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和赚钱 哪个更重要?》答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作为新来的编辑,昨夜阅读前辈superwave的《梦想与赚钱 哪个更重要?》(以下简称《梦》)一文,深有感触,故作此文;一方面为表敬意之心,另一面也用自己的方式对文中的问题予以答复。
梦想与金钱,哪个更重要?我想但凡是走向社会的人都会在心中考虑这样问题,仿佛生活对我们太严苛了,有时甚至会逼迫我们做出苦涩的选择。那么在我们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之前,小编想再请问各位读者:何为梦想?

梦想为何物?
百度给出的词义解释中,一共有4条:
1 有时等于理想,一种期待,但有时又区别理想
2 渴望,一种人生追求
3 在梦境中能实现的理想
4 期望达到一种高度
这四个解释中,第三个大概也就是我们一般所指的“白日做梦”,也是小编认为最没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而第一种解释,未免也有些太模棱两可,解释了和没解释没有分别;再者,如果梦想就等于理想,那又何必需要这样分开,反而“理想”一词可以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来赋予概念,而“梦想”就不行呢?
那么还剩下第二种和第四种了,渴望·人生追求·期望达到的高度。
渴望的含义,解释为“殷切的希望”和欲望不同的是,渴望更多发自本能而不是主观意识,举例来说,你口渴的要命,想喝口水——这是渴望。而你现在一点都不渴,但是看见别人喝水了,你就也想要——这是欲望。但明显用渴望来解释“梦想”一词,就有些过于片面了;至于“期望达到的高度”这种解释,就更为片面了,什么样的高度能称为是梦想呢?我想长到一米八零和我想做宇航员相比,哪个是梦想?
所以个人觉得这些解释里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这个“人生追求”。至于这个人生追求,就不好说了,因为人各有志,谁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但不论是追求什么,有一个元素作为基本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小编喜欢称之为——信念。
梦想是需要信念作为驱动力的,如果没有信念支撑,梦想也就只能是“梦”和“想”而已,不过是无比空洞的字眼,而有信念之后,就会引发行动,进而向追求的方向迈进。
文森特·威廉·梵·高 一个真正的追梦人
梦想与金钱?
在《梦》一文中,作者使用独立游戏制作人Phil Fish的事例比喻梦想和金钱之间的冲突,但抛开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对独立游戏制作人们“艰难生存境况”的认知,他们自己又是对生活对梦想抱以什么态度呢?我们依然能从《独立游戏大电影》中获得答案。
《超级食肉男孩》制作人Edmund McMliien和Tommy Refenes
《时空幻境》制作人Jonathon Blow
《菲斯》制作人Phil Fish
不论是《时空幻境》,还是《超级食肉男孩》,或是《菲斯》,从这些制作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两点是他们心态上最重要的因素。其一,是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我价值);其二,是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社会价值)。前者在于“实现自我梦想”,后者则是“迎合受众获取利益”。这样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他们身上,梦想和获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面,这是为什么?
《超级食肉男孩》难度非常 但却深得玩家喜爱
《地狱边境》销量已过300余万
在英剧《黑镜·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中,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故事,女主角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放弃了歌手成为了艳星;而男主角本是痛斥体制宣泄愤怒,最终却反而成为物欲的奴隶。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们?难道是达人秀登台前那谜样的果汁?我想不是,因为男主角在上台前根本没有喝。或许这神秘的果汁代表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几场酒席或者社交聚会;而因为这些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吗?我想也不是。有很多人这样说过:“先要解决温饱,才有资格谈梦想。”这话说的不错,吃饭是为了活着,此为万事的前提;人都死了,还有什么梦想可谈呢?所以人需要基本的物质满足。但我想必解决温饱并非什么难事,至少对于当下的社会环境,除了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南京两女童饿死家中”事件以外,恐怕解决温饱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至少小编能肯定的是,只要能在此看的见这篇文章的人,都不用为吃饭发愁。所以谈梦想的资格有了,那阻挡我们追求梦想的原因又是什么?
你的梦想?
