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色旋律(the Melody of Iris)》游民星空点评8.1 本土恋爱AVG的行业标杆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只用鼠标点着看剧情的游戏”是对于绝大多数AVG的最直观的概括。这种概括很贴切,但您若将这种形式上的简单拿来佐证其质量上的缺失,那就是一种狭隘的偏见了。若论简单,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要求不过是坐在那里打开自己脸上的那两个光波接收器,连鼠标都不用点,可这不妨碍每年人们将数以百亿计的美元砸向电视台和电影院。AVG这种游戏方式或许不见得一定会对上你的胃口,但并不代表它不能给其他玩家带来乐趣。而从AVG在游戏市场的总体商业价值我们能够看出,“其他玩家”并不是一个很小的群体。
| 8.1 | 虹色旋律 the Melody of Iris |
|---|---|
| 评测平台:PC | |
| 《虹色旋律》是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中的一匹黑马,素质可在本土AVG中称冠。它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包裹着厚厚糖衣的少年爱情故事,仿佛一本缓缓铺展开的带锁的日记,在不少关口等待着攫住你的泪腺。 | |
| 鸾歌凤舞 |
| 清新的画面 | 不错的故事 |
|---|---|
| 难得一见的中文语音 | 分量充足 |
| 没有给玩家塑造主角的机会 | 选择较少 |
| 发售时存在一些优化问题 |
可无论如何,在这个玩家已经被AAA反复轰炸的时代,能够坐下来好好欣赏一部慢悠悠的AVG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好的驱动,甚至还需要一点点修行般的勇气。AVG自身也细分成了许多许多的题材,就像我们对于影视剧的胃口千差万别一样,个体的欣赏偏好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我们对于一款AVG的感官。所以,暗哨要先在这里说明一下,《虹色旋律》是一款恋爱AVG,它不是《心跳回忆》,没有养成要素。我们的主角是一名18岁的高中生,还是学美术的。
《虹色旋律》宣传片:
人们喜欢AVG的理由和不喜欢的理由一样多,有些玩家特别看重作品人设和画风,有些玩家则对游戏的配音吹毛求疵,暗哨本人则对剧情特别关心,再配上催化这三者产生化学反应的音乐,这四点大概就是此类AVG的四根支柱。在纯技术层面,《虹色旋律》谈不上在AVG这一类型的游戏上作出了什么了不起的突破。但70万字的文本,全程9000多句、20多个小时的语音等等凶悍的技术指标,还是让现在已经罕闻啼声的国产单机游戏界听到了Gloria Works中气十足的呐喊。尽管正式版的《虹色旋律》反而出现了一些诸如卡顿之类的问题,不过相信Gloria Works一定会通过补丁帮消灭这些技术上的褶皱。
乌云边缘的日光,与作品的意境很契合
《虹色旋律》的画面表现中规中矩,画风本身是个见仁见智的口味问题,若从其与作品整体的契合度来看,画面总体上给人带来的细致感还是要远远超过几乎所有其他国内同人作品曾经达到过的高度。至少暗哨个人认为,基本已经达到了同类商业化的东瀛作品的一般标准。不过,作品中还是有些相对显见的瑕疵,让我们意识到这还是一个年轻团队的黄花大闺女作。比如某位玩家发现的、暗哨深以为然的、女孩子们的手:
大家可以点击查看大图……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即便是对于美术近乎全盲的暗哨也听说过“手是最难画”的这样的说法。而对于基本没有露脸,却偏偏还有一张设定图的叶子翔,这张过于女性化的面孔还是让暗哨产生了不少先入为主的念头。至于凸凹有致的妹子们(请原谅我使用了这个词)暗哨则没有任何意见,也并不能认同一些玩家所说的脸型相似的指责。
清秀还是娘炮,往往只是一念之隔
如果一部作品中的剧情成分很重要,主角的年龄设定所产生的代入感往往就会明确的标记出一部作品的受众。考虑到游戏界主要玩家的年龄分野,我们大致可以将各路主角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Snake、斜坡、47、爱德华等;另一类则是完全低龄向倾斜的主角,如林克、《传说》系列的众多主角,甚至洛克人。而《虹色旋律》主角叶子翔的设定则是第三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另一种典型,和大约半数的《最终幻想》主角处于同一个年龄段。
妹子们还是极好的
考虑到《虹色旋律》并不要求未成年人(或者说刚刚达到负全部刑事责任的年纪)去拯救世界,不过是追几个妹子而异,这种设定也没啥好吐槽的。不过问题是,故事发生在其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因此,许多玩家恐怕要迫不及待的给他开出一张中二病诊断说明了。更可悲的是,在了解了这个18岁的艺术生之后,暗哨发现,就算被扣上了中二病的帽子,叶子翔同学还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倒玩家们的武断上。
黑丝和眼镜是属性之一
有些游戏会给你套上超级英雄的紧身衣,有些游戏会让你化身全知全能的超级领袖,有些游戏则更像是一部电影、一部话剧、一本小说,玩家将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观察别人的生活和故事。《虹色旋律》就是最后那种,而且,如果你想在这里再次体验一段英雄史诗,那么赶紧打道回府。我们的主角叶子翔不仅不是英雄,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名出色的高中生。尽管精神气质上并不完全相同,但他若是没有让你想起弱气男的形象代表碇真嗣,那么你肯定没有看过《EVA》。
