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乌尔善:《鬼吹灯之寻龙诀》角色造型灵感来自格瓦拉与X-Japan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寻龙诀》是乌尔善跟监制陈国富继《画皮2》后的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连号称“华语第一监制”的陈国富都头疼,他说,“现在,换成他给我讲各种道理了”。
导演乌尔善在片场
时隔多年再出手的乌尔善,功力愈发精进了。除了按照类型片锻造法将《寻龙诀》拍得更夯实,他还将自己“文化人”的特质发挥到了最大值。比如,陈坤饰演的胡八一,造型来自于切·格瓦拉,黄渤出演的王凯旋,则是80年代摇滚青年的常规街拍范儿,总而言之,每个角色的造型背后,都蕴含着80年代文化的印记。
不仅如此,《寻龙诀》里,关于“文革”和“盗墓”的还原与改编,也按照电影语言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编。“文革”部分的神还原,因为时代差造就了喜感,“盗墓”部分的务虚,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这些都不是歪打正着,这些是乌尔善将《鬼吹灯》搬上银幕所作的精准的断舍离和执着的神还原。
乌尔善透露人物造型有渊源
格瓦拉、霹雳舞、X-Japan……每个人的造型都是场80年代文化秀
腾讯娱乐:相比《九层妖塔》,《寻龙诀》摸金三人组的造型广受好评。我们都知道您美术出身,这次造型上肯定有成系统的设计理念在里面吧?
乌尔善:没错。因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80年代,这也是我成长的年代,那个年代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形象特征,全在角色造型上有体现。
胡八一这个角色,我们参考的人物是切·格瓦拉,他有段时间是这种络腮胡造型。这个角色特立独行,又有领袖气质,包括80年代很多诗人、画家、旅行家都是这种不羁长发,其实就是不洗头,我觉得很贴合。
王凯旋呢,他的发型来自当时一个特别有名的电影叫《霹雳舞》,他烫的这个发型叫菊花头,是当时特别摇滚的造型。他身上其它的造型元素也都来自于霹雳舞和摇滚乐,戴的霹雳舞手套,穿的回力球鞋,里头还穿了一个“文革”时知青穿的背心,就把角色个人前史和当时的流行文化做了个混搭。因为他个性非常仗义、热血,这些元素很适合他。
Shirley杨就是来自于美国,而且是个基督徒,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人的教育背景。按原著来说,她其实是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是军人出身,但成为了摄影师。所以她的造型元素基本都是来自军旅,军绿的裤子,美国空军的夹克,然后是摄影师这种野外工作者常梳的那种辫子。
腾讯娱乐:刘晓庆饰演的虹姐造型呢?有点儿像日本邪教的感觉,东瀛风很强烈。
乌尔善:没错。80年代华语地区出现了一个特别典型的现象,就是气功热,很多大师。虹姐的形象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型,一个就是台湾的清海无上师,她就是个女性大师,越南华裔,也是白头发、仙风道骨的,而且她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叫日月眼,所以虹姐的眼珠,也是一个黑色,一个褐色的。
虹姐的造型比较偏向清海无上师,但她的经历取材自另一个上师麻原彰晃,他是日本奥姆真理教的教主,宣称自己在喜马拉雅山得道,回来成立教派,虹姐的生平细节用了部分他的。
腾讯娱乐:这就很好理解她身边跟的小姑娘,就是颜卓灵演的洋子风格为啥那么二次元了,全来自日本……那结合80年代,是指代当时的日本视觉系乐队嘛……
乌尔善:没错。我看很多评价说她是杀马特造型,其实80年代日本有个影响全世界的乐队,叫X-Japan。他们大量的漂染头发的造型,最后影响到整个“视觉系”这个词汇。这个角色是虹姐从日本带回来的小女孩,是个受日本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孩子,所以造型上还有有考据的。
腾讯娱乐:怎么想到在造型上就把整个时代感、文化层面上可供解读的东西加进去的?
