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得能装进信封 天下无双的影驰刀片式GTX 1070测试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在进入这次的评测环节之前,小编先与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它与这次要评测的产品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提到NVIDIA公版显卡,也就是现在所谓的Founders Edition,各位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应该是"泰坦皮"。那款银光闪闪充满金属质感的经典外观据说由老黄亲自参与设计。
严格来说,其实首个采用"泰坦皮"的并不是TITAN显卡
“泰坦皮"第一次登场是在双核心的GTX 690显卡上,当时玩家圈里对这种外观还没有"泰坦皮"的说法。随后不久,第二个采用该外观设计的初代TITAN显卡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纪念泰坦超算机),而之后该外观又一直被历代旗舰显卡沿用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泰坦皮"的诨号。
初代TITAN显卡,“泰坦皮”
“泰坦皮"之前,NVIDIA公版显卡是什么样的?还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典设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让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在今天的年轻玩家还没接触显卡的那个时代,曾有一款NVIDIA公版设计让小编爱不释手,它是理性设计的完美诠释。遗憾的是理性从来不代表讨喜,它最后还是被淹没在对大众审美的妥协之中。
它就是空间占用不超过一个PCI槽距,厚度不超过18mm的NVIDIA单槽超薄解决方案。
2007年NVIDIA的当家花旦GeForce 8800GT
公版8800GT和公版9600GT就是这种解决方案发展到顶峰的形式,也是最后的绝唱。
2008年NVIDIA的中流砥柱GeForce 9600GT
以上两款显卡就是超薄解决方案最后一次出现在高端和中端显卡上,它采用离心式风扇搭配拍扁了的散热鳍片,再由覆盖全卡的整流罩制造出涵道,迫使空气流经散热片。这种设计的散热性能也许不会太出色,但是足够支撑显卡安全稳定了。它最大的价值是应用中的兼容性非常之高,几乎不会遇到阻碍,也不会阻碍其它设备,这在主板需要用到多个插槽时是相当宝贵的特性。
卡如其名,当今放眼市场,超薄显卡仅此一个品牌,一个系列
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个显卡品牌在产品序列中一直坚持保留这份理性,而合理的设计则必有用武之地,那就是影驰无双系列。
本文评测的主角登场:影驰GTX 1070无双
影驰无双系列可算得上历史悠久了,一直为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守着这块自留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我们先来几张大图欣赏影驰GTX 1070无双。

影驰GTX 1070无双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按照单槽的标准设计,整流罩外壳也采用铝合金材质,并与散热器本体相连,使散热器的所有表面都能起到散热效果,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增加散热媒介。



这张图可以看到,影驰GTX 1070无双的PCB本体其实是一张短卡,边缘延长出来的是散热器的部分,此处效仿了一些公版卡的设计。延伸出的额外空间可以安置风扇,不占用散热片的体积。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尽管散热器在PCB后面加长了一截,影驰GTX 1070无双的总长度在同型号非公版中也只是属于中等,任何中塔机箱和绝大多数小型机箱都能容纳这个长度。

PCB板本体的长度只有17.2cm,只要影驰愿意,其实无双版还能进一步缩短长度

最厚处也不超过18mm,正面空间里没有一处超出PCI-E挡板
单槽设计没有那么多空间安置输出接口,HDMI、DP、DVI每样各一个
即使单槽PCI-E挡板的空间非常局促,影驰还是设计了一排散热窗口,将显卡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直接放出机箱外,降低对机箱通风效果的要求。
PCI-E供电仅需一个8pin,对电源线的需求亦不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虽然散热器底面面积很大,但是与显卡核心接触的永远是那一小块面积,要避免热量集中,必须尽可能迅速地将热量分散到整个底面上,这里就必须引入均热板技术。
影驰GTX 1070无双的散热片本体采用均热版技术,为纯紫铜制造
均热板其实看做拍扁了的热管,内部结构与烧结热管类似,利用铜粉形成的毛细原理,使热媒在其中流动,将热量快速均散到整体,这也是均热板名称由来。
排热窗口,减小排风阻力,
影驰GTX 1070无双的PCB裸板,类似公版GTX 1060的紧凑型设计
17cm长的PCB已经完全能够胜任GTX 1070的需求了,只要把供电、芯片、显存的布局变得更紧凑,并且尽量采用体积性能比较高的原料,比如DrMOS、钽电容等。
供电系统
影驰GTX 1070无双的供电系统简洁精悍,核心采用四相四回路供电以及类似DrMOS高集成度的功率IC,低压滤波端全部采用贴片式钽电容,使整个供电线路紧凑而可靠,热损耗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适应有限的散热环境。
镁光颗粒显存
显存方面,相比其它大多数GTX 1070显卡采用的三星颗粒,影驰无双选择了可靠性更高的镁光GDDR5颗粒,等效速率8000Mbps。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下面准备开始上机实测影驰GTX 1070无双。因为GTX 1070这个型号从发布至今网络上已经有过无数测试文章,大家对它的性能情况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本文测试环节将重点展示影驰无双设计的特殊用途。比如在组双路SLI时,超薄设计对散热问题的改善。
当然,玩家对这类为特殊用途做出妥协的显卡性能也是十分关注的,本文依旧包括完整的性能测试,除了基准测试之外,小编还选了八款单机游戏大作展示影驰GTX 1070无双的实际游戏帧数。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列表如下:

