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讲武堂:武装的众神 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战列舰(上)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上午7点,海面的薄雾散去,在瓦胡岛雷达站,屏幕突然闪烁起许多光点;信号传来的地方是日本海军少佐渊田美津雄的座机——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头顶缠着一根写着“必胜”的白色头巾,身上穿着一件不搭调的红色衬衫;在地平线的尽头,珍珠港仍在沉睡;在“战列舰大街”的泊位上,没有人知道灾难即将到来。
1941年12月7日,本文的主人公们的复仇故事,即将从这座风光旖旎的夏威夷港口展开。

| 专栏作者:最后的防线 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
|---|
由于《美军战列舰》一文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下篇已完稿,定于两周内发布,对带来的阅读不便,笔者向广大游民鞠躬致歉

“记住这一天”
珍珠港是一个被陆地环绕的军港,是太平洋舰队的指挥中枢。一条航道将内港和外海连接起来,同时,正中央的福特岛则把整个内港分割成了一条狭窄的环形水域。其中,船坞、油库和潜艇基地都位于外围,而福特岛周边是所谓的“战列舰大街”——即所有战列舰的停泊地。在12月7日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这里看不到一丝战争的危险。
许多著作都描述了当天军港的泊位:“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号单独停泊,“亚利桑那”号紧挨着维修舰“维斯塔”号(Vestal);“田纳西”号和“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和“俄克拉荷马”号两两成排停靠在附近;第八艘战列舰“宾夕法尼亚”号则毫无遮掩地停靠在干船坞内。
太平洋战争爆发地——珍珠港的鸟瞰,摄于1941年10月
一个小时前,渊田美津雄亲自指挥43架战斗机、100架轰炸机和40架鱼雷轰炸机从航母甲板上起飞。尽管之前从未到过珍珠港,但对39岁的日本军官来说,他却无数次想象过那些军舰排成一排的场面。据他后来回忆说,在空袭那天清晨,他看到的和梦见的几乎没有区别:阳光映照着战列舰的笼式桅和三脚桅,也映照着战斗机的白色机翼和蔚蓝色的海面。事实上,为击沉这些战列舰,他已经带领部下进行了数周高强度演习,不仅如此,考虑到行动的风险,他们还做好了与敌同归于尽的准备,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突袭的最初阶段,他们根本没有遭到任何形式的空中拦截。
珍珠港上空的日军轰炸机,由日军战地记者拍摄
就这样,美国海军的耻辱降临了。几乎在第一时间,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Husband Kimmel)也注意到了这些来势汹汹的飞机——但很遗憾,当时他正在邻居家的草坪上,而不是在港口司令部的指挥室里面。那位邻居后来回忆说:“金梅尔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脸色就像海军制服一样煞白。”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日军开始娴熟地发起进攻,作为一艘旧战列舰改装的靶船,“犹他”号在一开始便在被两枚鱼雷命中后倾覆了。接着,灾难开始降临到空袭的主要目标——“战列舰大街”。
本照片和上一张出自同一摄影师,中央为福特岛,远处停泊的是美军战列舰队。从右往左、由上至内依次为:加利福尼亚、俄克拉荷马、马里兰、西弗吉尼亚、田纳西、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号,近处右二是犹他号(靶舰)