这是个会在床上做出这种动作的男主角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标签化的主角,校园的气息浓郁的背景,恋爱AVG原本就十分强烈的年龄敏感性也因此在《虹色旋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就像是一块包裹着厚重糖衣的黑巧克力,用浪漫而甜腻的外壳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隔绝在外。作品中浓重的中国元素与难得一见的中文配音让玩家对故事完全不产生共鸣的可能性几乎为0,但其若想要任何年龄超过20岁的玩家获得全面的认同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玩家来说,玩《虹色旋律》或许就像是在翻看我们记忆中的那本青春期的日记,尽管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过去没有这么凄婉,也没有这么文采飞扬。
认真的样子很可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之前暗哨给主角扣上的那些大帽子也无非是感今世而昨非的惶恐,而非真的对主角嗤之以鼻。毕竟我们都有过各自的草长莺飞,这就是一个少年内心的彷徨,它或许表现得有些夸张,或许还略带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烦恼,但如果这就是Gloria Works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东西,那么至少暗哨认为他们干得相当不错。
又一天过去了
从文本的质量来看,《虹色旋律》的行文功夫显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过,对于看惯了此类游戏中几乎一成不变的日语逻辑的玩家们来说,《虹色旋律》所带来的阅读的流畅感可能确实会是一次比较新鲜的体验。只可惜,我们在作品的文字风格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东瀛之风(又有点像来自日月潭的气息)。倒不是说读起来有多尴尬,只是让人觉得那不大像是中国大陆的高中生们会使用的言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让人不大好分辨是剧情设计上的失据还是写作上的用力过度:如回忆中9岁(10岁?8岁?)的许雨薇那段极端煽情、辞藻堆垒的台词,若真是出自一个小学最多3年级的女孩之口,简直会让暗哨恨不得当场触柱自裁。
从小一起长大的三人
抛开这些显微镜下的细节,《虹色旋律》的剧情其实相当不赖,能攫住你泪腺的场景并不少见,故事的回转起伏也颇有可称道之处。对于暗哨来说,这次与《虹色旋律》的遭遇就好比在电影院本想去看《盗梦空间》,却拗不过同行的妹子看了《山楂树之恋》,结果居然差点儿被静秋和老三玩坏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硬汉形象……对于那些比暗哨更喜欢也更习惯了这一题材的玩家来说,想必《虹色旋律》所带来的体验也不会太差。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暗哨只能说《虹色旋律》的剧情与初代的《秋之回忆》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还好,仅仅是相似,还谈不上雷同。
天才绘画少女,和老师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从设计上来看,《虹色旋律》的定位很明确。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它并没有希望给玩家带来多强的代入感,对赋予玩家选择方面做得也很克制。这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它虽然能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欣赏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故事情节,却也将玩家与故事的心理距离推得很远。作为一名几乎从来不露脸的主角,叶子翔的个性显然太过鲜明了,很难在玩家群中间激起广泛的心理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虹色旋律》让我们们在它的世界中窥探他人的生活,却没有给我们多少机会在这片南国的天空下描绘出自己的投影。暗哨这里指的并非你无法对故事的走向做出选择,只是,你无法通过这种选择丰富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至于这算不算缺点,还是请大家自行评断吧。
高度艺术化了的街景
拥有著名音乐人加盟助力是《虹色旋律》的一大卖点。三轮学和林和夜两位老师或许没有宣传上说的那么著名(日前某机构曾指出:一个人是否有名,其维基百科页面的语言种类多寡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我们在作品中却能毫无疑问的感受到游戏配乐那拔群的素质。对此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去官网的媒体页面进行试听。
感受到气场了吗?
