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的来历 令人震惊的科幻术语及其由来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科幻小说(甚至科学)里有许多我们不假思索使用的词语,像“死光”、“地球化改造”、“群体心智”“心灵感应”和“平行宇宙”,那么这些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本文设法寻找了每一个词语最早的用例,但是除非一个词语是明明白白地由某人首创的,它总是可能还有更早的用例。但即便是那样,这些早期的使用还是能为我们的文学、语言学、甚至科学史描绘出一幅有趣的图像来。有些词语的创造者恰如其分,来自杰克·威廉森、威廉·吉布森、赫伯特·威尔斯、厄休拉•勒古恩这些著名科幻作家,还有些来自意想不到的渠道——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甚至政治家乔治•克列孟梭。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三处,一是杰夫·普鲁彻(Jeff Prucher)的妙文《美丽新世界:科幻小说牛津词典》,二是“牛津英语词典科幻词语引用项目”,三是《牛津词典》本身。这些都是可以在其中畅游几日的好地方。
1. Alien(外星人/异形):任何不来自地球的人。
一直以来,“Alien”指的都是来自外国的事物,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指代外星生物的专用词的呢?第一个在这个意义上使用“Alien”的大概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他有一阵子放弃了文人生活,去约克郡给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用故意夸张的笔法调侃了约克郡的生活和他在新邻居中间的格格不入:“我就仿佛一个来自其他行星的生灵,被丢到了这个黑暗的星球上。我是一个Alien,是本地人中间的一个朝圣者。”
▼不幸的是,今天Alien这个词的半壁江山已经被电影《异形》里的形象占据了,导致这个词让人自动联想到坏外星人。好外星人怎么办?用ET呗。图片来源:DanLuVisiArt

▼《史前一夜》插图。这样的火车头涂装真的没问题吗?图片来源:io9

2. Android(仿生人):拥有似人类外形,有时足以乱真的机器人。
在“robot”一词问世之前很久,人类就已经在幻想机械构成的生物了。钟表匠制作出了各种自动装置――扑腾翅膀的飞鸟,蹒跚祷告的僧人,还有作势奉茶或是演奏扬琴的人偶。随之自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传奇故事,述说自动机如何完成种种不可思议的(以当时的技术,也是不可能的)成就。有一则传奇的主人公是13世纪的天主教圣徒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据说他制作了一个机械脑袋,能回答人们的提问。
▼荧幕上最精彩的仿生人形象莫过于《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图片来源:电影海报

埃弗拉姆•钱伯斯在1728年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将表示“男人”的希腊语前缀“andr”和表示“外形相同或相似”的后缀“-oid”相组合,创造出“andreoides”来形容麦格努斯的神秘发明。到了19世纪,这个词开始大行其道,发明家给人形自动机申请专利的时候都用它。卢卡斯影业拥有其缩写形式“droid”的商标权。这个缩写的第一次出现或许是在马利•伍尔夫1952年的小说《全世界机器人,起来!》里――但是droid始终没有出现系列玩具。
3. Ansible(安赛波):一种超距瞬时通信技术。
厄休拉•勒古恩在1966年的小说《罗卡农的星球》中创造了这个词,用以表示一种能在浩瀚宇宙中即时通讯的装置。这在她后来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沿用,并很快传播到了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之中——最出名的案例也许是《安德的游戏》。那么,勒古恩又是怎么想到这个单词的呢?在2001年Usenet的一个帖子里,戴夫•古德曼宣称勒古恩曾经告诉他“ansible”是从“answerable”(可以应答)演变来的,她后来发现把这个词的字母换一下顺序就变成了“lesbian”(女同性恋者),这一点也使她觉得相当有趣。
▼《安德的游戏》原著里,安德使用安赛波远程实时指挥前线的舰队,这是相距数光年作战的唯一可行方式。不过电影里因为剧情改编需要,把他挪到了距离前线近得多的地方。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4. Beam(传送):依靠专用装置的短距离物质传送。
虽然一听到“beam”就使人想起《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的台词“Beam me up, Scotty”(传我过去,史考特),但是这个词在1951年《科幻字典》的“物质传输机”条目下,就已经用来指称物质的传送了。范•沃格特的《非A世界》和莫雷•莱因斯特的《最后一艘太空船》都把“beamed”当作动词来形容物质传输机的运作,后一本书中更是充斥着战斗传送、疼痛传送、以及各种各样的传送,但是这两个故事里都没有将“beam”用作动词。一个名词不是来自科幻小说本身,而是来自别人对科幻小说的描述,“beam”就是一个例子。
▼严格地说,柯克船长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原样说过这句话,但他说过几句别的类似的话。同样,“这太简单了,我亲爱的华生”,还有“卢克,我是你父亲”也都没有原样出现过。