乌尔善:对。电影毕竟是个视觉化的表现,原著里提供了很多80年代发生的事件、语言方式,这些我们都保留了,然后在视觉上面呈现更加具体,我觉得这是电影的工作,原著的魅力其实也就在这些方面。这可以让了解80年代的人,马上捕捉到很多视觉元素。
我觉得80年代很有风格,当代大家倒是有些趋同了,但那个年代大家个性都非常张扬,整个中国也正处在受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状态下,产生很多奇特的效果。
我们在拍《寻龙诀》的时候,大量参考了80年代的照片、视频,当时流行的歌曲。比如,80年代迪斯科的音乐、霹雳舞,包括他们在草原上时,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个故事发生在1988年,正好是这张专辑出版的时间。对80年代有感情、有认识的人,可以马上抓到这些点,不了解的人也没问题,大家可以看到这帮人活得挺酷的。
摸金组合盗墓
知青段落拍得其实很严肃,盗墓部分倒确实是偷换了概念
腾讯娱乐:80年代之外,片子还有其它时代痕迹。比如七八十年代的纽约。片头这个开场我是很喜欢的,比如那个移民局的黑人胖女警,是同时代好莱坞警匪片里的经典形象,再包括这种回溯式的开场,也是好莱坞类型片惯用开场。
乌尔善:哈哈,女警那段是《神探亨特》嘛。想到这一出,是因为原著里经常提到他们要不要来到美国,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就地下世界里,叱咤风云的摸金校尉,真正到美国来了会是怎么样?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戏剧性的。
我们知道,80年代是中国第一个出国潮。当时的《北京人在纽约》,就把这种设定展现得很有意思。一个在中国的艺术家王启明,大提琴手,来到美国,只不过是端盘子洗碗的小工,这特别有时代的感觉。我们想象摸金校尉在那么牛逼的墓穴里打粽子,完了到美国只能在街头摆摊,卖些假古董,被移民局追得满街跑,我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这就是英雄末路的开始,特别有电影感,也符合原著。其实天下霸唱还说,能不能让他们在纽约和黑手党干?《教父》那种?我说,黑手党还是太复杂了,变枪战了就得(笑)。
腾讯娱乐:除了这两个时代和时空,再有就是“文革”那段了。大家看那段都笑疯了,调侃得太到位了。
乌尔善:你们都觉得是调侃吗?我们很严肃的(笑)。
原著里其实就讲了很多他们在草原的生活,去地下基地的探险,首先,我们是基于这些进行的改变。具体剧情有改编,进行了更集中、更电影化的原创。但他们所有知青的语言方式、互相交流的状态和整个精神面貌,都是非常写实的。
我们为了拍这部分,找了五六个当时内蒙的知青,请他们跟我们讲大概的整个历史,生活状态之类的。同时我找了大量“文革”时期的纪录片来看,记录细节。编剧张家鲁先生是台湾人,他其实不太了解这部分,但我的父亲当时有个合唱团,我跟他们都很熟,所以这些都是真实的。包括当时他们进入到日本地下基地也是真的,因为二战期间,日本人大概建了20多个地下工事,他们自己叫它东方马其诺防线,是要屯驻关东军抵抗苏联进攻的。
所以在你们看来这些是调侃,但从当事人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很认真的。包括片中那段台词,是来自于真实事件。是《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老师跟我讲的。他当时插队当知青时,给死人送葬被吓坏了,他们当时作出很严肃的自我批判,开了个会,就是用“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来鼓舞自己。
腾讯娱乐:嗯。可是时间过了这么久之后,对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这些真实就变成了笑点。比如很多人看完片都说,这句话的出现频率太踩笑点了。
乌尔善:关于这句话出现次数的问题,广电总局的审查意见里也有。我们根据意见剪了一两次,减少了。但我就是单纯觉得这个情节是特别有意义的。它其实面对的还是人内心的恐惧,是吧?所以这个情节是触及主题的,我当时在审查时是稍有担心的,但现在审查真的已经改变很多,他们只是让我们剪了一句话,整体上还是保留了,我还挺欣慰的。
其实就像虹姐那支修灵会,你换个角度来看,他们也相信他们是来拯救众生的,有同样的标志、同样的制服、同样的口号,那是80年代人的一种信仰之一吧。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曾有的精神历程,我们相信过很多东西,相信彼岸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是被我们赶出去的,相信无产阶级能解放全人类,把红旗插遍全球,我们也相信过美国是天堂,我们一定要抛家舍业放弃自己的生活,去美国看看他们的生活……
就这些东西都是我在电影里愿意呈现的,它在整个序列里头,我觉得它会变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精神片段,这对我来说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腾讯娱乐:回归到“盗墓”本身,我个人观感到后半段有点儿遗憾。因为可能设计的细节就没那么多了。之前还有口诀对应地图再对应到迷宫的设计,后来就没有了。
乌尔善:其实整个墓穴的设计是原创的,并没有来自原著小说。整个电影容量有限,他们进入地下世界已经是整个电影的三分之二了,你们还觉得短(笑)。另外,你们都觉得分金定穴很嗨,但其实原著里也没有,这完全是为了电影做的原创设计。
因为胡八一原来的能力叫天星风水。其实是通过星象来判断墓穴位置。但我们的故事墓穴位置一上来就找到了。它变成一个过关的方法,这是我们偷换了一个概念。这些了解风水的人都知道,就是通过罗盘的推演,找到生门,但你推演一次,再推演一次,再来一次,就有点儿频繁了。所以我们设计第三次的时候罗盘毁了。
一部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看过关、打粽子,还是要更关心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所以遵循这个原理,我们过两关,就够了,因为其实我们也没新的招了(笑)。其实我们真的只用了比较简单的换算方式,比如十二地支,地支如何转化成八卦,八卦如何转化成风向,对风水学来说,这基本上是ABC,真正懂风水的人会说你们逗我玩呢,这些太简单了。但电影其实只能表现这么多。太复杂的不是电影能够负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