点击进入 附录:二战美军战列舰图文一览(第一部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一瞬间,港口上空浓烟滚滚。在日军第一波攻击中,“西弗吉尼亚”号被鱼雷击中,出现严重左倾;接着炸弹命中了“马里兰”号,当该舰的水兵奔向战位时发现,另外两枚鱼雷撕开了“加利福尼亚”号舷侧的钢板。同时,附近“俄克拉荷马”号也遭遇到集中攻击,几分钟后,这艘老式战列舰开始剧烈倾斜,导致许多官兵被困死在了密封的舰体内。几乎在同一时刻,灾难降临到中弹最密集的“亚利桑那”号身上:8点06分,一枚767公斤的炸弹径直穿入2号炮塔的弹药库,将它的船体炸开,并在骤然抛起之后又重重落回水面。在这个被记入历史的时刻,1177人当场死亡,在其中就包括了海军少将威廉·基德和舰长瓦伦贝格上校。一名该舰的幸存者回忆道:“炮塔先是被爆炸震了一下,两分钟后,一次强烈得多的爆炸震断了船身,燃料从左舷的某个地方冒出来,舰首沉到海里,尸体、手、腿和头被抛上天空,然后以毛骨悚然的方式像雨一样落下,黑红色的烟柱窜到高空,据说在100公里外都清晰可见。”
空袭珍珠港期间,日机拍摄的港内景象,可以看到正中央的“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正在倾覆

被弹药爆炸摧毁的“亚利桑那”号,在所有反映珍珠港的电影和纪录片中都会描绘这一景象
浓黑的烟团翻滚着,遮蔽了夏威夷的天空,水面猛烈燃烧,一小时后,超过167架日军飞机组成的第二攻击波到来了,给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更大的打击。在第一轮空袭中幸免的“宾夕法尼亚”号在船坞中被重创,“内华达”号挣扎着从锚地驶出,但在几分钟内被六枚炸弹击中,最终座沉在军港外的一处浅滩。
1941年12月7日,日军攻击珍珠港之后,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近景处)和“田纳西”号(远景处)燃起熊熊大火
被多枚鱼雷命中的“加利福尼亚”号在燃烧,近旁可见水兵们正被转移到救生艇上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偷袭珍珠港让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5艘战列舰沉没或搁浅、另有3艘战列舰、3艘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重创。在各个机场,292架飞机被击伤或摧毁,超过2000名士兵阵亡或致残,而对战列舰队和美国海军来说,它始终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战前,大舰巨炮的权威曾不容置疑,但就像许多事物在极盛期一样,它也遏制着新生力量的发展:1941年前,在保守派眼中,海军航空兵不过是一堆可笑的玩具,然而,珍珠港事件却无情地证明了他们的错误,不仅如此,在珊瑚海和中途岛赢得胜利的也是那些貌不惊人的舰载机,作为结果,美国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前,“内华达”“怀俄明”“爱达荷”号三舰组成的编队正在进行炮术演习,它们的形象曾是国家海上力量的象征
瓜达尔卡纳尔
作为珍珠港事件的策划者,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最害怕的就是时间:尽管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日本舰队的突袭都取得了成功,但他最后的结论却非常悲观。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对手每天都在壮大,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快,在东西海岸的船厂,每天都有新的军舰被推上船台;在本土的训练基地,海军陆战队从连扩大到营,从营扩大到团;在战争的发生地珍珠港,沉没的战列舰正从淤泥中浮出,笼式桅和三角桅被放倒,以安装最先进的高炮和雷达设备——是2.7万名电工、机械师、潜水员不分昼夜完成了这项工作,面对这一工程奇迹,一名水兵骄傲地说:“谁说空袭对战列舰有害?”
