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 十一个惨遭夭折的游戏平台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你是否一直认为,游戏平台制造商只有:索尼,任天堂和微软三家呢?
实际上在这三家制造商尚未制霸游戏硬件市场的前,不少游戏公司都趟过这趟浑水。在当时市场需求尚不明朗的时候,总是有些在这条道路上辛苦探索但是壮烈牺牲的产品(1998年世嘉生产的Dreamcast并未成功,在很多玩家心中都是个遗憾)。
今天主机的硬件设计标准,在十几年前对于游戏市场来说是个完全全新的世界。从现在看,一些产品升级甚至是未来的游戏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经历了30年的游戏硬件产业已经趋于成熟3A级大制作的固定评测标准。可是倒回20年前,这些都是一团迷雾。那也正是一个科技与灵感灿烂盛开的年代。

在即将结束的2014年里,我们期待着在新一年,次时代主机新一轮的撕逼,啊不是,是竞争。从目前来看,任天堂公司可能已经退出了次时代主机的竞争行列,索尼和微软各家强势的独占游戏和丰富的更新功能都足以代表今年的行业新标动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大大小小的游戏平台或淘汰或合并。如今游戏厂商已经将开发热点集中在游戏设计以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而不是花时间在如何提高游戏硬件功能上。在短短的30年中有很多厂商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或者超前的概念制作成产品,只不过这些努力都只成为了家用机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花环。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十一个在那个年代表现抢眼却惨遭夭折的游戏平台。
第十一名:WOWOW
生产商:Taito
平台类型:街机
问世时间:1992年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疯狂的名字,以至于小编都不知道要用什么表情,好在看图来说这个游戏机长得还算正常。而且,怎么看起来好像第一代PS3?要知道,WOWOW可是一款街机哦~

尽管此前索尼公司已在声称PS2的系统设计是基于雅达利的旧Falcon系统设计,不过这似乎没有成为专利之争的证据,只是这酷似WOWOW的造型实在难以解释这种巧合。要知道,在WOWOW面试的1992年之前,街机一直是体积庞大并且无法双人操作的代名词。这款通过CD-ROM实现游戏功能的街机在当时因为某些技术不成熟而夭折了。曾凭借着《天空战士II》、《泡泡龙》、《影之传说》(我童年的爱)以及《料理妈妈》系列从上世纪50年代驰骋日街机界的Taito竟然在2005年下嫁给《最终幻想》系列的亲爹Square Enix,成为了Square Enix的众多小老婆之一,英雄迟暮,可悲可叹啊。
说到这款机子不得不提到一点--下载。WOWOW可能是当年唯一一个支持卫星下载的游戏机,没有之一。这个系统的设计概念比Xbox Live早了整整十年时间。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尝试的勇气都堪称模范。尽管因为技术的原因没能发布,尽管之后这个主机的名字和日本一个总是放连续剧的电视台同名。尽管这个在当时号称“未来”的游戏机上可容纳的游戏只有一个手机铃声这么大,不过“下载”和数字化营销的理念大大的将游戏销售的行业提前了十年。
行业贡献评价: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惊喜度:3
市场认可度:2
最终得分:5
第十名:Nomad
生产商:世嘉
平台类型:掌机
问世时间:1995年

这款掌机在当时有着令人难以形容的惊人满意度以及舒适的触感,没错,他是一款彩屏掌机。
世嘉是一个在小编心中有着很复杂的感觉。他是一个无论是在游戏设计上还是90年代一个又一个掌机的推出,到现在被挤出了次时代掌机的行列,可以说是在红白机时代最努力却最不得志的一位。
那么这款Nomad显然是这个年代一个带着诚意的坑爹之作。试问哪个玩家能忍受只玩了4-6小时之后就得更换6节AA电池这种烧钱又痛苦的游戏机?
其实就外观设计来看,Nomad还是相当漂亮的。而且他支持一个Genesis游戏手柄,也可以接入电视玩。而且他的初始游戏有700多个。漂亮的彩屏显示让黑白屏的Game Boy显得相对暗淡。而且Nomad还拥有全立体声音效以及街机式的六键操作。不过很奇怪的是,世嘉早在1989年就推出一款非常成功的16位电子主机--Sega Genesis,也就是世嘉五代。而95年他推出的这款Nomad却不可以兼容世嘉的任何一款主机。这个设计相当的匪夷所思。更神奇的是,拥有Z80处理器的Nomad竟然没有一款独占官方大作,而且平台上的游戏多为卡带移植游戏,还有部分是出自黑客之手的盗版作品。可能也是最终导致这款掌机从问世以来饱受诟病的原因吧。总的来说这是一款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却无法下决心入手的平台。
行业贡献度:我这么努力的坑爹,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
惊喜度:5
市场认可度:1
最终得分:6
第九名:“幻影”游戏主机(Phantom)
生产商:幻影娱乐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有生之年
这款主机在2001年公布,2004年在E3展出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果真应了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取名也要取得好。

