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者请慎入 影史上十大细思极恐的电影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根据一项调查表明,人类的恐惧因素依次排序为:死亡、黑暗、孤独无助等等。很明显,这些恰恰正是恐怖电影的基本元素。恐怖惊悚片作为电影分类之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起到了释放心理压力的作用,因为它保证能让人安全地体验恐怖,安全地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好电影。
《闪灵》 1980 斯坦利·库布里克
关注电影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美国的一位著名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出自他手的影片虽数量不多,但可以说部部经典,例如,1964年拍摄的《奇爱博士》;1968年拍摄的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以及1971年拍摄的一部大胆表现性和暴力的影片《发条橙》,这三部影片一起被称为是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他的作品看起来有些荒诞,却又不禁发人深省,充斥在影片中不可思议的视觉风格为他赢得了如潮好评。
早年的库布里克曾是一名记者,出于对电影的狂热,使他转行开始拍起了地下实验电影,这是一个混迹在好莱坞但对商业片一点都提不起兴趣的鬼才导演,他的影片风格大胆,表现手法极具个性。电影史上将库布里克归为现代主义流派,正如他的作品,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风格上也与现代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安东尼奥尼、伯格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极为相似。

为致敬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之作,在今天的合集推荐中我们把这部拍于1980年,至今已近40年、然而依旧不过时、全世界各大电影节重映无数次的影片《闪灵》放在最开始来介绍。《闪灵》的剧本改编自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被誉为“影史第一恐怖片”。
片中男主杰克·托伦斯是一名作家,为了摆脱工作上的失意,他决定接管一家奢华的山间饭店。那是一间座落偏僻,处处露着阴森之气的大屋,据说它的前一任管理者曾莫名其妙地丧失理智,并杀害了自己全家人。但是杰克没有听从朋友丹尼的劝告,和妻子温蒂一起搬进了这幢饭店。他们制订了新的规矩,杰克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供自己创作的休息室。然而,诡异渐渐从平静的表面浮现出来,反常的事情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影片问世已近40年之久,直到今天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一个看守宾馆的作家、和对自己妻儿疯狂的杀戮……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

片中大量充斥着的长镜头段落:迷宫般的后花园以及室内长长的走廊……为拍到自己脑中期待的理想画面,库布里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使用斯坦尼康的导演,而《闪灵》这部影片也正是第一部使用斯坦尼康拍摄的电影。片中流动跟进的镜头,来自小孩的主观视角,周围环境光与影的流动效果本身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诡异凄冷的气氛。从拍摄手法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同类电影能够超越它的成就。

《恐怖游轮》 2007 克里斯托弗·史密斯
《恐怖游轮》豆瓣电影评分8.3分,在豆瓣电影排行榜单上位列250名内,与《致命ID》、《彗星来的那一夜》类似,也是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烧脑神作。以充满逻辑和循环的情节所闻名,再掺杂着精巧的剧情,一度被网友评为“十大最考验内涵的电影”。拍摄手法上和刚刚介绍完的《闪灵》有些相似,虽然片名叫做《恐怖游轮》但画面上关于血腥暴力的镜头并不多,反倒是大量不可忽略、值得反复咀嚼的细节更容易给观众带来思考和想象,以至于有关这部影片的解读,观众们总是喜欢乐此不疲地做着,并且每篇都有不一样的新发现。所以说,这是一部值得珍藏反复去看的影片。
剧情结构简单,但逻辑烧脑。单亲母亲杰西和一帮朋友乘游艇出海游玩,不料遭遇风暴,游艇翻船,正当他们处于危急绝望的时候,正好看见远处一艘游轮朝他们驶来,这是一艘名为“艾俄洛斯”的游轮,他们不假思索地就登上了船,根本不知道这其实是一艘1930年便告失踪的神秘之船,而船上更是空无一人。随后他们就在这艘恐怖神秘的游轮中开始了一次又一次重复不断的轮回……