5. Blaster(爆能枪):未来的标准能量武器。
▼爆能枪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最典型的外貌是流线圆形主导的,可能是为了和棱角传统枪械区分吧。图片来源:WETA

是谁先开的爆能枪?一般认为,是神秘的科幻作家尼克辛•戴亚利斯首次将一种科幻枪支称为“blastor”(当中是“o”)。他的那篇作品是《当绿星亏缺时》,一部早期的太空歌剧,发表在1925年的《怪谈》杂志上:
“我遵照胡约克的命令,将爆能枪举到了面前;因为当我不慎和那只怪兽正面遭遇的时候,它纵起了那具丑陋的身躯向我扑来――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因为在我看来,它既没有腿脚可走,也没有翅膀可飞。我本能地将那把小小爆能枪上的扳机向前一推,那头狰狞的怪兽随即消失了,只剩下了几块碎片――它被我那把强有力的小型分解器射出的震动打得无影无踪了。”
这或许也是“disintegrator”(分解器)一词首次在科幻小说中指代一件武器。
▼1925年4月份的《怪谈》。图片来源:io9

6. Credit(信用点):未来的标准货币。
这种全宇宙最通行的货币首次出现在约翰•W•坎贝尔的《最强机器》里,这篇小说1934年12月开始在《惊奇》杂志连载,主角是在坎贝尔的多部作品中出现的阿恩•门罗。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抱怨说他不得不建造一座“花费500万信用点的空中实验室”,后来他又建议将一艘火箭飞船命名为“小型信用点吞噬者”,因为光是建造船身就用去了令人瞠目的250万信用点。
▼信用点最广泛的应用其实是在科幻背景游戏当中,譬如X宇宙系列的通用货币就是它,缩写为Cr。图片来源:X3TC游戏截图

7. Cryostasis(冰冻休眠):将人冰冻保存,等待漫长的太空旅行或者文明重建完成。
与之相关的“cryogenics”(低温学,在低温下对材料的研究)源于“cryogen”,这个单词在1875年问世,指的是用来创造低温的物质,也就是制冷剂。“现代低温学之父”罗伯特•艾丁格在12岁那年读到了尼尔•琼斯1931年的小说《詹姆森卫星》。小说中,一位教授希望自己死后遗体能够永久保存,于是临终之际,他将自己发射到了寒冷的宇宙之中,后来又被一种先进的外星生物复活。这个冷冻人体、并在未来复活的想法勾起了艾丁格的兴趣。长大之后他听说了让•罗斯丹的低温学研究,然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倒数第二张王牌》(The Penultimate Trump),发表在1948年的《惊人故事》杂志上。
但是要一直到1965年,在布拉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的卡尔•维纳才创造了“crynonics”一词来描述用冰冻保存人体的做法。到1975年,爱丽丝•布兰登•谢尔顿发表了《存在的短暂滋味》,她在其中用前缀“cryo-”创造出了“cryostasis”,专指将人类身体置于休眠之中、以度过漫长太空飞行的做法。
8. Cyberspace(赛博空间):网络世界组成的虚拟抽象空间。
“赛博空间”属于一经问世就迅速从科幻进入主流话语的名词。这个单词的起源没有什么意外:它是赛博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创造的,首次出现在他1982年的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中。(其实吉布森先是在1981年当众朗读了这篇作品,翌年才在《Omni》杂志上发表。)小说中用“赛博空间七号”命名了一部电脑。但是“赛博空间”这个概念比较完整的定义还要等到他1984年的长篇小说《神经流浪者》:
“赛博空间:几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体验的感官幻觉,这些操作者遍布每一个国家,其中甚至不乏初学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从人类社会的所有电脑中抽象出来的数据,并用图形加以表现。它的复杂不可思议。它是排列在空间之外、人心之中的光线,是数据的串连和聚集。它就像城市的灯光,渐渐黯淡……”
▼赛博空间的视觉呈现经常是发光线条组成的网格地貌,这可能是《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开的头……图片来源:Tron Legacy宣传画

