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HTPC的完美搭配 ITX主板专用散热器IS-M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之前给大家带来过ID-COOLING的Silencer-ITX机箱评测,在HTPC的世界里,Silencer机箱无论在设计思路和用料上都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其斜线型的设计脱离了主流棱角分明式的机箱,整体形状独特却又不失优雅,相信在外形上这款机箱绝对能够让大多数人喜欢吧。
其实Silencer-ITX机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可以使用ID-COOLING同时为该机箱配套推出的一款专属散热器——IS-M,这一对亲兄弟究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与机箱的包装不同,散热器采用了非常环保的牛皮纸外壳,嗯,看着就很干净,节俭的样子。

打开箱体后可以看到散热器安静的躺在箱子里,因为整体散热器过于大的缘故,箱体内塞入了大量的泡面来充垫。

散热器分为2部分,主散热部分和底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配件包。

整体配件,不是金属背板总觉有点遗憾,除了背板外还有一个上盖以及2小管硅脂,硅脂除了用在底座上之外,还需要用在底座和主散热部分的热管接触位置。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
散热底座部分:

因为重量的关系,IS-M的散热底座并不是纯铜试设计,而是一个铝块。

在底部进行了半抛光试设计,不过因为铝材质的机构关系,反光效果并不像纯铜那么好。

在散热底座的两侧同样进行了层叠试散热鳍片的设计,能够更进一步的增加散热面积。

整个散热底座在平台时的样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
主散热部分:

有次就有主,主散热部分为6跟超长长度的热管导热区和2个散热区构成,每个散热区由27片散热鳍片构成。

热管部分进行了镀镍式设计,配合散热区构成了一个C字型的样子。

热管与散热区之间采用了回流焊的工艺。但是在散热区的表面发现不少焊渍的痕迹,在这方面希望ID-Cooling可以注重下细节。

IS-M的最佳搭档就是Silencer机箱了,为了照顾机箱的最佳设计,因此散热鳍片区实际上是高于主板和散热底座的高度。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
安装部分:

热管硅脂,凡是金属与金属的接触面总会有缝隙,因此就需要硅脂来填满缝隙以达到最佳的导热效果,IS-M附送的2管硅脂其中一管就是用在散热底座和主散热部分的热管进行接触导热用。

通过4个螺丝固定,上盖就是这样把热管压在散热器底座上的。

在缝隙处理方面,上盖的压力还是蛮强的。至少不会给热管和散热底座留出太大的缝隙。

最后效果图,如果不是和Silencer机箱配合,那么要么垫本书使用,要么就只能这样调着使用了。这样的设计虽然非常巧妙,但是让主板和其它机箱变得完全不兼容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
其它细节:

Silencer机箱的下方其实留有很宽的机箱,这也是上边为什么说的智能和这款机箱配合。

而机箱的背面其实也没有浪费空间,机箱的背面其实是硬盘仓。

放好散热器和硬盘后的样子,下方的散热器是裸露的设计,把机箱反过来就可以从外边轻松的碰到散热器。

最后,整体效果图。盖好上盖后很难看出来里边是什么东西。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
温度测试篇:

测试使用的I7 4770进行被动散热测试,测试软件为AIDA64。

待机测试,测试时间为20分钟,室温19摄氏度。CPU最高温度达到了55度。

满载测试,16分钟后温度飙到99度,此时CPU开始强制降频,最低CPU达到了800MHz。
测试时间23分钟,CPU温度仍然保持在99度和80度之间跳跃。因为CPU开启了强制降频,所以不必担心温度太高会烧毁散热器现象。

在温度方面,19度的室温环境中IS-M去压4770还是有点勉强,但是这并不妨碍工作,CPU自带的强制降频会让CPU在89-99度之间转变,这也使得CPU的平均温度维持在了94度左右。
因为静音而又追求性能的话,在温度上必然会有牺牲,但包括Word文档编辑,优酷超清视频观看,还是没有问题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开箱,附件
- 第2页:散热底座部分
- 第3页:主散热部分
- 第4页:安装部分
- 第5页:其它细节
- 第6页:温度测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