平行世界中的人为了生存互相杀戮,随着轮回的重复,杰西开始慢慢了解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平行世界,像是一道死胡同,杰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显得既心酸又无奈。那是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的地方,无限循环中也无法拯救的人,这个情节倒是有点类似《彗星来的那一夜》。

整个故事的脉络与古希腊悲剧神话“西西费斯”相同,在杰西与同伴们刚刚登上游轮的时候就给了游轮中西西费斯壁画的一个特写,已然直接将这个象征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因为违背了死神的命令,所以陷入了无限的循环”。身为母亲的杰西就是这样,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违背了与死神签订的契约而受到了惩罚。而杰西进入游轮时也曾说过一句“我感觉好像知道这个地方。”未知掺杂着已知,把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孩子的心情融合于无限循环的残酷杀戮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温情。

《死寂》 2007 温子仁
《死寂》这部影片出自华裔导演温子仁之手,就算你不知道温子仁是谁,也一定不会对系列电影《电锯惊魂》感到陌生。这部影片的导演、编剧及整个制作团队就正是《电锯惊魂》的原班人马。
这部影片令人恐惧的根源来自于那一个个极其逼真的人形玩偶,玩偶之所以会给人带来诡异的感觉,或许是在于它们那一成不变的笑容,和看上去很美但总会笑得你心里冷气直冒的笑容,以及因为很多“巫术”都比较喜欢使用人形玩偶来作法,无形中更添加了人形玩偶的神秘色彩。而剧情也是基于一个细想起来十分恐怖的童谣:“当心玛丽•肖的凝视 / 她没有小孩,只有玩偶 / 如你在睡梦中见到她 / 请千万不要尖叫”。

影片的主角,刚刚新婚的吉米和萨丽就正住在这个被诅咒的偏僻小镇里。小镇一直笼罩在这个童谣的诅咒之下:只要有玩偶出现的地方,就有人遇害,死状一样,都是舌头被割下。然而并不知道这些前提背景的吉米和萨丽,在影片一开始,就收到了一个没有寄信人的包裹,里面装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口技木偶。此后不久,果然萨丽在公寓里离奇死亡,并一如传说被割掉了舌头。吉米决心为妻子查明真相,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都指向了几十年前的那桩旧案……

虽然剧情结构在同题材影片中略显老套,悬念设定、视觉表现方面也有些缺乏新意:从始至终的阴冷色调,典型美国惊悚片的三段式结构,按照悬念时间设定技巧均匀排布的悬念点……但如果你是一个木偶恐惧症患者,想要挑战一下自己的心理恐惧点的话,那么《死寂》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相当刺激的影片。

《第39号案件》 2009 克里斯蒂安·阿瓦特
相比单纯靠音响效果,或是视觉刺激来恐吓观众的影片,类似《第39号案件》这种让你看完觉得细思极恐的影片,大概更会逼得你不得不无限回味。这就是主打心理恐怖的电影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
《第39号案件》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没有什么所谓血腥暴力的镜头,更不存在你预料之中的惊吓,整部影片中甚至连很微小的细节都能足够出乎你的意料。这是一部很适合萝莉控观看的电影,片中扮演莉莉的小女孩祖蒂·弗兰有着乖乖的外表和一双漂亮的眼睛,任谁看她都只能、也肯定是一个纯良无害,足够激起各位看官保护欲的小姑娘。