9. Death Ray(死光):一种致命光束武器。
这是一个罕见的术语,它第一次出现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电影里。1914年,沃顿电影公司和百代发行公司推出了《伊莲历险记》,那是一部14集的系列剧,仿照当时广受欢迎的连续剧《宝林历险记》的样式拍摄。《伊莲》的第九集就叫《死光》,其中有一个名叫勒克鲁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设备,能够将红外线聚集成一束致命的光线,瞄准某人的脑部就能将其杀死,只有混合了石棉的白金盾牌才能抵挡它的威力。虽然这可能是第一次提到“死光”这个说法,但死光这种东西却在这之前就出现过了。乔治•格里菲斯在1903年的小说《世界的主人》中就写到了一种可怕的射线武器,只是还没有明确地称之为“死光”而已。
▼老一辈中国读者可能对这个“死光”更加熟悉。图片来源:马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10. Dystopia(反乌托邦/敌托邦):乌托邦的反面,悲惨黑暗的未来社会。
乌托邦“utopia”的来历众人皆知:它是托马斯•摩尔在1516年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创造的名词,源于希腊语的“好”(ευ)、“不”(οὐ)和“地方”(τόπος),因此乌托邦的意思既是“好地方”,又是“不存在的地方”。反乌托邦的首次出现同样是在一篇政治哲学作品里,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68年在英国下院发表的一篇演讲。不过,我们原本也可能用另外一个单词来描述乌托邦的反面:1818年,杰里米•边沁(他的骨骼和头颅还保存在伦敦大学学院)发明了“cactopia”一词(来自希腊语的κακόs,意思是“坏”),这个词,密尔在对下院演讲的时候也用到了。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敌托邦也许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是小说中国家政权的口号。图片来源:Penguin Books

11. First Contact(首次接触):人类初次遭遇外星智慧生命。
莫雷•莱因斯特不仅在1945年的中篇小说《首次接触》中创造了这个词组,他或许也引入了“万能翻译机”的概念。这篇小说里,两个技术先进的文明在遥远的太空相遇,他们不仅交换了技术,也设法处理了彼此的怀疑。在《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上映之后,莱因斯特的后人状告派拉蒙电影公司侵犯商标权,但是法官认定莱因斯特并不拥有这个术语,因为他曾经任由它在别的作家的作品中扩散。
▼《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海报。

注意,首次接触和“第一类近距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并不相同。后者是UFO研究者海内克提出的UFO目击分类体系中的一类,指的是数百米之内视觉清晰可见UFO。如果对人产生了影响那就是第二类接触,如果发现了自主行动的实体(外星生物或者机器人)就是第三类接触。
12. Force Field(力场):一种防护场,可以阻断外来物质进入。
“力场”一词首次出现在英国科学促进会1920年的报告里:“每一个原子都必然成为一个电磁力场的中心。这些力场是汉弗莱首先开始研究的。”力场在科幻小说中的首次露面是1931年,当时约翰•W•坎贝尔在中篇小说《太空群岛》里描写了一座有力场包围的外星城市。同年,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发表了连载作品《IPC的太空猎犬》,其中也有几处提到了力场理论和力场发生装置。
▼“绝对领域”当然也是力场的一种……呃,我是说,EVA里的那个。图片来源:evangelion.wikia.com