1942年2月18日,搁浅的“内华达”号打捞完毕,正准备接受简易维修,进而返回本土接受改装。1942年末,焕然一新的该舰重新加入了海军行列
当然,仅凭豪言壮语无法击败日本人,中途岛战役后,南太平洋成了下一个决定性的战场,而它的焦点是瓜达尔卡纳尔(简称“瓜岛”)。如果你承认,太平洋战争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那么一定会赞同下面的论断:珊瑚海海战是转折的序曲,决定了日本海军无法赢得胜利;中途岛则是故事的高潮,令美军从失败走向胜利;至于瓜达尔卡纳尔就是一锤定音:1942年夏到1943年初,一系列在碧波万顷和棕榈树林间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海空角逐,将从根本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
油画:在瓜岛附近抵御空袭的美军战机。很快,这片海域便因为遍布舰船残骸而得到了一个绰号:“铁底湾”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然而,航向瓜岛的却是所谓的“轻型舰队”,即驱逐舰和巡洋舰,至于战列舰却接到命令在本土锚地长期等待。许多水兵都想知道:为什么在珍珠港事变8个月后,那些庞然大物依然养尊处优;甚至服务于战列舰的水兵,也对韬光养晦的策略颇为不安。
1942年2月,珍珠港受伤的“马里兰”号抵达普吉湾船厂,这一年,它都没有奔赴前线
在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拥有17艘战列舰:包括15艘老式无畏舰,外加两艘快速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和“华盛顿”号)。在部署到太平洋的九艘中,只有“科罗拉多”号因为在本土改装而未受到攻击,到1942年夏,受损最轻的“马里兰”“宾夕法尼亚”和“田纳西”号已被修复,不仅如此,它们还得到了从大西洋赶来的的、“爱达荷”“密西西比”和“新墨西哥”号三艘大舰的增援。
1942年8月中旬,美军利用老式战列舰组建了第1特混舰队,它又被称为“太平洋战列舰中队”。从任何角度,其力量都超过了珍珠港受创的那些前辈。然而,这么多巨舰齐集一堂的景象只是一种摆设。当它们抵达前线时,海战的高潮已经完结。
1941年春,战列舰“科罗拉多”号上进行的一次防空演习,该舰因在本土改装躲过了珍珠港事件,但并没有参加1942年的主要作战
最大的问题在于后勤。当时的美国海军几乎没有保障行动的燃油。由于德国潜艇的袭扰,海军不得不把所有油轮派往大西洋,以确保英国有足够的力量同希特勒战斗。当调动完成后,整个太平洋舰队只剩下了7艘油轮。这也意味着,派往前线的每艘大船都将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累赘:技术人员推算,仅第1特混舰队(含护航舰艇)一个月的消耗就将达到30万桶重油——这也意味着,一次出击就有可能榨干前线的油库。
对舰队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要求下属“仔细研究”这个问题,但后者从后勤学角度,直接否决了动用老式战列舰的提案。
1942年夏,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击中的油船,为确保对英国的燃料输送,太平洋舰队一度遭遇燃料短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于是,在洛杉矶以南的圣佩德罗(San Pedro)军港,许多人被“大船”的无所事事激怒了。巡洋舰“亚特兰大”号的水兵劳埃德·慕斯丁(Lloyd Mustin)在日记中写道:“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敌人,绝对不会让战列舰在母港待命!”毫不奇怪,当像他一样的水兵上岸时,会立刻将战列舰的船员当做挑衅对象,当冲突最终演变成集体斗殴时,整个港口司令部的宪兵都陷入了通宵警戒。
“北卡罗莱纳”号,美军第一艘新式快速战列舰,1941年4月服役,1942年9月被日本潜艇击伤,不得不退出战斗
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愉快,舰队还是从圣佩德罗出发了,经停珍珠港之后,它们沿西经160度南下,前往汤加塔布(Tangatabu)锚地。用文字来描述这条抽象的航程,就是数十艘舰船排成几海里长,在波光粼粼中一路向南。队列前方是航空母舰“企业”号——中途岛的胜利者,紧随其后的是新服役的“北卡罗莱纳”号——它装备了9门406毫米主炮和20门双联装127毫米副炮,由于新型的动力系统,它不仅拥有能跟上航母的速度,而且耗油量远低于在珍珠港受损的那些前辈。
