士兵起航后不久便被德军炸沉
但就在启程后不久,悲剧发生了:一架德国轰炸机俯冲下来,其投下的炸弹命中了“女王”号的船尾,在抢救了几个小时后,这艘船最终沉入了大海中。不过,虽然“海峡女王”号沉没了,但局面却出现了转机:它证明用防波堤改装的临时码头完全有效——木板并未崩塌,潮汐并未碍事,士兵没有慌张,而且有许多空间供络绎不绝的船只停泊。另外,由于港口上空浓烟密布、能见度极低,因此,这座临时码头暂时并没有被德国空军发现。
以上的一切,给撤退的英军带来了一线生机,但在敦刻尔克,危机也总是接踵而至。28日清晨4点,也就是英军开始从防波堤登船时,比利时政府宣布投降,就在几个小时后,其军队也陆续了放下武器。
对英法联军来说,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雳。虽然在战前,他们就明白比利时人难以和德军抗衡,但是并没料到他们如此不堪一击。比利时军队投降后,在敦刻尔克东北部,突然出现了一道宽度超过35公里的缺口,如果不能立即填补,德军将一拥而入,切断法军和英军通往海边的退路。届时,撤退行动也必将以惨败完结。
1940年5月底,一群德军在收缴的比利时军队的武器前,这个国家的放弃抵抗,也为英法联军制造了更大的危机
电影《敦刻尔克》中出现的德国劝降海报及其当年的原型,当时英军的局势已经相当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戈特抽调了三个步兵师——即第3、4、50步兵师,但在赶到之后,他们发现,不仅比利时军队已经无影无踪,而且驻防在此的英军第2、44步兵师也损失惨重,在他们对面,德军正从缺口趁虚而入,对英法军形成了切割的态势。
事实上,在28日这天,德军先头部队——第1装甲师,离敦刻尔克只剩下了不到20公里的路程。情况已经异常紧急,甚至炮兵、通信兵和勤务兵也被组织起来,编成临时小分队,沿着运河和水渠部署防线。也正是这些部队,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保持了战线的完整。另外,数以千计的法军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面对突然增强的抵抗,德军措手不及。作为第19摩托化军的军长,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写道:“现在,任何后续行动,都会让我们最好的部队白白牺牲。”——他们愈发倾向于把歼灭敌人的任务交给空军。
在敦刻尔克城外暂时停止脚步的德军部队,由于担心遭遇激烈抵抗,他们也倾向于将消灭英军的任务交给空军
这也意味着,英军获得了更多的喘息机会。在28日天亮后,防波堤上水泄不通,源源不断的船只争相进港、接运部队,然后返回国内。而在这些船只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皇家海军的8艘驱逐舰。
它们是“麦凯”号(MacKay)号、“蒙特罗斯”号(Montrose)、“真理”号(Verity)、“弯刀”号(Sabre)、“伍斯特”号(Worcester)和“安东尼”号(Anthony),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末期,由于舰体老旧,它们在战争爆发后只能执行护航和巡逻任务——但战况紧急,这一次,它们也将作为运兵船参战。
开赴敦刻尔克的英军驱逐舰,它们在撤退的最初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记录当时的景象:
“在组织人员登舰时,坦南特的部下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如今有成千上万名毫无秩序的士兵聚集于此,排队等候上船的机会。在一些人眼中,这就像有声电影刚刚问世时,电影院前无止无尽的长队。但另一方面,坦南特的部下却保持着可贵的冷静,他们稳稳地站在防波堤底部,不苟言笑地面对人群,手拿传声筒高喊口令,将一连串的士兵分配给一连串的船只。”
虽然兵败如山倒,但在敦刻尔克滩头,英军仍保持着良好的秩序
一旦装满,驱逐舰将立刻调头驶往多佛尔港:“麦凯”号在9时55分到达敦刻尔克,短短一个小时内,它从防波堤的远端装运了600人,离开后,“蒙特罗斯”号驶入了泊位,一小时后,“伍斯特”和“安东尼”号接替了它的位置。此时,防波堤上面挤满了部队,几架德军战机试图前来轰炸,但对它们来说很不走运,停在下面的不是脆弱的运输船,而是全副武装的海军舰艇。在高射火力的干扰下,它们的炸弹都落进了远离目标的大海里。期间,这些舰艇还得到了巡洋舰“加尔各答”号的协助,后者安装了8门大口径高射炮,给前来的德军轰炸机群制造了巨大威胁。
