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成正果的《火影忍者》 看那无限轮回的恩怨宿命_动漫星空
gamersky
���� SSI �ļ�ʱ���� 【游民星空独家专稿 文/酱油 编/战术大米】
《火影忍者》作为民工漫连载15年后终于修成正果。它有着民工体系下,不能自圆其说的一面。例如各种战斗力逻辑问题,还有嘴炮特技等等。但我今天的话题并非去带着大家一起去翻案,而是大胆敞开脑洞,一起探讨下《火影忍者》的内在,比如,在这部作品中,究竟包含着岸本齐史怎样的情感寄托和思想哲学呢?
(点击进入专栏页面)

物哀下的火影
我们常把“物哀”作为研究日本文学、诗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甚至是渗透于日本精神生活层面的灵魂一般的所在。例如日本的国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激昂,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一种凄美。在动画作品中,《犬夜叉》对于情感刻画,最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女主角在月光下不断的哀思和悲鸣,加之BGM《悲运の巫女》完美的旋律,将日本人残月之美的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另一个层面讲,“物哀”也是一种生死观,追求的是“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寂静”。曾经一篇论文这样写道:死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是美的一种极致表现。提到这儿,我们从火影中迪达拉的经典名句“艺术就是爆炸”,进而揣测出,死亡不代表终结,而是美的开始。比如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瞬间绽放瞬间凋谢。它的婀娜寄托于日本独特的美学情感。
物哀价值观的瞬间美
这种物哀生死观,始终贯彻在火影之中,从鸣人父母的牺牲再到宇智波斑的月之眼计划,无不是物哀的体现。并且这种万事皆空、因果不空的结局设定曾被很多经典动漫采用,例如我们熟知的EVA,这部从头到尾都贯彻着一种矛盾和压抑色彩,最终的末日审判,世界只留下了主角和一位妹子,极具宗教色彩的故事留给了观众无数个脑洞。《火影》与此不同的是,主角等人成功将世界拯救,打败了最终BOSS。这样的态度我相信作者从一开始就是明确了,因为在《火影》的中期部分,已经反复强调,世界里存在个预言之子,他将改变命运,带来和平。所以说,《火影忍者》阐述的物哀生死观,始终是积极并且充满正能量的。
火影下的爱恨矛盾
在《火影忍者》的整个故事脉络中,作者用非常直观的逻辑为大家阐述爱与很,两种对立面的命运在不断轮回。从宇宙波斑与初代火影,从卡卡西到带土,最终是鸣人与佐助。有意思的的是,作者用了几代人始终没有解释出,爱与恨如何进行良好的融合与化解。自来也曾经和鸣人探讨过这个尖锐的问题。他提到,“受到伤害就会记住仇恨,伤害了别人,就会遭到憎恨,受到罪恶感的谴责,但当体会到了这种痛楚之后,才能真正的善待他人,人们是在体会到痛楚之后才会成长的。但是啊,就算这样的我,也明白这忍者的世界中充满了憎恨但依旧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最终这样一位培养众多影级别的宗师也成为爱恨轮回下的牺牲品,与六道佩恩的战斗中,惨败而死。可见面对无尽的仇恨,爱的力量往往不堪一击。
自来也是为数不多惨死的主要角色
并且我认为,作者始终徘徊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急于想从这部作品寻找化解的办法。我们就先从鸣人寻找线索。鸣人从小几乎就是孤儿(当然这里狠人几乎都是孤儿),幼年就被村民排斥,渴望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尊重。他将天才型的佐助视为偶像,希望能够和佐助成为对等的关系。
���� SSI �ļ�ʱ���� 从鸣人成长的脉络中,从头到尾几乎离不开佐助这两字:为了能让佐助正眼看一眼,开始玩命的修炼;为了能够找到佐助,开始玩命的修炼;为了把佐助打回来,继续玩命的修炼。其实他的目的非常的纯粹,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对等的关系。在火影前期中,佐助因为看不惯傻笑鸣人迅速的成长,而想和他一较高下。鸣人拿起头顶上的护额说,“你把这东西带上,说明这种忍者之间战斗对等的见证。”这种感觉就像公司跑公关一样,互相交换名片表示你我二者在行业领域里的尊重。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达成对等,那么世界便是良性的。爱与恨,在作者看来并非需要谁多谁少,而是程度上的对等。
护额一直代表着对等性
鸣人曾经说过,只有我才能承受住佐助的痛楚(恨)。而火影成立的暗部也是火之国一直以来能够让百姓安稳生活的一种方式。团藏作为暗部的老大做了很多有背于仁爱的事情,三代对于这些也并非不知情。二人这种黑脸白脸的勾当也造成今后悲剧的祸根。例如宇智波灭族,大蛇丸的科学实验,都是如此。用仇恨去消灭仇恨,再用爱去感化仇恨,这种方式显然并不可取。所以鸣人和佐助成为了一下届爱恨矛盾的执行者。
鸣人佐助中的儒法之谈
这种爱恨对等性,无不渗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例如日本讲究送礼回礼的对等性,你送我一个苹果,我明天就要送你一个鸭梨。我们可以用论语中“哀矜而勿喜”来理解其中的意味。
哀矜而勿喜也正是儒家对等之爱的思想体现。用仁爱去维护和平,去仁爱去统一土地,并且由于爱存在对等性,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都是好伙伴,爱将洒满人间,世界一片美好,百姓爱戴战无不胜。这种精神在鸣人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身为九尾人柱力,他的爱是在大家的不信任中确立起来的。这种爱的关系,在火影里称为同伴。鸣人反复对着各种反派说,我有同伴,这就是我的力量。在鸣人与六道带土殊死的战斗中,带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和精神力量的差距,进而中了鸣人的嘴遁。
为了塑造儒家哲学的一个典型代表,鸣人的故事牺牲了诸多真实性和逻辑性,但为大家带来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儒学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外鸣人总是把不屈服、坚持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这也是孔子平常所说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那套东西都能从名人身上找到缩影
与之相对的,作者也给佐助设计了同样悲惨的身世。不同的是,他的性格总是冷冰冰的。从小就信誓旦旦的去和他哥哥死磕。对于鸣人小樱这样的发小更是屡次狠心下毒手。这种六亲不认的感觉和韩非主张的法家又再一次不谋而合。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实就是要提倡废除嘴遁。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
佐助同样秉承“以法为教”的主张来实现世界和平的目的。例如佐助希望自己成为火影,并且烧掉其他村子以及尾兽,将过去彻底消灭。用压倒性的强制力去约束所有人。很明显,这是继承了法家思想中性恶论。放到我们现实中就是公开,公平的用法律去约束每个人,不管你心里高不高兴。在历史中秦朝统一了六国,第一次证明了法家思想的正确性,可惜的是佐助并没有成功重现历史统一世界,而是被鸣人打成半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大家无非都是在贯彻自己的和平思想。怎么样才能让国家变得强大, 怎么样才能让百姓变得幸福,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没有战争的。这一点,我觉得佐助要比鸣人思考的更多。例如佐助救活大蛇丸之后,就在问初代火影,什么是村子,什么是国,什么是忍者。我们都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由家庭进化成村子,而后是国家,而这种进化又是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砝码。佐助在故事的最后,已经在探究这其中的根源究竟在哪。甚至打败最终BOSS之后,他又跳跃性地提出自己的远大抱负,并强调自己要执行一场革命。搞笑的是,鸣人的答复仅仅是:“别人不会理解的啊,咱俩是朋友啊,我要阻止你啊。”