它们星夜兼程,士气高昂,但新锐力量最大的问题也许是,它们从来没有过正视自己对手的机会:虽然经历了中途岛的惨败,但日本联合舰队依然强大。
演习中的日军舰队,右侧为战列舰“长门”号,战前,其训练水平和装备都要优于美国海军
瓜达尔卡纳尔岛(红色)的位置。1942-1943年,这片曾被作家杰克·伦敦称为“完美流放地”的岛屿,将成为耗尽日军鲜血的屠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作为瓜达尔卡纳尔的第一次夜战,联合舰队的实力在萨沃岛得到了展示。在8月8日这个月光阴暗的晚上,一整只舰队潜入了毫无戒备的锚地。在5小时的混战结束后,美军的伤亡超过了珊瑚海和中途岛的总和:4艘巡洋舰被击沉,1277名水兵丧生,欧内斯特·金上将称其为“海军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一场兵力占优的较量中败北。
萨沃岛夜战中,燃烧并下沉的美军巡洋舰“昆西”号,由日本记者摄于巡洋舰“鸟海”号的舰桥
对这种损失,金被迫冒着后勤压力,用两艘新战列舰(“南达科他”和“华盛顿”号)来填补,对战列舰上的乘员来说,现实的挫折也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许多人在战列舰上死去了,许多人为保护战列舰死去了,许多人替代战列舰死去了,而战列舰的战果却依旧无足轻重——死亡必须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对友军的牺牲,战列舰形成了事实和道义上的亏欠。
但很快,他们迎来了赎罪的机会:在东所罗门和圣克鲁斯群岛两次海战中(它们都是瓜岛战役的一部分),这些钢铁堡垒都在用行动弥补这种亏欠。在官兵们的注视下,它们寸步不离地保护着航母,用雷达在180英里外锁定对手,通知战斗机尽快升空。当不速之客闯入时,它们用绵密的弹幕加以迎接。
事实上,这些海战的真正交锋只持续了不到1个小时,但超过100架日机被击落,其中三分之一要归功于战列舰。在日本航母“隼鹰”号上,一名军官记录了舰载机返回时的情景:“它们三三两两降落在甲板上,每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机身布满弹痕……当飞行员疲惫地爬出驾驶舱时,都报告了难以置信的事实:天空布满了高爆弹的碎片和曳光弹。”
圣克鲁斯海战中,全力开火的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右侧可见一架低飞的日军鱼雷机
圣克鲁斯海战一景,注意天空中高炮炮弹爆炸的烟团,这次战斗让日本海军航空兵流尽了鲜血
在近200名阵亡的日军飞行员中,大多数是空袭珍珠港的老兵,其中包括2名俯冲轰炸机指挥官、3名鱼雷轰炸机指挥官和另外18名战斗机或其他分队的指挥官,他们的飞行经验大多在2000小时以上,而幸存者的回忆则是惨痛的:“没有人在想如何生存下去,剩下的只是为荣誉而战。”
名垂史册
在圣克鲁斯海战结束后,双方的兵力此消彼长,一面是美军在态势上的咄咄逼人,另一面是日军急切地试图挽回。在11月12日后的几天里,两军在夜间捉对厮杀,战列舰和驱逐舰的交火此起彼伏。尽管这些战斗以日方撤退告终,但在战术上,美国人却遭遇了不折不扣的失败。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仅在13日一天,便有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沉没和重创,两名海军少将阵亡,就这样,在瓜达尔卡纳尔,原计划“乘胜追击”的美国舰队发现,他们突然处在了一个崩溃的临界点上:巡洋舰所剩无几、航母失去战斗力、增援鞭长莫及,这也是“华盛顿”和“南达科他”号的窘境(“北卡罗来纳”在9月被日本潜艇击伤)——它们孤掌难鸣,而一个尴尬的是事实是,此刻,它们已成为整个舰队的唯一底牌。
战列舰“华盛顿”号,该舰和“北卡罗莱纳”号系同级,舰名来自华盛顿州,而非美国国父华盛顿
“华盛顿”和“南达科他”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姐妹舰,尽管两者在设计上非常相近,它们建造于1930年代,而且较老式战舰更注重火力,其发射的406毫米低速弹重达122.5千克,是巡洋舰炮弹威力的数倍。然而,为“表示不想破坏和平”,工程师们也被迫对一些性能做出牺牲:尤其是在关键的水线和水下防御方面。