为了充分发挥显卡性能,彻底杜绝系统瓶颈,本次测试平台也是破天荒地选择了Intel发烧级平台:目前最强的桌面级处理器Core i7 6950X和X99主板。并且测试中将CPU手动超频到4GHz,弥补单核性能的不足。

技嘉X99 UD4是X99芯片组产品中少有的高性价比型号,它取消了浮华的装饰,保留了必要功能,品质上传承了技嘉"双倍铜超耐久"的血统,却只有2000多元的售价,是发烧友搭配Intel HEDT处理器的绝佳选择。
评测使用的电源为航嘉提供的X7 1000W铜牌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在测试性能之前,先看影驰GTX 1070无双的特殊形态设计有哪些优势,将显卡插上主板,立刻就能感觉到它带给玩家那份独有的便利。

紧贴着显卡的PCI-E 1×插槽,在如今应用实践中有99%的概率只是形同虚设,因为99%的显卡都会占用双槽,尽管对主板来说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剩下1%的可用性也只能仰仗于影驰无双这样的独到设计。
只有用影驰无双显卡,这个PCI-E 1×槽才能不被浪费,如图中的WiFi网卡
PCI-E电源线可以一拖二,降低对电源线材规格的要求
GTX 1070的TDP只有150W,组双路SLI的两片加在一起理论值也不过300W,况且组双路时两片显卡并不能发挥100%的计算负载,实际功耗只会更低。所以只要有足额550W的电源就能够支撑这个SLI系统了。
但市面上不少550W电源只配一根PCI-E电源线,线上并联两个6+2pin接口,此时若换普通双6pin的GTX 1070显然就没法组SLI了。影驰无双则能充分利用这一级别的电源,玩家不必为了线的问题多花钱去买更大功率的。
留下充足散热空间
无双对SLI的另一大帮助是散热,以X99主板上组双路SLI的槽距为准(各品牌通常一样),影驰无双可使两片显卡之间的距离超过6cm,给内侧的显卡留出足够的散热空间,使负载时两卡的温度、噪音都达到均衡。下面的散热测试会说明问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这里展示影驰GTX 1070无双的基准跑分,无需多着墨,大家自己看吧。
影驰GTX 1070无双的GPU-Z截图,出厂频率设定还是比公版稍高一些的
典型3D负载下Boost频率1733MHz,热量和功耗限制较严格,意料之中
单卡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得分8020
双路SLI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得分13877
无论单卡还是双路,3DMARK跑分发挥很出色。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紧接着是影驰GTX 1070无双单双卡的游戏帧数实测。



以上测试结果可明显看出,分辨率越大,负载越高,双路相比单卡的提升幅度就越大,到了4K分辨率下不少游戏组双路的帧数几乎多了一倍。尽管GTX 1080Ti的出现使用GTX 1070双路的意义不再那么明显,这里只是强调影驰无双显卡优异的双路性能表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
离心式风扇的显卡因为散热器本身的封闭性和散热面积小,无法实现待机关闭风扇,需要风扇始终运转,因此待机GPU温度很低,比24℃的环境室温高不了多少。
空闲待机时GPU温度31℃
单路满载GPU温度86℃
最新版的甜甜圈测试,风扇转速上升,增加的噪音在可接受范围内,温度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GTX 1070再怎么说也算高端,对于只占单槽的超薄显卡来说,做到以上效果实属不易。
双路满载两颗GPU同样是86℃
最精彩的一幕要数双路满载测试,两颗GPU温度竟然都和单卡满载时一样,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影响,这对SLI应用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意味着两片显卡的Boost性能发挥均衡,靠内侧的一片也不会因长期高温而提前老化损坏。

影驰无双的优势不会仅仅体现在多路显卡上,在面对一些迷你机箱之类的局促空间时,一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功效,这是一款注定属于特殊人群的产品。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泰坦皮并非唯一的公版经典
- 第2页:继承那份对理性的坚持
- 第3页:影驰GTX 1070无双多角度赏析
- 第4页:最厚处不超18mm,无双的外形尺寸
- 第5页:浓缩都是精华 散热器与PCB
- 第6页:测试平台软硬件配置与测试方法
- 第7页:使主板插槽全部可用
- 第8页:单双卡3DMARK基准测试
- 第9页:单双卡八款游戏帧数实测
- 第10页:双卡散热测试发现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