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散热的传奇 顶级风冷猫头鹰NH-D15详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NH-D14可谓是猫头鹰的打下风冷之王宝座的一把利剑,也正是这把利剑铸就了无数个风冷系列CPU的超频大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SE2011版诞生至今已经过去3个年头,而LGA2011架构的Intel旗舰CPU有能力购买的人也越来越多。自利民银箭的反击到采融的创世纪再到九州的阿萨辛,一个一个散热诞生也在逐渐动摇着NH-D14的地位,猫头鹰的走的是均衡路线,主打的是散热性能以及静音的平衡,势必在温度上会有一定的劣势(要温度肯定风扇转速要高)。
而随着利民的IB-E散热器即将推出的消息,这一散热巨头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在NH-D14的基础上做了大范围改进,重新帮助猫头鹰夺回风冷之王宝座的利器——NH-D15诞生了!

既然为D14的改进版,自然整体上不会偏离D14的范畴,因此包装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依旧是黑、褐、白三种颜色的色调搭配。

和D14以及E2011版不同,NH-D15采用了黄色的牛皮纸包装,并且在包装外表印有附件略缩图和产品名称简介,方便用户找到相应的小包装盒。

NH-D15的附件算是比较全面了的,AMD,Intel以及2011几乎现在的主流类型都支持。

不过相对比Intel的各种扣具(LGA 115X以及LGA 2011),AMD的扣具算是比较少的了——那么大一个盒子里边放了4个支撑柱4个螺丝以及2个支撑条,总觉得缺点什么……
另外AMD的扣具是不支持改变方向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上部,侧边:

NH-D15算是比较大的了,至少相对比利民的银箭来说散热鳍片的面积要宽上许多,同样的,NH-D15使用的是猫头鹰的顶级风扇——SSO2轴承的NF-A15 PWM。为了应对15CM长度的NF-A15风扇,散热鳍片上较NH-D14也变长了许多。

在长度上做了改变之后宽度较NH-D14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另外整个散热器的高度达到了165mm,风扇也仅仅是露出一小块而已,可以说极大程度上照顾到了风扇排风的风道。

NH-D15依然是走的散热+静音的均衡发展路线,因此热管数量和NH-D14一样并没有增加,不过排列方式因为散热鳍片的变长而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现在的NH-D15看起来热管分布更加均匀,不像D14总是会给人一种热管有点居中的感觉。
热管的末端处理仍然做的很到位,但是因为长度的关系,似乎最外侧的热管并没有露出太多,可以说NH-D15使用的是统一长度热管,也可以说NH-D15看起来没有那么古板了。

侧面的改进是最大的,不再是突起来的两个半圆加中间小面积的扣Fin设计,而采用了平面口Fin的设计。这也是一个突出NH-D15比NH-D14更加好看的地方。NH-D15使用了38+7共计45个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区。其中38片完整的大型散热鳍片,7片是为内存预留空间的5分之3大小的小型散热鳍片。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做工,细节:

NH-D15于NH-D14的不同在之前说过,D14采用的是半圆形的风扇挂扣,而D15采用的是平面扣Fin式设计,3个扣Fin形成了较大的散热鳍片区域可以起到一个风道导流的作用,让风扇吹入的风不会向两边发散,从而提高整体散热鳍片区的散热能力。

3个扣Fin并列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更加的稳固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让散热鳍片的抗挤压能力变得更强一些,相较于1个扣Fin来说不容易变形。

在NH-D15的散热区域底部进行了一个L型的缩减设计,由7片原5分之3大小的散热鳍片组成了一个较小的区域,这一设计极大的减少了双塔式散热器于内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而在稍后小编会针对这一设计进行内存兼容性的测试。

NH-D14采用的是锯齿式的散热鳍片边缘设计,而NH-D15并没有延续之前的设计,只用了6个锯齿尖(左右各3),因此在拆开风扇单独看散热器的时候,NH-D15会显得更加工整一些。
自然,这样的设计会使得散热面积也更大一些。
但是相应的,安装风扇的减震橡胶的那个槽也没有了,这点还是蛮遗憾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热管,底座:

采用6热管的NH-D15并没有在热管方面较NH-D14有所增加,整体来说热管区域除了分布的更加匀称,距离更加分散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热管于底座接触所留有的缝隙较其它品牌散热器是少很多的。

底座的扣具方面也没有改变,仍然是2个螺丝的小卡扣配合一个大的弹簧螺丝用于固定散热器。

不知道是不是较新的关系,小编觉得弹簧螺丝的压力要较于之前的NH-D14更大了一些,也就是说上散热器会显得更紧了一些。

和NH-D14不同,NH-D15底座的镜面效果返照度更加高一些,猫头鹰在纯铜一体化的底座设计上打磨的算是非常优秀的。镜面可以让底座更加均匀的接触到CPU的表面,不会像磨砂设计一样,有些细微的曲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平台安装:

扣具因为使用了固定支架,并不像NH-D14(非E2011版)那样,设计了LGA 775-LGA 115X之间可调整的支架,因此NH-D15的Intel扣具只有2个,一个是固定背板的LGA 115X扣具,一个是仅有支柱和横梁的LGA 2011扣具。

