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世界都震惊 盘点中国出土的那些逆天文物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很多技术水平可是能甩其他国家十几条街。同时也造就了很多珍贵的文物遗留下来。每次发掘到那些珍贵的文物总能令世界大吃一惊,下面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让世界都震惊的逆天文物。
1. “五星出东方”护膊

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图)尤为光辉灿烂、耀 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 出的汉式典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但内涵丰富。人们被这千年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透出的精绝人心归中国、祈 盼和平的愿望所打动,也为精绝国的命运而扼腕叹息。
2.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新石器时代文物,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柄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 石斧 ,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Ps:这只鸟的眼睛好萌啊,浓浓的生活气息
3. 陶鹰鼎

……是用一只前扑的鹰的形象来构造,利用鹰的胸部和身体构成了鼎身,而用鹰的两个爪子和尾巴共同构成了鼎的三足,整个形象稳固有力……
Ps:鹰的喙非常生动
**4.**摇钱树

东汉。四川绵阳出土。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
20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者冯汉骥注意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这种器物,根据其树状的形态和上面缀满的铜钱图案,将其定名为“钱树”。这一名称基本得到学界认同,很多学者也就称之为“摇钱树”。
枝干分为三层共8片枝叶,呈对称分布。其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分7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两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并装饰了西王母、力士和璧等图案。它的下部4层共插接24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有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摇钱树树干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
迄今为止已知出土收藏的摇钱树有189株,而它们的出土分布,全部是在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年代又集中在东汉和三国,仅仅两百多年后到西晋就完全消失了。如果绘制一份摇钱树出土分布图,就会清晰地发现,这种分布是以四川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状态,越往周边去出土的密度就越小。
5. 利簋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此簋的主人名利,所以被称为利簋。
腹内底部有铭文4行32字:“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一说为贞字)。克昏(一说为闻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阑师。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宝尊彝。”铭文的解释争议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这一天,岁星当位时告捷。辛未(后七日),武王在阑地(一说为管)军中,赏赐铜给一位名叫“利”的官员。利铸造了这件宝器以纪念其祖父。
Ps:这件文物的最大价值应该就在这几行字上,它给出了武王伐纣具体时间,“利簋的发现,使人们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尤其是其铭文的内容同历史文献能相互印证,自然提高了相关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6.****“后母戊”铜鼎

Ps:这个鼎应该不用介绍了,从小到大的历史课本里都介绍过,这个鼎本身也充满了故事。她重达832.84千克。因为太重,暂时无法找到起重机,于是这个鼎就被留在了南京,没有随蒋介石一起去台湾。
7. 虢(Guó)季子白盘


……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 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 在其后几十年内,凯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 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 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
Ps:“虢季子白盘向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书法上的艺术性是这件文物的最大价值所在。“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我们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pps:仔细看了铭文半天,也没看出上一句说的清丽秀逸……
8. 凤冠
明朝的凤冠做工最为精致,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朝定陵(万历皇帝的皇陵)遗物。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

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及细节(这是定陵出土的四座凤冠中最精致的一座,不知道座这个量词对不对)

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十二龙凤冠

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三龙二凤冠

Pps:明定陵的发掘在1956年进行,这也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座被打开的皇陵。但是这个唯一的结局并不好,在皇陵打开之后,帝后的尸身被研究人员带走研究;由于保护措施不力,导致陵墓里的丝织品被毁坏,沈从文、郑振铎、夏鼐等人痛心不已;而帝后的棺椁则被附近的村民一烧了之;最悲惨的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身,在1966年被文革的红卫兵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尘归尘,土归土。诶。
9. 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骨器。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代饮酒器。整体均用象牙根段制成,杯身上雕饕餮和夔纹,并以绿松石镶嵌,造型精巧,雕工高超,是不可多得的商代艺术珍品。
这件象牙杯的雕刻极费心思。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后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绘好纹饰,接着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最后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于表面。ps:这件精美的象牙制品出土于妇好墓
关于妇好的历史记载很少。所知的是武丁通过娶临近部落的女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妇好是武丁六十多名各地妻子中的一名,她所在的部落自称商方。武丁对妇好很宠幸,并册封给她帝国边缘的封地。妇好被现代学者熟知主要源于殷墟的商朝甲骨文题词。这些记录显示妇好不仅是当地商方最高等级的女祭祀,还是一位能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来自维基百科)。
10. 晋侯苏“编钟”

