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铝板打造 迎广S-Frame概念机箱完整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来自台湾的IN WIN迎广,从来都是展会上的焦点。今年的COMPUTEX 2014已经过去,IN WIN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会期间为我们展示了不少新奇的产品,其中In Win S-Frame最为耀眼。

这款采用褶皱艺术风格打造的开放式机箱,在业内很罕见。当然在MOD圈里早已看到过,只是没能量产一时半会也没法普及。这款In Win S-Frame的设计很独特,首先是一张铝板经过严格的设计多次褶皱打磨出来,可以说无需任何一个焊接和铰链就能搞定。结构上和众多IN WIN开放一样,上下有超大的开窗设计,而且还是垂直风道模式哦!熟悉银欣乌鸦的玩家应该会喜欢这类结构,尤其是经过改良设计更为简单有效。

此外,In Win S-Frame迎广的用料以及细节处理上都非常用心,结构很独特,一块3MM厚阳极氧化铝底盘无缝打造,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却是是很吸引眼球。In Win S-Frame作为新的概念性产品,在设计上力求简洁、骨架不用一颗螺丝就能搞定。开放式设计很凉爽,而且装起机来也会非常轻松。前后超大的亚克力挡板有点像D--Frame的风格,只可惜黑化有些淡,背线仓整理不好的话,看起来很乱。
目前这款In Win S-Frame还未上市,最快7月能看到,有需要的可以关注下!
好了不多说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来看看IN WIN迎广S-Frame的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深入IN WIN制造车间一探究竟!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制作过程一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制作过程二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制作过程三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In Win S-Frame褶皱概念机箱完整拆箱评测

不同于以往INWIN的产品,箱子也别较大,因为整个已经成型的机箱非常庞大。全黑化彩盒正面有大大的In Win S-Frame型号说明,配合飘逸的蓝色背景很有动感。左上角是IN WIN可爱的LOGO,下面是迎广的官方网址。

在侧面是详细的特点扩展能力和技术特点介绍,蓝色版本略显低调,不够绚丽还有红色的可以选择。
In Win S-Frame的参数规格:
材料: 钢化玻璃和4毫米铝合金 内置硬盘托架: 3.5寸或2.5寸×4 兼容主板外形: ATX /的Micro-ATX 电源: ATX12V,PSII和EPS高达至220毫米 I / O端口 USB3.0×4,HD音频 I / O扩展插槽 PCI-E插槽×8 支持高端显卡长度:340毫米长 支持安装120毫米底部风扇x 3 支持360毫米水冷散热器 散热器支持高达195毫米 尺寸(高x宽x): 560 X 313 x755毫米 净重: 17.41公斤 毛重: 23.2公斤

虽然大骨架已经完成,但还是自带的大量配件,需要我们稍后自己搞定。包括有:一块拭擦棉布、固定所需的各种规格螺丝、扎带、线卡、SATA数据线、CPU 4+4PIN的延长线以及USB3.0的适配线。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外观,细节一

第一眼看到In Win S-Frame,相信大家一定会被其独特的造型所震撼到。看起来非常的粗狂,顶部和下面有超大的开窗设计。如果说上一个作品防滚架已经够凉快,那么这回的In Win S-Frame更大胆,而且工艺更简单华丽。
正如我们刚刚说的,In Win S-Frame由一张4MM厚的铝板多次折叠而成,因此对工艺要求非常之高,弧度以及边角处理上精雕细琢,稍不留神将毁掉一张原版,所以这类机型在工艺上要求非常高,完全达到了艺术品的要求!
In Win S-Frame的前后都有黑化侧透亚克力挡板,设计大致和H防滚架机型是一样的。直观的看到机箱内部的硬件,尤其是喜欢灯效YY的玩家,可以好好的MOD下!提示:配件自带有擦拭棉布,不小心有手印可以处理下,是不是很用心呢!

首先我们想要说的是这个4MM后的铝板,我们注意到边缘有打磨痕迹,虽然不是那么的圆滑。旁边的I/O扩展非常丰富,有完整的一块挡板,边角圆滑过渡处理的不错。包括有开机/重启、4组USB3.0、3.5MM 耳麦和指示灯。

话说这个侧透透光度有些高了,我认为再黑化一些效果会更好。透过侧透看到,In Win S-Frame的底部的设计和定不一样简单,只有一个褶皱支撑。底部的360MM长风扇/水冷排挡板用料同样给力。稍后我们拆卸下来看看,看看这里的扩展性如何。

固定侧透挡板的螺丝也是那么的精致,多用手拧的螺丝设计非常棒,而且有橡胶垫保护,不至于伤到漂亮的侧透!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外观,细节二

背线仓的设计同样非常新颖,虽然没有主舱位的结构更复杂,但背线仓预留的背线孔位、埋线仓位以及整个结构都非常棒。只可惜侧透亚克力挡板有些淡了,透光太过,尤其是背部的板是原色的,整理不好背线会显得非常凌乱。
关于In Win S-Frame背线仓的设计以及走线情况,稍后我们会实测装机来看下!更多精彩,我没看继续往下!