13. Generation Ship(世代飞船):一艘长期航行的大型飞船,船上众多居民并不自我冷冻,而是照常生老病死、延续后代。
“世代飞船”的说法可能源于一篇许多人已经淡忘的经典作品,E•C•塔伯的《生于太空》,它最初在《新世界科幻》杂志上以《星际飞船》的名字连载,到了1956年又汇集成书。小说围绕着世代飞船上的第13、14代居民展开,这艘飞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船上出生的,他们各自学习一项操作飞船的技术,最后再由控制飞船的计算机下令执行。但是当负责处决的警长拒绝执行他自己的死刑令时,事情的发展就有些脱离常规了。
14. Hive Mind(群体意识):众多个体生物的心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合体。
詹姆斯•H•施米茨在1950年的小说《夏日的第二夜》中首先将一个外星集群智能称为“群体意识”。小说中,居住在地外行星的人类遭到了外星生物哈尔法的攻击,它们具有“群体意识等级的智力”。最后人类罕见地被一位老太太——瓦娜特尔奶奶拯救了。1973年,这个词组又游离到了科幻之外,用来形容官僚体系,当年3月的《每日电讯报》写道:“种种社会的、审美的态度在经过了官僚的群体意识之后,都变得没有了分别。”今天,我们也用“群体意识”形容各种想法和行动整齐划一的社会组织。
▼《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就是一个群体意识物种,事实上任何作品里只要出现了“虫”族,十有八九都是群体意识……虽然游戏过程中看不太出来就是了。图片来源:eu.battle.net

15. Homeworld(母星):具有太空旅行能力的智慧生命的发源星球。
“Homeworld”在科幻小说中的历史其实比“home planet”早了近四十年。这个词似乎是从科幻作家兼探险家乔治•格里菲斯的笔下问世的,他1900年在《皮尔森杂志》上连载小说,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太阳系的历险故事,他自己就有着丰富的探险经历,在创作中足可参照。连载结束后,他又将这两位身穿太空服的旅行者的故事集结为长篇小说《太空蜜月》,而“home-world”这个说法在第一期连载《探访月球》中就出现了:
“扎迪尔静静地站着,望向远远甩到了身后的这颗壮丽母星凝视了近一个小时,之后她才强自离开,任由丈夫再度关闭了舱门。大大减轻的体重几乎完全消除了站立造成的疲惫感。其实,在这时的阿斯特耐号上,站立和躺下的感觉已经几乎一样轻松了。”
▼后来Homeworld这个名词下诞生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RTS,《家园》。图片来源:photoboats.com

16. Jack In(接入):人类将自己连接到电脑、网络或者其他机械体上的行为。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在1970年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长篇《玻璃塔》中首次将“电器接头”(jack)当作了动词使用,用来表示智慧生物和电脑之间的连接。在书中描写的24世纪,由科学家大亨西蒙•克鲁格创造的一个机器人种族服务着人类,其中的守夜人阿尔法•托尔是克鲁格的得力助手,它每天都要用几个小时“接入”电脑,“在数字浪潮中轻快地驾驭”。在这之后的作品中,人类也能“接入”了。
▼《玻璃塔》封面。美国出版的平装科幻著作常常采用这种很窄的开本。图片来源:io9

17. Mad Scientist(疯狂科学家):掌握强力技术手段并妄图以此征服世界的邪恶工程师。
在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之后的90年,威尔斯创作《莫罗博士岛》之后的12年,雷蒙•麦克唐纳在他1908年的系列小说《疯狂科学家:一个未来的传说》中才创造了“疯狂科学家”这个词组。小说里所谓的疯狂科学家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并利用巧妙的发明对付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但是当时的读者更感兴趣的恐怕不是该书的名词创举,而是书页中包含的那些密码。出版社邀请读者寄回他们对这些密码的分析,并给分析得最好的人颁发了高额奖金。
▼遗憾的是,这些“疯狂科学家”干的事情实际上和“科学”通常没什么关系……图片来源:科学松鼠会

