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觉得自己很渺小 50张宇宙大片涨你知识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很少想到我们外太空的悄然变化。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带你飞出天外,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看外太空!50张宇宙大片,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带给你不一样的超爽感受!”

宇宙邻居
供图:欧洲航天局/哈勃&美国宇航局
快来跟银河系的星系邻居打个招呼吧!PGC 18431是一个非常规的矮星系,也是咱们“宇宙区域”的一部分。该宇宙区域呈球形,直径约3500万光年,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和数百个其它星系。

大缺口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太空科学研究所
土卫三的表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凹坑。该撞击坑的面积很大,相当于整个非洲的大小。天文学家甚至专门给它取了个名字:奥德修斯撞击坑。

巨型箭头
供图: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太阳表面上两条巨大的暗纹交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指向右方的“箭头”。这种暗纹是由温度较低的物质构成的,如果拉直之后,每条暗纹的长度都有几百万公里。

星系内核
供图:欧洲航天局/哈勃&美国宇航局
截至目前,这是人类对梅西耶84(Messier 84)星系中心拍摄的最好的图像。该星系的内核最早发现于1781年3月,其中存在一个超重黑洞,还经常发生超新星爆炸。

“年轻”的撞击坑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
上图是由美国宇航局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HiRISE)航天器拍摄的火星表面。这个年代较近的撞击坑让红色星球的地表褪去了颜色,好似一块伤疤。研究人员根据撞击坑尖利的边缘和完整的碎片分布场,确定了撞击坑的年代。

旋转的冥卫二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M. SHOWALTER(地外智能搜寻研究所)、G. BACON(太空望远镜研究所)
从上面九幅插图就可以看出,在环绕矮行星冥王星运转时,冥卫二(Nix)旋转得多么“任性”。冥卫二反射出的光线变幻莫测,因此,天文学家们假定这是一种新的天体运动形式。

沃尔夫-拉叶星
供图:美国宇航局/哈勃
一颗沃尔夫-拉叶星(Wolf-Rayet star)正在快速演化,其质量要比我们的太阳大很多。上图是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张插图,图中这颗名为Nasty 1的沃尔夫-拉叶星正在宽约3万亿公里的星云中心旋转。(沃尔夫-拉叶星,又名W星,是大质量恒星在氢燃烧阶段将其外壳以超星风形式损失掉而暴露出来的星核,译者注。)

一点香槟酒
供图:欧洲南方天文台
RCW 34星云中年轻的恒星向气体团中注入了大量的热量,于是,气体团开始膨胀扩张。巨大的气泡飘向了星云边缘,在宇宙的真空中爆裂开来。这种现象名为香槟流(champagne flow)。

意外的耀斑
插图:KATJA KINDBLOM
智利阿尔玛天文台(Alma Observatory)的天文学家最近有了新发现:一对红巨星之一的“米拉(Mira)”表面迸发出了巨大的耀斑。这颗恒星的寿命即将终结,因此,它能爆发出耀斑,实属意外。

鲜艳的撞击坑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
在这张经过色彩增强的火星沉积岩层照片中,一个撞击坑格外显眼。研究人员认为,几十亿年前,这里可能是一个湖泊,而且该区域也曾是“好奇号”火星车预计着陆地点之一。

坑坑洼洼
“卡西尼号”探测器给土卫五拍摄的这张照片中,撞击坑十分明显。土卫五是土星第二大卫星,仅次于土卫六。

群星璀璨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
这张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回的照片拍摄的是圆拱星团(Arches Cluster)。该星团位于银河系当中,距离地球25000光年,是已知最致密的星团,囊括有150颗银河系最亮的恒星。

星系二合一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哈勃遗产团队(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大学天文研究协会)-欧洲航天局/哈勃协作组织及A. EVANS(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石溪大学
上图这个绕成麻花一样的星系是NGC 6240。在该星系中,有两个超重黑洞正在旋转着靠近彼此。NGC 6240位于蛇夫座,距离地球约4亿光年,是两个星系融合之后形成的新星系。

星系核心
供图:美国宇航局/CXC/美国国家天体物理研究院/F.CotiZelati
据美国宇航局钱德勒X射线天文台观测,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超重黑洞。由于受黑洞引力影响,距离黑洞3万多亿公里的一颗极磁死星(磁星)会周期性地爆发闪光。

