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看世界末日如何降临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顽皮狗的大作《美国末日(The Last of Us)》不但获得多家媒体的满分评价,实际销量也是节节攀升,连续多周占据排行榜首位,可谓叫好叫座。而在游戏中,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末日设定,类似背景的作品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可以单独将其称为末日流游戏,那么这诸多版本的末日舞台到底有没有理论上的依据?让我们从科学角度认真探讨一下世界末日会以怎样的方式来临。
病毒能否感染全世界
虽然美国末日这个名字纯属误译,但游戏确实为我们体现了熟悉的末日舞台,仅存的人类为了渺小的希望而挣扎求存。

在世界观基于科学背景下的末日游戏里,一场由某种未知的细菌病毒,或其他同性质的病原体所引发的生化灾难,往往最常被用来作为末日性灾害的起因。相信每个玩家都可以随口说出一批同类作品名字如《求生之路》《行尸走肉》《丧尸围城》等,当然也包括最经典的《生化危机》系列在内。而《最后生还者》同样未能免俗的选用了这一设定,只是将以往用滥的病毒换成了略为少见的真菌,被真菌寄生的对象就此成为丧尸,在生物本能的驱使下奔走袭击,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类,导致整个社会就此崩坏。
若从生物学角度去认真分析这些由某一类病原体毁灭世界的设定,那么它们首先要具备高传染性,可以通过空气、体液、皮肤接触等一切方式传播,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繁殖;其次具备长潜伏期后的高致死性,保证在感染者发病死亡前尽可能多传播给其他人,而不是迅速死去断掉这一环节;最后还要具备高变异性,保证让人类现有的医学水平无法治愈也无法制作出有效的疫苗。
而这几点实际是相互矛盾的,传播效率高的难以致命,发病时间短的不易感染,各项因素的制衡导致自然界近似不可能凭空产生这类违背进化规律的生命。所以往往游戏作品为其安排了不同寻常的来历,或来自天外陨石,或来自太古冰层,而更多则是直接诞生于科学家的烧杯试管里。人类改造出了符合上述要求的病毒,再由于人类造成的疏漏而导致扩散到全世界引发末日危机。
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让它成为科学家重要研究对象的同时,也成为人类的巨大隐患。

虽然从游戏到电影,对生化类灾难的描述难免夸大,但如果一定要评选出现有的科学技术中最可能引发末日性灾难的,那么这类确实是首选。譬如说,某些实验的具体构想就是人为促使易变异的病毒(如著名的流感病毒)持续进化以研究,观察是否会出现更具感染性的版本,这听起来已经有玩火终自焚的感觉了。而随着对基因工程的进一步研究,确实有可能创造出打破上述规律,有违研究初衷的新病毒或细菌,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后果确实可能不堪设想。
除了现实中的科技考量,诸多末日作品会选择生化类灾难也是基于一贯的感受,毕竟在人类历史上,疾病一直是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最首要原因。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导致全球逾10亿人感染,造成2500万至4000万人死亡,远超一战二战,是有史以来可考证的最大规模人类死亡事件,堪比真正的末日性灾害。
即便在现代医学已经普及的今日,2003年的非典和年初的禽流感H7N9也依然让大家陷入恐慌,甚至催生不少阴谋论,认为这就是游戏中的实验意外真实发生了。科学的进步本身非但不能消除这种担忧,更增加了普通人的误解担忧,一如战争。
难以消散的核武阴影
提到核战后的末日世界,资深玩家怎样都会想到辐射,举目所及尽是荒芜的氛围,成为这系列一直以来的独特魅力。

疾病是人口大规模减少原因排名的首位,那么第二位则无疑是战争,尽管战争和疾病一样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但人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可能导致自身的末日时,则要等到核武器的诞生。当1945年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众多科学家已经率先意识到了他们放出了瓶子中的魔鬼,之后的历史就如我们知晓的那样,各国迅速装备核武作为威慑性的军事武器,从原子弹到氢弹,不断提升数量和当量。
尽管核武真正用于实战仅有最初的两次投放,之后一直成为最后的手段而被谨慎保留。但上世纪整个冷战期间,美苏彼此的核竞赛让整个人类世界都长期处于核武的阴影之下,和常规武器不同,核武器本身不但具备毁灭性的巨大能量,更会因为辐射和尘埃引发后续的环境灾难,全面爆发核战纵然远不能毁灭地球本身,但足够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真切存在的危机影响了上世纪后半段的诸多作品创作,让现今的许多末日游戏依然会选取核战背景。
《辐射》系列自然是最典型的代表,从初代开始,辐射就直接给玩家呈现了一个再标准不过的,核战导致的末日舞台。当游戏开始时,这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因为核战而毁灭,所过之处人迹荒芜,唯有废墟上的断垣残壁,少数避难所勉强延续着人类仅存的文明遗产,而无处不在的辐射污染则进一步营造出末日的危机感,提醒你周围一切随时可能发生变异,摧毁这为数不多的日常。
人类在核问题上付出的最惨痛学费,切尔诺贝利事故,迄今遗址依然一片死寂,宛如末日游戏场景