以这两艘战列舰为基础,再加上四艘驱逐舰,美军拼凑出了第64特混舰队,该舰队的指挥官是威利斯·李(Willis Lee),但他的同僚、海军上将金凯德认为,李看上根本不像军人,反而非常符合他在军校时的绰号——“中国烟鬼”。他驼背、含蓄,走路带内八字,只能看清视力表的前两排,但在下属眼中,他却有一种让人敬佩的冷静,一名炮术军官回忆说:“这种冷静,即使你跟他同赴地狱也不会感到胆怯。”
第64特混舰队指挥官威利斯·李,美国海军最著名的雷达技术专家和炮术专家,顺带一提,他曾在1920年奥运会上获得了5枚射击金牌
有人曾写过,人的一生都在准备、在重复,他做的事看上去那么碌碌无为,但都是为了在某一天将他最宝贵的品质展现出来。对李来说,1942年11月14日就是这一天,他在战列舰“华盛顿”号上与“雾岛”号为首的日本舰队战斗。在短短的15分钟内,所有护航的驱逐舰被鱼雷和炮火击中,几百名船员在残骸旁挣扎,这时该舰和“南达科他”号就是整个美国海军,但后者突然间对友舰的呼唤无动于衷。
在水兵眼中,“南达科他”号是一艘厄运缠身的船,其证据包括:与友舰相撞;设备经常失灵;莫名其妙的停电;另外在首次舰炮试射中,其炮口风暴撕掉了舰长的长裤——当时他站在舰首的走廊附近
李不知道,“南达科他”号的迟钝是有原因的,由于轮机长违规拉下了总闸,该舰在失去电力后完全瘫痪。在指挥塔上,其舰长托马斯·盖奇上校注意到了问题,他转过头对副舰长俄林格(Archibald Uehlinger)说:“我们的船又他妈的出了点故障!”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面对日舰的攻击。一名水兵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受伤者的喊叫、机器的轰鸣和长官的命令都被爆炸掩盖,四周到处是冲天的水柱,它们在空中停留好几秒,偶尔夹杂着炮弹命中的亮光一闪。火焰掠过舰桥,蒸汽从破口喷向官兵,舰桥上,副舰长俄林格站得笔直,宁愿被热浪吞噬也不离开岗位,但所有最想知道的却是:该死的‘华盛顿’号究竟在哪里?”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李也不停地喃喃自语,但他在雷达上看到的,只是大小不一的光点。墙壁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仿佛在追问:“谁是友舰,谁是敌人?”李也知道“南达科他”号正遭遇不测,但同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复杂的环境,任何贸然开火都有全盘皆输的危险。
战斗结束后,工程人员在查看“南达科他”号的损伤
在平缓如镜的水面,“华盛顿”号航行到驱逐舰的残骸背后,利用火光隐蔽自己——这是李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同时雷达又能使他在8000米外监控着整个战局,历史学家伊万·穆希坎特(Ivan Musicant)写道:“这一高超而冷静的机动,足以使他跻身于伟大的战术权威之列。”在黑暗中,所有人等待着,但“雾岛”号的舰长岩渊三次大佐却突然被焦虑支配:他命令打开探照灯以加速“南达科他”号的毁灭。
在一瞬间,灯光映照出“南达科他”号遍体鳞伤的舰桥,也映衬出“雾岛”号的修长侧舷。现在敌我都已确定。当李下令开火时,铺天盖地的火力飞向了这艘猝不及防的日本军舰——在“接近肉搏”的距离(大约8000米),“华盛顿”号发射了75枚406毫米炮弹。这些炮弹每发重1225公斤,在瞬间制造了惊人的伤害。
向“雾岛”号开火的“华盛顿”号,在这个晚上,该舰创下了二战战列舰开火速度的最高纪录:7分钟75发
雷鸣般的气浪撕扯着“雾岛”号的舰桥。三座主炮塔被摧毁,水线多处洞穿,船舵卡住,起火,整个舰身像出轨的火车一样突然向一侧倾斜。在甲板之下,海水像瀑布从破口涌入,将100多名轮机兵和抢修人员困死在机舱内。在附近的巡洋舰“爱宕”号上,一名日本海军少尉描述了它的最后时刻:“它遍体鳞伤,毫无生气,像一颗黑色的陨星飘荡在水面。”
油画:陷入万劫不复的“雾岛”号
对日本人来说,一场惨败突然成了定局:在沉船漩涡的裹挟下,战列舰“雾岛”——联合舰队的骄傲——开始向800米的海底下坠。在1100名幸存者中,岩渊大佐透过海水的拍击声,听到了座舰被吞没时的声响——它像极了伤者从喉管发出的呻吟。由于一个轻率的举动,他的舰长生涯结束了,一年多后,他被派往菲律宾,1945年2月在那里兵败自裁。
在远方,李也意识到了“雾岛”号的毁灭,他的命令是掩护“南达科他”号尽快撤退。这么做的原因无须解释——在狭窄水域停留越久,主力舰就越危险。但对精神亢奋的水兵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看到了日本战列舰的爆炸,以及指挥官如何凭借冷静力挽狂澜,而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雾岛”号沉没,日军的海上优势正在瓦解。