片中的大女主是一个专业处理家庭关系问题的社工艾米丽,每天处理的都是由各种谎言忽视和无端虐待构成的家暴,致力于解决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基本上已经对所有家庭暴力事件见怪不怪了。片名之所以叫《第39号案件》是因为剧情讲述背景是艾米丽在此前已经处理过38起案件了,而这次接手的这起案件刚好是第39起。
这是一起控诉一对夫妻总是虐待甚至试图谋杀自己亲生女儿的案件,带着各种狐疑,艾米丽来到了莉莉的家中。艾米丽在这个似乎有着很多秘密的家中看到的是表现得冷酷暴躁的丈夫、阴郁不安的妻子、以及他们唯一的女儿莉莉,可是莉莉却时常显得既恐惧又无助。在一次艾米丽接到了莉莉的求救电话后,闻讯赶到的艾米丽发现她的父母正在将她放进烤箱试图谋杀,这是全片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戏,这对夫妇怪异的举止和残忍的行为让观众的猜疑提到了最高: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邪恶力量控制了这对夫妇,以至于要残忍地杀死他们唯一的女儿?当艾米丽救出莉莉并接手了养育莉莉的重任后,这部电影的正片才算刚刚开始……

每个人心中的魔鬼到底有多大,它是否会被唤醒,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安全感,人就好比是一个容器,爱所占的比例多了,恨就少了;恨占的比例多了,爱就少了。
这部影片的色调并没有像大多数定位恐怖惊悚题材的影片那样,用冷色调极力想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阴郁压抑感,《第39号案件》从始至终都是一种明亮感的色调,通常情况下,这类影片无论剧情多么恐怖、诡异,但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都会拥有一个极富生机的结局。但大量使用的幻觉效果,会让你不太能分得清到底什么才是现实,这在无形中极大地挑战着心理恐惧的极限。

《哭声》 2016 罗泓轸
《哭声》是韩国导演罗泓轸(三声)2016年的新作,这是继《追击者》、《黄海》后罗泓轸拍摄的第三部长片,官方宣传说这是一部“打磨六年”、“集恐怖与犯罪于一身”、“宏大的带有宗教指涉视角”的影片,大概光是这些符号就足以激起众影迷被压抑太久的“精神荷尔蒙”了吧。导演罗泓轸本身就是一个天主教徒,片中大量充斥着的宗教元素,这在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来看,无疑是猎奇的,同时也是魔幻的。但剧情的紧凑感还是给本片加分不少,以致于电影《哭声》一出便入围戛纳非竞赛单元,在韩国动员550万观影人次,创下“15禁”电影的票房纪录。
这部影片的故事叙述背景是在韩国某个极为偏僻的村庄里,这里的村民虽生活不富裕,但好在长久以来安宁无忧,直到某天村里突发一起杀人事件,强行打破了这原有的平静。影片中的男主是在村中担任警察的钟九,在看过现场后他初步断定这是一起恶性杀人事件。村民一致将这起事件的嫌疑人锁定到了村里一个不知何时出现的神秘日本老人,有人说这个日本人可能会某种巫术,他可以通过妖邪的手段将人诅咒致死。在此之后,接二连三非常离奇却又有着共通之处的死亡事件开始频繁发生,甚至连钟九的女儿也被危及。在万般无奈之下,钟九只得求助巫师的帮助,希望可以解除村人和女儿头上的可怕诅咒……

有人说,《哭声》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各方势力尽皆登场的同时,不仅将欺骗观众进行到底——尤其是神秘日本人是否是罪魁祸首这个悬念的一波三折,吊足了观众胃口,并且成功将它们之间的角逐升级为在特定场域之中东西方宗教、文化、风俗之间的较量,使影片成为了一种丰富的人类学地貌的揭露与探索。

整部影片不止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更是在无数细节和整个故事的铺陈中,留存了太多的空白。似乎导演是存心要和观众做场游戏,让观众始终在迷惘不清的状态下浑沌艰难地去猜测剧情的发展走向。剧情的轴线就是围绕着多起作案手法极其相似的血案,案件结构可以说还算不上复杂,但剧情却在不断反转,围在主人公钟九身边的几个人究竟是人是鬼?几乎每一秒钟都能衍生出很多种可能性……难怪这部电影令见惯世面又挑剔的戛纳影评人都惊呼“罗泓轸,新的恶魔大师诞生了!”