新月形谷神星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PS/DLR/IDA
矮行星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一颗天体,而且与其它相邻的小行星相比,谷神星异乎寻常的温暖、多水。美国宇航局“黎明号”飞行器从3月就开始环绕谷神星飞行了。4月30日,飞行器从13500公里的地方拍下了这张照片。

繁星点点
摄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哈勃遗产团队
球状星团杜鹃座47(47 Tucanae)里有数千颗恒星,其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半人马座。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这张照片中部聚集了大量白矮星,它们正在向星团外围迁移。

星系特写
供图:欧洲南方天文台、欧洲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宇航局
椭圆星系NGC 5128(又名半人马座A),在黑色天鹅绒般的背景中散发出魅惑的光芒。该星系非常庞大,距离地球1200万光年,是此类星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

太阳耀斑
摄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WIESSINGER
5月5日,太阳表面迸发出一个闪亮的耀斑。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到了上面这一系列图像。最左侧是可见光下的画面,其余几张图像则是以几种波长的强紫外光拍摄的。

倾斜的星系
摄影:欧洲航天局/哈勃&美国宇航局
画面上这个颠倒的星系是NGC 949,距离地球约3000万光年。尽管研究者们十分确定这个星系就是某种盘状星系,但由于该星系倾斜着,因此他们很难确定其确切的形状。

3D谷神星
摄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PS/DLR/IDA/PSI
千万别慌,你的屏幕可没坏!这张偏移的图像其实是矮行星谷神星的一副红蓝3D图像,有3D眼镜的小伙伴们快拿出来试试吧!谷神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于其地表之下可能存在大量水冰,因此,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迷你土卫一
摄影: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太空科学研究所
看图片左上角,作为土星52颗卫星之一的土卫一,其表面宽约130公里的撞击坑让人不禁想起《星球大战》里的“死星”。如果你仔细看,在画面右部那个较粗的星环旁边,还有一个几乎看不到的小亮点,那就是土卫十五。

淡定、淡定
供图: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太阳表面迸发出了一个太阳耀斑。太阳耀斑的许多物质会重新跌落回太阳,但是,当某些物质逃逸到太空并袭击地球时,其碎片会对我们的电气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水星的色彩
摄影:美国宇航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水星探测任务收集了水星数百幅彩色图案,以备分析。上图这张图片上有三个撞击坑。撞击坑的边缘显示为蓝色,表明形成蓝色的物质只能反射相对较少的光线。

撕裂行星
摄影:X射线图像: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Iasf Palermo/M.Del Santo等;
光学图像:美国宇航局/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研究人员称,银河系边缘的一颗白矮星与一颗外行星的距离太过接近,甚至可能将后者撕裂开来。尽管白矮星与地球的体积差不多,但其引力甚至高达太阳引力的10000倍!

土星反照
摄影: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太空科学研究所
土星反射的太阳光照亮了土卫一(右上)。这种现象名为“土星反照”,不过通常情况下光线都很昏暗。研究人员将其亮度提高到了土星星环的2.5倍,才得到了这张图像。

彩色照片
供图:美国宇航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西南研究所
上图看起来一点不起眼,对吧?然而,那两块米黄色的斑点其实是冥王星(右侧)和冥卫一。这是人类为冥王星拍摄的第一幅彩色照片,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拍摄这张照片时距离冥王星约7100万英里。

星光灿烂
摄影:欧洲南方天文台/数字化巡天2
4月8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这张照片。画面中布满了点点星光,而右上部则是一颗年轻的恒星MWC 480。

犹抱琵琶半遮面
摄影:GERNOT MEISER, TWAN
2015年4月4日的月食期间,美丽的月亮羞红了脸。上图拍摄于内华达州火焰谷(Valley of Fire)国家公园。此次月食是本世纪最短的一次,总共仅持续了9到12分钟。下次月食将出现在2015年9月28日。

宇宙飞絮
摄影:NASA, ESA, SwRI, JHU/APL, New Horizons KBO Search Team
美国国家宇航局正让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一个合适的目标,以供新视野号宇宙飞船在2015年秋天实施近飞探测。新世界号将会勘测矮行星冥王星的表面和大气,并且有望勘测位于柯伊伯带的一些目标(图中用圆圈标记)。柯伊伯带是一个由冰质天体构成的盘状区域,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冥王星是柯伊伯带内比较有名的一个目标。