(未完待续……)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附录 二战美军战列舰图解(第一部分)
“佛罗里达”级
首舰“佛罗里达”号:1909年3月9日于纽约造船厂开工,1911年9月15日服役,1931年2月16日退役,并未参加太平洋战争
二号舰“犹他”号:1909年3月9日在新泽西州卡姆登造船厂开工,1911年8月31日服役,1930年代后作为靶舰和运输船使用,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被击沉
“佛罗里达”号侧视及俯视图,1929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1825吨
尺寸:长159米,宽26.9米,吃水8.6米
武器:10门双联装305毫米主炮;16门单管127毫米副炮;6门单管76毫米炮
设计航速:21节
装甲:水线279毫米;甲板38毫米;炮塔正面305毫米;司令塔292毫米
舰员:1001人
简介:
一战前竣工的老式无畏舰,受国外设计思路影响很大。一战期间,两舰均参加了在大西洋的巡航,1930年代后受《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先后退役,其中“佛罗里达”号被拆毁,而“犹他”号成为海军武器的测试平台,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犹他”号被击沉,64名官兵阵亡,残骸则成为国家纪念地。
1911年,竣工后的“佛罗里达”号,当时正在通过布鲁克林大桥
1941年8月,被改装为靶舰的“犹他”号在普吉湾
珍珠港事件后,“犹他”号在锚地倾覆,图片中央即其船底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怀俄明”级
首舰“怀俄明”号:1910年2月9日在费城的克朗普船厂开工,1912年9月25日服役,1947年8月1日退役
二号舰“阿肯色”号:1910年1月25日在纽约造船厂开工,1912年9月17日服役,1946年7月作为核试验靶舰被击沉于比基尼环礁
“怀俄明”号侧视及俯视图,1912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6000吨
尺寸:长171.29米,宽28.4米,吃水8.4米
武器:12门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1门127毫米副炮
设计航速:20.5节
装甲(英寸):水线279毫米;甲板38毫米;炮塔正面305毫米;司令塔292毫米
舰员:1063人
简介:
一战前竣工的老式无畏舰,也是二战美军战列舰中最陈旧的,1930年代便已退居二线。二战期间,其首舰“怀俄明”号最初被部署在本土,在接受特别改装后,用于训练高射炮手,战争末期计划作为防空舰投入前线以迎击神风特攻队;而“阿肯色”则主要部署于大西洋用于执行登陆支援任务;1945年前往亚洲战区,先后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及冲绳战役,最终于1946年7月在比基尼岛的核试验中作为靶舰被击沉。
“怀俄明”号在一次射击演习中,摄于1920年代
1945年1月,“阿肯色”号在圣佩德罗锚地,注意其仍保留着老式的炮廓式副炮,但同时加装了大量高射炮以提升对空火力
1945年4月,“怀俄明”号在太平洋上,此时该舰的所有主炮均被拆除,同时用大量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取而代之,以作为专职防空舰对抗日益猖獗的“神风特攻队”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纽约”级
首舰“纽约”号:1911年9月11日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1914年4月15日服役,1946年8月退役,后作为靶舰被击沉
二号舰“德克萨斯”号:1911年4月17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1914年3月12日服役,1948年退役,作为纪念舰保存于德克萨斯州圣哈辛托