《鬼影》 2004 班庄·比辛达拿刚
《鬼影》是一部典型的泰式恐怖惊悚片,泰国是一个受佛教影响极其深刻的国家,泰国恐怖片的剧情通常也都非常看重因果报应,习惯把民族传统文化与佛教信仰,再加之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种种不应该的欲望相关联,有时想想或许反倒会起到一种教化人性的作用。
被誉为泰恐小巅峰的泰国经典影片《鬼影》的上映,成为泰国恐怖片最具影响力之作,也被很多观众评为是泰国最出名、最吓人的电影。2004年一经问世,就打破了泰国史上最卖座恐怖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当年泰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
影片开始就是一场车祸,摄影师男主东携他的女友珍刚刚参加完一场大学同学聚会,在回家的路上,珍开车撞倒了一名从路边突然出现的女子,看着她浑身是血倒在地上,东拉住了想要下车走近去看看的珍,两个人选择匆忙驾车逃离现场。

感到良心不安的珍多次埋怨东不应该那样做,但东只是宽慰她说,没关系的,事情都过去了,劝她就不要再去想了。但往后的日子里,一连串怪事开始在他们身边频繁发生:身为摄影师的东从那之后拍摄的许多照片上都迷之多出了一道来路不明的光晕或是一个女孩模糊的影子,和女友珍多次在自家昏红的暗室中突然撞上惊悚骇人的事件,他的颈部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病症却总是莫名感到疼痛,身材没有很大改变,但体重却飙到了120kg,更细思极恐的是影片开头那场聚会中的同学都莫名先后跳楼死去……这一连串的诡异事件,把东和珍原本平静的生活搞得整日惶恐不安,东决心要查明真相,但随着调查深入,真相浮出水面的同时,又牵扯出了另外一段故事……

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如果画面一开始炸弹爆炸了,死了很多人,观众不会很惊讶,也没有什么感觉,只会说,哦,死人了。但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在桌子旁悠闲地坐着,而桌下有一个定时炸弹,那么观众的心就会紧张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这颗炸弹。”这是希区柯克最经典的炸弹理论,这个理论道出了人类恐惧点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于未知。在主打恐怖惊悚题材的电影中,黑暗与等待是最容易把观众带入未知的两种常见手段:黑暗让人不知道在哪里,会发生什么,而等待会让人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在《鬼影》这部影片中,剧情设定主人公是一名摄影师,那么显影暗房就必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而暗房里略显昏红的光线,在视觉上就给人带来了一种危险感:虽能看得见却又看不了那么清楚。同时,闪光灯也能随时成为恐怖担当,几秒黑暗一瞬光亮,如此反复多次,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是一部真的存在鬼的影片,并不只是视听方面的刺激,故事逻辑也很值得推敲。

《招魂》 2013 温子仁
《招魂》系列又是导演温子仁的作品,这是一个曾执导过系列电影《电锯惊魂》以及2016年大热的《速度与激情7》的亚裔导演,在上面的推荐中就有一部出自导演温子仁之手的影片《死寂》。这里则带来了最会讲鬼故事的,温子仁导演的另一部影片--《招魂》。
第一部《招魂》上映于2013年,因为市场反馈非常好,所以导演又花了三年的时间,在2016年推出了第二部《招魂》。《招魂》系列的故事都是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取材于英国50多年前发生的一起超自然恐怖事件,据说在北美上映的时候,影片放映中途吓退了许多观众,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讲第一部《招魂》。

影片讲述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两对夫妇带着他们五个女儿搬到了一幢旧宅居住,房子虽旧,但周围风景很好,他们仍很满意和开心。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天,怪事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家里的狗离奇死亡,半夜孩子们被吓醒呼救……这又是一个与《电锯惊魂》、《死寂》类似,关键角色是玩偶的影片,电影中的安娜贝尔娃娃是对现实原型百分百还原的,那是一个被恶灵控制、而且具有极强攻击性的玩具娃娃,它会移动,会写字,还曾将主人的皮肉撕裂,就连警告它的神父也被卷入车祸…..