18. Moon Base(月球基地):人类在月球表面建立的永久居留点。
这是又一个现在看来早该出现、实际却在科幻中出现较晚的词组,其中的落差或许体现了我们对月球殖民地的想象的变化。在布莱斯•沃尔顿1947年的小说《黎明任务》中,火星人建立了月球基地。第二年,海因莱因的长篇小说《太空学员》(讲述多国部队的高级军官企图依靠人类的“月球基地”占领世界的故事)和L•罗恩•哈伯德的《24万英里之上》(其中的“月球基地”是一座俄国岗哨)里,也都写到了它。
19. Multiverse(多重宇宙):许多并行存在的宇宙,可以是时间上并存也可以是空间上并存。
“多重宇宙”这个说法既不是来自科学,亦非来自科幻,而是源于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1895年在哈佛大学基督教青年会的一篇演讲,题目是《人生值得过吗?》不过,他所说的“多重宇宙”和它现代的意义相当不同:
“然而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这些十九世纪的人接受了演化论和机械哲学的熏陶,已经对自然有了一套理性而完善的理解,我们不会再毫无保留地崇拜任何神明,因为一切神明的特性都可以用自然本身来做充分的解释。的确,我们所知的一切善和美都是从自然而来,可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恶也同样如此。我们见到的这个自然是善变而冷漠的,与其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不如说是一个道德的多重宇宙。”
发明大写Multiverse的是麦克•莫考克,根据《牛津英语词典》,也是他第一个在现在常用的意义上使用了“Multiverse”,以表示众多平行宇宙组成的整体。在1963年的《科幻冒险》杂志上,莫考克这样向读者介绍了现代意义的多重宇宙:
“然而在它之中还有许多事物,许多智慧生命,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处在一个多重宇宙之中,因为这个多重宇宙是由许多宇宙组成的,它们彼此被维度隔开,就像是书页之间夹着树叶。”
20. Parallel Universe(平行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在时间上共存的其他宇宙,往往大体相同但一些细节有关键差异。
如果说“多重宇宙”还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术语,那么“平行宇宙”的历史就悠久得多了,我们可以将它一直追溯到科幻文学的创始人之一,H•G•威尔斯。在威尔斯1923年的长篇小说《化身为神》中,一个男子被运送到了乌托邦,而那个乌托邦就存在于一个平行维度之中:
▼《化身为神》封面。图片来源:io9

“我们完全同意你们的这个主要观点:我们确实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你们平行的宇宙之中,我们的星球和你们的如同兄弟,即便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种种差异,两颗星球之间的相似依然令人吃惊。”
21. Posthuman(后人类):因为生物、技术或者魔法因素经历了重大变化的人类。
“后人类”一词首先出现在恐怖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之中。他在1936年的长篇《时间之外的阴影》里使用了这个单词,用法和现代读者的理解已经相当接近(虽然这个词指的并不是人类自己的变化,而是人类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物):
“我对过去隐藏的秘密感觉战栗,对未来可能的威胁同样颤抖不已。那些后人类生物的话语中暗示了人类的命运,对我产生的震动之大,让我无法在此写下来。
“人类没落之后将会产生一个强大的甲虫文明,而当旧世界迎来可怕的末日,这些甲虫的身体会为伟大一族中的精英所占据。等到地球的日子到头,这些寄生的灵魂将会再度启程,在时间和空间之中迁徙,最后在水星的球根植物体内找到新的落脚点。然而它们之后还有新的种族,它们可悲地固守着寒冷的地球不愿离开,它们一直挖掘到它恐怖的核心居住,并在那里迎来最终的灭亡。”
▼而这些经过改造的“后人类”和普通人类之间的社会冲突,也是小说电影游戏津津乐道的话题。图片来源:Deus Ex Human Evolution

22. Ray Gun(射线枪):另一种未来标准武器。
在廉价科幻小说的射线枪之前,先有了X射线枪。1916年有一部名叫《趣事》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美国发明家改良X射线枪并革新现代战争的故事。廉价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种射线枪始于约翰•W•坎贝尔1930年的小说《黑星坠落》。不过在那之前,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就已经用射线厮杀了很久。H•G•威尔斯在1897年的《世界之战》里写到了热射线,上文提到的《伊莲历险记》里出现了死光,甚至萧伯纳都在1919年的剧本《伤心之家》里假想了一种能够摧毁军火的射线。“射线枪”一词的问世只是顺理成章的事。
23. Robot(机器人):有自主运行能力的机械装置,不限于人形。
“Robot”的起源已经是非常著名的一则故事了:最初是卡雷尔•恰佩克使用了一个代表强制劳工的捷克语单词“robota”来命名他1921年的剧本《罗素姆的全能劳工》。但这个剧本中的robots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想的机械制成,只是人造出来的血肉之躯。剧本在1923年译成英文,然后英语世界的作者也开始用这个单词来形容和人类具有相同外貌或心灵的人造物。但是要一直等到1940年,阿西莫夫才会将一门学科命名为“robotics”(机器人学),并将笔下的一个角色称作是“roboticist”(机器人学家)。简写的“bot”出现更晚,它是在理查•C•梅里迪斯1969年的长篇小说《我们都在分离站里死了》中首次使用的。
▼机器人在科幻作品中的形象也是充满矛盾的,有时它们是单纯没有私心的好伙伴,有时又是一心致人于死地的大敌。图片来源:radu-jm

