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战场:朝鲜战场中国用万国牌武器干平美帝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朝鲜战争相比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不管是上学时的学习。还是后期的影视渲染都能了解到朝鲜战争。而我军的制式装备相信大家就不是那么了解了,其实朝鲜战争期间本朝的武器还是万国造。但是就是凭着这些武器本朝和美帝打了个平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志愿军到底是拿什么武器和美帝较量的吧
一.日械
三八大盖
志愿军入朝初期许多部队的标准装备,仍然是“三八大盖”。这支步枪射击精度很高,但到1950年时,已经是完全落后于时代的武器,但仍在志愿军中充当主力装备。


狙击英雄张桃芳,尽管他实际使用的是莫辛纳甘骑枪(也有说用加兰德),但这里他演示射击时拿的是三八大盖
正在破坏铁丝网的志愿军战士,这是典型的初期入朝部队装束
第一次战役时正在射击的志愿军战士
大正十一年式
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关于歪把子,网上的介绍相当多,不过批评挖苦的多。除了他那丑陋的外型,别扭的重心以及人机工效,单从性能上比较的话,客观的说,相对于同时代的机枪来说,歪把子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使用他的人具有相当的训练水平的情况下。歪把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枪,缺点很严重,优点也很鲜明。优点是精度较高,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可靠性。

1950年冬,霉菌轰炸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我军边防部队持歪把子警戒。
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一种以歪把子为基础,参照ZB-26,采用可更换枪管,采用弹匣供弹的轻机枪问世了。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战场上广泛使用的96式轻机枪,俗名拐把子。

九六式和ZB26的对比
朝鲜战场上的九六式
对空射击
九二式重机枪
志愿军手中应该还保有一定数量的九二式重机枪(绰号鸡脖子,真形象),不过没有找到实战中的图片

二.杂械(德、捷克、英、加……)
毛瑟C.96及各种山寨衍生货
盒子炮,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吧?
渡河攻击的志愿军,如果你眼睛够尖的话,应该能看到最后一个指挥员手中拿着的“盒子炮”
ZB26
伴随着中国军队成长的名枪,枪当然是好枪,不过不是神剧中可以抱在腰间猛扫N分钟的“神枪”

反冲击练习
提供火力掩护的捷克式
七九“勃然”
很容易与ZB26(捷克式)搞混。二战英美援助了1.8万挺布伦MKI轻机枪到中国,可是那批使用.303子弹的布伦轻机枪和国内使用的主流口径不符,造成后勤,补给等等环节的诸多困难。因此果脯方面要求美国援助的布伦轻机枪把口径改为国军制式的792口径,美国方面同意了,1943年10月,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开始为中国生产792的布伦,这种792布伦式轻机枪是在英国MKII.303布伦轻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除了弹匣换成ZB-26的20发弹匣以外,其余的和.303MKII布伦轻机枪完全相同。这种轻机枪在国内被叫做79勃然轻机枪。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凯申物流支援给了我军,后来又被带到了朝鲜战场。

坑道中用勃然射击的志愿军
示范用轻机枪打飞机的战士,虽然这是事后拍的照,但他的确用这种方式击落了一架敌机
后继有人
除了勃然,志愿军也有一定数量原装使用30发弯弹匣的布伦。(再次感谢凯申物流)
三.美械
拜张灵甫、新一新六军等美械部队所赐,志愿军入朝初期,各部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美式装备了,但是质量不高,都是类似M1903、M1917A1这样的美国淘汰货,不过这不能怪校长,他已经尽力了。后来,随着战斗的继续,志愿军自己从老美手中缴获了很多好东西,有些很快转化为了国(shan)产(zhai)装备,拿霉菌的武器打霉菌毫无违和感 M1917水冷式重机枪
这已经是老美一战装备了,二战初期还在用,猛男巴斯隆在瓜岛用的就是这个,不过美军自己很快就淘汰了,顺手把存货清仓送给了校长,于是……它们就出现在朝鲜打美国人了。


朝鲜战场上的M1917A1


汤姆森冲锋枪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手中就有一定数量的汤姆森冲锋枪了,有M1928,也有比较新的M1A1,“拿起九斤半,就把排长干”,志愿军当然也有。校长尽力了,你们莫黑他

最右,汤姆森
雪地上的志愿军,最右边那位明显也是使用汤姆森的
M1加兰德
这当然是好枪,志愿军通过自己努力搞到了一批

缴获了加兰德的志愿军战士
从左至右——勃然、加兰德、汤姆森,可见,这支部队定是精锐之师
从左至右——布伦,M1卡宾,M1伽兰德,可见又是主力中的主力
M1卡宾
上面是M1卡宾,下面是伞兵用的戴可折叠的枪托,两者都是有刺刀座的后期型,也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军使用的。