16件编钟上均有铭文,为利器刻凿,刀痕明显,共355字。铭文可以连缀,完整记载晋侯苏受命讨伐夙夷的过程。铭文叙述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亲征东国,南国。晋王稣(左鱼右木)奉命征伐夙夷。晋侯稣率领晋军奋勇作战。周王召见晋侯稣,亲赐马匹、美酒和弓箭。晋侯稣制作这套编钟以弘扬天子美德。晋侯稣钟铭文所记载的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的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来自维基百科)
ps:这个编钟的发现历史也很曲折,一共十六件,其中的14件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从香港古玩市场上发现,另外两件由考古发现所得。
11. 大克鼎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内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
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工整而不失灵动,笔势圆润而不失劲健,呈现出一种雍容舒展的风尚。
铭文内容大意可分为两段,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是周王的册命辞,重申了对克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奴隶、僚属和乐队,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这篇铭文历见著录,流传有绪,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经济制度和奴隶制度的珍贵史料。
12. 太保鼎


据考证,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听闻全国的文物当中,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样的文物。
13.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14. 良渚出土“玉琮王”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 ……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15. 战国水晶杯

杭州出土,面经过抛光处理,光滑透明,无纹饰,内有海绵状自然结晶。
ps:这个应该不用多做介绍了,感觉像是现代的杯子穿越了一样。不能小看了古人。
16. 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ps:这是古代“土豪版”餐桌。
17.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18. 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

是西汉时期的大型铜镜,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ps:感觉像是古代的全身镜啊,齐王在穿戴整齐以后照一照么
19. 铸客“铜鼎”

战国。楚国青铜炊器, 又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这件鼎器的“大”,可以看下图:

20.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这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双漆木屐的发现,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件漆木屐的样式与现代木屐相似。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ps:良渚发掘中就曾出土过木屐,说明在4000年前中国古人已开始穿木屐了。
21.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
朱然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国时期崇尚使用漆器的习俗没有改变,在宫廷、豪族中依然以漆器作为生活中的奢侈品。ps:漆器现在还是很贵吗?
22.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这件“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所展现的漆绘工艺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为底,黑漆勾勒线条,铅白涂脸、手,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服饰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屏风上彩绘笔法细腻,人物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实为北魏绘画的杰作。ps:娥皇女英的脸嘟嘟的,她俩的发型也一摸一样……像是把长发打了个巨大的蝴蝶结,用定型水定在头顶一样,囧了个囧
23.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局部)

北齐。壁画。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壁画位于娄睿墓墓道西壁中栏,描绘墓主人出行时情景。整幅图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北方人特点,长面高鼻、浓眉细目。其表情动作刻画细致逼真,有人直视前方,有人回首后望,另有人窃窃私语。画家还以高超的线描技巧,勾勒出马儿奔跑、惊驰、嘶鸣之状。不仅线条千变万化,顿挫有力,如行云流水,而且众多马匹无一雷同。
24. 涅盘变相碑

唐。碑刻。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藏山西省博物馆。
碑为螭首、龟趺,碑额雕刻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题铭天授二年(691年)。正面刻画涅磐故事六图,分别是难陀供养、双树涅盘、为母说法、双足显圣、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下层刻有施主姓名。
25. 常阳太尊石像

