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随便参加国外电影展?精彩的国产片被禁的原因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对于影迷,中国电影相对于好莱坞的国际化大片永远是低了一头。虽然没有炫酷的特效和惊人的剧情,但是在早期我们也有出过很多非常精彩的和反映人性的电影,只不过都被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在大陆被禁止公映。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扒一下,那些惊艳的国产电影都是什么原因被禁的
《十七岁的单车》
出品年代:2000年
编剧:唐大年、徐小明、焦雄屏、王小帅
导演:王小帅
演员:周迅 李宾 高媛媛
被禁原因:
《十七岁的单车》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最新作品。按照制片方协议规定,该片如果参加国际电影节,须经过电影局审查批准方可。但王小帅显然对使电影局满意信心不足,在没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 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赢得了一尊银熊奖。这使得《十七岁的单车》成为迄今为止最新一部被禁止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作品。




《鬼子来了》
出品年代:1999年
编剧:姜文述平
导演:姜文
演员:姜文 姜鸿波
被禁原因:
《鬼子来了》是姜文在成功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第二部电影作品,影片在题材的深刻性与影像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姜文电影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但他却在未经电影局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该片送往戛纳电影节参展,并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但如此崇高的荣誉仍然不足以打动电影局领导的心,迄今为止,《鬼子来了》还只是一声“狼来了”,始终不见放映的踪影。




《赵先生》
出品年代:1998年
编剧:述平
导演:吕乐
演员表:蒋雯丽 张芝华 陈怡楠
被禁原因:
第五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吕乐试图通过拍摄处女作《赵先生》,像他的同门师兄张艺谋一样成功转型成电影导演。但这一努力却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虽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诺电影节获得金奖,不过依然未能摆脱在国内禁映的下场。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小说》据说因为情节晦涩,也处在封存状态中。



《活着》
出品年代:1994
编剧:余华
导演:张艺谋
主演:巩俐 葛优 姜武
被禁原因:
本片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剧风格,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对大陆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嬉笑怒骂的批判,是罕见的黑色喜剧佳作,但在大陆遭禁映。因投资者为香港年代公司,故在海外均有公映。
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霸王别姬》
第五代文化反思时代的最后终结。
出品年代:1993年
编剧:李碧华、芦苇
导演:陈凯歌
演员:张国荣 巩俐 张丰毅 葛优
被禁原因: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这部影片为他赢得了戛纳大奖,但也宣告了第五代文化反思时代的最后终结,第五代全面转型基本告一段落。本片之所以在大陆未能公映,与其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文革期间惨烈的屈辱史不无关系。这也是九十年代“反思电影”所遭逢的共同障碍,而影片流露出的几分同性恋气息也使其在当时受到排斥。




《蓝风筝》
导致中国代表团集体退赛
出品年代:1992年
编剧:萧矛
导演:田壮壮
演员:吕丽萍 李雪健 濮存昕
被禁原因:
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曾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颐和园》
导演:娄烨
主演:郝蕾/郭晓冬
禁映理由:涉及色情,及政治事件



《过年回家》
导演:张元
禁映理由:国外制作,未获审查通过



《苏州河》
编剧:娄烨
导演:娄烨
演员:周迅 贾宏声
被禁原因:
未通过审批就去参加国外电影节




《邮差》
导演何建军
禁映理由:国外电影基金支持,无法得以审查通过



《东宫西宫》
出品年代:1996
编剧:张元 王小波
主演:司汗 赵薇 胡军
被禁原因:宣传腐化思想,同志



《苦恋》/《太阳和人》
导演:彭宁
一对侨居海外的画家夫妇在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毅然决定重返祖国的怀抱,他们的孩子也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呱呱落地。但这双爱国华侨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尽迫害,他们的女儿从小也受尽歧视。男主人公在逃亡中冻馁而死,临死前在雪地上爬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女儿执意出国。在亲人试图挽留她的时候,她说:“你们爱祖国,可是祖国爱你们吗?”这段台词成为《苦恋》最大的罪状。



盲井
导演:李杨
禁映理由:过于写实,诋毁社会主义,反应社会阴暗面



《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
“痞子文学”作家王朔的电影处女作
出品年代:1996年
编剧:王朔, 冯小刚
导演:王朔
主演:冯小刚 胡晓培 徐帆
被禁原因:
《爸爸》是中国著名“痞子文学”作家王朔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据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些隐晦的讥讽,因此从来就没有在国内公映。富有戏剧性的是2000年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将本片评选为当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导演王朔也许并不因此有太多的兴奋感:本片的公映为此又遥遥无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