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级做工 佛瑞克托设计 DEFINE R5机箱详细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Fractal Design是一家来自瑞典的公司,其中文名叫佛瑞克托设计(下简称FD),与其它市售机箱不同的是,这个品牌在设计思路以及某些细节上都可以看到许多来自瑞典人对机箱理解的点睛之笔,设计思路的不同导致了机箱内部细节的不同,所以FD的机箱总能或多或少的给我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FD的设计理念中,有4个种类。分别是主打散热领域的ARC系列,散热与静音均衡设计的DEFINE 系列,内部空旷的CORE系列以及精致小巧的NODE系列。
而我们之前给大家带来了面向家庭客厅的小巧级机箱NODE 304的评测,这次给大家带来的则是FD中集散热与静音于一体的新旗舰机型——DEFINE R5机箱……

当然,与FD机箱的4个系列中,DEFINE算是旗舰级系列了,集散热静音与一体代表了这个系列除了优秀的散热系统之外,还相比其他系列多了降噪材质。自然,机箱的水平就会上去了。

相信早期游民网友白金之星的《主打静音防尘 50P全方位解析Define R4机箱》一文已经全方位给大家解析了DEFINE系列的R4系列机箱,这个系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观非常的板正,外观四四方方的,也比较适用于办公室,等环境,造型非常的时尚。

作为这款机箱的升级版,DEFINE R5在R4的基础上做了不小的改动,经过R4的升级之后,R5去掉了侧透窗口,变成了附带吸音材质的非侧透侧板,使得降噪效果更上一层楼了。在内部设计上也显得更加的成熟了不少。

R5的螺丝包还是比较丰富的,另外还有一个主板铜柱的帽(白色塑料的)。
在整体外观来说,R5较R4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外观上给人的感觉除了侧透没有了,就是上边的散热孔位由ModuVent™ 板变成了顶盖。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机箱前面板(一):

和R4相比,R5的机箱电源灯显得更隐蔽一些,当然,在外观的设计上,仍是前面板留有一道凹槽的形式。

前面板仍旧可以打开,和R4一样,R5同样支持2个光驱位,底部则留有风扇进风位。
另外在风扇进风位的设计上,R4机箱时除了一层栏栅外,在风扇与栏栅中间还有一层防尘网。而在R5机箱上却看到栏栅和防尘网合在一起了,当然你不能说他不好,至少方便了许多,但是总觉得缩水了什么……

在电源指示灯的左边则是风扇调速器,有3档,调速器需要打开机箱前面板才能看到,当然,考虑到平时并不怎么用,放在这里也不会给人以不方便的感觉。

R4的光驱挡板是栏栅型的设计,老实说并不算特别好看,到了R5机箱,整个面板就变成了平面磨砂型纹理了。整体的感觉非常的板正。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机箱前面板(二):

前面板标配了一个14CM的风扇,和R4的模块化设计不同,R5可以直接拆卸。

下方的风扇其实只能支持1个14CM规格的风扇,另一个风扇孔位则只能支持12CM的风扇。

一个细节之处就是机箱前面板的卡扣,设计非常的精致。

侧面板使用的是不是普通的吸音棉,而是使用的厚沥青,其降噪效果要比吸音棉好很多,且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干净。不容易留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上、侧面板:

和R4的布局几乎一样,不过在R5机箱上,音频输出接口和重启按键之间的距离不会显得那么紧凑了,USB接口也做的更加精致了许多,不过2.0和3.0的位置反过来了。

上面板预留了3个风扇位,可以支持3个12或14CM规格的风扇,较R5相比多了一个风扇孔位,最高可支持42CM规格的冷排。
顶部默认被挡板盖住了,并没有露出下方的散热网孔,在没有把顶盖拿开的情况下,整体给人感觉非常的板正。

机箱两侧默认是没有散热孔位的,机箱的进风依托于前置面板来完成,可以看到在前面板的侧面留有足够的进风口。

左侧有一个风扇孔位,之所以前边提到“默认”两个字是因为这边也是被挡板盖住的,这个风扇孔位支持12CM或14CM规格的风扇。当然,在不打开的情况下依然是显得比较平整。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机箱背部:

DF的R5机箱并没有在背部配备外置水冷的输出孔,而是采取了一个非常标准的下置电源型设计。

R5的背部有一个标配的14CM风扇,并且预留出了12CM风扇的孔位。在这里,R5很贴心的设计了一个滑动模块,以防止风扇会挡住水冷散热器的冷排。

在R4的时候,机箱的后置面板使用的是7+1的PCI挡板设计(1为横直在PCI挡板上方)。
而在R5的机箱上我们则看到机箱又回归到了7跟PCI挡板的设计,上方原来有1个PCI挡板,现在则完全变成了散热网孔。
DEFINE R5的下置电源固定位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底部,侧盖:

