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star Games穿越时空的游戏之旅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如果艺术能够投射文化,那么Rockstar Games(以下简称R星)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实力的社会解说员。在20年的时间里,R星在使劲剖析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同等量来挖苦、嘲讽、恶搞这些问题。
每一款R星游戏不仅是一个现代社会的评论或者解说,更是一个特定年代的再创造。尽管R星他们随意地在不同人物、城市、年代之间跨越,每个R星的游戏中的许多寓言和主题都是固定的:比如说,举几个例子,爱国主义的危险,被腐化的影响力,资本主义的贪婪和哗众取宠的行为,还有就是媒体不断地的讽刺、挖苦。
总部在UK的R星北部(Rockstar North)对于美国的洞察力是一个夸大和超现实的缩影,它能更好的地允许人们来像游戏中的媒体那样讽刺、挖苦它。比起任何现实生活的嘲讽着,R星对于美国的态度在它的游戏当中从未改变。这就是R星的故事,一群时间旅行者穿越美国的故事,为数字时代创造文化的批判主义。
1997-2001:自由都市
那时候著称DMA Design的R星首先是在1997年第一次旅行到自由都市。第一部GTA,在Houser兄弟改变它的名字前原来叫Race’n’Chase(想象今年9月份为Race’n’Chase等待),将R星公司所在城市拼凑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沙盘空间。自由都市,罪恶都市,和圣安地列斯州----R星严重的纽约、迈阿密和加州或者内华达州区域,他们提供一个很庞大的开放世界来让玩家在其中探索并且在内部作乱,但是那里面的小人还称不上是小说或者电影中的人物呢。
《侠盗飞车》(1997)原来设定的地图
后来在2年之后的1999年R星发行了GTA的续集,但是这一续集彻底忽略了任何时间和地点的概念。地点设置在虚拟的场景“某某州,USA”,GTA 2基本上失去了与现实世界以及它丰富的故事这种默契,结果人物和主题都是非常无效。没有可辨识的城市背景,因为没有可嘲讽的对象,所以也就没有像后续作品中挖苦的空间。
R星在2001年回归了自由都市,也就是在这时候R星才开显现出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时间旅行者,时代批判的风格。GTA 3的自由都市那时候是一个犯罪、毒品、堕落的繁华城市,这些都浓缩在我们这个辉煌的开放城市当中,它将纽约的每一细节都还原,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状况。
R星这时候选择用游戏剧情反映现实世界的举动完全改变了GTA 系列。它从一个街机游戏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暴力和毁灭到了一部艺术作品,承载着一个主题和无数个寓言。依据现实创造,GTA 3的开放世界,人物,剧情主线,广播站中的对话,甚至某些特定的任务名称都彰显着R星的讽刺精神变得多么精炼。
GTA 3的重新想象的自由之都
GTA3的当前世界有一种硬暴力的感觉,同时也非常尖锐,像一把剃须刀。重新玩它,你会感觉GTA 3中的暴力和血腥比起后面,更加风格化的游戏感觉更像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R星持续循环浏览时空,探索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时代的同时,自由都市总是R星回归的一个时间点,这使得它比起任何其他游戏系列的地点来说更加让玩家亲近。自由都市随着GTA的发展在进化着,它的挖苦精神也是持续地在对我们这些观众,而不再是玩家,诉说着。


而当R星使用自由都市作为现实世界的解读,现实世界也相应地议论起R星的自由都市。由于美国9/11时间的发生,在GTA 3 几个月发行之前,R星将整个包装艺术设计做出了改变因为他们感觉原来的设计太过于写实。某些敏感的任务目标和故事被移除,而人物的动机也被改了为了避免与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相比较。游戏内的警察颜色设计也改得越来越不像现实生活中的NYPD,为了就是尊敬那一天在双塔事件中牺牲的人民警察。在恐怖袭击发生在纽约心脏不久之后,R星必须得谨慎对待GTA与其他游戏的不同特色:它的幽默和讽刺挖苦核心思想。
更多相关资讯请访问:GTA5专区
1986:罪恶都市
在罪恶都市当中,R星更进一步探索符号主义的领域。用80年代的慵懒的奢华来取代如今世界的固定现实。罪恶都市并非光是重塑‘86年这个时代,这不仅仅是驱车前往霓虹闪烁的高速公路,广播喇叭里响起著名电子乐大师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的曲子,它将是整个时代的氛围。R星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和人物融入到游戏世界当中,这些东西身上却附带着R星他们自己的小点缀和癖好,使得这一切不再像是单纯地致敬而已。罪恶都市将是80年代一个符号化的象征,而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地点。