暗物质碰撞
X射线成像:美国宇航局/CXC/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D.Harvey &美国宇航局/英国杜伦大学
光学/透镜成像: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D. Harvey(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R. Massey(英国杜伦大学)
别看上图貌不惊人,那可是72个星系团相互碰撞的壮观场景!这张图是由X射线成像结果与可见光成像结果相结合之后的产物,尽管其貌不扬,但研究人员却能用它来研究暗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宇宙标尺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
闪烁的螺旋星系NGC 3021可是宇宙之中颇具规模的一把“标尺”,因为该星系中包含着造父变星(Cepheid)。造父变星的亮度会出现闪烁,通过测量这种闪烁,天文学家们就能计算出地球与该星系之间的距离了。

壮观日食
摄影:欧洲航天局/Proba-2卫星
一颗微型卫星恰好处在完美的位置,拍下了日全食最光辉的一刻。这颗卫星使用强大的紫外光光学组件,拍摄下了月球经过太阳那一刻的完整画面。照片中,我们甚至能看到炽热的日冕在太阳表面闪耀。

幽灵般的极光
摄影: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
当北极光横扫北美洲之时,熟悉的城市灯光与极光交相辉映,形成了这幅诡异的画面。北极光通常都是绿色和粉色,但是,如果用轨道卫星上的特殊仪器观测,这种短暂的光线看起来仿佛是一缕轻烟。

太阳风暴
摄影:Sebastian Saarloos
强劲的太阳风暴猛烈地袭击了地球磁场,产生的炫美极光照亮了全世界的夜空。上图中,来自北方的光芒照耀着阿拉斯加州唐纳利小溪(Donnelly Creek),天空中呈现出霓虹般的绿色。

恒星斗艳
供图:欧洲南方天文台
恒星团、气体星云和恒星温床,这张Ara OB1星协的局部照片中囊括了上述一切。图中部明亮的点是疏散星团NGC 6193。其明亮的光芒照耀着右侧的边缘星云(Rim nebula)。(星协,stellar association,指相互之间有物理联系的恒星群,译者注。)

恶劣地形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
图上所示的这片高低不平的火星地区,距离Andy Weir在《火星人》科幻小说中描写的Ares 3着陆地点很近。Weir在书中描述该地区时,称其平整而光滑,但现实中,任何人开车经过此地,恐怕都会叫苦连天。

天空中的虹膜
X射线图像:美国宇航局/CXC/RIKEN/D.TAKEI等人;
光学图像:美国宇航局/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无线电图像: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巨阵
一颗白矮星表面发生了热核爆炸,喷射出来的气体和碎屑在太空中形成了眼睛虹膜的形状。三架望远镜都拍摄到了这场微型超新星爆炸的过程。在这张合成图中,蓝色为X射线,黄色为光学数据,粉色则是无线电波。

冰“脖子”?
供图: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国际宇宙航行学会/SSO/INTA/UPM/DASP/IDA
罗塞塔号——让“菲莱号”着陆器不怎么稳固地降落在一颗彗星上的那个家伙,发回了这张照片。照片是彗星的局部,看上去像是“脖子”,连接着彗星的两个部分,而那片带点蓝色的区域可能包含着混杂着尘埃的冰。

冷热交替
本图由钱德勒X射线天文望远镜拍摄:X射线波段:美国宇航局/CXC/密歇根州立大学/M.Voit;光学波段:美国宇航局/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DSS;H-alpha波段:Carnegie Obs./Magellan/W.Baade Telescope
在一种名为“宇宙沉淀(cosmic precipitation)”的循环回路中,Abell 2597星系团中正在经历着冷热交替。较冷的气体云团会跌入星系团中心的超重黑洞之中,而从黑洞中喷射出来的物质又会反过来使气团变热。这种跷跷板一样的温度变化控制着某些特定星系的增长。

宇宙透镜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L. Bradley(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R. Bouwens(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H. Ford(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 Illingworth(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张照片中,星系团Abell 1689向外散发出幽幽的光芒。这类塞满了大大小小各类星系的星系团质量巨大,甚至能让光线发生弯曲。
如果更远天体的光线经过,星系团就会放大其视亮度(apparent brightness),使地球上的观测者们能更清晰地观测远处的天体。(视亮度,天文学名词,指的是恒星辐射的能量到达观察者时单位面积的能量,译者注。)