在AVG中,中文的声优往往会带来很大的争议。《虹色旋律》也没能免俗。暗哨自认无法对由月声配音社带来的声音演出做出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评价,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谈一谈部分玩家在面对中文配音时的那种不习惯的感觉究竟源自何处。
这张将成为俺的壁纸
首先自然是积习使然,对于真正关心配音的AVG粉丝们来说,长久以来日语在此类作品中的统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即便变换的对象是母语,这样的违和感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脱敏期才能消除。
风景很不赖哦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其次,许多的外语对于非母语的听众来说都具有某种诗歌式的魅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该语言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初中时对那些老外看起来可能很肉麻、很甜腻的句子特别有感觉,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外国人在用中文进行仪式性的命名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令国人感到尴尬无比的选择(如某格斗比赛中,几个老外给自己的队伍起名“龙强风”which is……呵呵)。汉语的配音在这里虽然令信息的沟通更加顺畅,却在无形中毁弃了外语天生具有的那种诗性。而想要在母语环境下、在70万字的文本中持续不断的表达那种诗性,对于任何一名当代作家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的想要做到的话,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复活李清照,然后将其克隆个几十次,然后再教会这支李清照大军学会现代汉语……)。
好吧,这是暗哨故意截的
最后的问题则出在文本的撰写上。就像暗哨前面提到的那样,与作品中的一些角色的台词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大概是台湾偶像剧。纯文字的演绎这样的台词或许没有大的问题,但若是真让我们的声优将它们吟诵出来,无论采用怎样的表现方式,都会让人产生一种远离生活的失和感。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甚至并不能算是作品文本写作的失误,根本就是行规。日文AVG中的台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体现得更为夸张而直接。只是,绝大多数玩家都从未接触过真正的、生活环境下的日语,在游戏中根本体察不出来尴尬的台词和真正日常对话的差异。反倒是换成了母语之后,这样的不舒服才变得无所遁形了。
估计你尝试N次,也不会和邻家的大哥有结果的……不过MOD这东西……
暗哨想要借此说明的是,无论你喜欢中文语音也好,不喜欢也罢,这更有可能是个欣赏习惯的问题,跟玩家的欣赏层次和声优的绝对表现水平可能都没啥关系。鉴于《虹色旋律》大概是铁定了要出日文版了,我们此后可能会发现,东瀛玩家更喜欢看着日文对白,听中文的语音。若真是如此,倒也是一件乐事。
大哥也才21岁啊
总结:
《虹色旋律》是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中的一匹黑马,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总体上达到了恋爱AVG这一门类中商业作品的一般标准。它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包裹着厚厚糖衣的少年爱情故事,仿佛一本缓缓铺展开的带锁的日记,让我们在动人的音乐和清丽的画面上重新寻回自己18岁时那点点滴滴的酸涩和甜蜜。它肯定会让你许多尘封已久的情怀沉渣泛起,但主角过强的性格特征也使得代入感大打折扣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虹色旋律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