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撸多了!各种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般大家都认为自己亲眼看见的都是正确的,不过真的是这样么?来看一组会让人产生幻觉的图片,你可能会认为是昨晚撸多了。
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
【解析】正方形看起来是变形了,但其实它们的边线都是笔直而彼此平行的。比尔·切斯塞尔创作了这个曲线幻觉的视觉艺术版本。

闪烁的网格:当你的眼睛环顾图像时,连接处的圆片将会一闪一闪。
【解析】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曲线幻觉:竖线似乎是弯曲的,但其实他们是笔直而相互平行的。
【解析】当你的视网膜把边缘和轮廓译成密码,幻觉就偶然地现在视觉系统发生。这就是曲线幻觉

埃冰斯幻觉:两个内部的圆大小一样吗?
【解析】两个内部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当一个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圆小一些

伯根道夫环形幻觉:圆圈缺口部分的两端能完整地接上吗?
【解析】虽然端点看起来不连在一起,左边弯曲部分也显得比右边的小一点,但其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隐藏的拿破仑:你能发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这幅图形/背景幻觉图出现于拿破仑逝世后不久。
【解析】拿破仑就藏在两树之间。两树的内侧树干勾勒出了站立的拿破仑像

爱之花:你能看到玫瑰花瓣中的两个爱人吗?
【解析】瑞士艺术家桑德罗·戴尔·普瑞特创作了这幅充满浪漫情调的、有歧义的、含义模棱两可的幻觉作品。

9个心,你能找全么?

弗雷泽螺旋
“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之一。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稍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米勒·莱尔幻觉:哪条红线更长?
【解析】信不信由你,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传统的米勒·莱尔幻觉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传统的米勒·莱尔版本逊色不少。

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
【解析】虽然图是平面的,但它暗示了一个三维物体。桌子边合作子推提供的感知提示,影响你对桌子的形状作出三维的解释。这个奇妙的幻觉图形清楚地表明,你的大脑并不按照它所看到的进行逐字解释。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了这幅幻觉图

长度与透视:线AB和线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

仔细凝视图片的时候就会感觉图纹在转动,其实这仅仅是一张静态的图片,是视觉错觉而已

说明这是一幅错觉图片,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请大家看,上图的红三角形与下图的绿三角形跟大三角形应该是相似三角形,其实不然,我给大家计算一下:红三角形两个直角边比大三角形两个直角边,8比13并不等于3比5,所以红三角形与大三角形不是相似三角形;绿三角形:5比13也不等于2比5.所以绿三角形与大三角形也不是相似三角形。而红绿三角形和大三角形的直角边都没有问题,所以由以上几点可以得出问题应该出在斜边上。由红绿三角形斜边组成的大三角形的斜边并不是一条直的线,它在红绿三角形斜边的连接处是一个折点。而这个折点的角度因为红绿三角形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这时我们应该知道上下两个大三角形实际是两个四边形。上图的那个折点的角度是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几何上称作优角,而下图的是小于180度而大于90度几何上称作钝角。说白了就是上边图的斜边是凹进去的,下边图的是凸出来的。如果将两幅图重叠大家就会发现,两幅图的斜边不会重合,两条斜边中间部分的面积就是下边图缺少的那一个方格的面积。大家明白了吗?我都晕了。

最晕的

鼠标轻轻上下拖动屏幕,你会发现这张图中间好像有一块突出来了。

那些线的长度是一样的吗?

对抗直觉的错觉轮廓 悉尼大学,巴特•安德逊(Bart Anderson)我们的视觉系统具有一种强大的“阐释”能力,通过产生一些错觉轮廓以弥补缺失的信息。例如在著名的Kanizsa三角错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明显但并不存在的白色三角形

注意影响的后效竞争 达特茅斯大学,彼得•谢(Peter Tse)试着注视一个方向的条纹图形60秒钟,然后把目光转移到旁边的白色背景。无论你注意到哪个方向的条纹,在白背景上只会出现你注意方向颜色相反的条纹图像,反之则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个效应来自于视觉注意对视觉系统功能的调节。当不同的颜色受到注意时,与处理该颜色有关的视觉锥体神经细胞便会格外兴奋。而由于锥体细胞都是配对“拮抗”工作,例如长时间对绿色兴奋的细胞,在持续工作了几秒钟后,就给大脑发出了“红色”的信号,便在右边的空白地带留下了红色的“视觉后像”。有意思的是,即便中间蓝、黄、绿交叠的地带总是颜色不变,但是却随着注意对象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后像”色彩.

模糊的心形错觉 日本东京大学,高桥孝助(Kohske Takahashi)等
在这个错觉作品中,拥有模糊边界的心形图案会显得晃动起来,而有明确边界的则不会。这个错觉图形最早由高桥在测试一个热能分布图时发现的。这个错觉只存在与某些特定的色彩组合——如果只有黑白两色则不会有明显的运动感。对于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是模糊边界对于大脑来说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解释,因此会出现在不同解释之间摇摆而产生知觉上的“晃动”感。

大内错觉
这是欧普艺术家大内初(Hajime Ouchi)创作的错觉图案。前后移动你的头,并让眼睛在画面上转动,注意中间的圆圈和其背景互相独立的移动。 德国弗莱堡大学视觉科学家洛萨?斯皮尔曼在浏览(Lothar Spillmann)大内的《日本光学和几何学艺术》一书时,偶然见到这一错觉。之后,大内错觉被斯皮尔曼介绍到视觉科学界,并大受欢迎。

黄月亮和蓝月亮
乍一看上去,这是两个颜色不同的月亮,一个呈黄色,一个呈蓝色,但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在这幅由日本立命馆大学心理学家北冈秋吉设计的视觉错觉图中,两个月亮的颜色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便是周围的颜色。我们之所以产生月亮颜色不同的错觉皆因背景所致