而后在2006年,Infinium Labs又宣布会推出名为“Lapboard”的PC附件---一个游戏专用无线鼠标和键盘。CEO Greg Koler一再保证玩家将会在06年第二季度见到他们。然后,这个附件也想主机一样变成了“幻影”。这也难怪这个系列始终在“十大雾件”的排行榜中年年排前。
Phantom看起来很像早期的Steambox,因此外界纷纷猜测,Phantom也可以玩PC游戏。或许是归功于产品华丽的预告视频和漂亮的外观,开发商还未发布最终产品就对外界夸夸其谈,产品开发上一拖再拖,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不当一回事了。
行业贡献评价:你玩我骗我这么远,一百块钱都不给我!
惊喜度:6
市场认可度:0
最终得分:6



第八名:松下M2
生产商:松下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8年

自从有了商品市场之后,你总会找到一些东西,他们在卖给你的时候都叫自己“某竞争对手的杀手”。当然了,这里要说的不是X米,或者X星,或者X族。
当然了,它并不像《光环》系列对《杀戮地带》,或者《泰坦陨落》对《使命召唤》一样平行竞争模式。在1998年,松下和3DO合作推出的这款M2,当时他们号称为“PlayStation杀手”。
今天看来虽然这个炒作噱头很好笑。纵观索尼的平台生命周期,第一代PlayStation的生命力强大到堪比第三阶段的超级赛亚人。这种公然叫板当时基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稳定硬件性能地位的索尼的行为堪称自杀了。
不过很可惜大家都没机会看到这场可能血雨腥风的硬件大战。大概是感觉到了来自索尼和任天堂之间撕逼的强大龟波气功的热力,再加上3DO开发上不给力使得松下最终在验收机器的时候决定,咱不搀和,你们俩玩蛋去吧!松下最终买下了M2的技术应用于其他设备和游戏的研发。
行业贡献评价: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惊喜度:4
市场认可度:2
最终得分:6
第七名:Vectrex Arcade System
生产商:雅达利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82

如果有什么能给普通玩家成为高明和独特的高玩群体,那就是得力于将主机改装到其他一些设备上。这不仅仅是软件的修改,更多的是将一个旧游戏机的硬件通过自己无与伦比的点子从头到尾打造一新,我想应该就是改装Vectrex这种古董级产品。
Gamasutra曾评论,Vectrex选在了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布。正好是家用机主流时代到来的前两年-1984年。这两年无疑是3D这种概念还有如神仙妖怪一般梦幻的时代。作为行业内明星的雅达利从1970年到1982年度过了他事业最辉煌也是最动荡的12年。可以说整个70年代,游戏机几乎等于雅达利的代名词。
日常消费类电子产品有时候会带来一些非常不一样的想法。通过一些由发光线条构筑成的画面,玩家在这个三维空间进行游戏以及交互,这个在当时来说是意向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带来的是游戏的空间设计概念,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家用机游戏还处在“吃豆人”这种概念中。而直到83年世嘉才推出SG-1000,而任天堂FC在84年推出。由此红白机时代正式开始。
行业贡献评价: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惊喜度:6
市场认可度:4
最终得分:10

第六名: PC-FX
生产商:NEC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4

这台机器可谓是90年代中期除任天堂、索尼和世嘉以外另一个大杀器。这个机器在2D显色和游戏处理处理性能上完胜以上三位。可惜的是作为唯一能够与日本的特有电脑系统PC98兼容的主机产品在初显山水的时候停产了。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款主机的设计思路和电脑主机非常像,游戏采用的是专门的PC硬件,当然,他是一款游戏专用的主机,这点和Xbox当初的设计理念非常相近。值得一提的是,PC-FX是目前为止允许鼠标操作的唯一一个游戏平台。这种独特的设计确实是给它带来一票愿意忽视它运行上小瑕疵的铁杆粉丝们。
可惜的是在那个每天都有新发明的年代,不具备任何3D处理功能的PC-FX很快就被其他主机打败了。
行业贡献评价: 是谁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
惊喜度:7
市场认可度:5
最终得分:12
第五名: Pippin
生产商:Apple&万代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4