唐。石雕。高1.5米。原在山西运城安邑,后藏于山西博物馆。
该造像取料白石,雕成后通高1.5米。天尊头戴金冠,身穿法衣,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造像面容饱满,衣纹清晰,神态和穆,气度不凡,足见当时道教造像技艺的成熟以及盛唐时期的雍容之风。石座下还刻有铭文和供养人姓名,表明年代和造像因缘。 由于历史原因,唐代道教造像流传后世的十分少见。除了这尊常阳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26. 大玉戈

大玉戈整体呈硕长形,是我国目前发现最长的玉戈。大玉戈属于礼仪用玉,主要用于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之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7. 曾侯乙“编钟”

编钟上有铭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好贴心!!)ps;曾侯乙编钟要比上面介绍的那个晋侯苏“编钟”知名很多。
28. 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大型漆器。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这具棺木为战国时期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形制硕大,结构奇特,棺外壁漆绘各式纹饰。该棺不仅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这具外棺结构十分复杂,由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棺盖上有12个伸出的铜钮,底下有10个圆形兽蹄形足,足上有10根铜立柱,立柱之间用木板嵌装。更为奇特的是外棺一侧的下方,开有一门洞;有学者推断此洞可能是为墓主人留下的灵魂出入之口。

与这具外棺相比,里面的内棺更加精美,彩绘图案更加华丽。内棺形制略小,棺身遍涂朱漆,其上彩绘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图案中以黑、黄色漆绘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绚丽多彩,具有战国时期楚地文化当中神秘浪漫的色彩。
29. 曾侯乙“青铜尊盘”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是采用“失蜡法”的铸造方法。ps:光看着都觉得眼睛有点花,制造这件尊盘的人真心厉害!!!
30. 彩漆凤鹿木雕小座屏

战国时期的文物。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此座屏为木质,可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底座,两端着地,中部悬空。底座之上,为一长方形框,即为座屏的主体部分。底座与屏内分别以浮雕和透雕手法刻绘凤鸟、鹿、蛙、蛇、蟒等鸟兽动物形象。这些动物相互纠缠,彼此争斗,形态逼真。
31. 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代表作。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红山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玉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玉龙。如下图:

目前已发现的原始玉雕中,时代较早、工艺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玉雕。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女性雕像多见于欧亚大陆西端,从旧石器到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艺术史家称之为史前“维纳斯”,人类学家多称为“生育女神”。中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发现有类似雕像,在东北均有出土,唯有红山文化中女神崇拜或生育崇拜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殖崇拜或女神祭祀只是红山文化先民宗教生活的一个方面。他们还崇拜天地,敬畏大自然,偏爱龟、龙和鸟(凤),对山川的祭祖和崇拜亦不能排除。Ps:红山文化位于黄河以北,长城以北地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但是在黄河以东以北的辽河地区,发现了早期龙的形象以及女性生殖崇拜,这也说明,在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之前,更加北方的地区也曾出现过文明。
32. 鸭形玻璃注

北燕。玻璃器。1965年辽宁圣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这件鸭形玻璃注的用途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欹器。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时,器身不稳。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稳。
这件鸭形玻璃注属罗马帝国玻璃制品风格,其材质为当时中国尚未掌握的钠钙玻璃,制作方法亦采用古罗马人制作玻璃器时常用的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技法。因此,专家认为此器可能是经过“丝绸之路”从罗马帝国进口而来,对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s:罗马的工匠也知道中国的皇帝需要这样的物件来提醒自己?
pps:现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一对铜质鎏金欹器,为1895年“光绪御制”,其用途和构造原理与鸭形玻璃注类似。如下图:

33.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
……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
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 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 复原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 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ps:有专家认为,这棵神树是古蜀人用来通天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看上去和中原大地上的几乎完全不一样,文化系统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小时候看央视的探索发现,讲过三星堆,我自己就脑补成外星人,囧了个囧。
34.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代文物。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ps: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三星堆遗址自从发掘以来,一直都有很多谜团在坊间流传,比如“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如下图:

这个样子完全不像东亚人。(我能说其实他长得有点狰狞吗)
古蜀国繁荣了2000年左右,但是她又神秘的消失了,正如她的出现一样;等到历史再次接上的时候,中间已经出现了2000余年的空白。(搞得跟玛雅人一样)
三星堆出土的所有均为祭祀用品,没有一样生活用具或者生产工具;甚至出土了后经证实来自印度洋的5000余枚贝壳。“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另外,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没有一个文字,这也是一个谜。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35.**大盂鼎

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Ps:这件文物应该是以书法艺术入选的吧。
36. 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它就是现如今的“马踏飞燕”。
名称的由来: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说“他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84年(一说为1983年),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ps:静态的马偏偏有种动态的美!
好多城市能看到这匹马的形象:

37. 秦始皇铜车马

秦代。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 。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青铜之冠”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通长2.25米,车高1.52米,车辕长1.834米,舆广0.74米,进深0.485米。呈横长方形,有圆形车盖,前面与两侧有车栏, 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装备有铜弩、铜镞、铜盾等。车上立一圆盖伞,伞下站立一名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在皇帝的车队中用以开导、警戒和征伐,相当于如今的贵宾车队中的开道车。
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显得更为豪华,车通长3.17米,高1.062米,舆广0.78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篷盖,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古称“安车”,又叫“辒辌车”。 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其形体之大,堪称“青铜之冠”。其设计制作也与现代工程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两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铜车马完全仿照秦时御用真车的形制仿制而成,严格写实,一丝不苟,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秦代车辆结构、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虽然在整个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据着短短的十五年,但只 一个兵马俑的出现,就足以改变中国雕塑史。它出土于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马俑居多。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神态各异;自是有立、有跪,有驭手、射手;由军官、士兵之分。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可见当时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致、对塑造技术支精通。这些秦始皇百万大军的缩影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不论是造型、塑造、烧制等各个环节,都是一件庞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其陶泥制的细腻、烧成火焰均匀、过程当中变形较小,烧成后外表用颜料彩饰。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画,据说万千兵马俑没有充样、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从人物结构上看,比例合适,动态自然。秦俑的单件作品都有很强的动作个性,有的手持利剑 ,有的伫立凝视,有的坚定刚毅。但整体上不在乎细节变化,不是完全照搬现实,在躯方头圆上有强烈的体块对比、疏密变化、动静之别。
38. 墙盘

又称“史墙盘”, 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
盘内底有铭文18行284字,使用当时标准字体,字形划一,布局均匀;全文多用四言句式,结构工整,辞藻华美。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学者对一些字句的解读尚存争议。

铭文前半部分颂扬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即共王)诸王的功德,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迹,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为研究西周史的重要史料。
39. 淳化大鼎

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铜鼎中最大最重者。197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现藏陕西博物馆。
淳化大鼎又名“龙纹大鼎”,因鼎身装饰有夔龙纹而得名。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淳化大鼎又名“龙纹大鼎”,因鼎身装饰有夔龙纹而得名。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

淳化大鼎身上的夔龙纹十分精美,鼎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的夔龙六条,夔龙尾部略微卷起,仅有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六条夔龙以三个短扉相隔,短扉被铸成两条相对的夔龙之鼻,另外在短扉增设圆雕牛首,牛的曲角翘起。此外,鼎耳外侧也各铸有两条相对的夔龙。
淳化大鼎改变了商代以来繁缛复杂的“三层花”风格,只在耳侧和口沿下有纹饰,整体布局疏朗,简洁明快。
40. 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现藏于: 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3字残损,现存119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可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互印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惟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毖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大意是: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行礼福之祭。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同族何进行训诰说:“你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后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以这里作为天下中心,治理民众。”成王将贝壳30朋赏赐给何,何因此作尊以纪念。……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区域概念。
ps:何尊正是因为她的铭文才具有这样的价值。
41. 茂陵石雕
茂陵石雕即西汉武帝茂陵旁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群。这组石刻作品由数件大型石刻组成,雕刻手法简练,气势浑厚,已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现存茂陵石雕共16件,其中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为“马踏匈奴”、“跃马”、“卧牛”、“卧马”、“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卧象”、“蛙”、“鱼”(一对)、“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两通。
主体石雕“马踏匈奴”原位于霍去病墓前方,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气势轩昂的马儿将战败的匈奴人踩于蹄下,象征着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工匠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马儿的威风凛凛,匈奴人的狼狈挣扎与恐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说实话,我一点也没看出来被马压着的是什么,摊手)

