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_3DM单机
3dmgame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走红。近日,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该奖项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网友称谢毅才48岁是中国最年轻女院士,未来值得期待,有机会拿真正的诺贝尔奖。还有网友称,这是要做居里夫人啊。
据悉,现年48岁的谢毅,是中国两院最年轻女院士。谢毅此次得奖是因为在新型能源材料上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二维超薄半导体可以提高光电、热电的转换效率。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年轻人应跟随自己的内心
谢毅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一奖项,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期望,激励我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我会把这次获奖当成我科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她希望年轻人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科学的道路,一同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
谢毅是第4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女科学家。今年获奖者中除谢毅外,另外4位女科学家来自摩洛哥、英国、巴西和加拿大。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 简介
谢毅,女,汉族,1967年7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籍贯安徽安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毅教授是中国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谢毅教授获得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48岁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该奖也被称为“女性诺贝尔奖”。谢毅能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因为她的研究对世界有着重大意义。她研究的能源转换中材料利用问题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她致力于无机化学领域研究,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巴黎当地时间3月18日晚,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谢毅凭借在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奖。该奖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谢毅是本届唯一来自亚太地区的获奖者,也是第四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女性。
谢毅教授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应用于寻找新型能源材料, 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的潜力而获奖。她所研究的能源转换中材料利用问题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其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此次获奖,谢毅教授表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对我个人和我的研究团队的肯定。我会把这次获奖当成我在科学研究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另外,我认为这次获奖还会对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中国女性产生鼓舞和激励作用。”
谢毅1967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现任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无机化学领域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拜耳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奖项,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谢毅是继2003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11年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之后,第四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1998年共同创立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公开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对她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的认可,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每年授予各大洲(非洲及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与以注重突破性科研单项奖的诺贝尔奖不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更侧重于对科学家整个学术生涯的评价,兼顾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公共服务三方面的贡献。
自1998年以来,“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共表彰了全球超过110个国家的2250名女科学家,包括82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得主和1920位奖学金获得者。
2015年3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谢毅是5位获奖者之一,也是本届亚太地区的唯一获奖人。
谢毅是继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后第四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女性科学家占比仅为30% 为何女科学家少?
目前,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的比例仅为30%,有许多因素阻碍和影响着女性投身科学工作,而“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在科学和数学领域中,男女地位差别并非基因导致,而是文化驱使。数学界曾对国际比赛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身处其他文化中的年轻女性表现来分析其天赋。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在科学领域阶梯最高层鲜有女性,主要归因于时代、国家和种族群体的可变因素。在一些赏识并培育拥有极高数学天赋女性的国家,其女性科学家的比例要远高于别国。
小学里,男孩和女孩在数学和科学上的表现旗鼓相当。上高中前,当无论对于男女这些学科都开始变难的时候,差异显现了。如果你观察大学物理课、而不是高中物理的选课情况;以及大学物理课的成绩、而非出勤率,你会发现形势更加严峻。大学微积分选课情况稍好,计算机学科简直惨不忍睹。可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物理和计算机。
另一个同样可能的解释是:男生总是被鼓励要在困难的、不受欢迎的学科上坚持下去;而女生,不管她多聪明,退掉门物理课或不认真对待大学物理考试都不会受到太多来自家长、老师和辅导员的批评。
人们早就了解,文化信号能够影响一个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甚至有可能,数学和科学的天赋无法用考试成绩鉴别,努力、决心与鼓励似乎和单纯的天赋同样重要。甚至在科学研究最高层次领域里,考试成绩也貌似没什么关系。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
谢毅,女,汉族,1967年7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籍贯安徽安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毅教授是中国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中国院士制度由来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异议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
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1957年增选了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8人。
1980年,恢复学部委员增选,并取消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两院院士资格。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院士选举程序、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
(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选举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做出此项决定时,参加投票表决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的票数不得少于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该项决定,需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查批准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获颁世界级奖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外籍院士的标准及选举程序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举,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名院士的推荐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其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院士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