24. Spaceship(太空船):能够在远离行星表面的空间中航行的载具。
“太空船”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术语,科幻小说里也确有在航海术语前面加上“太空”的习惯,但是即便如此,这个词语也自有它的起源。据我们所知,它第一次出现是在1880年1月《帕尔摩报》上的一篇书评里,评论的是波西•格雷格的长篇小说《穿越黄道》:“一旦掌握了磁力漂浮技术,再根据凡尔纳的想法做推测和改进就相对容易了,接着太空船也就造得出来了。”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约翰•雅各•阿斯特四世1894年的小说《异世旅行记》中,这部小说设定在2000年,其中想象的未来的人类已经拥有了全球电话网络、太阳能和航空技术——但是它也想象了人类已经能够到达木星和土星。“Starship”(星舰)的出现就晚得多了,它是弗兰克•K•凯利在1934年的小说《星舰无敌号》中发明的。
25. Superhero(超级英雄):拥有超乎常人能力的英雄人物。
“超级英雄”最早形容的是真人,然后才用于虚构人物。《牛津英语词典》列举的第一例使用是1899年对阿尔弗雷德•德莱福斯事件的讨论,当时有一位法国炮兵军官被误判了叛国罪。其间乔治•克列孟梭评论道,如果质疑判决、查明真相的乔治•皮卡尔是一位英雄,那么德莱福斯忠诚的兄弟马修就是一位“超级英雄”。这个词在虚构文本中首次出现是192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其中形容电影《火舌》(现已佚失)的主人公身手非凡,是一位“超级英雄”。在科幻领域最先得到“超级英雄”称号的是麦克斯•普雷斯蒂创作的漫画人物扎奈克,他在1936年至1937年的前八期《战栗冒险故事》中都露了面。扎奈克是一个在行星间游历的科学天才,在1937年的一封抱怨漫画水准下降的读者来信中,他被冠上了“超级英雄”的称号:
“关于‘扎奈克’:这部漫画起头很好,但是我的看法和别人一样,也认为它正在迅速堕落成一部幼稚可笑的肌肉型超级英雄故事。这类货色在报纸的周日漫画中出现还没什么,但是它刊登在一份受人尊敬的科幻杂志里,就肯定是不合适的了。”
超人是在1938年出版的《动作漫画》中首次登台的,目前DC和漫威公司共同拥有“超级英雄”的商标权(也共同拥有“超级恶棍”的商标权)。
▼今天的超级英雄已经人数众多,蔚为大观,而这一切都诞生在不到一百年里。图片来源:hdw.eweb4.com

26. Telepathy(心灵感应):不借助五官,直接感受到他人思想或向他人传播思想的能力。
“心灵感应”一说出现于科幻刚刚成为一个文学类型的时候,但它的产生却不是在科幻作品之中。在1882年的《心灵研究学会年报》上,诗人兼古典学者弗里德里克•迈尔斯创造了“telesthesia”和“telepathy”两个词,用以形容之前被称作“思维传感”(thought transferece)的能力。心灵研究学会是一个鼓励对“传说中的超心理学现象”开展研究的组织,迈尔斯本人也是的创始人之一。他可能还创造了“telekinesis”(念力)一词,那是在心灵研究学会1890年的年报中出现的。比较少见的拼法“telempathy”才是专门为了科幻小说而发明的术语,1963年万斯•西蒙斯的一篇小说就取了《Telempathy》这个标题。
27. Teleportation(远距传送):任何跨越空间的物质传送,尤其是那些不借助外力而依靠心灵力量的传送。
心灵感应和念力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进入了英文词汇,“传送”却要到20世纪开始后的好几年才问世。这个词似乎是查尔斯•福特在著作《看啊!》中发明的,那是他记录“超常现象”的第二本书(形容超常现象的单词“Fortean”就是源于他的名字)。福特在《看啊!》的开头写道:“我将在本书中主要探讨一种超常的转移力量,我称之为‘传送’。”福特认为传送能够解释许多无法解释的事件——但是他忘了心灵传送本身也需要解释。
▼这个词如今已经进入了物理学,以“量子传送”的形式示人——虽然和它的本意完全不同。图片来源:xkcd/科学松鼠会

