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与散热性能并存 猫头鹰NH-U9S散热器简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在早些时候我们给大家带来了猫头鹰的双塔神器——NH-D15,这款散热器以其超大的散热面积、双路3风扇的强劲散热设计让整个电脑平台在保持极佳静音的同时也给CPU带来了非常优秀的散热性能。
但是,这毕竟是依托于散热鳍片的大以及散热风扇的数量所堆积而成的。虽然散热器在兼容性上较NH-D14好了许多,但是依然在内存的拆卸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并且NH-D15因为体积的关系,多数Mini PC是不兼容的,这导致了很多喜欢玩极限(ITX主板+高端显卡+小体积机箱)的玩家对此望而却步……
当然是这也是本次做出这款散热器评测的原因,小机箱因为体积原因多数对12CM的散热器并不支持,而若想要玩极限配置一颗顶级的4790K CPU确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有没有一款散热器能够胜任这样“苛刻”的要求呢?
9CM是一个坎,超过9CM风扇标准的散热器必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霸气,但是这霸气是牺牲了空间得来的,而小于9CM风扇标准的散热器确又因为风扇无法带来更加强劲风量的原因只能选择增加转速来达到增强散热能力的目的,因此噪音就随之而来了。
而在舍得中选择一个最佳大小,那么9CM风扇标准的散热器无疑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寸。带着这样的思路,猫头鹰NH-U9S散热器就这样诞生了……

NH-U9S的诞生其实也是冲着人们所逐渐熟悉的Mini PC去的,近几年来ITX主板也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其小巧的板型、完善的设计以及造型时尚且又不占空的Mini PC机箱可以激起多数电脑玩家的DIY欲望——玩这个可比大箱子有成就感多了!

NH-U9S使用的是9CM的风扇,因此这款散热器赠送了一颗猫头鹰自家的NF-A9温控风扇。
另外还有两个大型12CM规格散热器所做不到的——100%内存的兼容性以及100%ITX规格主板的兼容。其它的特性再就是5热管,6年超长质保。

若干配件,虽然NH-U9S属于一款中型体积的散热器,但是仍然支持LGA-2011,LGA 115X以及AMD,可以说做到了全平台兼容。

配件包非常齐全,猫头鹰并没有在配件方面进行节省,当然这并不能说是浪费,他没有一大堆看不懂的说明书(只有3张纸折起来),而平台扣具也不能减少。而且NH-U9S也没有因为体积变小而在扣具质量上缩水,说配备的标准和旗舰级产品NH-D15一样——连标配螺丝刀也有。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主体,上部:

开箱后的NH-U9S是附带着一个NF-A9风扇的,风扇通过两个卡条卡在散热器上边。

移除风扇后可以发现猫头鹰的NH-U9S为了保持风扇的平衡性在对称方面做出了妥协,因此拆掉风扇后可以看到散热器是较底盘略微靠后的。

非对称的另一个体现则是散热鳍片的设计,很显然NH-U9S在猫头鹰理念中仅用一个风扇就可以了。因此,该散热器在有风扇的那一面设计的相对来说比较扁平,有利于贴近风扇,另一面则是设计的比较“帅气”,当然,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让NH-U9S把双风扇给完全抛弃,在另一侧还是为风扇设计了卡扣位的。

在散热器顶部的中央可以看到一个猫头鹰的LOGO。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四周造型:

首先是风扇面,因为夹了一个风扇的关系,所以整个风扇面看起来还是比较平整的,散热鳍片的边也没有太大起伏,只是在中间略微向里凹了一点点,另外猫头鹰惯有的两组尖刺型条纹也分布在正面的靠近左右两边的位置。

背面相对来说造型就不那么平淡了,或许是因为下方螺丝的关系,猫头鹰在中间做了一个凹陷型设计,并且在左右两边做了一个突出设计,让整个散热器的背面看起来“酷”了许多。

侧面两边的凸起则是风扇的扣具挂钩位置,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风扇的高度。

最后,通过横向图可以看到整个猫头鹰因为风扇的关系,并非采用的对称型设计,而是整个散热器略微的有点往后靠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风扇不会太过于贴近内存插槽从而导致会出现用户想要拆卸内存必须先把风扇摘下的麻烦。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做工细节:

首先是回流焊工艺,这似的热管和散热鳍片之间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焊接痕迹,让整个散热器在表面看起来非常的干净整洁。另外就是针对热管末端的处理,似乎在性能方面这并不足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能,但至少会给用户一个直观的感受,虽然这东西放在机箱里也许会看不到,猫头鹰确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选择了弃置不管,至少在热管末端的细节处理上,猫头鹰算是散热器中绝对顶尖水准的。

扣Fin工艺,其实准确的说是折Fin工艺,折Fin工艺的特点就是把散热鳍片的边缘进行弯折,使其可以接触到下层的散热鳍片上,变相的也起到了一点加固散热鳍片的作用(使其不容易因为挤压而塌陷),当然还增加了风道导流的一点效果。
猫头鹰虽小,但也具备了43片散热鳍片,这使得整体的散热面积也随之增加了许多。

猫头鹰的一个特色就是散热器上几乎都能看到尖刺型条纹,这使得风在吹过散热器时会有一定的聚风效果(虽然作用不是很大),另外就是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散热面积。

热管的曲折会造成对散热器的损害,因此猫头鹰尽可能的选择通过弯曲来减少这种负面现象的产生。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热管,底座:

9CM风扇规格的散热器相对而言会小于12CM风扇规格的散热器。而猫头鹰在缩减了散热器尺寸以保证100%兼容ITX平台的同时也为了保证散热质量选择了5根热管来传递热量,但是若将5跟热管成“一”字型排列的话势必会减少热管接触散热冷风的面积,因此猫头鹰选择了让热管错开进行排列。(详见做工细节的第一张图)

不过也有一个缺点,热管因为要提前进行曲折的关系,使得散热底座边缘会与热管之间产生缝隙,无法最大化的把CPU上的热量传递给热管。而目前看来,第五根热管处理的是最好的,第四根热管则是最差的……

加压条是通过两个弹簧螺母来固定在散热支架上的,以此来增加散热器的压力。另外在加压条的中间部分则有一个螺丝,通过拧螺丝可以调整加压条和散热器之间的距离,似的对散热器进行第二次加压。

猫头鹰在纯铜的底座方面使用了镜面设计,镜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反射倒影了。如何测试镜面是否平整?把一个螺丝刀放上,然后看一下倒影是否笔直就可以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散热风扇篇:

前边有提到过,猫头鹰NH-U9S标配的风扇是自家的NF-A9风扇,这款风扇也是有零售版本的。当然风扇既称之为A9,其规格自然是9CM(实际是92mm),而猫头鹰的风扇均支持4针温控调速,并且风扇也是支持6年质保。

包装采用书页式设计,掀开即可看到内部的展示介绍界面,书页的另一面有轴承和加速风道扇叶设计的介绍。
另一页则是展示窗口,从展示框中可以看到猫头鹰的NF-A9风扇以及减震橡胶钉,并且在上边印有配件标识和基本参数。

风扇的完整型号是NF-A9 PWM,支持两种形式。一种是供电线直插的形式,这种形式最高可达2000转,能够带来78.9立方米/小时的风量以及22.8分贝的噪音。而使用L.N.A.最高能够带来1550转的转速,转速的降低风量自然也降低到了62.6立方米/小时,另外分贝则为16.3分贝。

内部附件合计,除了3根延长线/分接线/L.N.A.线之外,还有1套螺丝钉和4根减震橡胶钉。当然风扇本体也是不能少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猫头鹰的散热器跟漂亮是无缘的,这是因为猫头鹰风扇的颜色。猫头鹰的风扇使用了浅褐色以及深褐色来作为主体配色,这种颜色注定不会如白色显得干净高雅,红色显得艳丽,有诱惑……
但是褐色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耐脏,灰尘落到褐色的扇叶上并不容易显示出来,使得风扇在长时间使用下相对于其它品牌的风扇更容易保持原本的色彩。

风扇为12V,0.1A,安数的减少让风扇的功耗也降低了许多,仅有1.2W,另外风扇为标准的7扇叶设计,可以看出猫头鹰的扇叶面积相对于普通9025规格风扇要更加宽一些。

NH-U9S的卡扣是可以让风扇根据散热器的和实际平台的兼容性进行大幅度上下调整的。另外NH-U9S虽然标配是1个风扇,但是也给用户留出了第二个风扇的卡扣位,支持双风扇的安装。