R5的支脚增加了一层涂料,整个样式显得上档次了不少。

底部是一个超大规格的防尘网,也做了便拆卸设计,可以轻易的挪开放到水管上冲洗。
防尘网贯穿整个底部,非常的大,除了给电源风扇散热外,还兼顾到下方的2个12/14CM风扇位。

侧板的党盖可以通过螺丝卸下,当然如果不需要在侧面安装风扇的话,可以忽略掉。
在这里还是要重申下机箱的吸音材质,该材质使用的是厚沥青,这个材质的优势就是拥有比吸音棉更加高级的降噪效果,并且不像吸音棉那样灰尘多了难以清洗,也不占空。当然,缺点是它比较重,似的整个机箱看起来非常敦实,有分量。

另外通过棱角可以看到R5机箱的一些做工细节,确实是防伤手设计,并且弯折非常的到位。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内部细节:

R5虽然是采用了瑞典人的设计理念,但是整体造型并没有和正常机箱规范脱节。当然,即使装载硬盘仓也能支持310mm长度的显卡使得机箱看起来其实并不小至少两大旗舰显卡都可以放得下(GTX Titan Z长度267mm,R9 295X2长度307mm)。而拆去硬盘仓后显卡的支持长度可以达到到恐怖的440mm,连专业制图卡也不用担心了。

现在部分主板的CPU供电不在左主板的左上角,而在主板上部篇中间的位置(如X99系列主板),因此R5机箱很贴心的设计了两个CPU辅助供电的背板走线孔位。

和R4不同的是,R5在主供电位置背板走线的地方使用了倾斜式设计,相较于R4机箱,这个设计显得更加的自然一些。

通过对比电源部分和主板部分的高度差可以清晰的发现,机箱是给背板流出了至少2CM的走线空间的,可以说非常的充足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硬盘仓,顶盖:

机箱的2个硬盘笼以及光驱笼都可以卸下,但是相比之下最容易卸下的反而是中间的硬盘笼子,将硬盘笼卸下后可以看到机箱前面板的14CM风扇。

硬盘笼有2个固定螺丝,上边共计2根滑道,非常容易卸下,当第一次开箱时,机箱的螺丝盒就在最下边的硬盘笼子里。

硬盘的安装方式是典型的抽拉式,同时支持3.5寸机械硬盘和2.5寸固态硬盘。硬盘仓共有8个而光驱仓则有2个。

顶盖和侧盖的固定方式有所不同,侧盖使用的是螺丝固定而顶盖使用的是卡扣,卡扣在机箱内部,需要打开侧面板才可以,顶盖共计3个,拆下后就会露出机箱上部的机箱散热网孔(通常做水冷排用,如果不上水冷的话,顶盖不建议摘下,会造成积灰)。
前文有提到,机箱总共4个挡板(上边3个侧面板1个),为了达到最佳的静音效果,挡板上边也进行了厚沥青的覆盖,机箱在细节的处理上可谓是非常的到位。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机箱背板:

机箱在背部预留了充足的走线位,并且默认给了3个魔术扎带,整个I/O面板的线材都被捆扎在一起,显得非常的整洁。

其实之后的走线都可以通过这3个魔术扎带进行,而小编稍后会给大家带来机箱实际装机测试,也是仅仅通过这3个魔术扎带进行背部走线整理的。

在前边FD的文章中大家想必都知道这个品牌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风扇供电/控制线为SATA的扁平口式布线。另外机箱的调速器支持3个风扇的高、中、低三档转速调节。

机箱背面也有两个固态硬盘的托架,不过考虑到硬盘于机箱的距离太近,所以只能防止扁平(I型)的SATA接口数据线,直角(L型)的安装不上。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装机硬件:

首先是主要硬件部分,主要硬件部分使用了I7-4790K的CPU,主板则是使用的华擎的z97 Extreme 4主板,内存则是金士顿的HyperX SAVAGE 16GB套装,而散热器则是来自ID-Cooling的SE-913PRO。

显卡则是使用的昂达GTX 780典范3G D5(单卡测试,后期有机会会给大家带来双卡SLI装机测试)。
而GTX 780的长度规格也足够代表了市售的多数显卡。

应为有硬盘装机展示环节,因此硬盘选择了闪迪的至尊超级速480G作为测试用固态硬盘。

电源自然是同样来自DF的次旗舰级NEWTON800W白金。为半模组型电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主板安装:

首先是主板安装,在前边我们说过,主板自配一个铜柱,为普通9螺丝ATX主板中间部分,铜柱为外凸式设计,不需要螺丝,另外就是主板的配件包里配有8个铜柱。

主板在机箱内其实看起来还是比较小的,机箱留给了主板一个非常宽松的空间,以方便电子元器件能够非常容易的散发掉热量。

上方的8Pin供电口正好对着主板CPU辅助供电的背板走线孔,这个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

不过机箱还是有个小缺点,机箱的铜柱标配是8个加本身就装在机箱上的1个,一共9个。那么在遇到部分需要铜柱较多的主板时,会出现这种缺少一个支撑柱的情况。
并且中间的凸起支撑住是不能改变的,想要全部上螺丝固定,标准的配件包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硬盘安装:

固态硬盘可以放在机箱背面的2个硬盘支撑架上,也可以使用机箱正面的8个硬盘托架。

不过无论硬盘托架还是硬盘架,都是需要通过4个螺丝来固定的。遗憾的是因为背面的硬盘架里的机箱背板较近,无法支持直角(L型)的SATA硬盘数据线,当然这个在前文有提到过。

而前置硬盘架就没有这个问题,前置硬盘架为抽拉式,并且支持硬盘接口向前(向后)安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背板走线或是绕前走线。

即使拆掉上部的硬盘仓,下方也可以防止3块硬盘,固态硬盘如果选择背板走线安装的话,在机箱里可以说非常“不起眼”。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走线,显卡安装:

硬盘安装好了自然是走线,倾斜的设计优势从这里一目了然,SATA硬盘数据线甚至不需要太多拐折就可以直接进入到背板部分。

前面板控制接口和USB 2.0接口可以使用电源附近的背板走线孔,而Audio音频接口则有专门的走线孔(当然如果想要更加整洁的话,控制接口以及USB 2.0接口也可以走这个位置)。

前边就说了,在有硬盘仓的时候,机箱支持310mm的显卡,就算GTX 780显卡的长度在机箱里也是留有足够的走线空间的。

显卡背面来张,机箱给显卡留出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整个机箱的散热空间也是非常的充足。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电源,走线:

电源的安装是在机箱内部进行的,和普通机箱一样的安装方式。

安装后并且进行简单咸菜整理后的样式,为了保证机箱的最大散热效果,小编把中间的硬盘笼拆掉了,可以看到拆掉硬盘笼子的R5机箱对显卡的兼容达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程度。(有种再长一倍也不怕的感觉?)

显部分走线,电源虽然有2根显卡供电线,并且这两根线每根都有2个6Pin+2Pin接口,因此小编只使用了一根线就足够达到满足GTX 780显卡供电的目的。

主板供电线和显卡供电线走的是同样的一个背板输出孔,R5机箱预留的主板侧面输出孔非常的大。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
其它走线部分:

CPU辅助供电在走上边的孔是遇到了一点麻烦,还是略微有点小,需要把头分开才能进入,不过总体来讲并不算什么大问题。电源支持的CPU辅助供电线完全可以和主板、显卡辅助供电线走一路,然后绕一个圈上去,长度足够。

机箱背面,整体走线一览,首先是所有的走线都是使用的机箱自带的3个扎带的。当然,CPU辅助供电虽然支持,但是因为长度限制原因,还是没法达到最理想的走线方式。
不过整体看起来虽然会挤成“一坨”,但不会太过于杂乱。线材还是比较容易梳理的。

虽然线材非常的多,但是从侧面对比线材与机箱边框的距离,其实并没有超出太多,甚至用手稍微一碰即可缩回去,该死背板的时候不会费任何力气,R5的背板走线空间还是非常理想的。

最后,机箱装完时机箱背部孔位。
总结:
Fractal Design DEFINE R5机箱整体是非常优秀的,包括其做工和细节,兼容性上可以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散热方面也是非常的优秀。背板走线也预留除了足够多的空间……
当然这属于大机箱的共同优点,在一个232*432*531mm的机箱上肯定是不会出现这种致命错误的。
还是来说下优点吧,首先眼前一亮的是为主板上方偏中的CPU辅助供电留了走线接口。这对于使用X99等高端主板的用户来说,走背线会变得非常的方便。
其次是可拆卸硬盘仓和光驱仓,机箱虽然没有外置水冷孔,但是如果把硬盘仓和光驱仓卸下来就会留出足够大的空间,配合顶不3个12/14CM风扇孔位和底部以及前面板2个12/14CM风扇孔位的话,组建一台内部水冷循环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完全没必要让冷排在机箱外边。
在静音方面,全部使用厚沥青的设计思路也非常的前文,并且一点也不显得脏乱,在这一点上FD处理的非常好。
倾斜的背板走线面板看起来非常的有爱。
再来说下有待改进的地方,铜柱方面少一个用螺丝固定的总感觉不太好,如果上比较重的散热器以及3-4块显卡的话,终归是9个螺丝会好点,另外多出来的铜柱也可以兼容部分主板的多螺丝孔。
再就是机箱的外置I/O接口都是在顶端朝上,能否增加一个小盖子来遮挡灰尘,或者说是防尘塞呢?毕竟大陆的环境——真心不比台湾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机箱前面板(一)
- 第3页:机箱前面板(二)
- 第4页:上、侧面板
- 第5页:机箱背部
- 第6页:底部,侧盖
- 第7页:内部细节
- 第8页:硬盘仓,顶盖
- 第9页:机箱背板
- 第10页:装机硬件
- 第11页:主板安装
- 第12页:硬盘安装
- 第13页:走线,显卡安装
- 第14页:电源,走线
- 第15页:其它走线部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