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移动随意切换 金士顿SAVAGE 240G SSD测试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金士顿的骇客系列在内存方面主推的是2款,面向主流消费级别的FURY以及以高频发烧为中心的SAVAGE系列。
其实除了在内存方面,金士顿在固态硬盘方面也有这两个型号的。但是因为固态硬盘系列还没有补齐,虽然两款内存我们都陆续给大家带来过测试。但是,固态硬盘确只给大家带来过FURY 240G固态硬盘的评测。
不过现在好了,就在近日,金士顿正式发布了SAVAGE系列固态硬盘,也算是终于把固态硬盘的路线给补全了。
那么也是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主题——瞬间变身移动硬盘 金士顿SAVAGE 240G固态硬盘测试。

和FURY相比,SAVAGE的包装就显得非常的奢华了,无论在包装材质方面和整体重量方面都有所提高。当然,小编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简单环保的包装设计的。因此对这种土豪人士专享的豪华包装我们这里不多做提及。
当然,需要知道的是SAVAGE系列固态硬盘同样是3年免费质保,不过在速度上较FURY有了一定的提升,官方给出的参考数据为读取560MB/s,写入则是530MB/s。

打开包装,金士顿最新产品HYPERX系列的SAVAGE固态硬盘静静的躺在里边。

包装的豪华如果里边没有一点料小编自然是会发挥自己嘲讽的色彩,但至少金士顿的包装并非如此,除了固定的贴纸,加厚模块,3.5寸硬盘支架之外,还有一个移动硬盘盒和一支“圆珠笔”?

固态硬盘送SATA线确实是非常少见,毕竟多数固态硬盘都是依托于主板自带的数据线,但考虑到有些客户可能是后期新加的固态硬盘,这时候原包装附件早不知道哪里去了。因此多一个SATA线也是贴心的设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附件之一“圆珠笔”:

初期小编确实以为这是一支圆珠笔,但打开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毕竟这个“笔”没有笔芯。而且相较于普通的圆珠笔来说,着实有点太粗了。

拧开后盖后发现果然内有乾坤,里边配有3个不同形状的螺丝刀头。

最后,圆珠笔插入螺丝刀头即可变成螺丝刀,但因为是圆珠笔的造型,因此压强过大的螺丝宁起来还是不是很舒服,姑且这个“圆珠笔”的定位是简单工具吧。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附件中除了固态硬盘之外还有一个移动硬盘盒,做工和普通的移动硬盘差不多,但比原生态的固态硬盘盒要略微大一点。

硬盘盒右侧则是一个指示灯和数据线接口,指示灯为蓝灯。

硬盘盒铭牌,同样是中国制造。

在移动硬盘盒的左侧有一个简单的卡扣,通过卡扣可以轻松完成锁定/开启移动硬盘盒盖的效果。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移动硬盘盒的盖子非常好拆,把卡扣打开然后向后一推即可掀开。掀开后可以看到移动硬盘盒的专用数据线。
不过遗憾的是移动硬盘盒并没有海绵等防震措施。

USB数据线为3.0的接口,另一头则和普通的USB 3.0移动硬盘完全一样,其实该硬盘盒除了可以放置本次的SAVAGE 240G固态硬盘之外,还兼容笔记本硬盘。当然,移动硬盘盒嘛,其原理和普通的移动硬盘是完全一样的。

固态硬盘在移动硬盘盒上的效果。大小非常合适。

最后,安装好固态硬盘后,移动硬盘的样子,若正常使用移动硬盘就是这个样咯……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固态硬盘篇:
其实有关于硬盘本体的介绍应该会较少,因为这次的固态硬盘发现较之前的比较难以打开,而SAVAGE所赠送的螺丝刀却只能用来拧固定固态硬盘的螺丝,同样对固态硬盘自身螺丝免疫,因此我们只做外观介绍,不做芯片介绍。

在开箱时相信大家也对固态硬盘的正面有个比较简单的印象,SAVAGE的采用了红色的主色调,配有HYPERX的英文标识。

在硬盘正面的下方可以看到一个浅浅的SAVAGE标识。

硬盘为台湾制造,容量是240G,因为属于非盘片型固态硬盘,所以USB 3.0的供电完全可以带的起来,硬盘的功耗为5V 1A。

SATA接口和供电接口,另外吐槽的是该固态硬盘为内六角设计,且中间有一个顶针,因此需要内六角螺丝刀才可以卸开……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测试平台介绍:
测试选用的CPU为Intel的i5-4670K
测试主板为华擎的Z97E-ITX/ac。
内存则是同样来自于近视的HYPERX SAVAGE系列,为2400 8G*2

同测硬盘则是上次给大家测试过的HYPERX FURY 240G,因为实际测试需要用到异盘存储,异盘读取以及通盘存取测试,所以作为孪生弟弟的FURY 240G在速度方面也是可以作为辅助测试对象的。
两块硬盘的金手指,SAVAGE的240G因为是新品所以尚未使用,而FURY 240G使用次数也非常的少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硬盘识别:

这边要说下,两块固态硬盘分别是金士顿的HYPERX FURY系列以及HYPERX SAVAGE系列,所以其型号分别识别为SHFS37A240G(FURY)和SHSS337A240G(SAVAGE)。
其中第三个字母F和S分别代表FURY和SAVAGE。

SSD-Z磁盘识别信息。硬盘的实际容量为223.57GB,硬盘接口为SATA3。当然,因为是新盘,所以相对的资料要少一些。
AIDA64识别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HD Tune测试:

首先是HD Tune 的写入测试,在写入测试中,金士顿HyperX SAVAGE的最高写入速度为372.2MB/s,最低写入速度则是330.5MB/s,平均速度为346MB/s。磁盘的寻道时间为0.19毫秒。

不知道是磁盘问题还是怎么,金士顿SAVAGE的240G读取测试成绩有点过于“飘逸”,在HD Tune的测试下,最高读取速度为384MB/s,最低读取速度则是123.5MB/s,平均读取速度则是277MB/s。寻道时间为0.276毫秒。

随机写入测试,其中在随机测试项中平均速度达到了419.16MB/s。

随机读取测试,其实在随机方面的测试成绩还是比较理想,在随机测试项中甚至达到了328.188MB/s。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基准测试:

跟HD Tune测试不同,基准测试需要预先建立磁盘分区,因此我们首先建立一个MBR磁盘引导,此时可以看到建立好MBR磁盘引导后金士顿HyperX Savage 240G固态硬盘的实际可以用空间为223.57GB。

首先是AS SSD Benchmark测试, 测试中可以发现,默认读取速度达到了500.85MB/s,写入速度则达到了477.42MB/s。
而在4K测试中,读取速度达到了28.65MB/s,写入则达到了77MB/s。综合得分为1173分。
AS SSD benchmark iops数值

CrystalDiskMark测试,同样Seq Q32T1测试中读取和写入都超过了500M,其中读取达到了561.5MB/s,写入则达到了539MB/s。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我们使用的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照片,共计999张,合计4.27GB(平均每张4M左右)
顺便说下,固态硬盘的划分为FURY 240G固态硬盘占C盘及D盘,本次测试的SAVAGE 240G固态硬盘为单独的G盘。(系统盘在C盘)

写入测试,即由其它固态硬盘文件粘贴进测试固态硬盘。由FURY(老盘)D盘中的测试文件夹拷贝到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写入”文件夹。共计用时9.77秒,平均传输速度为448.37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102.29个文件/秒。

同盘存取模式,即在测试固态硬盘内执行的复制粘贴。由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写入”文件夹复制并粘贴至该盘下的“同盘存取”文件。共计用时20.17秒,平均传输速度为217.08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49.53个文件/秒。

读取测试,即由测试固态硬盘文件粘贴至其它固态硬盘。由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写入”文件夹拷贝到FURY(老盘)D盘中的“同盘存取”文件夹。共计用时20.17秒,平均传输速度为217.08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49.53个文件/秒。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USB模式则是把原SAVAGE 240G固态硬盘放入产品自带的移动硬盘盒中,然后使用USB 3.0接口进行测试。

USB写入测试,即由其它固态硬盘文件粘贴进使用了USB移动硬盘盒的测试固态硬盘。由FURY(老盘)D盘中的测试文件夹拷贝到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USB方式写入”文件夹。共计用时14.73秒,平均传输速度为297.33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67.83个文件/秒。

USB同盘存取模式,即在使用了USB移动硬盘盒的测试固态硬盘内执行的复制粘贴。由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USB方式写入”文件夹复制并粘贴至该盘下的“USB方式同盘存取”文件。共计用时53.81秒,平均传输速度为81.38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18.57个文件/秒。

USB读取测试,即由使用了USB移动硬盘盒的测试固态硬盘文件粘贴至其它固态硬盘。由SAVAGE(本次测试硬盘)G盘的“USB方式写入”文件夹拷贝到FURY(老盘)D盘中的“USB方式读取”文件夹。共计用时36.94秒,平均传输速度为118.53MB/秒,传输文件速率为27.04个文件/秒。
小结:虽然基准测试并没有什么,但是在HDTune以及实际测试中还是可以看出读取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我们预期的并不一样,然而实际测试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将和金士顿进行沟通,查看是否我们收到的固态硬盘自身有些问题,毕竟固态硬盘的测试不应当出现如此“飘逸”的成绩。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附件之一“圆珠笔”
- 第3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上)
- 第4页:附件之二移动硬盘盒(下)
- 第5页:固态硬盘篇
- 第6页:测试平台介绍
- 第7页:硬盘识别
- 第8页:HD Tune测试
- 第9页:基准测试
- 第10页:磁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
- 第11页:移动硬盘模式实际存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