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动画角色口型与配音契合 为何中国和日本动画做不到_动漫星空
gamersky
动画片相比于漫画最重要的因素:画面是动起来的。那么随着画面动画化,各种问题也就相伴而来的。想让动画看起来更加的流畅,动作看起来协调等等,帧数的多少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里面比较麻烦的就是动漫角色的口型与配音契合程度的问题了。
喜欢看动画电影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好莱坞动画大片中的角色口型都与台词一致,而中国、日本的大多数动画中的角色口型和台词是对不上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由亚洲和欧美地区动画制作流程的差异导致的。

欧美动画制作流程:
前期策划、剧本、分镜、设计稿 → 角色演员录音 →原动画及场景制作 →镜头合成 → 全片剪辑 → 影片终混
中日动画制作流程:
前期策划、剧本、分镜、设计稿→ 原动画及场景制作 → 镜头合成 → 全片剪辑 → 配音+混音→ 影片终混
简单来说,就是先配音和后配音的区别。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剧本、分镜和设计稿出来后演员就介入配音,之后,原动画和场景制作再参照配音来制作精准匹配的口型,这样,角色的声音和口型基本就能对上。而国内、日本的多数动画大多是全片接近完成时,配音演员再根据导演要求作出符合该镜头情绪的口型节奏,因此,口型就无法很好匹配。
欧美动画
以好莱坞动画为代表的欧美动画片,配音演员在配音时,影片还没有成形,他们看到的只是动画人设,需要靠揣摩剧本自己来演绎这个角色。配音完毕以后画师团队才根据剧本、配音和导演的要求来完成动画。因此,动画角色的口型跟配音对得上。
张国立回忆他给《功夫熊猫3》中的“平先生”配音时就曾提到过这样的场景。
“我们看到的不是完成片,到现在这个片子我也没看过,我们看到的都是它的素描插本,有的时候是它的几幅图画,有的时候是它的几个画面……他们拿一个摄像机对着我,拍我的口型,然后我看着它的几帧画面,或者没有完成的画稿,就来说这个台词,他们再去按照我们的口型来做。”(时光网专访)

有种说法,认为好莱坞动画的口型和台词完美匹配,是为了方便听障人士读取“唇语”。其实不然,早在1920年代中期——有声电影才刚刚发明的时期——动画片的先驱Max Fleischer已经在注意口型匹配了。他发明了“转描机技术”来制作转描动画。
这是一种动画家用来逐帧追踪真实运动的动画技术,他们把预先拍好的电影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后动画家将其描绘下来。逐帧绘制为动画角色的口型匹配提供了原始但良好的条件。世界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迪斯尼1937年推出的《白雪公主》就运用了转描机技术。

其实,在2D手绘动画中对口型的绘制是有规律可循的。动画师对这个规律的把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角色口型与配音的匹配度。比如人和不同动物角色生理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嘴部运动的方式。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至今,CG动画产业的发展远远超乎了动画片先驱们的想象。现在的动画很少再有2D手绘,基本上都是3D建模。针对口型的具体操作是 ,在建模的过程中对主要音素进行口型设置,在有了配音演员的声音之后,播放声音过程中可以实时解析出其中的音素,继而从素材库中查找音素对应的口型,就可以使动画人物做出与声音相应的口型。这样呈现出的画面更流畅更真实。

“法国电影资料馆蒂姆波顿年展,《僵尸新娘》展区,曾展出每一个小人不同的替换头部,导演就专门为26个英文字母分别之作了不同口型的头颅,以方便在对照角色录音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帧替换脑袋。”(知乎网友MorphZh)

动作捕捉技术的日臻成熟,让CG动画角色的口型与配音匹配得更加完美。通过在表演者的脸部表情关键点贴上 Marker(标记点),进行表情捕捉,能够实时再现嘴部肌肉运动轨迹。

由此看来,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制作,针对口型和台词的匹配自有动画以来都很精细。在欧美动画界,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套成型的标准。正是这些制作精良的细节使得观众观看时感觉很“自然”,也很容易入戏。
日本动画
日本动画是由漫画延伸而来,主创独立创作或带领一群画师团队创作完成,基本都是先完成动画部分之后再由“声优”根据动画角色的口型来配音。大多数情况下(特写除外),日本动漫的角色口型看上去只是在一张一合,因此对于声优来说,谈不上口型和台词匹配,更多的是时间控制。但由于日语的特性,只要“关键帧”的口型开合对应,画面看上去就没有违和感。

当然,日本也有少数作品是先配音再画的,但是很少。比如第一个火爆美国的日本动画《AKIRA》。但是,普通剧场版和电视动画的制作时间太紧张,以至于每集的制作时间只勉强够制作组把图画完,经常边画画边录音。
“日本动画的制作时间紧张到什么程度?这一集动画片头已经在电视上播了,下半集还没做好!!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进击的巨人》第13集,因为没画完就上映,用两张静止图代替了15秒的动画,被全日本观众吊打。”(知乎网友孟德尔)

但无论如何,作为在动画领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能将这种口型配音不匹配的“缺陷”变成一种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不可谓不霸气。试想,观看《千与千寻》的时候,沉浸在宫崎骏打造的魔幻与温情的世界里,谁会去纠结口型和台词是否完全一致呢?

中国动画
中国的国产动画在处理口型时跟日本有相似之处,也会采用“关键帧对口型”法。具体操作时,只要把台词里口型夸张的部分做出来,把其它部分含糊带过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巧妙又节省成本。
“比如《大闹天宫》中“吃俺老孙一棒”这句台词,在“俺”字上做又大又圆的口型,在“老”字上收一点,后面的“孙一”二字只是口型小即可,是圆是扁,合口齐齿,都不用计较;然后在“棒”字上再来一个又大又圆的口型。”(知乎网友Roc Lee)

而对于进口动画电影,中文配音版对画面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加字幕,可想而知,片中人物虽然发出的声音是中文,但依然保持外文的口型,稍微较真一点的观众都会觉得别扭。另一种是将嘴型模糊处理,可以看到嘴巴到处移动,怎样配音都可以对上,但这种“对上”也是类似日本动画电影的配音技巧。
近年来,无论好莱坞还是中国,动画电影在制作或者译制时,出于商业化的考量,越来越多地吸引明星大腕加入到配音队伍中来,观众对于这个现象的态度也不一,有人认为,有明星配音对影迷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吸引力,也有人认为明星没有专业配音演员的素养,为了商业利益牺牲效果是饮鸩止渴,永远无法成为经典。
其实,谁来配音和口型跟声音是否匹配一样,都不能用来评价一个动画片的好坏。真正好的动画电影需要实力强大的制作团队,投入昂贵的设备和大量的资金。
梦工厂、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好莱坞动画代表了品质,日本动漫引领了潮流,国产动画大片也正在崛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受到了国人的热切关注。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动画不以国界论好坏,只有诚意之作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