而在《地铁2033》中,同样是仅存的人类躲藏在莫斯科的地铁站,以此作为最后的根据地挣扎求生,布满辐射尘的地表已为各种变种生物所占据,和《辐射》系列本身塑造的开放世界相比,这种时刻灭亡的威胁则更为残酷。
现实中人类社会在有惊无险地度过冷战时代后,对核战的担心曾一度减退,但只要核武器依然存在,这种威胁就始终不是杞人忧天,更何况即便核能以和平的方式被人们所利用,伴生而来的污染依然是许多人所担心的。从切尔诺贝利到日本福岛,每当核电站爆出意外泄露事件,就会引发新一轮的反核话题。
但无论如何,只要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依然严峻,在没有更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出现前,核能都无法回避,而关于核辐射和核战争所引发的末日性灾难同样会始终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而更加担忧人类创造出威力更为巨大的武器威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无从防御的末日天灾
仅仅在一年前,2012的末世谣言还大行其道,电影版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它也以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全球性的末日灾难面前,哪怕全世界的力量也显得弱小。

比核武更为强大的武器,虽然一时间貌似难以设想,但也并非痴人说梦。譬如一次强烈地震其释放的能量就可以远在核武之上,包括洪水台风火山等诸多自然性的灾害同样如此,在一些幻想作品中,由此担忧未来战争会将自然灾害作为武器而利用,所幸目前为止这方面的计划尚未成真。事实是人类目前所能造成的破坏,比起地球本身活动而言尚不值一提——这也意味着,若地球本身出现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同样无能为力。
与病毒或核战相比,或许这类危机才称得上最为标准的末日,但也因为太过于夸张,反而缺乏实在感。席卷全球的特大洪水?10级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地磁异变重现历史上漫长的新一轮冰河期?似乎都只是单纯的幻想。
以大家熟悉的末日电影《2012》来说,里面中微子加热地心,导致地壳移位引发全球性灾难的设定,实际上也完全不符合物理学理论,纯属编剧自己发挥。所以在类似设定的游戏里,一般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给出灾难后的末日描写而不触及灾难本身的合理性,如《灾难危机之日》或《急难先锋》等主打灾难主题的作品压根就是把各种灾难来了一个大杂烩,集中一起爆发出来以烘托气氛,不考虑合理性。
而面对“行星撞地球”这类无从防御的天灾,我们现有的科技能做的事情实在有限。

从时间长度来说,地球毕竟为生命提供了至少足够长的相对平稳环境,所以很难想象它会短时间内突然爆发出足以导致末日的变动。但如果把目光投向地球之外,则会多出新一种末日危机的可能性,来自小行星等天体的撞击,虽然这似乎更为渺茫,但在科学角度上反而更容易承认,至少有一种很常见的观点就是:65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类天体和地球的意外撞击事件是历史上恐龙突然灭绝的主要原因。
在天文学上,其运行轨道和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被称为近地小行星,而直径超过1公里后,它们就被天文学家视为有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对象。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过”的纪录也越来越多。
如2010年9月8日,两颗小行星就在同一天和地球之间的最短距离均小于地月距离,分别成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美国航空航天局为此认为将来有必要更为重视这一话题,对这类高风险的天体进行提前观测,考虑以一些可行的方案提前应对,如早期干扰改变其轨道,或用大当量核武将其粉碎。
然而这些手段起到的作用有限,一方面目前的航天技术,缺乏地月轨道外进行复杂操作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对更大质量的天体(如直径4公里以上)其破坏难度也指数级提升,若不能彻底粉碎只分解成数块,反而会加大损害程度。所以若真的发生如《狂怒》中的大质量行星撞击事件,现阶段人类最多能做的也只是如游戏中一样提前想办法在地下深处保存部分火种,争取末日后能尽量恢复文明。
在外星人面前隐藏自己
游戏中的外星怪物,玩家总有方法将其打倒,但现实中若真有外星人,则是另一回事。