一款机箱前脸的设计非常重要,然而In Win S-Frame似乎更加简洁了。如果说,IN WIN 904和IN WIN 901的前脸已经够简单,那么看到这货瞬间认为是不是没有打造完成呢?的确,是够简单够!整个前脸都是拉丝铝工艺,纹路倾斜角度不大,我个人觉得要是变成45度就完美了!
另外,前脸In Win S-Frame也特别的做了不对称棱角设计,正面看上去非常动感。
不过就这样前脸我无论如何也并不是那么的喜欢,难道是两侧的设计更给力?所以发烧友建议,In Win S-Frame还是横着摆在桌面上吧。

这个LOGO铭牌的设计很精致,IN WIN依旧是那么的可爱圆滑。可能有玩家注意到了,这和华擎9系平台MOS和南桥上的LOGO设计一样,看起来非常精致高贵,有木有?

虽然提成开放式设计,但I/O部分建议还是包裹起来比较好,你觉得呢?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电源

位于尾部的是垂直的电源仓位设计。有另外的一个挡板可以拆卸下来,你可以先装好电源然后在固定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In Win S-Frame可支持22CM甚至更长的电源,能满足市场任何一款ATX旗舰!即使是AX1500I、利豹P1700M也都不在话下!

由于是垂直上置的电源仓位设计,所以在考虑走线问题时候,需要严格控制结构甚至是距离问题。在下面我们看到有超大的背线孔,可惜没有橡胶圈保护。另外提示下,由于In Win S-Frame的个头不小,而电源仓位位置又偏后,所以我们建议您果断上加长模组线材的电源,不然真心是不够长,会非常蛋疼!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机箱底部

让我们转向底部!In Win S-Frame的底部和顶部一样设计简单,全开放式的风格贯穿整个机箱的上下。在底部为了加固机箱,我们注意到特别多出了一个褶皱,而且看上去有些奇怪,但却是可以很好的保护底部,尤其是风扇和水冷排。

前后都有额外的加固防震防滑的脚垫,不过后面的设计稍简单些。大家注意这个脚垫还有一个脚托,固定和保护面板,非常用心的设计,有木有?

前面的脚垫一样的设计,但多出了两个可以调节的圆形脚垫!你可以稍微的抬高前半部分,这样显得机箱更为霸气!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底部细节


刚刚我们提到的,固定作用两侧的挡板的那个螺丝也非常的精致。拧下来大家看下有木有?橡胶垫很好的保护了亚克力面板,很用心的材料选择。

In Win S-Frame的主舱位是折叠回来的,无缝螺丝固定设计。中间的主仓位托盘不小,可兼容主板ATX/MATX类型的主板。背线孔的位置非常独特,还有一定的斜坡,正好位于主板的线材走线尾部,最大限度的满足走线需要。不过,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加上橡胶圈保护吧。

另外要吐槽的是,电源的主线孔下面那么大,而确实我觉得完全没没有必要开那个孔,你觉得呢?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硬盘托架

位于右侧的是3.5/2.5托盘,设计和NZXT H440以及追风者如出一辙,但没有完全的隐藏起来。似乎,In Win S-Frame是故意这样设计的,刻意显得这样的设计更独特。

让我们转向背线仓!左侧的是扩展储存托盘,全部收方便的手拧螺丝固定,托欧普的用料一样很猛,完全是钢筋铁骨规格!

In Win S-Frame最多有4组3.5/2.5寸的托盘,对付一般拥护足够了。这个托盘可兼容2.5的SSD,只不过需要在下面另外固定,稍显麻烦了点。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风扇支架

在最底部保留了一个可支持3X12风扇的支架,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里上360MM的冷排,至于厚度妥妥的10厘米不成问题。另外要说明的是,这个托盘可以独立拆卸下来安装,大家在清洗风扇或者维护冷排的时候会非常方便。


唯一不好的是,没有看到任何的防尘过滤处理,要是环境不好,哥呀,那这货一定就是个吸尘器!

背线仓原色铝银背景,正如我们刚刚说的,那个侧透非常显眼,我个人觉得还不如变成纯黑色的背板,反而看不到背线!所以建议大家伙好好的整理下线材,以免看着就不爽。
接下来就是装机了,过程不赘述了,直接看图,希望你能喜欢!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装机欣赏一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装机欣赏二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装机欣赏三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装机欣赏四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
装机欣赏五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
- 第2页:制作过程一
- 第3页:制作过程二
- 第4页:制作过程三
- 第5页:开箱,附件
- 第6页:外观,细节一
- 第7页:外观,细节二
- 第8页:电源
- 第9页:机箱底部
- 第10页:底部细节
- 第11页:硬盘托架
- 第12页:风扇支架
- 第13页:装机欣赏一
- 第14页:装机欣赏二
- 第15页:装机欣赏三
- 第16页:装机欣赏四
- 第17页:装机欣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