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害死猫第3期:3A大作,你烧的起吗?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游民星空独家专稿 文/猫车君】
“Irrantional Games之死”
就在几天前,2K旗下游戏界知名工作室,制作了《生化奇兵》系列的Irrational Games,在创始人Ken Levine的公开信中宣布解散。一时间舆论哗然,业界与玩家无不表示震惊。除了Levine本人和其他几名员工会转移到2K进行新的项目外,其他一百多号员工瞬间失业。Irrational Games通过《网络奇兵》起家,在本世代被2K收购后,凭借《生化奇兵》系列一战封神,不管是1代还是《无限》,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在媒体评分中几乎是满分,双双被打上了“神作”的标签。
《生化奇兵》的版权还会被2K保留,但会变成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制作水平如此之高的工作室,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的工作室,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难道现在的玩家都不喜欢“神作”了?当然不是,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究其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不是谁都能砸的出成功的3A大作”的。
仔细关注过《生化奇兵》系列的玩家都知道,虽然游戏在整个业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各个测评也说游戏从艺术造诣、故事剧情、内涵深度等方面来看都堪称完美,但有一个非常悲剧的现象:玩家不太买这款游戏的帐。第一部作品销量不到400W,第三部,也就是去年最火爆的,被吹上天的《生化奇兵:无限》,销量也将将破四百万。要知道《无限》的开发成本可是接近2亿美元(这只是分析师估算,游戏公司肯定是不会公布真正成本的,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许多端倪)!相比同样是两亿多美元开发,但如今销量已经破3000W的《GTA5》,《生化奇兵》系列的境遇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GTA5》发售之前,《生化奇兵:无限》接近2亿美元的成本是史上最高开发成本
虽然有媒体高分光环、神作光环笼罩,但部分(大部分?)体验过游戏的玩家几乎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评价:不好玩。画面确实精美,故事剧情确实碉堡,还有那些科幻、哲学、量子力学元素穿插,让玩家花了眼,但就游戏性上来说,许多玩家很快就会感觉枯燥无聊,重复的千篇一律,再加上游戏没有多人模式(在如今敢这么干的3A游戏也不多了),瞬间失去了不少玩家的支持。
2007年第一部游戏推出的时候,成本肯定没这么高,销量还算优秀,因此当时系列被保留下来。但是到了《无限》,游戏不管是开发成本还是宣传成本都大幅提升,再加上游戏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让这些本来就高昂的成本雪上加霜。一款不赚钱,甚至赔钱的3A大作下场是什么?自然是死路一条。

作为一件艺术品,《无限》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款游戏,那就……
现在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世界上好像只剩下两种游戏大类:3A游戏与独立游戏。要么你砸大钱开发昂贵的3A作品,按标准的流水线来制作模式几乎相同的3A游戏,靠高品质取胜;要么你剑走偏锋,开发风格独特,成本低廉的独立游戏,靠创意游戏。这样的结果导致的就是那些中等规模的游戏与它们的开发商越来越难以存活。想想也是,大家每天上午看见的要么就是3A大作铺天盖地的新闻和广告,要么就是吸引眼球的独立游戏,其他的游戏都跑哪儿去了?
扯的稍微有点远,总之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也就是3A游戏大作上。猫车曾经(正在)某两家大型跨国游戏公司有过工作经历,虽然这两家公司在国内的工作室都只有打下手、干杂货的份,但我好歹也算见识了一点市面,了解一些主机、PC上3A大作的开发与制作,今天才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和大家一起来扒一扒3A游戏的那点事儿。
“钱都砸哪儿去了?”
许多单纯的玩家可能觉得奇怪,不就是开发一款游戏吗,应该就是一个成立一个游戏公司,雇点各方面人才,付点薪水给他们,让他们做游戏,到时候再花钱打点广告,然后不就等着票子滚滚来吗?如果你真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了。
要真是这样,《生化奇兵:无限》单算开发成本怎么会高达1亿左右?一款3A游戏的总成本细算的话有以下这些: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公司运作成本、品牌净值、税金以及其他支出。这里主要讨论下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
一款3A大作从制开始制作到面向市场,中间的过程相当曲折!