与传统美式恐怖片不同,这部影片中血腥暴力镜头几乎没有,音效也舒缓平稳,极少用到一惊一乍的惊吓方式。但突出展现导演功底、技巧运用最精妙的是,这部影片从头至尾都能使观众处于一种不安全且惶恐的状态中。这其中的高明之处在于“你知道有鬼会出现,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以及会做出什么事情。”影片中最经典的惊吓音效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拍手或者敲墙,声音虽然不大,但在一幢过分幽静的大宅子里发声,保证每次都能把你吓得头皮发麻,更何况那声音还常常来源于身后。

《彗星来的那一夜》 2013 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与上期推荐的《恐怖游轮》类似,这两部影片都属于恐怖悬疑类烧脑神作,甚至《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可解读且难理解的点更多。这是一部对“薛定谔的猫”和“多世界”理论进行诠释和发展的电影,在影片上映的2014年就荣获了阿姆斯特丹奇幻电影节黑郁金香奖,并受到广泛好评。
导演在构思这部影片之前的设想是:如果多个平行世界因为一颗彗星而发生错乱交汇,你打开门后看到了你自己,你会怎么办?又该怎么办?于是这部影片就在这个设想下诞生了。正如片名《彗星来的那一夜》,故事发生的当晚正巧一颗彗星刚好接近地球,此时女主艾米丽正开车去朋友家准备参加一场聚会,她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给男友,突然通话中断,手机屏幕也莫名出现裂痕,事情从那一刻起就不太对劲了……
紧接着艾米丽来到朋友家后就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对话,对话内容琐碎、跳跃、凌乱,再加上晃动不稳的镜头和众多人物,每个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容易被搞得一头雾水,听不明白谈话内容,也分不太清每个人物。但这部影片之所以被称作是一部烧脑神作,正是因为几乎每个镜头每个细节点都是绝对有意义的,在开篇看似琐碎无趣还漫长的对话中,其实包含着很多此后剧情理解中的关键成分。所以说,这是一部适合反复去看的影片,每次观影都像是一场烧脑的解谜游戏。

就在几个人正在桌前八卦聊天的时候,突然房间灯灭了,大家都本能反应认为是停电了,他们点起蜡烛,在桌上红蓝两色的照明棒中,拆了红色的那个。看到对面有一幢亮着灯的房子,他们决定过去看看并且再顺便借个电话。此时正片才算开始,他们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已经走入了平行时空,在对面那幢房子里,其实还存在着一套与他们一模一样的“他们自己”。开启了上帝视角的我们立刻也就明白,他们的时空出现了错乱,回来的人已经完全不是刚刚出去的那个人,虽然他们的长相穿着一模一样……
影片中有很多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比如最开始的照明棒、桌子上的绿色杯子、第二颗扣子、衬衣的领子……一会儿一变的细节,看起来像是穿帮镜头,但其实是导演因为剧情而故意放置。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徘徊于两个平行时空的穿越故事吗?然而影片远比这复杂得多,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有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时空……

该片的剧情设定非常新颖,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入手,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科幻场景,试图真实地去描绘当时空真的发生穿越时,身临其境的人究竟会做出何种反应?而那些一点都不像科幻片,过分日常化的场景,又会将每个观众不由地带入到剧情之中,仿佛自己也进入了电影中的那个世界,一起来了场时空旅行。
影片看完,回味无穷,同时又觉得细思极恐,我们现在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仅凭眼睛所见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黑天鹅》 2010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黑天鹅》上映于2010年,这是一部很具有艺术气息的影片,但片中大量出现的幻觉元素,容易让观者分不清楚什么才是现实,这也正是观影过程中惊悚感的关键缘由。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认为《黑天鹅》是他较早拍摄的另一部电影《摔角手》的姊妹作,他说这两部电影有某种相似性,它们都是“全力将身体展现到超越极限的程度,以此来表达自我”。关于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调性,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罗曼·波兰斯基的《反拨》和《怪房客》对他这部影片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女主妮娜是纽约某舞团的一名芭蕾舞演员,从小出生在单亲家庭中的她有一个对她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她的母亲也曾是一个芭蕾舞演员,但因为妮娜的出生,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转而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妮娜身上。在新一季《天鹅湖》舞剧公演前,艺术总监找到妮娜,希望她能一人分饰两角,既能表现白天鹅的纯真圣洁,又能表现黑天鹅的黑暗邪恶。这是一次难得的主角机会,同时和妮娜竞争这次机会的还有另一名候选人莉丽。在母亲给予厚望的高压、与莉丽无形的竞争、以及不断对自我的否定怀疑中,妮娜的人格开始分裂……