防空巡洋舰“加尔各答”号,这艘建造于一战时期的老式巡洋舰后来被改装为防空巡洋舰,并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由于当地的环境不适合投入大型舰艇,该舰也成了英国海军投入大撤退的、最大的一艘舰艇
得益于海军舰艇的保护,28日这天,敦刻尔克滩头始终在以极高的速度运转——在高峰时刻,其每小时能撤退2000人,而最终撤退的总人数将达到了17804人——即27日的两倍。这意味着,如果保持同样的态势,被撤回的可能将不是一小队远征军,而是其中的大部分——当然,这些并不是德国人愿意看到的:此时,他们也获悉了局势的变化,并投入了一切可以投入的手段。
5月29日:海上危机,空中危机
也正是因此,在29日这天,负责运输英军的船只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28日,盟军只损失了两艘重要的运兵船,即“海峡女王”号和“布莱顿美人”号(Brighton Belle,这是一艘老式的明轮船),但人员的损失相对有限。如果说,这些事件还属于意料之中,那么,在入夜之后到29日,英军则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将惊讶地发现,德军的威胁不仅来自空中,还有海面。
在关于敦刻尔克的著作中,经常将德国海军的作用一笔带过,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敦刻尔克附近水深有限,不利于潜艇和水面舰艇的部署,但整片海域却为鱼雷快艇(S艇)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尤其是在荷兰投降后,德军更是利用在当地的港口,将9艘S艇部署到了靠近敦刻尔克的水域。
反映德国S艇在英吉利海峡伏击盟军舰船的宣传画,它们曾在敦刻尔克战役中给英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些德国猎人在5月22-23日夜初战告捷,把法国驱逐舰“美洲虎”号(Jaguar)送进了海底:利用截获的情报,这些S艇预先埋伏在航线周围,然后用鱼雷将其击沉。而盟军方面,最初没有人察觉这次袭击的原因,他们普遍认为,该舰可能是触发了水雷,或是遭到了潜水艇的攻击。
正是因此,当“清醒”号(HMS Wakeful)驱逐舰前往敦刻尔克接运部队时,依旧对迫在眉睫的危险一无所知,此时,其舰长费舍尔中校(Fisher)最担心的依然是德国轰炸机。此时,该舰已经搭载了640名士兵,他们的安危也引起了费舍尔的特别关切:在舱面上,这些士兵可能会遭遇飞机的扫射,并被弹片炸伤,因此,他选择了将其安置在船舱底部,比如引擎室、锅炉室和储藏室内。
驱逐舰“清醒”号,该舰建造于一战期间,排水量1100吨,装备了4门102毫米炮和6具鱼雷发射管
但这一“好心”的安排最终断送了他们的生命,29日凌晨0点40分,“清醒”号进入了S-30号鱼雷艇的视野。在短暂的计算后,S-30号发射了两枚鱼雷,其中一枚准确命中了“清醒”号的中前部。15秒内,这艘驱逐舰就伴着巨大的爆炸沉没了:船上搭载的士兵逃生无门,几乎全部随之沉入了海底。
参与“清醒”号救援的“格拉夫顿”号驱逐舰竣工于1936年,排水量1350吨,装备了4门120毫米炮和8具鱼雷发射管,该舰在战争初期曾参加了挪威战役
在事故现场周围,友军舰艇越聚越多,其中就包括了满载人员“格拉夫顿”号(HMS Grafton)驱逐舰。它们全都在现场搜救可能的幸存者,但这些友舰并不知道,另一个刺客——德国潜艇U-62号也在附近,事实上,在夜深之后,它也和S艇一样一直潜伏在在船队的必经之路上。凌晨2点50分,它的一枚鱼雷击中了“格拉夫顿”号的军官住舱,由于损伤过于严重,该舰最终只能被其它舰船自行炸沉。
击沉“格拉夫顿”号的U-62号是一艘II型近海潜艇,其排水量不到400吨,武器包括一门20毫米高射炮和3具艇首鱼雷发射管,这里展示的就是停泊在港口的一支II型潜艇分队,其中近景处最右侧的就是U-62
事实上,两艘驱逐舰的沉没只是一个开始,5月29日还是德国空军大举出动的一天。尤其是中午天色转晴之后,四百多架战机开始朝着敦刻尔克进攻。在他们视野之内,能清楚地看到停靠在海滩和防波堤周围的舰船,这些都是理想的猎杀目标,同时,他们还接到命令,尽可能杀伤海滩上的人员。
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电影中,技术人员忠实地还原了它俯冲时的恐怖声响
达累姆轻步兵团第8营的乔治·莱杰军士(George Ledger)依旧记得,“斯图卡”轰炸时的可怕景象:“当它们投掷的炸弹坠落时,声音就像是15英寸的重型舰炮呼啸而至……当其中一枚不偏不倚地落在防波堤上时,我的感觉是整个世界都已经支离破碎:一片片碎裂的混凝土块被掀到空中,将那些没有来得及卧倒的人撕成碎片。