最右边那位吹号的战士手持的武器
最右那位
BAR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美国原产BAR(没有小握把)

朝鲜战场上的M1918A2, 二战中后期产品

志愿军的苏械美械混装部队
M1919A4
二战及朝鲜战争美军的主力机枪

M1919A4和M1917A1的对比
志愿军测试缴获的M1919A4
五次战役中负伤的志愿军机枪手
长津湖战役中使用M1919A4的志愿军
向美军机场射击的志愿军战士
没想到志愿军M1919A4还不少,不知美军作何感想

M2重机枪
由于内战时期校长军几乎没有使用M2的记录,可以肯定志愿军手中的M2都是直接从老美手里搞来的
现在还在用的“老干妈”——M2重机枪
志愿军使用的M2大口径(.50)重机枪
M2大口径机枪虽然不错,但是缺点也非常不少,其零件多,维护困难,枪机也很容易出故障。
M1/M2喷火器

也高大上了一回!
M20A1“超级巴祖卡”
在二战结束后,美军改进了巴祖卡,并且参考了德国的Panzerschreck设计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级巴祖卡”。M20重达14.3磅(6.5公斤)并且可发射重9磅的(4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火箭弹。当M20发射时需要两人一组来操纵“超级巴祖卡”射击。

巴祖卡在国内战场就缴获过,超级巴祖卡则是在朝鲜战争中缴获的,很快,国(shan)产(zhai)90毫米火箭筒(51式)就出现了,在朝鲜战争中成为我军威力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51式57mm无后坐力炮
志愿军装备的国产51式57mm无后坐力炮,这种武器是根据1950年第一次战役中缴获的美制火炮仿制,不到一年就成功装备部队,我军一般用它执行反坦克任务。57mm无后坐力炮在当时属于最新武器,二战后才开始装备美军,也是很洋气的武器。

四.苏械
各种口径的“万国牌”看着五花八门,用起来真是很不爽。进入1951年,苏制装备终于陆续到货,志愿军的好日子终于来临。但就算苏制装备成为志愿军主力后,那些蒋美日山寨货也从没远离志愿军的装备,直到战争结束,才随着志愿军战士一起大批退役。
莫辛纳甘m194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定型了另一种新的卡宾枪型,被命名为1944型卡宾枪(Karabina0br。1944g,或简称M44),但当时战争已经差不多结束,所以战时装备部队的M1944卡宾枪并不多。后来中国仿制并定型为1953式步骑枪,在1954年开始装备部队

著名狙击手张桃芳,照片中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944
另一位志愿军狙击手再给战友讲解使用要领


PPSH41
二战中已经证明过自己了,朝鲜战争继续发挥余热


波波莎小队(天皇板栽即视感不要喷我我知道这是战前动员是我军的强项)
PPSH41弹鼓最大不便之处是容易卡壳(有经验的战士一般不会装满71发),而且确实有点重
所以志愿军后期使用的多为35发弹匣版
冲上山头的志愿军,对面举手投降的是棒子(缴枪不杀思密达)
轻伤不下火线
左面用弹匣版的是志愿军,右面拿弹鼓版的是朝鲜人民军
PPS43
简化工艺的战时应急品,战争后期苏军自己装备量也很大

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

金城战役中的志愿军战士
后来中国也仿制了,称为54式冲锋枪
DP27/28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机枪手
后期的苏械部队
很穿越的照片,戴日式钢盔,用苏联机枪的志愿军。(霉菌:你们确定我们来的不是瓜岛吗?)
志愿军居高临下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
二战初期苏联红军还在大量使用过时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枪械大师郭留诺夫在1943年研制出替代品SG-43重机枪,用以增强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火力,主要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该枪在使用期间曾作过多次改进。50年代初,中国引进这种武器的生产线,并于1953年开始生产交付部队,并命名为53式重机枪。

志愿军的重机枪阵地
金城战役
SG43全枪重(不含弹链)13.6公斤,轮式枪架重26.6公斤。说实话,这玩意也就适合苏德战场,对于擅长运动战的我军来说,要带着这家伙四处穿插、翻山越岭,实在太重了。

DShK-38式重机枪
由设计DP机枪的捷格加廖夫和波波沙的什帕金共同研制,高平两用

从平射转为高射状态的时候要把防盾去掉还要装上专门的肩托和环形高射瞄准具。高平状态之间的转换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完成。

志愿军的DShK

实战中志愿军用它来防空更多一些
当然,平射时威力大得丧心病狂
我国随即决定引进生产该枪,全部技术资料由苏方提供,1953年10月开始试制,于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过生产鉴定,并开始装备部队,命名为“1954年式12.7mm高射机枪”(简称54式12.7mm高射机枪)。