其它的安装步骤和NH-D14一样,Intel无论是LGA 2011平台还是LGA 115X平台都支持4种方向的安装,散热器的安装方向取决于支架的位置。

因为中间风扇挡住的关系,要固定散热器需要把NF-A15 PWM风扇取下,猫头鹰的D14以及D15散热器都配有一个螺丝刀,如果自家的螺丝刀不够长可以使用散热器附赠的那把。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兼容性测试:

内存兼容性测试使用海盗船的2133 C9统治者作为安装对象,在安装过程中小编发现海盗船的统治者完全可以在散热器安装完成后再进行内存条的插入,在内存插入DDR3插槽时需要竖着从插座上方插入,但是猫头鹰的NH-D15留下的空隙正好预计到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内存在安装好散热器后再插入或者取出完全没有问题。

猫头鹰NH-D15于供电散热之间的兼容性可以说完全兼容,相信NH-D15于几乎市售的所有主板都不会产生供电方面的兼容冲突,预留的L型凹陷完美的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PCI插槽兼容性就不那么理想了,加长型的NH-D15散热片可以说挡住了标准规格的第一PCI插槽位,当然小编使用的主板第一PCI插槽位是一根PCI-E 1X插槽,插入小点的声卡之类还是可以的,但是像微星Z97 MPOWER AC,技嘉Z97X-Gaming G1这类主板还是会影响到第一槽位的。

最后,第二PCI槽位可以说完全兼容,在测试中使用的是昂达GTX 760典范2GD5标准显卡,作为760公版显卡,可以说完全可以用来做兼容性的衡量标准,而现在多数Z97系列主板前两个PCI规格槽位一般第一是PCI-E 1X,第二是PCI-E 16X,因此若不需要插满设备的话,第一PCI槽位是可以放弃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整体平台图:
NH-D15于完整架构的ATX主板大小直观对比
正面斜视图
背面斜视图
整体平台图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在测试前先介绍下测试环境,测试小屋为14平方米大小(3.5*4)门窗紧闭,温度控制则使用海尔大1.5P空调选取制冷模式,风力设置为最高,温度设置为20摄氏度吹半个小时,并且保持空调以最高风力持续运转。测试时使用了昂达GTX 760典范2GD5显卡(显卡也会产生热量)。
因为待机温度没有变化,所以省去待机温度步骤,直接进行游戏和满载测试。
睿频测试:
睿频为I7 4770K 睿频至3.9GHz,测试开启AIDA64进行温度检测,并在计算机——传感器中表示出风扇当前转速。

测试时间,20分钟左右,风扇转速为217转(非常静音)。CPU温度为37摄氏度,最高核心温度为1号核心39摄氏度。

满载测试下开启AIDA64自带的温度压力测试,测试时间为20分47秒,此时CPU电压上升到了1.216V。此时的CPU温度上升到了55摄氏度,最高核心温度仍然为1号核心,52摄氏度。
超频4.5GHz测试:
超频4.5GHz,CPU电压设置在了1.2V。因为有部分电压波动,最终CPU电压到了1.216V(和待机满载相同)。

4.5GHz待机测试时间为19分钟左右,此时CPU风扇的转速为351转。CPU温度为43摄氏度,最高的核心温度仍然是1号核心,为45摄氏度。

4.5GHz满载测试,仍然使用的是AIDA64自带的压力测试,测试时间为24分钟左右,此时的CPU电压仍然是1.216V,风扇转速在735转左右,CPU温度达到了58摄氏度,其中最高温度的核心仍然是1号核心,核心温度65摄氏度。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
测试总结:

NH-D15针对I7 4770K的压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室温20度的情况下,即使4.5G满载,CPU的表面温度也没有超过60度。其核心温度也是被压制到了65度。

而另一个特点就是风扇转速,不看实际数据很难去想想,造成这种温度效果,2个NF-A15 PWM风扇也仅仅是最大735转而已,这种转速不说猫头鹰风扇,就是普通风扇也不会产生噪音。
而在测试中小编并没有测试满转下的效果,毕竟这种情况是用不到的。
猫头鹰的优势在于静音和散热,而这两个特点都在NH-D15上边得到了比较优秀的发挥,并且NH-D15针对于内存的兼容性来说要比NH-D14好多了,起码不会出现拔出内存必须拆掉散热器的情况了。
当然在总结时还是要指出缺点来的……
第一个就是因为散热鳍片加长而导致PCI 1号槽位发生兼容冲突的现象,是否可以设计的靠右一点?让散热器不去追求绝对对称。
第二就是虽然有了L型凹陷设计,但似乎只解决的了内存插扒的情况,如果内存放在外槽,则还是会和风扇发生冲突,这时候可以通过调高风扇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但似乎对整体散热器高度又进行了增加,目前针对这点小编并没有好的建议,不过嘛,选个500多的散热器。怎么也得上个全塔机箱吧。
最后,中间风扇因为去掉了全锯齿状散热鳍片外围设计,也同时去掉了中间风扇的橡胶条卡槽,这点不失为一个遗憾……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概述,开箱
- 第2页:上部,侧边
- 第3页:做工,细节
- 第4页:热管,底座
- 第5页:平台安装
- 第6页:兼容性测试
- 第7页:整体平台图
- 第8页:睿频,超频测试
- 第9页:测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