1.人员成本
首先是人工成本。人员的费用可不是大家想象的按月给工资就是了,首先招技术人员进来就需要HR工作,这得有成本吧?游戏行业也算高新技术产业,工资不能太低吧?就算你给个两三千美元一个月,每个员工还要按国家规定购买五险一金,你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公司,各种福利不能少吧?还得搞点奖金刺激员工不是?除了研发人员,一家公司还必须有财务、行政、公关等等等等,而且就算没有项目在手,照样要支付工资,玩过《游戏发展国》的朋友肯定都深有体会。
游戏产业在国外早已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产业,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3A游戏可不是独立游戏,几个人在地下室鼓捣半年就搞的出来的。像育碧的《刺客信条》系列,是全全球十多家工作室通力合作完成,光制作人员名单就播放了四十多分钟,几千人的费用会有多高?游戏产业涉及各种专业人才,正是这样的专业注定了人工的高成本。所以不要再傻傻的以为给几个人开工资就可以搞定啦。
21世纪什么最贵?WhatsApp刚被FB收购,每位员工价值20亿人民币。游戏行业顶尖人才同样珍贵
2.制作费用
然后是游戏的制作费用。首先,如果这款游戏是购买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也就是购买别人的故事、世界观(比如Telltale购买的《行尸走肉》漫画版权,或者动视购买的《蜘蛛侠》版权),就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额,而且这种购买有时限,或者有开发作品数量限制,不可能一直用下去。版权商还会对游戏内容严格审核,因为如果有不符合原作品世界观的东西出现在游戏中很有可能会影响该作品。这样做虽然花钱多,但是产品市场认知度多,比自己完全重新创立一个新的故事要来的靠谱。
然后就是一些比较直接的费用,比如购买游戏引擎(当然有实力的公司可以自己开发,比如EA那样的,不过那种成本会更高),购买开发用的硬件、测试用的机器,以及购买各种软件(全正版的3D游戏开发软件、办公软件、测试软件的价格高的吓人)。对行业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大型3D游戏最烧钱的部分就是3D的制作和CG的预渲染,每一秒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除了美术,音效、音乐那边也是一堆的硬件软件,越是3A游戏,这些方面用的追求自然是越高的。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动作捕捉技术,大部分游戏公司还是租用设备来完成,要是自己搞一整套那就真叫土豪了。

动作捕捉什么的最好玩了
为了节省成本,现在许多公司都会把一些非核心,但是很费人力物力的部分外包(或者内包)出去,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自己的人员成本、制作成本,比如把整个游戏的建筑3D建模外包出去,你就不需要这么多的3D美术人员,省去了一大堆五险一金呀、福利呀,也不需要配备这么多的设备了。外包就不用说了,像一些在全球都有工作室的大公司,就会把一些上述的内容内包给印度呀、中国呀这些人工成本极端低廉的工作室来来制作,最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3.市场、运营、推广费用
这一点就是最直白明了,同时也是最烧钱的点。《生化奇兵》开发成本接近2亿美元(再次强调,这只是分析师估算,游戏公司肯定是不会公布真正成本的),其中一亿是上述的研发成本,另外一亿就是市场、运营、推广花费。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反正现在来看,要是你对你的产品没有好的宣传和推广,那根本无法引起关注。像这样的3A级别作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是不能少的,常见的比如网页广告,电视广告,杂志广告;R星就会找几个大城市的市中心刷几幅画,动视则请明星拍点真人广告在超级碗播出一下;除此之外水军你得雇点吧,IGN什么的钱得塞到吧,总之就是给我把钱往死里砸了。除了广告,还有大把的运营、公关费用。比如分销、产品包装,渠道整合,以及售后,等等一条完整的线路,这样的开销可想而知。
高端,大气,上档次
以上就是3A级游戏开发成本的简单概括,是不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3A游戏厂商纷纷都在叫苦连天了?
“3A游戏大作快要灭亡?”
回头看看Irrational Games的关闭,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在这种分分钟几千万来去的行业里,如果表现不好,被关闭是在所难免的事。毕竟说到底这些游戏公司都是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游戏行业奋斗终生。
2013年,手游暴起,成为了行业的最新焦点
如今关于3A游戏以及3A游戏工作室的负面信息可谓是铺天盖地,前面说的高成本只是内忧,那外患在哪里呢?自然就是手游等新兴游戏行业带来的冲击。2013年,手游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携带着网页游戏以及传统客户端网游,对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机游戏造成极大的冲击(当然是全球范围来说,中国比较特殊,不纳入内),诸如《愤怒的小鸟》,《Candy Crush》,《Clash of Clan》这样的移动平台休闲游戏的收入,相比3A大作一点不落下风,甚至超过了不少3A游戏。手游不论是收入还是玩家数量都大幅增加。
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许多以制作大型游戏为主的公司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手游、网游项目。比较著名的比如“手游大厂”Square Enix,以及欧美的EA、育碧、2K,都把自己著名的主机游戏系列移植到了移动平台,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Square Enix在自己“手游大厂”的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最终幻想15》都差点变成iOS独占了
难道3A游戏就要这样被蚕食殆尽了吗?我看未必。
首先,主机、PC游戏的玩家数量比例确实在降低,休闲玩家数量再增加,并不代表核心玩家被归化成了休闲玩家。情况基本是这样的,如果你一旦成为了核心玩家(喜欢大型、高难度、高操作的游戏),几乎不太可能完全变成手游上的休闲玩家,打死不碰主机或电脑,手机对核心玩家来说就是打发时间用的;而休闲玩家中则有些会“进化”成为核心玩家,这是根据两种游戏的本质决定的。因此,核心玩家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只是新涌入的大批休闲玩家增加了比重而已。
就像大家经常说的,“单机玩家几乎不怎么碰网游,但网游玩家有不少会关注单机”
第二,总是有人会说当年的核心玩家都在慢慢老去,基本都结婚生子,以家庭、工作为重心,造成核心玩家大量流失。这一点说的并无错误,但他们忽视了一点,老一代的核心玩家可能确实告别了游戏,但又有新的一批核心玩家慢慢会成长起来。他们依然会对主机、PC游戏疯狂,关注各种大型游戏,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游戏产业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了,拥有自己的影响力和固定受众。只要有人在,只要有利可图,这个产业就会继续下去。
第三,新技术、新硬件的出现,让3A游戏产业保持新鲜血液,活力不断。尽管主机游戏在去年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去年发售的两款次世代主机,PS4与Xbox One,双双成为了游戏史上销量最高的游戏主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娱乐,而厂商也是越来越注重提供娱乐的方式。新的主机,日新月异的PC配置,虚拟现实技术、4K、裸眼3D、云技术……在游戏行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正式这种创新精神让这个行业得以欣欣向荣。
3A游戏永远站在行业技术的最尖端
制作一款3A游戏确实不容易,整个行业如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只要有主机、PC玩家在,只要有爱玩游戏的人在,那么3A游戏就不会被世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