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的怒吼 微星R9 270X HAWK显卡详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10月8日AMD发布了新的R9、R7系列显卡,全新的核心只有Hawaii一个,对应R9 290X和R9 290两款型号,并且暂时还未发布,而面向中高端及主流市场的R9 280、R9 270系列分别由过去的Tahiti、Pitcairn两个核心接手。在旗舰型号R9 290X还未发布的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定位于主流市场的R9 270X显卡,由于它继续沿用Pitcairn核心,各厂商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非公版,所以许多产品都直接以非公版的形式出现。
我们先看看Pitcairn核心的衍生产品。AMD把新的R9 270系列核心重新命名为Curacao,其实它在架构、规格和晶体管数量上和Pitcairn是没任何区别的。但R9 270系列比HD 7800系列提升了核心、显存频率,并加入了Boost功能,TDP也有小幅度提升。

这次我们率先拿到的就是微星的R9 270X HAWK,它是去年和今年曾经销量很好的R7870 HAWK的接班人,但外观和设计却和R7870 HAWK截然不同,R9 270X HAWK使用了HAWK系列显卡新的黄黑配色,这也就意味着它被定为在OC系列。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微星 R9 270X采用Curacao XT核心设计,拥有1280个流处理器,配备256bit 2GB的GDDR5显存,支持DirectX 11.2,默认核心频率为1100MHz,可加速至1150MHz,默认显存频率为1400MHz,等效QDR 5.6Gbps。新的HAWK系列显卡采用黄黑配色,配备两个10cm尺寸的TwinFrozr IV散热器,并且配备背板,但去掉了钢铁之心。

显卡供电接头为2个6Pin,可以满足R9 270X 180W的TDP设计。

一个CrossFire金手指,可组建2路CrossFire。

视频输出接口为一个DP、一个HDMI、一个DVI-I和一个DVI-D,AMD终于放弃了不方便转接的mini-DP设计,改用和NVIDIA一样的视频输出接口设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微星 R9 270X HAWK细节介绍
微星 R9 270X继续采用双BIOS设计,左边档位为风冷BIOS,右边档位为LN2 BIOS。LN2 BIOS会禁用相位控制、过电流保护等功能,同时频率会回到和公版一样,方便玩家超频。

三重电压测量点,从左到右依次是VDDCI、VGPU、VMEM电压测量点。

背板供电元件的引脚处开了不少孔,方便热空气对流,另外在最靠近PCIE挡板一侧的孔下边有相位指示灯,通电后会显示当前工作的供电相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微星 R9 270X HAWK散热设计
接下来我们拆解显卡。R9 270X HAWK和微星其它HAWK显卡类似,除了核心散热器之外,还有一体式散热片覆盖显卡正面,给显存、供电元件散热。另外我们发现微星这次更换了硅脂,也是听取了一些玩家的建议,希望能比之前的硅脂效能更好。

R9 270X HAWK的TwinFrozr IV散热器为5热管设计,其中最左侧一条热管为8mm,其余四根为6mm。底座上有一块跟核心形状一样的凸起设计,这点和许多7970、7870显卡是一样的。这代微星显卡Gaming、HAWK系列许多散热器都是类似的设计,配备两个10cm的风扇,在静音、保持双槽占用的前提下也可提供比较大的风量。

把一体式散热片和背板拆开,里边显存和供电MOSFET部位都贴了导热贴。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微星 R9 270X HAWK供电设计、核心显存
我们先看PCB正面。R9 270X HAWK的PCB为越肩高度,长度大约26cm。R9 270X HAWK并没有直接沿用R7870 HAWK的PCB设计,而是大部分地方进行了重新设计。

PCB背面:有部分供电元件,例如核心供电PWM、Driver等被放到了PCB背面。另外我们看到PCB背后固定背板的螺丝位置都加装了垫片,这样可避免出现螺丝碰到PCB导电部位导致短路的问题。

供电设计:微星R9 270X HAWK采用8+2+1相供电,其中核心的8相供电每相采用1上1下DirectFET封装的MOSFET,上桥为IRF8327SPbF,在Vgs=10V时内阻为5.1毫欧,下桥为IRF8308MPbF,在Vgs=10V时内阻仅1.9毫欧。和以往的HAWK一样,整个显卡都使用定制版FP5K电容和SFC电感。

PWM芯片为IR3563B,在主板上我们看到大量使用此PWM芯片的电路设计,这是一颗8相数字PWM芯片,这里启用了其中四相。在PCB背后还标出了该PWM芯片对应的针脚定义,方便玩家MOD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R9 270X HAWK使用了四颗IR3598倍相器兼Driver,把4相PWM信号倍相成8相,在每个Driver旁边各有两颗相位灯。

Pitcairn(又名Curacao)核心,采用台积电28nm工艺制造,拥有28亿晶体管,集成1280个流处理器及256bit的显存控制器。连核心周围的电容和7870核心都是一样的,只是底下的数字不一样。

显存为Elpida的单颗32bit/256MB,共采用8颗组成256bit/2GB规格,速度为6Gbps,工作电压为1.6V。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测试平台及GPU-Z识别显卡信息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i7-3960X OC 4.5GHz 主板:微星 BigBang XPower II(X79) 内存:Corsair CMD16GX3M4A2666C11 4Gx4 @ DDR3-2400 CL10 显卡:微星 R9 270X HAWK 硬盘:Plextor PX-256M5Pro 电源:Enermax Revolution 85+ 1050W 散热器:Corsair H100i 操作系统:Windows 8 Pro 驱动程序:Catalyst 13.11 beta
R9 270X HAWK通电后相位灯全开的效果:

GPU-Z识别显卡基本信息:风冷BIOS

2D状态:0.875V 300/150MHz 3D状态:1.206V 1150/1400MHz
GPU-Z识别显卡基本信息:LN2 BIOS

2D状态:0.875V 300/150MHz 3D状态:1.206V 1050/1400MHz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测试数据汇总及分析
我们这次加入N卡阵营的N760 Gaming、N760 HAWK,以及AMD这边的R7850 HAWK来做对比,很遗憾我们手上没有HD7870和GTX 660Ti这对老宿敌,这次就无法和它们对比了,其实R9 270X的性能应该跟它们差不多,当然了,和7870的性能差异只有频率差别,而GTX 760则要比R9 270X定位稍高一点。我们先来看测试数据:

我们看到,超频版的R9 270X HAWK在大部分游戏效能上可非常接近GTX 760 Gaming,相信和公版的GTX 760已经可以持平或小幅超越,但依然还落后N760 HAWK一些,相比自家的R7850 HAWK,提升则比较大,但这中间也包含一定的驱动优化因素。
功耗方面,R9 270X的满载功耗和GTX 760相近,游戏功耗则稍微要低些,但都比R7850 HAWK要大不少。
再看加权综合性能对比。以R9 270X HAWK为参照,GTX 760 Gaming仅领先它4.5%,而N760 HAWK也只领先它9%多一些,功耗方面也是N卡稍高,但差距并不大。R7850 HAWK则要落后R9 270X有20%以上。

按不同分辨率来看,两个N卡在2560x1440的高分辨率下领先优势会比1920x1080稍弱一些,但区别都不是很大,毕竟大家都是256bit 2GB显存(当然架构不同不可直接对比)。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满载温度、噪音测试
在室温26度、裸机的条件下,我们运行Furmark,首先是风扇自动转速的情况下,微星TwinFrozr IV散热器风扇转速设定非常低,在70度以下基本只有1000转,70度到80度之间逐渐升高至1200-1300转,最终显卡温度稳定在83度,风扇转速大约在1500转。

我们认为在噪音可接受的范围内再提升风扇转速,对温度表现还有帮助。所以我们锁定65%的转速,大约在1850RPM时,这时候裸机近处噪音大约在55db左右,仅比背景噪音稍高一点,装进机箱内应该属于可接受程度。这时候满载显卡温度也降低至76度。

相信装进机箱内之后玩游戏温度也会差不多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你比较在乎温度表现,可适当使用afterburner调高风扇转速,会得到比较良好的降温效果。
超频及电压测量点读数测试
目前Afterburner 3.00 beta 15还未能支持R9 270X HAWK的三重电压调节,并且也不支持IR3563B这颗新的PWM,所以我们只能在默认电压下超频。最终我们达成了1255/1560MHz的频率,通过3DMark FireStrike,拿下6206分,比默认成绩提升5.15%。当然了,Pitcairn核心的潜力已经被榨得差不多了,超频之后提升幅度不大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如果能加电压的话,超上1.3GHz核心频率应该也是没问题的,超频表现应该是和7870差不多。

我们再来看R9 270X HAWK电压测量点上录得的电压读数。其中2D待机为显卡静置时处于2D模式下的电压,3D待机为显卡工作在3D频率但无负载时的电压,以此来表示空载,GPU-Z渲染为点击GPU-Z PCIE侦测的问号出现的3D渲染时的电压,我们认为这是显卡轻载的应用状况。另外我们还录得3DMark为代表的游戏功耗典型电压值和Furmark时的极端负载电压值。

我们看到,R9 270X HAWK的核心电压会随着负载升高而逐渐降低,说明负载补偿不是很足够,类似主板中防掉压级别开过低的现象,相对地,N760 HAWK的负载补偿是偏高。而显存、PLL电压则因为负载小而受影响比较小。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
总结
AMD此次率先发布R9 280X和R9 270X显卡,都是“轻装上阵”,由于沿用之前的核心,许多厂商都直接推出非公版设计并迅速铺货,驱动优化也已经比较到位,价格也只是比清仓跳水时的7970、7870稍高,以此形成夹击GTX 760的策略。微星R9 270X HAWK性能表现基本可以追平自家的N760 Gaming,上市定价为1599元,比N760 Gaming便宜100元,也符合它们两者的定位。相对来说,R9 270X HAWK的供电部分做工要比N760 Gaming更好一些,但两者用料都是足够的。但我们也要注意,Pitcairn核心的潜能已经被榨干,所以在这款超公版显卡默认核心频率已经达到1150MHz的情况下,剩下的可长期使用的超频潜力可能已经不多了。
至于有些用户提到R9 270X HAWK,包括之前的N760 HAWK去掉了钢铁之心,我是这么看的:钢铁之心在风冷极限超频上帮助并不算大,但兼容性有可能会牺牲得更多,所以面向主流的HAWK显卡去掉它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更高端的Lightning显卡上,由于冲击世界纪录是每分必争的比赛,并且在电压频率提高之后,钢铁之心的作用会愈发明显,所以应该还会被保留下来。
综合评价:R9 270X是AMD主流市场的新力量,HAWK秉持一贯高水准风格。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测试前言
- 第2页:微星 R9 270X HAWK概览
- 第3页:细节介绍
- 第4页:散热设计
- 第5页:内部电路
- 第6页:核心,显存
- 第7页:测试平台,GPU-Z信息
- 第8页:测试数据汇总
- 第9页:温度、噪音以及超频测试
- 第10页:评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