混乱的“银盘”
供图:皇家科学院
每隔2.5亿年,我们的太阳系就会懒洋洋地围绕着上图中的银河系盘面(简称银盘)公转一周,不过,它公转的路线却并不规则,太阳每隔3000万年就会从银盘中钻进钻出一次。
纽约大学的生物学家Michael Rampino推断,太阳系的这一运行过程可能与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相关,比如6500万年前,地球上除了鸟类的所有恐龙都灭绝了。除此之外,彗星撞击地球也是科学家们用以解释这类大灭绝的一种说法。
奥尔特星云(Oort cloud)位于太阳系边缘,布满许多残余物质。如果有恒星掠过奥尔特星云,就会驱使彗星飞向地球。生物学家Rampino现在认为,每当太阳系穿越银盘,暗物质就会扰动奥尔特星云。

黑洞的黑暗向导
供图:美国宇航局/CXC/M.Weiss
每一个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着一个黑洞,而研究人员现在认为,这颗“黑心”是由周围的暗物质云团形成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椭圆星系(elliptical galaxy)才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椭圆星系,是若干小型星系合并而成的,呈橄榄球形状,其中包含着几个星系中所有的暗物质。
至于暗物质是如何引导这些黑洞不断成长的,目前尚不清楚,不过新的发现表明,某个星系中的暗物质越多,黑洞也会越大。

短暂的联络
供图:美国宇航局
卡西尼号探测器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左上角白色的就是土星星环,徘徊在其下方的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土卫十。极其微弱的引力将土星星环和土卫十连结在了一起。

太空笑脸
供图: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
在这张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一个星系团仿佛一张笑脸,正对着地球微笑。这张笑脸中的双眼其实是两个非常明亮的星系——SDSS J1038+4849,而弯弯的弧线则是由强烈的引力透镜效应产生的。
当宇宙中的某个天体恰好处于另外一个天体的前面时,前面的这个天体产生的引力就会充当一枚透镜,将后面天体发出的光线扭曲、放大。

水星撞击坑
供图:美国宇航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在这张由美国宇航局信使号(Messenger)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中,水星表面上这个宽约20公里的撞击坑酷似一只不祥的眼睛。
这张照片公布时间为2月11日。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水星撞击坑十分复杂,其它较小的撞击坑形状都很简单,且呈碗型,而水星上的撞击坑则既有阶地,又有山峰。
撞击坑西南部边缘的白色小点是撞击发生时形成的大卵石,其中最大的一颗直径约有180米。

太阳暗条
供图: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2月10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到了这张照片,画面中,太阳下半部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暗条。
事实上,这条暗纹是日冕(太阳的大气层)中悬浮的较冷物质。如果拉伸开来,这根暗条将长达857000公里,比67个地球并排起来的长度还要长。
这种暗条在消失之前要么会一直安静地悬浮着,要么就会爆发成为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此类太阳风暴会冲击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星光启示录
供图:欧洲南方天文台/VVV Consortium/D. Minniti
漫天闪烁的星光衬托着右侧的三叶星云(Trifid Nebula)。这幅图像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对我们自己所在的银河系进行观测的过程中,用红外光拍摄下来的。
在以可见光或紫外光拍摄的画面中,银河系通常都是由许多星星和气体组成的一团紫色不透明物体,但是,这张画面却让科学家们发现了两颗之前未知的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这种脉冲星能发出宇宙尺度的光线,从而让天文学家们可以计算出宇宙中天体之间的距离。

磁性写真
供图: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美国宇航局
太阳内部的磁场会放射出许多猛烈而又美丽的景象。例如,日冕物质抛射如果到达地球,就会引发壮观的极光。
在这张最近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发布的图像中,太阳周围绕进绕出的磁感线(上图中的细线)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

碰撞的螺旋
供图:欧洲航天局、美国宇航局,感谢:A. Gal-Yam(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到的这幅画面中,我们宇宙中的邻居螺旋星云NGC 7714刚刚遭受了重创。与许多其它螺旋星云不同的是,NGC 7714弯曲得变了形,并被一层朦胧的金色光芒覆盖着。NGC 7714为什么会看起来那么不平衡呢?唯一解释得通的原因就是,NGC 7714与一个较小的星系发生了碰撞——就像是太空中的“汽车刮蹭小事故”。

鸟瞰火星
供图: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亚利桑那大学
似乎是要提醒我们距离火星车有多远一样,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下了这张鸟瞰图。图中,好奇号(图中心)变成了沙漠海洋中一个小小的灰蓝色方块,它正停在夏普山(Mount Sharp)山麓的Pahrump Hills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