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游戏与电影中的启示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人类科学发展至今,已经足以让许多从前遥不可及的幻想化作现实,然而在某些领域,我们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可以说没有任何本质性的进步。这当中就包括和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记忆环节,能够证明我们自身存在的唯一符号。
方便创作的万能补丁
从电影到游戏,已有不少经典作品以记忆本身作为故事开篇的引子,进而关联整部剧情。失忆、幻觉、多重人格、这些在现实中难得一见的情况在科幻作品中俨然是信手拈来,或者干脆直接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种种关于记忆的操作,复制传送、改写消除,成了可以任意自圆其说的方便设定,尤其在恐怖作品里已经成了编剧解释一切剧情矛盾时的万能补丁。
《搏击俱乐部》就是多重人格类电影的代表
从现实层面,多重人格,或者说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当然不会有作品里那么典型的表现,失忆症也不会刚好就让你失去某个特定部分的记忆还不影响正常生活。人类进入现代医学的领域后开始全面意识到记忆来自脑部,又经过足够漫长的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才能初步了解大脑皮层中一些对应的功能,而如果要再进一步,想要了解清楚记忆以怎样的方式存储在神经元,只怕所付出的时间代价不亚于星际旅行、人工智能等方面。
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彭菲尔德在20世纪中期首次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研究,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了解到受试者可以因而获得不同的感知,气味、声音、颜色等以往的记忆碎片能够一一再现出来,因而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如同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缸中之脑”
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并未异议,因为这听起来完全符合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不过在80年代后期有部分学者开始认为记忆涉及到微观世界更为复杂的物质规律,试图将记忆定性为更为高级的活动,尽管基本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有证实,但也给了不少科幻作品以启发,在小说游戏里提出了不少听起来颇为玄妙的理论,比如人类记忆能实现超距作用完成跨时空传递信息,能作为强观察者干涉被观测粒子的数值变化,能作为多个平行世界决定世界线的收束等等——这部分还是姑且看看热闹就好。
记忆无疑来自脑部,但脑部的复杂让我们迄今对其知之甚少。
Via:网易游戏 标题、配图有改动
科学和哲学的思辨
和其他同为最前线的科学领域相比,脑部记忆有着更为不同的意义,毕竟这可谓我们每个人最关键的隐私,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不难想象一旦这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如果连号称最可信赖的记忆都是虚假的存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品里,其角色知道类似的真相后都会陷入崩溃边缘。
尽管这种担心目前是杞人忧天,但科学家确实在向着这个方向迈步。2012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功“复制”了实验小鼠的一段记忆,让这段记忆在另一个不相关的场景得到重现。研究团队在小鼠的神经元上“植入”上了一个特殊的神经受体,当遭遇电击后,电信号能够激活这个神经受体,并使小鼠对电击产生恐惧感。而这个神经受体不但能够被电信号,还能被其他化学物质启动。当这些已经对电击产生恐惧的小鼠在接触到特定的化学药品后,它们脑中的神经受体也会被激活。哪怕这些小鼠并没有受到新的刺激,它们也会回忆起曾经遭受电击的痛楚。也就是说,在药物的作用下,它们被加入了一段改写后的偏差记忆。
当记忆变成可擦写……
虽然这个实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复制记忆相差甚远,但从传达信息的角度,复制一个基本的信号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更多,在这之上,科学家需要搞清楚人类大脑记忆产生和保存的机制,也就意味着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把记忆当成一个客观存在的信息复制到某些载体,然后同样转换成大脑可识别的信号。
这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差别,在能人体亲身接受这种实验之前,我们或许暂时无法给出答案,记忆和信息有关,但又不是单纯的数据,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和外界接触获取对应的信息,然后转化成大脑皮层储存的内容,随后可以不断再现还原,这一描述听起来简单,但当中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任何一台人工机械,是自然界百万年来进化后的结果,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单纯依靠人工智能取得突破也比理解大脑记忆来得更有希望。
而当这个话题牵扯到人类自身后,所涉及到的问题不光是自然科学上的,同时也包括哲学上的,一个最常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就是如果人类只能依靠感官来获取信息,那么如何判断所谓的真假?《黑客帝国》电影版让这个质疑成为更直观呈现出来:何谓虚幻,何谓真实。而这个思辨则来自一个更经典的悖论“缸中大脑”:如果一个人只有大脑部分被保留,但通过科技手段为其输入全部替代的信号,那么他究竟如何要分辨自己的处境?任何答案恐怕都无法给出一个足以满意的结论。
《黑客帝国》代表无数作品提出了这一问题,你的记忆是否就代表着真实的世界?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如果未来真有一日,人类终能实现对记忆的自由操作,把记忆当成磁盘数据一样任意操作,写入删除,复制转让,那么这也许将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重大的一次颠覆。诚然可以想出不少正面要素,比如获取知识不再需要付出大量代价,但更容易想到的还是数之不尽的负面因素。
卡普空的一款作品《勿忘我》(Remember me)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未来社会,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全部被灌输到一个感知系统(Sen-Sen)中,一个可以捕获记忆并且可以自由在线交换和交易的系统,制造Sen-Sen感知系统的Memory eyes公司控制整个世界记忆的流通,而人类自身的记忆完全可以在黑市中进行交易,没有任何安全和隐私而言。
当记忆可以作为商品任意控制,带来的必然是整个现有社会秩序的崩溃
类似的故事在《黑客帝国》、《盗梦空间》、《全面回忆》等影视作品中已经屡屡有描写,当记忆可以自由操作,也就意味着可能成为商品被人所滥用,每个人相信都不会乐意让自己的记忆被别人轻易窥探,更不用说失去某些弥足珍贵的回忆或是被强加入不存在的过去,即便哪怕只是最为基本的梦境来影响大脑,也足以让人分不清虚幻现实,迷失自我,记忆的万能性被滥用后也失去了它的独特性,正如一个玩家如果可以任意修改游戏,那么他也很难再从普通的游戏方式里获得乐趣。
“当一个想法被装进大脑”
而在社会层面上,用各种反乌托邦系作品担忧未来的作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话题:如何防止记忆操作成为人类的枷锁。早在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三部曲里就给出了类似的假设,用最直接的思想控制来实现绝对的统治,一旦类似三体里面“思想钢印”这样的科技成真,那么连精神上的反抗在权力者面前也会显得无力,当所谓的“自由意志”也可能只是人工操作后的结果,还有什么是能够相信的呢?
阿西莫夫
更进一步,记忆本身究竟如何决定人类自我意识,也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在许多作品里,人类都不会认同自身不过是数据的堆积,即便另一个空白的大脑,或是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能够复制一个人类的全部记忆,也不会承认对方是另一个自己,灵魂,或者说人格成了独一无二的产物,然而在科学范围里,我们同样无法回答自我认知这一部分被记忆的哪一项特征所决定,当人类进化到某一阶段,是否真的有可能如同科幻小说时常描述的那样,将自身的记忆全部转化成信息数据,在精神世界里以1和0来延续着另一形态的生命?现在同样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正因为记忆这一话题如此特别,又如此沉重,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克隆基因等相比,或许这才真正是科学上的潘多拉魔盒,或是装着魔鬼的瓶子,稍有不慎就会释放出影响整个人类的梦魇。只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对自身的了解同样会化成不惜代价的探索精神,和记忆本身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一样,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