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配不上女人引热议 来自科技男的自白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一篇将矛头指向中国男人的文章“为何中国男人形象差配不上中国女人”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热点,且不说它是否戳中了大多数中国网友的心声,就是它选择的主体也颇具争议性。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指出中国男人主要在外表上配不上中国女人,言之凿凿,论据如下:
1、从外观来看,中国男人形象气质差。

中国女人,从打工妹到白领丽人,个个有型有款,至少穿着得体、顺眼、双眸有光。男的,打工仔面皮灰黄,头发干枯;“白领男人”则歪身佝背、睡眼惺忪,萎靡不振。得出结论,中国男人中膀阔腰圆、雄姿英发、玉树临风的极其罕见。
有女性所谓精英人士表示,中年以后的中国男人,对自己的形象不顾惜,对身材、对塑形有益的健身,他们无意参与,或者参与度远低于别国。“因为他们压根不打算在外形上取悦女性。”
2、中国女人甚至基本所有人,也不看重男人的外表。
调查显示中国女人对男人的身材样貌容忍度很高。一项调查显示,在问到“男生的20个常见缺点,哪些你绝不容忍?”时,长相不帅则排在最末位,而首位的则是诚信欠佳,花钱小气位列第三。
一句话,中国女人最看重男人的“可靠、安全感”的人品和财力,最不看重男人的“外表”。男人只要有钱有势,哪怕肥头油耳、大腹便便,照样有大批美女趋之若鹜;只要有车有房,哪怕谢发秃顶、牙齿斑黄,依然能击溃帅哥猛男的热血情感。

众位读者可以看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们,没钱的帅哥单身依旧,在很多女人眼中,帅有啥用,又不能刷银行卡,帅最后还不是被卒子吃掉了。特别是有过感情经历的,当然不排除很多外貌协会的,但这种大多玩玩而已,真要选择结婚的,还是财力和人品占据大脑中的主流意识。
3、官员在形象上也没有起好的表率作用,体型偏胖和穿着不得体让很多官员成为审美重灾区。
国外的从克林顿到奥巴马,再到普京,堪称男人味十足。反观中国,以重庆落马官员雷政富为例,秃顶、油光、肚腩、赘肉。不过即使是这样的身材,只要掌握权力,美女照样趋之若鹜。

除了动力不足外,中国男人改善外表的能力不够。“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是伙夫”。政商界男性普遍发福,与他们常去的地方有关。中国式人情的社会,各种应酬,觥筹交错,烟雾缭绕。中国的很多事情需要“谈”,所谓“谈”,就是不好放到台面上解决而需要私下解决,要“谈”就得去会所、去餐厅,而不是健身房。
4、基于现实环境,中国男人似乎既缺乏必要、也缺乏能力去改善自己。
在论坛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非常的对不起。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到自然醒。哪有时间去化装?”
点评:
中国男人在外表上配不上中国女人的现象确实很多,不过这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30岁之前,似乎外表上女人占据优势,但女人衰老很快,转眼就成明日黄花,当女人容颜不再、男人正迎来辉煌时刻,匹配的天平开始扭转。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与凯蒂·霍尔姆斯 (Katie Holmes) 宣布终结5年婚姻
君不见,N多的离婚现象都是如此,男人随着阅历和财力增长,综合值一般会逐年提升,而女人则呈递减态势。当然,底层人群不在此论述范围。
此外,从生理和心理上来说,女人的主要爱好就是穿着打扮和吃货,很多男人的乐趣就是挣钱,对财富和女人的追求完全超过对自身外在形象的追求。
一位朋友说,他见到一位从北京到硅谷任教的华文教授,一看照片就说这是个美国人,眼神和体态呈现出放松和自信,中国男人却是紧张、焦躁、苦大仇深。一个华人是来自大陆还是台湾,是刚来美还是已呆了一年或者五年。内在决定外在,是装不出来的。
现实中,中国男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承担过多。以IT、科技领域而言,男人在劳累、压力上远高于女人,身处大都市中,少白头、猝死的男人越来越多,特别是IT男正成为“迷茫茫一代”,35岁成生死线,无处安放未来。


这是“压力山大”的一代人,严重透支身体,恨不能每周7*24小时地工作,在跻身上层、功成名就的路上狂奔。他们的不安全感、焦虑感从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父辈。

他们几乎完整地经历了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从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到迅速富裕,同时也见证了恢复高考、计划生育、打破大锅饭、企业改制、取消福利分房、中国加入WTO等种种既有秩序的被打破。
当秩序被打破时,总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男人就是为此买单的中坚力量。
很多人说,男人完全可以自我放松一下吗?可是,不仅臣妾做不到,臣子也做不到啊。
正如曾经一副传播广泛的图片:“我抱起砖头就无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无法养你。”很多女人衣着光鲜的背后却是男人外出苦苦打拼。

现实中,男人奋斗梦又是何其难。
在中国,极少数家庭占有绝大多数的国民财富,极少数的男人占据主流财富。财富的来源很少取决于自身努力,而是取决于出身、特权等因素。权贵与豪强亦挤占了大众的生存空间。
特别对于普通男人,35岁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职场“生死线”,对许多IT男人来说,35岁甚至意味着技术生涯的结束。40岁之后怎么办?50岁之后怎么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这些都靠不住。唯有趁着年轻打拼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