也许最好能够体现这种符号化的展现就是选择雷利奥塔作为游戏的男主角,Tommy Vercetti(简称汤米)。在黑帮片《好家伙》中扮演过此类角色的利奥塔是终极帮派打手,而对于将80年代的罪恶都市释放出活力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汤米是那个时代许多反派人物的混合体,包括某些斯科塞斯的电影,但是与Tony Montana(简称托尼)这一人物的相似性是最明显的,特别是在汤米的游戏内豪宅,和他光滑、黑色、细条纹的西装,上面的标志是‘Vercetti先生’,就像在《疤面煞星(Scarface)》当中的Montana先生一样。
最为关键的是让利奥塔配音汤米
1992年:圣安地列斯
圣安地列斯对于R星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旅程。设定在90年代早期,它也带来了一整波流行文化的参考消息和年代相关的社会问题。就好比罪恶都市在剖析80年代的慵懒,圣安地列斯在剖析90年代的犯罪情景。

游戏当中Las Venturas地带几乎全部受1995年电影《赌城风云》启发的,而且还时不时倒退到罪恶都市的时代,R星看来不希望留下这么一笔宝贵而又庞大的时代内容。游戏内还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汽车追逐戏是由《威猛奇兵(To Live and Die in LA)》启发的,而且《低俗小说》还有一句非常好的独白被运用到游戏中:我不认识你,打错号码了,搞恶作剧的,搞恶作剧的!(”I don’t know you, wrong number, prank caller, prank caller!”)这是摘取一段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文森特与他朋友兰斯之间的对话。最后,我再提一点,游戏当中的终极大反派,特佩尼(Tenpenny)警官,是《训练日》当中丹泽尔 华盛顿扮演的人物的恶搞版。
圣安地列斯还整洁地将人物故事线路连接在一块凸显出GTA游戏当中的剧情是多么地紧紧交织着,虽然说每一部都是有时间的跨度。GTA 3的主人公 克劳德(Claude)在游戏当中出现数次,要不就是过场动画的北京中出现,要不就是对话当中有直接提到他。克劳德在1992年从自由都市离开到达圣安地列斯,然后在一个世纪后成为他自己游戏的主角。R星仍然继续向它自己的小宇宙做出怀旧般的致敬,在这一虚构的美国国度中编织出一个可亲近和真实的时间线。
洛杉矶暴乱期间,骑着自行车的男子。这是1992年4月30日的资料图
而游戏当中的剧情和人物都是那个年代现实问题的代表。在游戏过程当中的一大主题是贯穿美国80年代晚期,90年代早期的吸食毒品泛滥的局面,同时还有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R星特意在游戏高潮中滑稽地还原了这一事件。LAPD街垒(Rampart)丑闻,当时不少腐败的“社会资源反抗街头暴力小组”(CRASH)警察植入了不少虚假证据,栽赃陷害,并且错误地抓到、击毙和揍扁无辜人群,也将呈现在游戏的故事叙述中。不少游戏中的主要反派撰写出来都是根据当时丑闻相关的嫌疑人口供,而且R星还特意加上了CRASH的口号:“恐吓那些恐吓别人的人”为了就是将讽刺进行到底。
恐吓那些恐吓别人的人
游戏中对待种族的态度也是在某些圈子里面引起争议,这也是R星游戏如何变成现实世界舆论讨论的另一种方式。纽约时报就曾经在2004年8月份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游戏当中令人恐惧的种族歧视的风尚,叫板R星太过于“阴险、狡诈”。不过这种话题还是值得更深层次和广泛的交流,而且还会随着GTA V里面另一位黑人角色富兰克林,也许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8年:回到自由都市
对于R星来说GTA 4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这一系列来说似乎像是美国高中的校友日。它改变了格调,使得R星选择呈现自己的方式变得更加成熟,而且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重新定义的自由都市。美国腐败闪耀的宝石,高清版自由都市不同于10年前R星创造的城市。它是一个细节更多,更加充满活力的纽约个性,有着更多探索的空间。它充满着生命力和活力的同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像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都被R星点缀出它独特的魅力。
欢迎来到你们的家乡,R星