同眼不同色
北冈秋吉创作的漫画女孩,看上去一只眼睛呈蓝色,另一只则呈灰色。而实际上,两只眼睛都为灰色。由于微红色的背景,女孩右眼的颜色与绿松石色发夹一模一样。对颜色的感知过程涉及到眼内3种不同的光感受器,对应着红黄蓝三原色,这些颜色被长波、中波和短波可见光激活。来自目标区域的信号立即与来自同一场景内附近区域的信号相比较。随着信号进入大脑内更为高级的处理中心,它们继续与来自周围更大空间的信号相比较。科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拮抗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颜色总是与亮度相关。

红环
这幅由北冈秋吉绘制的图像包含大量蓝绿色环结构,你认为自己看到红环不过是大脑的杰作。“色感一致性”过程使得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呈现出同样的颜色,即使被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存在差异也是如此。色感一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重要性超乎想象。这一过程帮助我们无论是在洞穴火光还是热带大草原明亮阳光等光照条件下都能辨认物体、朋友以及家人。

由于整幅图像布满蓝色,大脑会错误地认为图像被蓝光照亮,蓝色结构内的灰环一定是红环无疑。也就是说,大脑从灰环中扣除误认为周围光照的蓝色,没有蓝色衬托的灰色便成为我们眼中看到的柔和的红色。
多色环
这是大脑根据背景确定颜色的另一个例子。在左侧国际象棋棋盘的“牛眼”结构中,中部的环看上去似乎呈绿色或者蓝色,而实际上,它们却颜色相同,都是绿松石色。右侧国际象棋棋盘的中部环均为黄色。与前面的图片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错觉很难用拮抗过程加以解释,原因在于环外表呈现的颜色与背景更为接近,而不是差异较大。

反复无常的心
这个棋盘上的所有心形图案均由同样的青色点构成,但在不同背景影响下,它们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绿色背景下为绿色,蓝色背景下又变成蓝色。北冈秋吉根据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视觉科学家鲍拉·布莱森发现的地牢错觉现象绘制了这幅图像。

4种错误颜色
在这幅背景为灰色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4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它们的颜色真的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灰色实际上是很小的蓝色和黄色像素的混合产物。由于这些像素太小,混合在一起不会引发拮抗过程,也就无法形成对比。彩色电视机之所以能够利用颜色差异很小的像素呈现不同色彩就是这个原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放大镜亲自验证一下)绿松石色和淡黄绿色色块实际上分别由很小的绿色像素与蓝色背景像素混合和与黄色背景像素混合而来。红色像素与背景中的黄色像素混合形成橙色,与背景中的蓝色像素混合则成紫色。

怀特效应
1979年,塔斯马尼亚高级教育学院的迈克尔·怀特发现了一种错觉现象,彻底改变了视觉学的面貌。如图所示,左侧的灰条亮度超过右侧灰条。而实际上,所有灰条都是一样的。在怀特发现这种现象前,所有亮度错觉均被认为由拮抗过程所致,也就是说,灰色物体在被白色物体包围时看上去更为暗淡,被黑色物体包围时则显得更为明亮。但在这幅错觉图中,被白色包围的灰条亮度更高,被黑色包围时则更为暗淡。迄今为止,怀特效应背后的大脑机制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闪烁的蓝点
这幅错觉图名为“蓝宝石之光”,由北冈秋吉绘制。在你移动视线时,图中的蓝点似乎在闪烁。但如果盯住一个点,这种发光便消失踪影。与视线外的点相比,处在视线焦点上的点蓝色似乎更为饱满。“蓝宝石之光”所描绘的实际上就是德国阿伦验光研究所的埃尔克·林格巴赫以及同事迈克尔·斯库拉夫、伯恩德·林格巴赫以及尤金·韦斯特在1994年发现的闪烁网格错觉现象。

超现实螺旋
这些螺旋图案由北冈秋吉绘制,是怀特效应影响颜色呈现的典型例子。绿色和奶油色螺旋实际上由黄色条纹形成。另外两个例子中的条纹实际上是红色和青色,而不是紫色、橙色、蓝色和绿色

霓虹色扩散
颜色似乎从小交叉点扩散到周围的白色区域。这种效果与霓虹灯的发光类似。1971年,意大利米兰大学的达里奥·瓦林报告了这种错觉现象。几年之后,荷兰奈梅亨大学的哈莱·凡·图吉尔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导致这种错觉的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一个谜。

彩色枕形网格
霓虹色扩散形成一种错觉,图片中好似出现一个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直线交叉构成的网格。但如果聚精会神地凝视,这个网格便会消失。

霓虹黄扩散
在这幅霓虹色扩散错觉图中,黄色似乎朝着与黑条垂直的方向扩散。

水彩效应
在这幅由意大利视觉科学家拜恩吉奥·皮纳绘制的错觉图中,靠近颜色更为暗淡的紫色轮廓的橙色轮廓似乎在向外扩散自己的色彩,橙色线之间的空隙呈现出水彩画效果。紫色轮廓对面的空心区域则呈白色。

图中的圆确实是一个正圆形吗?

十个孩子:这里有五个头,但却可以数出十个孩子

这只手是真的还是假的?

两条竖线实际上一样长!

两个黑色的长方形哪个高?

仔细看,你看见什么?(那倒过来看又是什么呢?) 正看是鸟,倒看是船,岛,海


听说心理压力越大转的越快啊

盯着左手边的格栅看三十秒或更久,保持不要动。然后再迅速盯着右手边的格栅栏看。你会发现右边的弯曲变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