上图名为卧马

上图名为卧牛

ps:霍去病啊,死在24岁,最美的时候。不过汉武帝对霍去病……,死了也要把人家捆在身边
42. 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夹砂灰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土“陶灶”属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见。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此陶灶为单体,可移动。其形似簸箕,火门外撇,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其中两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上图为陶灶烧饭复原图
新石器时代陶灶,目前出土极少。除河姆渡土“陶灶”外,仅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可见。 以河姆渡土“陶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单体可移动陶灶,为后世所继承,并发展出炉灶。而灶也成为中国人烹饪活动的中心,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4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注 1]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不少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 基督教 。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ps:这块碑的发现,是证明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曾在中国传播过的一个证据,尤其是在“武宗灭佛(会昌法难)”之后,大量的书籍被毁,基督教的传播历史随着时间被湮灭。她的历史价值十分重大。
44.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一个金银器窖藏内,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壶模仿游牧民族储水用的皮囊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圈足径8.8×7.1厘米。壶腹扁圆,壶盖饰莲瓣纹,上有弓形提梁,以细炼连结壶盖,上口敛,下呈扁弧形,壶腹下部与圈足相接处有模仿皮囊的皮条结的“同心结”图案一周,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指示壶的重量,周身不见焊缝。
最为精彩之处,是壶腹双侧面有模具冲压而成的舞马图,这匹健硕的舞马长鬃披颈,口衔酒杯,前肢蹦直,后肢弯曲,马尾上扬,绶带飘动,动感十足。
马镫式壶,在辽金时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这种形制的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唐代前期政治上的统一,各族关系空前发展,因此,终唐一代契丹和李唐都有着密切关系。
45.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质为酱红地夹橙黄、乳白色玛瑙,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晶莹鲜润。圆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动优美。杯呈弯角形,状若一尊伏卧的兽头,有浑然天成之感。口部镶有笼嘴形金塞,可以卸下,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泻出。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熠熠生辉。
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应来源于国外,据《旧唐书·高宗上》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斗器。”《旧唐书·波斯传》载波斯曾遣使献玛瑙床。《旧唐书·拂菻传》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 可见玛瑙贡品大多来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国。PS:这个杯子太精致了……
46. 景云钟

景云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钟”或“景云铜钟”。
钟高247厘米,重达6吨,为青铜铸成,上锐下侈。六角弧形口,以蒲牢为钮,铸模共分5段,26模。 钟顶端坐一蹲兽,唤作“蒲牢”,蒲牢,民间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于嘶鸣,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因此,安置于古代大钟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传说蒲牢生活在海滨,且十分害怕鲸鱼,一旦遭遇鲸鱼攻击,它就声音洪亮的大叫不止。因此,在民间,人们把撞钟的长木雕刻成鲸的形状,求其钟声能够格外响亮。
铭文为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并书就 。
“景云钟”为世界现存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本来想到网上找这个音频,但是没有找到) ……其实城内(西安)的市民每天都听得到。每逢整点,从西华门传来的报时钟声就是它(的复制品)的声音。(真的吗?西安人民好幸福)
ps:这口钟最近一次响起是1964年在参加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大赛。1300多年钟,再不敲会不户坏啊,动一下她么没准人家也想发出个声音啊……
47.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代文物。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
锡杖本是实用之物,是比丘作法时的四项重要元素(梵呗、散花、梵音及锡杖)之一,亦是比丘外出化缘时的十件道具之一。振杖发声,于荒郊野外则可驱赶毒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