“德克萨斯”号侧视图及俯视图,1944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7000吨
尺寸:长174.7米,宽29.1米,吃水8.7米
武器:10门双联装356毫米主炮;21门单管127毫米副炮
设计航速:21节
装甲:水线305毫米;甲板51毫米;炮塔正面356毫米;司令塔305毫米
舰员:1042人
简介:
两舰均竣工于一战爆发前,是美军第一级安装356毫米主炮的“超无畏舰”。二战爆发之初,两舰均被部署于大西洋,并参加了包括大西洋护航、北非登陆等众多战役。1944年底,“纽约”和“德克萨斯”号开赴太平洋,其中后者幸运地被德克萨斯州政府购买作为纪念舰保存至今,而“纽约”号则在冲绳战役中被日军自杀飞机击中,战后又成为比基尼岛核试验靶舰,受到严重的辐射污染,1948年7月被海军作为靶舰击沉。
竣工后,“德克萨斯”号的水兵们在主炮上留影
1932年一次舰队演习中的美军战列舰,位于队列首位的是“纽约”号
1944年,诺曼底战役期间,遭遇德军岸炮袭击的“德克萨斯”号,摄于友舰“内华达”号的舰桥上
2007年的一个日出,地面薄雾仍未散去:德克萨斯号再迎来新的一天。背景的高塔为圣哈辛托战役纪念碑。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内华达”级
首舰“内华达”号:1912年11月4日在福尔河造船厂开工,1916年3月11日服役,1946年8月29日退役,1948年7月31日作靶舰击沉
二号舰“俄克拉荷马”号:1912年10月26日在纽约造船厂开工,1916年5月2日服役,1941年12月7日被击沉于珍珠港

“内华达”号侧视及俯视图,1941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8400吨
尺寸:长177.8米,宽29.6米,吃水9.9米
武器:10门356毫米主炮(分别位于两座三联装和两座双联装炮塔中);21门单管127毫米副炮
设计航速:20.5节
装甲:水线343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正面406-457毫米;司令塔292毫米
舰员:1300人
简介:
作为美军第一种采用“重点防护”的战列舰,“内华达”级一方面牺牲了非关键区域的防护,同时又对要害部位(主炮塔、轮机舱、指挥塔)的装甲进行了加强,其主炮则为两座双联装与两座三联装。在1930年代,两舰分别进行了改装,通过增加防雷鼓出部,提高了水下防御能力,同时还彻底改造了舰桥和桅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期间,“俄克拉荷马”号被5枚鱼雷击中沉没。而“内华达”号则在港口出口附近搁浅。1942年,“内华达”号得到修复,同时进行了全面改装,后来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1946年参加比基尼岛核试验,受到严重的辐射污染,1948年7月作为海军靶船被击沉。
1918年在停泊在爱尔兰昆士敦(Queenstown)的“内华达”号,本照片系从舰尾系留的观测气球上拍摄
1942年,在珍珠港沉没的“俄克拉荷马”号正在打捞中,由于倾覆导致上层建筑全毁,美军最终放弃了修复该舰的尝试
珍珠港事件后,“俄克拉荷马”号中雷部位特写,该舰在当天至少被5枚鱼雷击中
1942年,修复及改装完毕的“内华达”号正在试航,该舰在珍珠港期间曾被多枚炸弹命中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宾夕法尼亚”级
首舰“宾夕法尼亚”号:1913年10月27日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1916年6月12日服役,1946年8月29日退役,后被凿沉于夸贾林岛外海
二号舰“亚利桑那”号:1914年3月16日于纽约布鲁克林造船厂开工,1916年10月17日服役,1941年12月7日被击沉于珍珠港,残骸战后被改建为纪念馆
“亚利桑那”号侧视及俯视图,1941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1400吨
尺寸:长185.3米,宽29.6米,吃水10.2米
武器:12门356毫米三联装主炮;22门单管127毫米副炮
设计航速:21节
装甲:水线343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司令塔406毫米
舰员:1300人
简介:
“宾夕法尼亚”级可以被视为“内华达”级的改型,区别在于安装了12门三联装主炮,提升了防护水平,并使用燃油锅炉充当动力。1930年两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在1941年12月7日空袭珍珠港当天,两舰均在港内。作为太平洋舰队旗舰,“宾夕法尼亚”号因位于船坞内只受到了轻微的损伤,后在修复后参加了1943年后美军在太平洋反攻的所有主要战役。而“亚利桑那”号则因弹药库爆炸导致舰体断裂,最终因无法修复而从序列中除籍。1950-1960年代,其残骸被改建为一处纪念馆,并在1966年入选美国国家历史遗迹。
1918年12月,一战胜利海军阅舰式期间,战列舰“亚利桑那”号从人群面前驶过
1918年,“亚利桑那”号在拖船的簇拥下驶过纽约的东河,背后可见布鲁克林大桥和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
1944年,战列舰“宾夕法尼亚”号在船坞中接受维护
“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水下是其舰体的残存部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
“新墨西哥”级
首舰“新墨西哥”号:1913年10月27日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1916年6月12日服役,1946年8月29日退役,后被凿沉于夸贾林岛外海
二号舰“密西西比”号:
三号舰“爱达荷”号:
“新墨西哥”号侧视及俯视图,1942年状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2000吨
尺寸:长190.3米,宽29.6米,吃水10.4米
武器:12门356毫米三联装主炮;22门单管127毫米副炮
设计航速:22节
装甲:水线343毫米;甲板89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司令塔292毫米
舰员:1084人
简介:
“新墨西哥”级战列舰于1914年开工建造,在秉承“宾夕法尼亚”级基本布局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大的改进,譬如能提升航行稳定性的“飞剪”式舰首、长身管的356毫米主炮、蒸汽轮机-电力驱动的推进方式,同时还加强了水平甲板的防御。该舰的三艘战争爆发初期均部署于大西洋,1942年先后调动到太平洋战区,以填补珍珠港事件带来了兵力短缺。1943-1944年间,该级三舰陆续完成了现代化改装,并参加了世界上最后一场战列舰对决——苏里高海峡夜战。战争结束后,密西西比号1946年开始作为火炮、导弹试验舰,1956年退役被拆毁,其它各舰则于1947年拆毁。
1940年10月,“密西西比”号在普吉湾的船坞接受维护
1943年12月,完成改装的“爱达荷”“新墨西哥”和“密西西比”号在珍珠港
1945年冲绳战役期间,“新墨西哥”号向岸上的日军阵地开火
1950年代,被改装为武器试验舰的“密西西比”号正在发射一枚防空导弹
阅读更多精彩专栏文章,请点击图片按钮:

征稿启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栏与评测文章质量,也为了给各位玩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本站现公开向广大玩家征集稿件,欢迎各位有能力的读者在当期的N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撰写文章,自选题目亦可;文章一旦审核通过,即将在专栏板块或评测板块中重点发布,同时还将根据文章质量给予每千字50-200元的稿费作为报酬。
征文题目:
一、专栏类
1.《GTA》的PC版终于来了,对于这份迟来的厚礼,你有怎样的期待或看法?
2.针对《死或生》等乳摇向游戏的流行,你有什么想说的?
3.针对动漫大量下架事件,你有什么看法呢?
二、评测类(点击查看)
要求:文章字数以2000——5000字为最宜,需适当配图,完成后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中,邮件名首须注明“专栏投稿”或“评测投稿”,并在投稿文章末附上常用联系方式。投递后7天内,若未与投稿人联系,则表明稿件未通过审核,作者可自行处理文章。注:不支持一稿多投,故审核期间请勿再向其它地方投递,违规将取消稿酬。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海战世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