另外,德国战机似乎是在可以制造一种恐怖效果,他们总以两架或三架的编队进行攻击,每次投掷两枚炸弹。轰炸偶尔停歇,但从未真正停止。”
停在防波堤最尾端的驱逐舰“美洲豹”号设法起航,“斯图卡”则频繁地朝它俯冲,虽然没有一枚炸弹命中该舰的舰体,但弹片却给它造成了严重损伤,同时,附近的“榴弹”号(HMS Grenade)驱逐舰则成了下一个受害者,在另一次“斯图卡”的空袭中,一枚炸弹命中了船尾,另一枚击中了舰桥,并引燃了船体内部的燃料库,火焰顿时笼罩了舰体——在几个小时的燃烧、爆炸和进水之后之后,该舰最终消失在了一大团肮脏的烟雾中。
被炸沉在敦刻尔克港区的“榴弹”号驱逐舰
除了防波堤旁的驱逐舰外,德军另一个攻击的目标是货轮“麦卡利斯特氏族”号(Clan Macalister)——它也是英军投入救援行动的最大船只。战争爆发后,该船接受了改装,并配备了8艘登陆艇,从而成了一艘两栖作战运输船,也正是鉴于其强大的载运能力,该船立刻被派往了敦刻尔克海域。
当德国空军大举空袭时,该船正在用登陆艇装运士兵。庞大的船身令它在众多目标中显得异常醒目,在短时间内,就有三枚炸弹正中船身,让“麦卡利斯特氏族”号开始燃烧和下沉,尽管周围的船只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数十名英军士兵当场丧生——因为他们相信,这艘大船要比其他小船更为安全,并因此耽误了获救的最佳时间。
“麦卡利斯特氏族”号,它在29日遭到了德国空军的密集攻击
空袭在入夜之后渐渐平息,英国人终于有机会统计当天的数据:共有超过47000名官兵得救,但参与营救的船只却损失惨重——共有24艘大型船只被击沉,12艘遭遇重创,还有大量船只被机枪子弹和弹片打伤。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它们共有3艘被击沉,另外有8艘严重受损,由于大西洋航线急需它们为船队护航,因此,皇家海军被迫将其中最新的8艘驱逐舰调回,取而代之以15艘相对老旧的船舰。按照一位海军指挥官的解释:“至少,后者的牺牲将不会影响整个战局。”
5月30日:感谢小船!
对“发电机”行动的指挥人员来说,这道命令完全是当头一棒。因为在整个行动中,驱逐舰是最有效率的,而将它们调回,也会将之前的规划完全打乱。按照总指挥拉姆齐的估计,在驱逐舰缺席的情况下,他们每二十四小时最多只能接回17000名士兵——即原先数字的40%,虽然此时,撤退行动的效率已经远远高于预期,但仍有10万名士兵将落入德国人手中。
尽管皇家海军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但另一群人依旧在全力以赴:这些人就是小船的船长——在他们驾驶的船只中,许多是在大船的牵引下抵达的,而另一些则是凭借自身的动力,摇摇晃晃地驶向了滩头。同样,上述船只的状况也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已被皇家海军征用,并在船厂中进行了妥善的改装,但另一些情况则完全相反:经常是一封信件、一通电话,或是广播中的一则报导,便让船长们自告奋勇发动引擎,也正是因此,其舱内依旧保留着许多不必要的装饰品。另外,就像电影《敦刻尔克》中描绘的那样,上面的船员大多是老人和少年,有的是在几天的培训后便被派往了前线。
和电影《敦刻尔克》中描写的一样,当年参与撤退行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沿海地区抽调的小艇,但它们发挥的作用却堪称名垂史册
这些船只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海钓船、漂网渔船、观光船、游艇、挖泥船、马达汽艇、甚至是船龄超过80年的老式帆船。皇家海军的丹恩中尉(Dann)就曾引导过一个船队,他后来回忆道:“这些船只有着千奇百怪的设计,船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在无故障的情况下航行了三个来回,有的刚驶出外海就引擎炸锅了。它们的名字有的低调:比如‘里奇蒙德’‘蒂丁顿’或‘汉普顿庭院’,有的轻佻流行,如‘云雀’‘伊丽莎白’和‘无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如此微小的船队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并以一种如此诡异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些小船中,就有霍华德·奈特(Howard Knight)的“谨慎”号,在当天早上、一些海军军官前来询问该船是否可以出海之后,他便决定赶往敦刻尔克。当时,他们的装备简单得出奇:每个人只有一顶钢盔、一个防毒面具,以及一个水箱,里面装满了牛奶和淡水——它们可以让获救者恢复一些体力。在沿途,他们经历了许多波折,比如引擎故障、导航失误,另外,一些船员们还一度惊慌失措,因为他们发现了“潜望镜”,但奈特定睛一看,才发现它不过是一艘沉船的桅杆而已。
