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玩家:终极版可以拯救《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口碑?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伴随着6月28日导演剪辑版的放出,《蝙蝠侠大战超人 正义黎明》这部话题性电影的全貌也终于被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笔者从New52开始入坑,至今为止一直是坚定不移的DC粉,自2013年电影计划公布之初就对本片抱有极高的期望值。不说电影本身素质是否合格,但至少公映版本的《BVS》着实令笔者有些失望,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还“不够好”。于是,相信很多心有不甘的影迷、漫迷都和笔者一样,对上映前一个月就已经公布制作的导演剪辑版抱有最后的幻想,毕竟“剪辑版本拯救电影”的案例屡见不鲜,半个小时地额外内容也给了导演扎克施耐德更多“翻案”的机会。那么,这导演剪辑的30分钟为电影赋予了怎样不同的含义?最终版本的《BVS》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今天,笔者就从这部导演剪辑版说开去,重新聊一聊《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导演剪辑版的蓝光版即将上市
意义非凡的半小时
扎导在零散的30分钟里对莱克斯卢瑟的阴谋进行了全面的解释与补充,通过剪辑版增加的片段,我们得知公映版中的诸多“巧合事件”与“不定因素”皆为卢瑟一手策划。在展示了诸如“非洲事件栽赃嫁祸、华莱士轮椅夹层镀铅”等“犯案”的诸多细节之后,片中的反派形象才真正丰满起来,卢瑟拥有极高的大局意识与策划能力,几乎从始至终都将两位英雄玩弄于鼓掌之中。很多影迷抱怨超人与蝙蝠侠智商掉线,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卢瑟的计划漏洞百出,然而导演剪辑版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整个阴谋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加通畅的逻辑,观众的观影感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莱克斯卢瑟的阴谋得到了进一步解释
在人物塑造方面,导演剪辑版增加了更多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与冲突,我们可以看到更多阿尔弗雷德对布鲁斯担忧与埋怨,二人的主仆情深毫不逊色于以往任何一个版本的演绎。而针对超人的,包括“克拉克与母亲的新增对话、暗中对哥谭市民的走访和‘与被害囚犯亲属的交谈’”等诸多情节则让超人所面对的困难显得更为严峻,也为最终的超蝙大战埋下了更多伏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剪辑版中的芬奇议员全程都在设法阻止卢瑟,并且在议会召开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卢瑟的罪证(芬奇得知指控超人黑人女性实为卢瑟指使),因此,那句“Today is the day for truth”的含义在剪辑版中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芬奇议员试图为超人沉冤昭雪而召开了议会,而卢瑟制造的爆炸一方面消灭了自己的罪证,一方面也让蝙蝠侠对超人的仇视得到了升华。这些铺垫都为最终的超人之死带了更加浓厚的悲壮气氛。
超人审判的剧情在剪辑版中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诠释
最终,剪辑版也许依然无法给出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故事:超蝙大战的理由尽管得到了补充但依旧略显牵强;“资深彩蛋”的插入依然有些突兀,没有合理的过渡等等。但至少,重新剪辑的电影的确完整地讲完了一个故事。30分钟没能让本片成为期待中的神作,却也足以让电影不辱“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噱头,毕竟,配合本片出色的音画效果,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已经可以让电影达到“好看”的级别了。
你无法否认《超人大战蝙蝠侠》是本年最炫酷的漫改电影
幕前幕后