RPG-43式反坦克手雷
苏联RPG-43式反坦克手雷,这是苏联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聚能装药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
RPG-43式反坦克手雷全弹长383毫米,战斗部直径93毫米,重量1200克,内装612克TNT炸药。比起普通的手榴弹,它的重量和威力都相当大,伴随“边区造”成长起来的志愿军战士都把它当成了宝,炸坦克、炸碉堡、炸工事……可惜配发量还是太少了

结构示意图
靠近镜头右手拿波波沙的那个战士左手拿的就是RPG-43,这是要拼命的节奏

很有名的一张照片,经典的三人小组战术,前面两个战士都拿着RPG-43手雷。虽然照片本身是后来再补拍的,但是仍然很有宣传的意义,因为这辆坦克很有可能就是被这三人用这种方式干掉的,值得推广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重武器极度匮乏,日本制90毫米迫击炮是志愿军入朝初期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120毫米迫击炮对于志愿军来说算是罕见的“重武器”,数量极为稀少。


志愿军使用迫击炮攻击敌军
92步兵炮
能够直射也能够曲射的九二步兵炮,在初期算得上是“重火力”了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吨,因此,在运输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车辆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在加上其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这一点对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志愿军,特别是朝鲜多山的地形尤其重要。可以说,92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营作战的步兵炮。

日制41式75毫米山炮在志愿军手中是绝对的“重炮”
军博里的日制75毫米山炮,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上甘岭战役中,永此炮支援步兵,击溃了美军多次进攻,掩护步兵坚守坑道,配合步兵夺回了被美军占据的表面阵地,共歼灭美军1000余名,荣立集体二等功。

只恨凯申物流重装备还是送的太少
105毫米榴弹炮(美国1945年制造)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某部4连3班用这门炮参加了938.2高地的阻击战,以单炮支援步兵,用224发炮弹击溃美军两个营以上兵力的三次集团冲锋,歼灭美军500余人,同时压制美军两个火力点,一个迫击炮群。(警察叔叔!就是他明目张胆的开挂!我都看见了)

志愿军重武器突飞猛进还是要等到51年后大规模换装苏械,当务之急是防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用苏联37毫米高射炮编组了101个独立高射炮营,其中53个营入朝,另40个营编入城防高射炮师、团。

这门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从苏联购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某团10营2连3班曾用此跑在朝鲜开城前线先后击落美机10架
经过伪装的志愿军高射炮阵地
苏联造M1939式85毫米高射炮
战争后期,志愿军终于有了大口径高射炮,主要还是来自苏联的85毫米高炮

志愿军的大口径高射炮。1952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团利用这种火炮,在保卫水丰发电厂的战斗中,以56分钟的时间,粉碎了敌机10批307架次的疯狂轰炸,击落敌机8架,击伤10架,成功地保卫了水丰发电厂。

zis-3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不是专门的反坦克炮,它的战斗任务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破坏敌步兵火力点和压制敌方炮兵,击毁敌坦克装甲车辆,破坏敌铁丝网障碍物,消灭敌掩蔽部和永备火力点。在卫国战争中ZIS-3主要执行伴随步兵冲击、遂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其实就是万金油。

喀秋莎火箭炮
终于,志愿军迎来了喀秋莎的眷顾

火箭炮兵第21师(含火箭炮兵209团)在战役各阶段,以强大火力配合6个军,向敌连续展开反击,先后进行69次齐射。 直接把南棒两个师打哭了
金城战役中大显神威
T34-85

相比朝鲜人民军,志愿军的T34-85来得有点晚,不过战绩也还算拿得出手
志愿军战斗英雄杨阿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率领1个坦克排击毁、击伤美军坦克12辆。其中他指挥的1辆坦克,在朝鲜西线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两天击毁美军坦克5辆。被评为一等功臣,授予朝鲜二级坦克英雄称号。(有一个开挂的我要举报!)

杨阿如和他的战友以及英雄坦克
IS-2
高富帅IS-2终于出现了


运输和行进中的志愿军IS-2重坦
难得的志愿军步坦协同发动进攻的照片
志愿军装甲兵部队的SU-12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进行夜战训练(志愿军装备的少量SU-76和SU-122型自行火炮,在对付美军中重型装甲车辆时显示了优势,但由于美军轰炸机的频繁轰炸,使得我军自行火炮部队很少有与美军重型坦克交手的机会)

补发一些炮兵图片
75毫米榴弹炮
志愿军的美式75毫米榴弹炮

志愿军的六管火箭炮

另一张志愿军步坦协同冲锋的照片
小结:我们的先辈们用这样不堪的武器和当时的美国打了个平手,乍一看是完全无法相信的。也给当时的美国深深的上了一课。所以武器不管好坏还要看用的人。我在这里仅代表我个人向为战争中死去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