最后,猫头鹰NH-U9S散热器安装双风扇后的样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其它平台硬件:

测试选择了华擎的Z97 Extreme4主板,该主板具备了12相供电,且CPU附近的两组供电的Mosfet上各布置了一块蓝色的散热片,较为厚实的供电散热片也可以对散热器的兼容性起到一定的考验作用。
CPU使用了LGA 115X系列的目前最顶级处理器——Intel的i7-4790K。

内存则选择了金士顿的HyperX SAVAGE 2400 8G*2套装。用以考验内存发热量对CPU散热器的影响和内存插拔时的兼容性。

显卡则是昂达的GTX 780典范3GD5,用以测试显卡发热量对CPU散热器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没有散热器的整体平台,由显卡,内存为主,供电散热片为辅对散热器的兼容性,以及环境温度变化进行考验,做出较完美的正常运行环境测试。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散热器安装:

首先是背板的安装,Intel LGA 115X系列的扣具都是使用的背板,这时候需要把背板通过主板背面插入到前边来。

我们在形容散热底座的时候用到了“加压条是通过两个弹簧螺母来固定在散热支架上的”这句话,而猫头鹰的散热器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散热固定的,散热支架无论Intel还是AMD都是配备了2根,支架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螺母来进行固定,而中间流出的丝就是安装加压条上的弹簧螺母用的。

弹簧螺母构成了第一层加压,让整个散热底座可以贴近CPU。而在加压条的中心位置还有一个螺丝,通过螺丝刀可以让加压条和散热器底座产生一定的空隙,从而更深一层的对CPU底座施加压力,让其更加贴紧CPU,来达到最大化的吸热效果。
中间的螺丝是通过散热器中间的孔深入的,猫头鹰很人性化的为我们配备了一个简易螺丝刀,正好用的上。

最后,整体平台效果。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
测试:
首先是环境介绍,平台使用的裸测方式(并没有机箱),小编看了下现在的室温,家里因为有暖气,大概在12度左右的环境温度。没有开空调,窗门紧闭。
除了显卡内存外,周围无其它能够对散热器造成影响的发热源。
然后说下频率介绍,既然是测试CPU散热器的潜力,因此CPU i7-4790K使用的是1.35V的电压超频至4.7GHz,所有的节能选项均已关闭。
最后说下软件介绍,温度测试软件使用的是AIDA64,在“系统稳定性”测试列表查看温度区县变化,每次测试约在25分钟左右。另外CPU-Z查看CPU及主板、内存的参数。

待机测试,其实还是打开了一个优酷在看电影,当然视频播放因为没有会员所以使用的是超清模式(看不了1080P……),另外开启了一个QQ在正常聊天,CPU略有起伏,但超频至4.7G的关系,所以多还是稳定在2%左右。
测试时间为25分钟左右,待机温度测试最大温度为30度,较热的核心是CPU的2号核心,最低温度核心为3、4号核心,仅有26度。

应用测试方面,因为是25分钟左右,索性开了一局《英雄联盟》来做应用测试,测试很平凡,在游戏的过程中CPU最高温度为43度,最热的是4号核心,温度最低的是1、3号核心,仅为34度。

满载测试方面则是选择了AIDA64自带的系统压力测试,测试时间是24分22秒,CPU最高温度达到了86度,温度最高的2号核心的温度则是82度,最低的则是1号核心,仅有76度。
测试总结:

Mini PC的时代散热器自然是越小性能越好,当然这个温度打眼一看可能给人一种感觉——都上80多度了,太高了,而反过来想想,测试CPU我们使用的是最顶级的115X架构的i7-4790K,并且频率我们由最大睿频4.4GHz超频到了4.7GHz,电压则控制在了1.35V。
这样的一个电压和频率下,仅9CM风扇规格的猫头鹰NH-U9S可以把CPU的满载压制在这个程度,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且不说我们平时玩游戏并不能让CPU达到满载(英雄联盟也才12%左右),就算超频我们一般也不会让其CPU在4.7GHz稳定下来不是么?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主体,上部
- 第3页:四周造型
- 第4页:做工细节
- 第5页:热管,底座
- 第6页:散热风扇篇
- 第7页:风扇细节,安装效果
- 第8页:其它平台硬件
- 第9页:散热器安装
- 第10页:测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