在《BVS》创作伊始,导演扎克施耐德就提出了“拍摄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电影(一说又为四个小时)”的要求。显然,过长的电影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影院排片密度,对一般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当时,华纳却格外“开恩”地允许了这一大胆的决策。可就在电影上线前不久,华纳反悔了,在影片质量与营销惯例的抉择中,华纳还是选择了后者。影院版的最终版本在被删去了半个小时的诸多重要剧情之后,千疮百孔得呈现在望眼欲穿的观众眼前,遭遇了几乎是理所当然的舆论差评。从这一点来看,华纳的锅的确很难甩掉。
公映版中吉娜马隆的戏份被全部删除……什么?你说你不知道她是谁?《饥饿游戏2》里全裸调戏男主的那位……
从《守望者》开始,扎克施耐德就获得了“活在剪辑版中的导演”的美誉,《守望者》公映版时长长达162分钟,这部“长跑级”的大电影在当时同样评价两极,而直到215分钟的“马拉松级”导演最终剪辑版公布,电影在挽回了大量声誉的同时也就此成为了很多漫迷心目中的漫改神作。而这也正是人们对这部《BVS》剪辑版本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守望者》在当初经历了“公映版”、“导演剪辑版”、“终极剪辑版”三个版本……
从《斯巴达300》到《守望者》,扎克施耐德一直是好莱坞“最会拍漫画电影”的导演,没有之一。诺兰饭和漫威粉请先不要急着喷我,笔者想要指明的是,“拍好漫画电影”和“拍好商业电影”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诺兰蝙蝠侠三部曲足够成功,漫威电影宇宙创建至今也少有糟粕,但平心而论,能够像扎导一样,通过通篇调整电影视觉基调、使用大量慢镜头与快速分镜还原漫画场景与质感、把整部电影拍得跟“动态漫画”一样的导演几乎只此一人,不论是非对错,这至少是扎导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尽管从这一点来说,扎导似乎更适合去做一名视觉艺术家,而非商业片导演。
扎导的电影往往具有很强的油画色彩,其本人也有一定的绘画天赋
事实上,在《BVS》上映之前,包括导演扎克施耐德在内的电影主创在国内的知名度相当有限,其主要代表作品也因为种(bu)种(guo)原(shen)因(he)并未在国内院线上映,大多数观众对这位导演的独特电影风格知之甚少,只是冲着“英雄撕逼”的噱头挤进了电影院。在鱼龙混杂的影迷之中,诞生了一大批“Fanboy/Fangirl”团体,“Fanboy/Fangirl”是对一类“半脑残粉”的代称,这类观众盲目地崇拜一部影视作品,几乎完全忽略作品自身的缺陷不提,还要和指责作品的异己据理力争。他们可以自行闹补出电影的诸多细节,强行修复其中明确存在的硬伤,直到电影热潮褪去之后才逐渐意识到作品本身其实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无可挑剔。他们对电影作品的热爱是真挚而无可厚非的,但在《BVS》放映至今,很多影迷自诩为漫画忠实粉丝,面对很多客观影评,一言不合就大吵着“看不明白去翻书!”、“漫画里就这么设定的!”、“看不懂就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导致很多本片影评的评论区吵得比电影本身都精彩……直到导演剪辑版公布,笔者也能看到诸如“剪辑版与公映版完全两部电影!”、“半小时成就神作!”的言论。对于这种“主观”的评价,笔者并非要在此多加指责,只是借用“烂番茄”某位主编的一句话——We can all have our own opinions, and they all suck。(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的意见其实都很逊)。

电影上映之初的影评也是众说纷纭
结语
至此,这已经是笔者为《蝙蝠侠大战超人》写下的第三篇影评,此次针对“最终导演剪辑版”而写下本文也定将成为“最终笔者定稿版”。关于这部电影,我们已经谈了够多。在剪辑版放出之前,笔者看到过很多影迷针对影片中某个情节二次创作的剧情,比如如何让超蝙大战更加合理,如何让最终决战更加震撼之类,任何一种都完全可以在30分钟内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但我们既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我们之所以能够想象出更好的剧情也只是因为现在这部并不完美的《BVS》的存在,如果不是扎导的团队,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好故事,却又无法欣赏到壮丽史诗般的场面。无论如何,蝙蝠侠与超人的世纪大战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我们都知道,正义(联盟)的黎明才刚刚到来,而对于扎导的下一部电影《正义联盟》,笔者最大的期望只是……不用导演剪辑也能看到一部足够精彩的电影吧。
导演剪辑版中甚至也为腐女增添了更多福利镜头……
点击图片进入“i玩家”专栏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