和天体撞击同级,目前人类无法抵御的另一类末日天灾,就是外星生命的入侵。和僵尸一样,外星人这个元素也有被游戏用滥的嫌疑,不管对方长相好坏,智慧高低,以及社会结构和造访目的如何,反正一场大战总是免不了的,而一开始的世界多半就是因为外星人的入侵面临末日,这才能体现之后主角的价值,从许多玩家最早有印象的《半条命》算起多数如此,如果算上电影就更不用一一列举了。
现阶段,我们并没有任何直接(间接)证据能证明在地球之外存在其他生命,但考虑到人类的认知局限和宇宙在时空上的庞大,没有其他外星生命貌似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一般人(也包括大部分科学家)对外星生命的看法无外乎是:它们存在,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或发现我们)。这会进而得出下述结论:既然人类目前对宇宙的实际研究充其量在太阳系范围以内,那么如果有外星人真的来到地球和人类接触,那么他们的科技程度必定远在人类现有水准之上,而一旦他们存在恶意,对地球人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末日。
虚构作品中的外星人纵然科技远超人类,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被人类所利用,让双方得以抗衡几下,但抛开幻想,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也能明白在科技领先几个世代甚至更多的情况下,双方可能根本谈不上成为敌人,战争会比大象碾过蚁群更为轻松,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弥补这种差距,甚至唯一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什么都不做。
国内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建立了面对外星文明时的“黑暗森林”理论,尽可能的隐藏自己,避免暴露在未知面前而引发的毁灭。

对外星人的讨论认知,从上个世纪以来历经了几次变化,起初多数作品习惯将外星生命描述成典型的怪物,仿佛只有原始的征服本能。之后随着外太空技术的进步,寻找外星生命,与之交流的思考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美国接连发射的,以“旅行者二号”为代表的诸多太空探测器就背负着类似使命,带有纪录地球文明的资料期待和外星生命接触,同时不少研究机构也向宇宙中主动广播讯息等待回音。
然而在本世纪以来,外星人威胁论的观点重新被部分科学家提及,理由就是上述的这种差距,在人类现阶段提前接触外星文明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之前这种主动暴露自己位置的举动更是愚不可及。当代最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警告:不要努力去寻找外星人,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否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费米悖论*的一个合理解释。
注: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著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Enrica Fermi)在1950年谈及外星人话题时提出的一个质疑,大意为若宇宙范围内生命是普遍存在的,以时间长度来说,它们早该繁衍扩散,足够把自身发展到宇宙的每个角落,为何我们迄今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之后有诸多科学家从各自观点对费米悖论进行了诠释,当代的一种解释就是因为高等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担心暴露自身会遭遇其他文明的入侵,所以选择封闭信息保护自己。
人类终将毁灭自身?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是最早对外星文明及人类自身进化进行联想类比的上世纪科学家之一。

而谈及费米悖论,其实还有一个貌似更为荒唐的解释,高等外星生命之所以还没来到地球,是因为他们在发展到星际旅行的科技前就自我毁灭了——这里的毁灭并非某些作品里常见的隐喻式设定,人类对环境的无限制破坏造成自身最终灭亡这么简单。而是科学上的具体技术或实验。前面提到的病毒或核武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而进一步则还有某些更具科幻色彩,但确实可能造成人类末日的研究。
1966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和约希夫·雪可夫斯基(Iosif Shklovsky)提出,技术文明要么会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星际通讯的过程中走向自我毁灭,要么掌握自己的命运并继续存活上亿年。自我毁灭也可以用热力学的观点来考察:目前生命是一个有序系统,可以维系自身和对抗无序的趋势;但“外部传输”(external transmission)或者星际通讯阶段可能是系统变得不稳定和自毁的转折点。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许多持悲观论调的科学家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世界末日几乎不可避免,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概率事件,而且就是经人类之手。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启动曾引发类似担忧,人类是否会最终缔造自己的末日?而如果明知可能如此,科学家是否也会有朝闻道的精神无视这一切?

几年前,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正式启动投入运行,当时引发了不少话题,很多反对者就高呼这项实验会导致世界末日来临,虽然当中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理解实验性质的只是跟着起哄,不过随着科学发展,更大规模的物理实验确实存在着高风险的可能性,譬如说以现在的对撞机最大能量要制造人工黑洞还相去甚远,但若是以后有可能呢?
如果把人类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引发末日级别灾害的研究项目都算在内,不难发现许多都是游戏中早有预言过的类似担忧。当中包括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不管是叫它天网系统还是终结者,来自机器人的反叛同样是已经被用滥了的幻想作品题材,有基于纳米技术的自动机械,可能在人类无从干涉的尺度下失控而破坏生存环境,以及和对撞机同等级,一些涉及到巨大能量及不确定原理,被视为“不理智的物理实验”。
或许从现实角度,担心这类问题比起小行星撞击地球和外星人入侵更加无意义,但也的确是世界末日的一种科学上的诱因,而且对某些真正的科学家而言,即便明知道后果和风险,他们可能也无法阻止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寻求。
从1999到2012,我们先后经历了了两次所谓的末日风潮,也导致了大量末日题材作品的走红,而纵观人类历史,同类的末日谣言始终存在,将来想必也还会衍生出新的版本。末日情结就是这样一种违背常识,但又确实存在的心理活动,和宗教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都有着密切相关,它让末日流游戏始终经久不衰,有着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催生科学本身的发展,让人类能更全面的去看待这个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