28. Terraforming(地球化改造):将外星球地表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面貌。
杰克•威廉森发明了许多科幻术语,其中的好些(比如离子推进和基因工程)还成为了科学术语。这张单子上还要加上“地球化改造”。威廉森首次使用这个单词是在1942年的小说《碰撞轨道》里:
“是他在四十年前最先占领了奥巴尼亚星。当时的德雷克还是个年轻的空间工程师,被他雇来对这小块直径只有两公里的岩石进行地球化改造,他用一根管道插入它的核心制造重力,用矿氧化物制造氧气和水,并释放出吸收性气体捕捉远方恒星的微弱热量。”
▼现实中人们最热衷的当然是对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国家地理》就曾刊载过一个长达千年的改造火星计划……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y

29. Time Travel(时间旅行):在不同的时间点穿梭的行为。
H•G•威尔斯在1894年的长篇《时间机器》中首开先河,提出了“时间机器”一词,今天我们用它来形容从TARDIS到WABAC在内的所有机器。这部小说还发明了“Time Traveller”(时间旅行者)的说法,今天也已经是科幻文学的标志之一。不过说来也怪,“时间旅行”却要等到20年后才会出现——1914年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方法杂志》上刊文探讨时间旅行的问题,其中出现了“Time Travel”的说法。其实在威尔斯之前,小说里就已经有了穿梭时间的人——狄更斯《圣诞颂歌》中的斯克鲁奇就在时间中旅行了好几回。然而是威尔斯用简单的语言替我们描述了这一切:一个时间旅行者,还有他的时间机器。
30. Tractor Beam(牵引光束):一种可以远距移动并操控物体的光束技术。
今天《星际迷航》已经独占了牵引光束的场面,但其实这种能够牵动物质的光束是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1931年在《IPC的太空猎犬》中发明的(那也是首先提出“力场”的小说之一):
“‘昆西,我们把那艘船的碎片也带走——那上面或许有不少线索。’说着,布兰登将几道强有力的牵引光束聚集到了裂成两半的木星飞船上,然后又射出了几道较小的光束,去迎接那两个小小的身影,他们正在快速驶过平坦的绿色草地,朝天狼星号奔来。”
▼《IPC的太空猎犬》封面。图片来源:io9

31. Science Fiction(科学幻想):以科学或者看起来像科学的东西为核心元素的小说类型。
“科学幻想”一说的确切起源就有些神秘了。《牛津英语词典》举出的最早例句出自威廉•威尔逊1851年的创作的《关于一个古老重要话题的一本严肃的小书》。威尔逊探讨了一个简单的物体在蜜蜂、蚂蚁、蜘蛛、鲈鱼、知更鸟和猫这六种动物的眼睛里分别是什么样子。威尔逊将他的这本书称作是“Science-Fiction”:
“我们希望不久之后还会出现别的科学幻想作品,因为我们相信,这类作品或许可以达成一个好目标,创造一种兴趣,而这一点——说来可惜——单靠科学恐怕完成不了。托马斯•坎贝尔说过:‘诗歌中的虚构不是对真相的背离,而是对真相温柔而迷人的模仿。’这句话对科学幻想尤其适合,因为科学幻想既能传达科学的真理,又能将它与宜人的故事交织,而那故事本身也可能富于诗意和真实——由此,科学之诗就传播了开来,上面还披着一层生活之诗。”
“Science Romance”描述的是科幻这个类型中的早期作品,它的登场或许还要稍早一些。它首次出现在1845年《北美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文章评论了一本名叫《创世的博物学遗迹》的书,那是一本思辨博物学著作,佚名出版,在当时很受欢迎。(有人怀疑它的作者就是达尔文,但它其实是出自另一位演化思想家、地质学家罗伯特•钱伯斯之手。)当时还有其他几个术语在争夺对这种文艺类型的命名权,其中就包括“scientific fiction”。
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个类型叫做“science fiction”,都要多亏科幻出版的先驱雨果•根斯巴克;科幻雨果奖就是以他命名的。《生活杂志》甚至认为这个术语就是根斯巴克首创的,有的材料指出,他还曾希望将这个术语注册商标。但“science fiction”并不是他在给这个类型命名时的第一选择,他当时最想用的其实是“scienti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