快乐女神像可谓是R星终极讽刺极品。长得像希拉里克林顿的女神像,右手持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雕塑正好是在指代GTA自身具有争议性的事件,热咖啡(Hot Coffee)。这一闹剧发生后,那时候的希拉里参议员,包括其他政府成员,都在力推电子游戏更加严格的管理,甚至引进家庭娱乐保护议案(Family Entertainment Protection Act)来保护孩子看不到不良内容。除了诋毁克林顿外,这一雕塑碑上的文字还在跟进入这一国家的天真移民开玩笑,将美国梦的虚假理念揭露出来。碑上的文字是这么写的:“给我们派送你最聪明,最富有智慧,前途最光明的人,渴望着自由却需要接受我们对他们的统治,看着我们耍他们,让他们清理有钱人的垃圾,在此同时我们将说服他们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
快乐女神像,R星终极讽刺极品
而且R星使用移民,特别是尼可(Niko)作为R星讽刺、挖苦纽约、美国的工具。作为一个外国人进入这一国家追求财富,尼可对美国人民,他们文化和生活方式坦率、直接、讽刺性的评论反映着R星自身大胆的洞察力。尼可有他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对于美国和它奇怪的理念也做了不留情剖析,这些理念包括它对于明星的痴迷和对于拥有物质的膨胀欲望,而且侠客认为尼可这一GTA人物比任何之前的角色更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
尼可是R星最棒的载具来推动它认为“机遇国度”是一个歪曲的幻想,而且美国梦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活出一个干净的生活的不可能性和能够有经济方面优势的精英性。
常常被人曲解的美国梦
在自由都市的资本主义世界,金钱能够统治一切。以这个为基点,GTA 4 是它抗争美国的作品,和R星嘲讽的口吻,它人物在这种叙述下扮演的橘色之间的关系有时特别地暧昧。快乐女神像也许手持着一个巨大的石刻板嘲弄着来自由都市的每一个移民,但尼可以中手指回应每一个嘲讽过他的美国人。
GTA 4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话题是后9/11歇斯底里,这一强烈的连接点我们已经在GTA 3中的自由都市看到。广播站的对白显现出在美国被恐怖袭击后种族歧视和恐惧的层次上升了。但是,尽管由于一个恐怖袭击,游戏中的地图最初有几个部分被封锁,自由都市仍然尊重它受启发的城市,在恶搞它的时候谨慎前行。不过虽然宣称是完美还原了现代纽约,游戏当中仍然找不到“世贸大厦遗址”(Ground Zero)。
1911年---美国开荒地
如果没有美国西部牛仔“小马哥”(不是周润发,不要多想。。)“大表哥”John Marston和他的同龄人,GTA的美国从来都不可能发生。《荒野大嫖客》不仅是关于小马哥世界的死亡,更是关于克劳德、汤米、CJ和尼可的诞生。R星圣地亚哥分部在这个游戏当中回到20世纪的开头,一个他们能设定基本规则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要经历激烈、无法逆转的变化,而这样的时代是他们能够理解并解读,但是从未直接了解的,很像是R星北部眼中现今的美国。
《荒野大嫖客》中最经典的场景----Far Away
而小马哥的美国也提供了更多问题关于美国西部牛仔的进化和最终的死亡,和一个人做好事现在并不能弥补他们过去的过失。就像GTA游戏那样,无法活出一个更好的生活影响每一个人物,《荒野大嫖客》集中在讲述离开一个糟糕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小马哥从第一天就倒霉,一个事件的无辜受害者,但是如果他不当主角演绎出这个游戏的话,让美国变化成为现今的样子,你也许也就不会有GTA这款游戏了。这种意义上来讲,小马哥是史上第一个GTA人物,为了系列逐渐的创造他的死亡是有必要的,而且《荒野大嫖客》也许是史上制作最精良的GTA沙盘游戏。
2013年:回到圣安地列斯
在GTA 5回到现今的美国,明显带着经济衰退、家庭、贪婪和野心作为故事主题,很有意思看到R星扩展了它的故事包含3个主要角色。如果GTA4 是透过一个愤世嫉俗的外国人来解读美国,而如今GTA 5则是从他自己的公民来剖析现今的美国。这就迎来更加强烈、无法原谅的讽刺程度,这种是直接从家里激发出来的,每一个角色提供的对于美国的不同看法都从他们自己出生的不同背景和社区衍生出来的。在迈克尔,特雷弗和富兰克林这三个角色之间跨越暗示着R星在探索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讲述一个故事,三个主线剧情交织到一块,这一点本身就是GTA系列巨大的进化。

这一新的圣安地列斯代表着GTA将要重新定义,也许开发者也要如此。LSPD(游戏中虚构的圣安地列斯警察)的口号是服从和生存,但是R星是通过不服从来生存下去的,给它嘲讽的社会对象好好照照镜子,并诚邀我们去近距离观察它,尽管这种挖苦可能伤到心头上。R星它一直在浪头尖上,跨越时间许久,从未怕过媒体议论。
原帖地址: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