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听到烂苹果是否会加入游戏主机开发的行列。无论IOS平台多么的成功,就专业游戏设备而言,苹果似乎都不算正式插足过。游戏机市场水深也不是吹的,你必须考虑到主机开发涉及对应游戏开发成本以及应支付游戏厂商的专营费等无数头疼繁琐的事情。烂苹果不仅趟过这浑水,还为自己留下了一段不大不小的黑历史。这就是他们在1994年和万代合作的产品-Pippin。
Pippin使用的当时苹果备受好评的系统:Macintosh。本机同时可兼容Mac OS 7.5x,并且可以用于上网游戏,学习或者只是单纯的作为游戏主机使用,可连接电视使用,只读取CD设备。这听起来挺像某品牌学习机的功能。这种多功能的设计自然是让Pippin拥有当时家用机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大身材。
作为90年代游戏主机中的潜力股,这个机器在游戏性能上有着很好的评价。他能让你愉快的在阿尔卑斯山间飞驰滑雪,动作流畅场景美丽。可能是高昂的售价,合作公司又缺少研发资金,没有成熟的、有玩家基础的游戏支持,Pippin的全球总销量只有4万2千台。以致最终苹果与万代损失了超过65亿日圆,甚至解散了万代的一个子公司。
行业贡献评价:入市且谨慎,大腿要抱对
惊喜度:6
市场认可度:6
最终得分:12
第四名:CD-i
生产商:飞利浦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1

作为一个成长在祖国花园中的一枚80后屌丝,小编我对于飞利浦这个牌子有着又爱又恨的童年回忆。那是一个小编我只能蹲在其他小朋友家里蹭动画片,看着他们家电视柜上的飞利浦影音设备又爱又恨的童年。
除去飞利浦是在影音硬件还是在办公设备上创下的辉煌战果,当飞利浦用自己在影音设备上千篇一律的外形再披上家用机制造者的身份出现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下意识的举动还是赶紧拿起三色线熟练的往电视机上插吧。其实我完全没有广大劳动妇女的意思,毕竟小编的父亲也经常把电动剃须刀和DVD电源线搞混。
据说普遍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群体-妈妈们,第一眼看见PS4的时候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这熊孩子为什么又要买个DVD?
CD-i与索尼之间的渊源远不止相近的外观设计。实际上在80年代后期,飞利浦参与了索尼的CD格式项目--CD-ROM系统的开发。作为其研发成果,CD-i在制造之初只是一个多媒体的CD播放器。它可以播放CD-i、CD、CD+G(CD+Graphics)、卡拉OK CD以及VCD等格式。早期CD-i的程序内容也主要是音乐和教育。不知是不是收到了电子游戏行业的影响,CD-i后期出现了主机平台的移植游戏。要知道,这个本就是CD播放器的玩意发布价格可是700美元(PlayStation的售价才299刀啊)。
谁曾想到了92年,由于CD-ROM分成问题和索尼分手的任天堂,不仅一块钱都没甩给当时收拾烂摊子的索尼,还偷偷的和飞利浦签订了合作协议继续研发CD-ROM。于是在移植游戏发布时,CD-i竟然接一口气的发布了任天堂平台上压箱系列,包括三款《塞尔达》系列和一款《马里奥》,《林克:邪恶之颜》,《塞尔达冒险(Zelda’s Adventure)》、《塞尔达:甘朗之杖(Zelda: The Wand of Gamelon)》,《饭店马里奥(Hotel Mario)》等。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贵圈真乱。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CD-I也是以“多媒体互动功能”为卖点,手柄的设计也采用了小型摇杆的形式,如果能很好的发挥飞利浦在多媒体播放方面的优势,可能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台主机的第N代。可惜作为游戏机来说,他还差了一些。不过CD-i在短暂的兼职游戏主机生涯中还是给玩家们带来了惊鸿一瞥,那就是《Burn:Cycle》。 一个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用特殊的摇杆操作手柄,通过穿越时空进行星级探索的一款可以说突破当时行业水平的一款游戏。
好景不长。顶着巨型身躯,高昂的售价,糟糕的移植游戏表现还有各种无聊的多媒体百科全书播放功能。CD-I还是失败了。
行业贡献评价:兼职也要严肃认真哦
惊喜度:7
市场认可度:5
最终得分:12
第三名:奥德赛(Odyssey)
生产商:Magnavox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71