英军在敦刻尔克留下的车辆残骸和士兵的尸体
无独有偶,对奈特来说,在抵达敦刻尔克时,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港外沉船上那些林立的桅杆:“它们就像是罗马时代大道旁树立的、行刑用的十字架,昭示着这里发生的、血淋淋的一切,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大量支离破碎的尸体,经过海水的浸泡,其中一些已经面目全非。我还看见,在海滩上,有许多人正在挖一道巨大的堑壕,但后来才发现,这道堑壕实际是一座巨大的集体墓穴。”
由于吃水很浅,这些小船可以在低潮时来到滩头,直接装运士兵,但对“谨慎”号上的人来说,整个工作依旧非常吃力,因为士兵是如此之多,但船上的空间又是如此有限,另外,海水也逐渐上涨,在波涛汹涌时,有的士兵会从舱面跌倒海里。船员经常是精疲力尽,才将这些笨手笨脚且浑身湿透的人拉上船。在搭载了160人之后,“谨慎”号最终离开了敦刻尔克,而在未来几天,该船还将在海峡之间往返5次,并带走600多名官兵。由于严重超载,奈特不得不嘱咐所有人,“如果大家不想一起淹死”,一旦浪头涌上来,他们就需要立刻舀走舱内的积水。
成群结队的、等待乘坐小船回国的士兵,他们人数如此之多,似乎随时可能将小船淹没
即使伤亡惨重、精疲力竭,但滩头的士兵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正如一位民船船长所见:“他们站在那里,像在公交车站排队一样,从沙滩一直延伸到水里。尽管有时,海水甚至会漫过他们的腰,头顶有战机轰炸,炮弹在四面八方炸开,但所有人保持着极好的秩序,甚至找不到一个插队的事例。”
如何这些纪律严明的士兵们尽快远离地狱,始终是滩头管理人员心中挥之不去的问题,尽管小船数量在增加,但装运的效率依旧非常低:有些船只翻覆,还有些随波漂流,许多士兵因为风浪和疲惫,无法翻越船舷,最终掉进海里。另外,由于德军的轰炸,防波堤上也是弹痕累累。
此时,英军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延伸入海的码头或防波堤。如此一来,船舶便可以侧身停靠,并以更高的效率装运士兵。但问题在于,该从哪里寻找找材料修建这些码头?为此,一些负责维持滩头秩序的人员将目光落在了军车残骸上,附近的工兵部队立刻被召集起来,用于建造这些临时防波堤。
在敦刻尔克,用卡车临时搭建成的码头,它们在电影中也有专门的特写镜头
在临时栈桥上等候船只抵达的盟军士兵
在专业军官的指挥下,所有军车被一辆辆并排,固定起来,往海里延伸,同时,工兵们还从废墟和搁浅船只上拆掉木料,以搭建步道——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还在步道两侧安装了扶手和护栏。
在5月30日下午,第一条临时防波堤码头投入使用,在随后几个小时内,10条临时码头将在敦刻尔克海滩拔地而起——源源不断的士兵在利用它们登上接驳的小船。尽管风浪越来越大,但这些码头的根基却相当扎实。一位在场的士兵后来写道:“上面平稳得可以小步快跑,事实上,许多人就是在码头管理人员的呵斥下这样登船的。”
在30日,也就是“发电机”行动的第五天,英军总共有53823人被救出,其中大约3万人要得益于小船和临时码头,至于撤退的总人数则达到了126606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触雷沉没的法国驱逐舰“狂风”号,尽管损失在上升,但成功撤离敦刻尔克的盟军数字也在直线攀升
在这一过程中,盟军伤亡相当轻微。在厚重云层的遮蔽下,救援舰队几乎是川流不息地横越了海峡,期间,只有德军的水雷和S艇干扰了他们的行动:首先法国驱逐舰“狂风”号(Bourrasque)撞上了水雷,而另一艘法国驱逐舰“热风”号(Sicoro)则在深夜被潜伏的S艇击沉,超过400名官兵随船丧生。不过,绝大多数的船只都平安抵达了英国,此时,虽然还有10多万名英军滞留在滩头,但大部分都可能在4天内撤退完毕。
搭乘轮船安然回国的英军士兵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