“蜕变”贯穿了整部影片,尼娜从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到不再忍受母亲过度的保护成长为一名独立的个体;从一直默默无闻做着配角的芭蕾演员,到万众瞩目的天鹅女王;从羞涩怯懦天真纯洁的白天鹅,到充满诱惑成熟危险的黑天鹅。影片选择了天鹅这个很复杂奇怪的形象,它可以代表纯洁唯美的艺术化身,同时也象征着欲望的化身。

全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探讨了有关欲望、艺术与身体间的矛盾问题。《黑天鹅》的导演曾对女主娜塔莉·波特曼说:“你的本性在妨碍你,赶走它,释放你自己。”就这样,娜塔莉·波特曼开始了寻找和释放,这个曾经13岁就因出演吕克贝松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女主角马蒂尔达一角而红遍全球的女孩,仍不满足自己的拥有,选择将自己打破重组,挑战此片的拍摄。最终,她凭借着迷人的优雅冷艳与真实成功了,一举夺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就像她在片中所饰演的妮娜,最终实现了蜕变,战胜了自己夺得成功,但是成功也意味着自我在极端紧张状态下的崩溃和毁灭。

《消失的爱人》 2014 大卫·芬奇
这是一部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一对出身不同阶层的夫妻相爱相杀、相互控制最后又难舍难分的黑色幽默重口味悬疑爱情电影。
尼克和艾米是一对在外人看来十分恩爱的夫妻,艾米一直以来都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她第一次和尼克见面,就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尼克。他们结婚五年,每到结婚纪念日这一天,他们都会玩一个寻宝游戏,艾米留下各种线索,让尼克去沿着线索寻找礼物。但在结婚五周年这一天,下班回家的尼克发现自己家里的大门没关,家里十分凌乱,而他的妻子却不见了踪影,慌乱无措的尼克立刻报警,但当警察赶过来询问了尼克很多问题后,却开始怀疑艾米并不是失踪,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艾米是被尼克谋杀。百口难辨的尼克不能提供出任何有利于他的证词,再加上国家媒体对这件事情的大肆渲染和妄加揣测,尼克就这样被无情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影片的下半部分,情节线转向艾米,原来这一切全都是由高智商的艾米一手策划,两人曾经的感情早就已幻化成狠毒的复仇与折磨……

这部电影的剧本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但由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裁,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中,在情节和细节处理方面,电影必然要略逊于小说,很多情绪方面的转换电影并没有办法处理得太过精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离不开用旁白来交代部分情节,前一个小时的剪切速度很快,我们像是在用上帝视角来关注这起失踪案,以确保观众的情绪不会过分沉醉于其中某个片段,但在这种客观中又加入了艾米非常个人化的旁白。客观与主观视角的来回切换成为本片叙事方面最精彩的部分。而后一个小时,叙述视角开始转向艾米这边,导演似乎有意要把这样一部悬疑惊悚片拍出一种伦理感。

电影叙述上采用了一种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条现实一条回忆,以艾米日记本上每篇日记从现实串到回忆,整部影片虽然并没有什么华丽刺激的场面,但却拥有非常多不动声色的叙事处理,再加上剪切速度很快,反倒会让观众有“看不过来”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