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四款比贾斯汀比伯更加误入歧途的游戏品牌_3DM单机
3dmgame

曾经的加拿大小正太贾斯汀比伯如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网友的反道德典范,这个唱曲儿的凭着清纯帅气的外表在刚出道时吸引了无数少女的疯狂迷恋,但出名以后不久就学坏了,家中被发现藏有可卡因,酒驾,飙车,抽大麻,还被豪华轿车司机告上法庭,因为他在后座不老实,打司机。现在美国民众正在向白宫请愿将比伯驱逐出境,永远撵回加拿大。
有谁能想到,几年前那个看上去无毒无害,前程似锦的小正太,现在居然沉迷于酒精,毒品,并且越长越像Miley Cyrus呢。真是一切切皆有可能,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害人不浅啊。
而就像比伯一样,许多游戏也都是刚出道的时候让人觉得充满创意充满潜力,但最后经过几部作品的发展演化,最后却错点科技树,走向歧途,走出玩家视线,走进了自己孤独黑暗的世界。以下就是四款曾经的游戏界流行天王,现在啥样大家都知道。
《荣誉勋章》

1999年,初代《荣誉勋章》登陆PS。如果没有它,或许根本不会有《使命召唤》或者《战地》。这款游戏。可以说这是军事射击游戏的祖师爷,原作发售立刻引起媒体好评。Metacritic评分92分。而再看15年后的今天,它的15款续作全都没能扛起《荣勋勋章》的大旗。
在这些续作中,有起有落,但最后的《荣誉序章:战士》直接将这个品牌送进坟墓。或许有少数人要抗辩:“我觉得这游戏挺好玩的啊。”可是绝大多数玩家和媒体的意见是很同意的,这款渣作全身上下粉末性骨折。造人诟病的有故事老套,AI 傻逼,多人游戏无创意等等。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么?可能祖师爷实在是太老了,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应该被时代淘汰了。真可惜它不能带着荣誉死去。
《托尼霍克滑板》

这是动视和Neversoft联手打造的巨型体育游戏品牌,席卷整个游戏业界。熊孩子们总是会花上大笔时间在游戏世界中滑来滑去,尝试完成各种现实中几乎无法完成的高难特技动作。滑板运动甚至也因此得到了推广,90年代末期的极限运动鼎盛时期,这款游戏也成为了极限运动电子游戏的典范,它在滑板游戏领域的地位至今依然无人能及。后来的《职业滑板4》《地下》《美国荒野》《8号计划》《练习场》全都在Metacritic上飙到80-90分,似乎它的热度永远都不会消退。错了,任何好东西都不能被摄入太多,太多就容易让人腻味。但其实《托尼霍克滑板》后来的作品也依然是有所创新的,只不过创新的方向不对。从NDS的《托尼霍克Motion》开始,包括后来的《Ride》和《Shred》,全都十分跑偏,创意过头,丧失了原作的精髓,在Metacritic上只得了40多分。后来制作组也想通了,放出了《职业滑板HD重制》。笔者认为《托尼霍克》最后的离去还算是比较体面,让位给了《肖恩怀特滑板》,但时至今日,任何滑板游戏都无法再引起人们的兴趣了,是时候把滑板收起来了。
《生化危机》

三上真司当初制作第一款《生化危机》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它能催生出现在如此繁荣的求生恐怖游戏类型。那是1996年的PS1,那时候熊孩子们最喜欢黑天关灯音量调最大,体验前所未有的僵尸末世求生恐怖游戏。当时根本没有这种分类,也没有相同题材的游戏。《生化危机》从头到尾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一个尿点,只不过在这里你是被吓尿的。18年了,这系列游戏依然在继续,但真司已经开始了新的冒险,《恶灵附身》。
该系列的作品数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1部,登陆的平台也从PC到手机全覆盖。甚至它衍生的系列电影《生化危机》也拍到了第五部(虽然不怎么好看)。可以说《生化危机》光是靠品牌号召力就可以吸引大批玩家,如果你从13岁一直玩到31岁,那你绝对不会错过《生化危机6》对不对,媒体评分全是扯淡!
和前面的《荣誉勋章》系列一样,《生化危机》系列作品也经历了高潮和低谷,一般认为奇数标题的《生化危机》比较渣,但即使是渣《生化危机》也依然可以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的恐怖游戏。但最近的两部作品,《浣熊市行动》和《生化危机6》真的很令人失望,他们是不是该适时收手了?笔者还是比较希望他们能够再制作出一款令人满意的《生化危机》,让这个系列带着荣誉死去,但如果下一部作品大获成功,卡普空肯定就不会放弃这棵摇钱树了,一定会继续换汤不换药地推出续作。这么一想,还是就这样让它安息吧,不要鞭尸了。
《战争机器》

好吧,看到这里一定有玩家要喷我了。但请听我说,我也非常喜爱《战争机器》系列,当初初代作品登陆Xbox 360的时候几乎是重新定义了射击游戏。以第三人称过肩视角搭配掩体系统,你可以躲在掩体后面盲蛇,也可以端着枪横冲直撞,怎么玩都倍儿爽。再加上出色的剧情故事和真实的人物动作,整个游戏体验就像是在主演一部科幻电影。玩家和媒体全都给出一致好评,因此Epic也继续讲述了Marcus小队的故事,打造了《战争机器》三部曲。
全部三款游戏都在metacritic上获得了90分以上的好评,而且每一部都有创新有亮点。虽然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似乎玩家们仍然不满足。于是People Can Fly制作组(《子弹风暴》《斩妖除魔》)回到了《战争机器》故事开始14年前,《战争机器:审判》讲述了“事变日”,历史上最重大的一天。主角也从Marcus变成了三部曲中的配角Cole和Baird。本作也算是继承了三部曲的精髓,带给我们不错的《战争机器》游戏体验。
说完以上的好话以后,我必须指出,最后一部《战争机器:审判》在metacritic上的评分是79分。其实根本不能算是低分。究竟多少分算高,分数究竟能否代表制作水准,我们暂且搁置不讨论,现在要说的是《战争机器》三部曲的评分都在90以上。而且销量上,《战争机器1》650万套,2和3销量也都接近600万套,而《审判》只有140万套。我不知道销量低是否和评分有关,但至少《审判》的销量和评分都远远落后于三部曲的水平。
最后,《战争机器》品牌声望绝对没有像贾斯汀比伯的名声一样一落千丈,微软最近从Epic手里买下了这个品牌,而且还要请原作制作人之一加盟工作室,希望在Xbox One上推出第五部《战争机器》。笔者绝不是唯一一个希望他们不要搞砸,希望《战争机器》重现往日荣光的人。因为《战争机器》的背景故事还有许多可挖掘之处,随着新世代主机的问世,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