���� SSI �ļ�ʱ���� 爱与和平的矛盾
我们继续看《火影》结局,佐助承认自己输之后,鸣人再次要求佐助带上护额,不料竟然没有如愿以偿。佐助解释道:“直到与你展开真正较量之前,就先放你那好了。将这愿望托付给下一代,承受爱与恨那是忍者的职责。”之后佐助又外出旅行了。
可见,作者依旧不确定鸣人和佐助将来能否真正融合到一起,成为真正对等和谐的共体。历经了15年的时间,与其说《火影》是讲述屌丝逆袭拯救世界的故事,不如说是用几代人的战争故事告诉大家,爱与恨会萌生什么。战争,孤独,背叛,杀戮都是一场场无尽的因果循环,都是一场场难以化解的矛盾。

回到现实中,我们必须承认,日本人对于和平与爱的思考的确并我们要多的多,同时对事物的矛盾性也比我们要更加多元化的认识。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有分析认为,他们长年经历地震与各种灾害,世世代代活在一种焦虑与不安中,从形成一种畸形的矛盾天性。这种矛盾也不仅仅体现在《火影》这一作品中。例如宫崎骏的知名作《起风了》,讲述了日本在战乱时期的一位飞机设计师的故事。本作试图以自然主义去呈现国家当时的一些写照,既有美化战争的一面,又有反思战争的一面。这种矛盾性,造成不少观众的争论。

我不知道我今天所写的内容,是不是脑洞大的离谱。但可以肯定的是,《火影忍者》没有《EVA》和《风之谷》那样经典,也足以见证日本民族强大的艺术想象力。如何将民族文化和思想矛盾具体化呈现,看来日本早已经驾熟就轻,那么中国作为他们的文化传承的火源何时能懂得开始追赶呢?
于是我开始去尝试寻找,有你的世界在哪里……
佩恩:当你们试图去寻找某种意义……能找到的……只有痛苦。

**往期业界奇扒浏览:**点击这里
为了给广大游民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游民星空现面向玩家征集文章投稿,有意者欢迎加入游民星空投稿交流群。
点击链接加入【游民星空投稿交流群】:364404070
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