现在是问答时间。你知道第一个可以成为家用机的游戏机是什么吗?
答案很简单,就是这款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奥德赛。这几乎是整个电子游戏行业都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奥德赛将商品化家用游戏机、游戏控制设备的概念引入的市场。从现在的眼光上来看,这款主机设计理念还是满先进的。
虽然马里奥(Marios)的名字乍看上去和生产商Magnavox很像,任天堂的NES在10年之后横行世界电子游戏界,但是真正将电子游戏带到玩家客厅里的开创者,依旧是奥德赛。
奥德赛拥有一个独立的模拟信号输出转换装置并且采用了大量非数字化的元件。更有意思的是,奥德赛除了拥有可替换的游戏卡槽以外,还拥有一个扩展槽。玩家可以再这个扩展槽中填充游戏相应的芯片支持运行。
由于市场并未成熟,再加上游戏厂商不愿意支付扩展卡槽的专利费,奥德赛不支持颜色和声音的输出等等诸多因素。奥德赛与1970年停产。
行业贡献评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惊喜度:16
市场认可度:1
最终得分:17
第二名:Ceasefire
生产商:索尼X任天堂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1

好吧,实际上他原先不叫Ceasefire,它在发售时的名字是SNES-CD。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很眼熟?这可能算是任天堂在分手之后留给索尼的遗腹子。你知道索尼和任天堂在正式撕逼之前有过一段蜜月期吗?让我们再次我们进入这对怨偶的八卦事件。Let’s rock.
故事是有一个叫久多良木健的工程师引起的。1987年左右,这位索尼的工程师在超级任天堂上市之前,敲开了任家大门,与任天堂合作开发一款音频处理器,当然这一切还都和索尼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这是久多良木健与任天堂的私人协议。
到1988年,超级任天堂上市之后,打算生产一款外置存储设备。彼时还在音乐设备硬件打滚的索尼正在进行CD格式开发,正巧当时索尼推出了CD-ROM存储音频,视频和电脑数据的项目。不过当时的索尼并未对游戏市场有任何发展的意思。最终因为久多良木健的撮合,两家公司终于在一起了。我指的是合作,大家别想歪!
很快的,两家公司推出了名为“Super Disc”的游戏格式。此时对电子游戏机市场开始心动的索尼计划推出两个设备,一个是名为SNES-CD的超级任天堂外界设备,也可以说SNES-CD其实就是超级任天堂的CD-ROM版本。另外一个则是一种可以玩“Super Disc”格式的游戏,名为PlayStation。
两家因为就SNES-CD的产品分成问题发生分歧。就在距离1991年CES展公布产品不到24小时的时候,任天堂宣布和飞利浦合作,索尼毫无预警的被甩了。折让当时处在日本经济泡沫中,并且投下巨额研发SNES-CD的索尼痛苦不堪,而与任天堂签订的协议让他们无法继续生产任天堂的周边产品。而且索尼当时不仅没有游戏机,还没有游戏。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当时负责PlayStation项目开发的久多良木健扛着巨大的压力说服了时任索尼CEO的大贺典雄“您难道就甘心这样对任天堂的所作所为置之不理吗?为兼容任天堂的 16 位主机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我们要干,就得走自己的路!”
后来PlayStation就诞生了,随着南梦宫的《山脊赛车》成功移植,再加上《最终幻想》的投靠。最终成就现在的索尼电脑娱乐。
而这款可以说是PlayStation的亲兄弟,CD-ROM版超级任天堂SNES-CD因为各种纠纷原因无法发售。
行业贡献评价:十年生死两茫茫,嫁错人,又怎样
惊喜度:5
市场认可度:12
最终得分:17
第一名:GameMaster
生产商:Action
平台类:型掌机
问世时间:1994年

他看起来像不像PS4的手柄?在那个科学革命迅速蔓延到生活照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总给人一种我们能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的感觉。大家总幻想着一早起床,你的早餐已经由一个机器人端到你面前。Action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不断的在不同类型游戏中作死的尝试,并且对外宣传“我们可以做到这一切”。
正如小编前面例举的“幻影”主机一样,GameMaster也是一款“雾件”。这款主机号称支持电视外接,或者车载使用,更吊炸天的是,Action生成GameMaster支持任何一款NES、FC、Genesis上的CD-ROM游戏,甚至是一些独占游戏。朋友们。你们的荷包是不是已经颤抖了
呢,反正看到这广告词,小编是已经奉上膝盖了。
从9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中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GameMaster的设计上拥有一块3.2英寸的LCD显示器,电视链接天线,内置充电电池以及汽车点烟器转电源装置。从发布数据来看。游戏的设计实际上非常有漂亮,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这款产品最终流产了。
行业贡献评价:振作起来,你其实只是缺少一个继续欺骗自己借口
惊喜度:18
市场认可度:0
最终得分:18
那么朋友们,你玩过上述哪件平台?或者你觉得哪个是最惋惜的产品?那就给我们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