我们要去哪里?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想要的更多。你想要更宽敞的住所,你想要更漂亮的衣服,你想在朋友面前显得自己有面子,你想要很多很多……东西,所以为了满足这些想法,就要先把梦想的事情放在一边;而当你拥有了想要的一切之后,你已经不再需要梦想来滋润你的心灵,已经完全被物质社会所同化。游戏也是这样的,当厂商发现即使不那么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也能获得可观收益的时候,何必还要坚持那不怎么切实际的追求呢?何况所谓的追求梦想需要付诸最多的不是金钱,而是心灵的艰辛。一部原创的游戏远比研发续作要投入的精力多得多,大多厂商选择的都是不去随便以身涉险。
《旅途》虽然发售后受到无数好评,但在开发时期厂商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看门狗》作为一部高投入的原创作品 当下敢于做出这种尝试的厂商真是少之又少
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独立游戏制作人,明显他们对游戏创造的收入不是最在意的,更谈不上像游戏大厂那样死盯着每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随性的,满足基本物质生活就已足够,他们真正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是游戏销量,不是首席游戏制作人的名号,更不会是游戏媒体对作品的评分。
其实游戏业中坚持自我的范例也并不少见,本身游戏就是需要大量创意支撑的产业,就算是为了玩家需要做出妥协,终究还是要有吸引人的地方玩家才会买账,就拿《生化危机6》来说,虽然大势看来完全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市场潮流,但其中还是有值得肯定的探索,比如CROSS OVER系统,可以说是在游戏电影化叙事上进行的新的尝试,无疑电子游戏技术层面的下一站就是虚拟现实,电影化也是大势所趋,如何将电影化和交互性更好的结合,是每个追求技术的厂商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生化危机6》在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流程显得冗长,但从叙述剧情的角度讲,CO系统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我们当然不能说迎合大众就一定是堕落,当下宣传正火热的主机大作《杀手已死》的制作人须田刚一,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不是叫好不叫座的,从《杀手7》到《英雄不再》,原因无非是他的作品都充斥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尤其是特立独行的画面风格令不少玩家难以接受,而在他2012年的作品《电锯甜心》中,却放弃了独立的画面风格,转用萝莉美少女的方式吸引玩家,变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获得了相对可观的销量,同时也为今天《杀手已死》的宣传打下了舆论基础,我们看得到《杀手已死》的风格可谓重归原点,但经过多年玩家的眼光也有所改变,所以迎合大众不一定是放弃自我,或许反而是将自我与大众联结引发新的契机。
《杀手7》无疑是邪道作品中的标杆之作
《电锯甜心》明显更具商业元素
《杀手已死》回归了独特大胆的画风
天朝之梦
再来说说我们国内的情况,我们与外国ACG产业的差距是一目了然的,抛开一些社会环境的硬性原因,还有国内缺乏系统专业的相关教育,以及相对应的技术支撑;这些相信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臻于完善。但对于国内的游戏开发者来说,我们更加需要的不是埋怨现行环境,而是真正踏实下来做好本职的工作,提升自我才是关键。我们看到欧美游戏的技术进化日新月异,日本成熟的商业体系和固态产业链,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文化的沉淀!是的,文化的沉淀。电子游戏同样拥有文化,距《太空大战》(Space War)的诞生已经过去了50余年,而日本游戏业元老任天堂已经成立了一个多世纪!文化的沉淀一方面需要时间累积,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出探索。这就好比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一家公司缺乏应有的文化,也不过只是缺乏灵魂的机器。对于游戏而言,我想仅仅凭古装风格或者儿女情长的故事,是不足冠以“文化”之名的吧?探索需要梦想的动力,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梦想,只有我们自己经历坎坷付出心灵的艰辛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如今的任天堂,在100年前还是一家纸牌厂
天才制作人小岛秀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也是源于年轻时就开始的种种知识积累
对于玩家而言,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本着一个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至少要我们的言行和态度负责,至少每一位劳动者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尊重的。毕竟对于当下的天朝社会,有太多只会抱怨却不会为目标奋斗的人,有些甚至谈不上有目标。而他们至少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份事业,就有资格担负开拓者的名字。
IGF China 2012学生组最佳作品:《鱼》
梦想与赚钱,哪个更重要?
到这里,小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简单,梦想和赚钱,其实都不重要。生活中有时未尝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安排在矛盾与夹缝之间呢?或许一个华丽的转身,现状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我们会不会未免把梦想看的太清高,把利益看的太低俗了呢?梦想到底是什么?梦想其实就是让自己能为更多人带来利益,就像游戏能带给我们欢乐一样。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就将人与人之间自我意识导致的隔阂分析的非常透彻,人虽无法放弃自我,但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活,未免也过于空虚可悲。正如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这样说到:人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总能为他人着想,敢于承担责任,不为一己私欲,这世界一定会充满和谐吧……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人生也总是充满选择,但不妨我们时刻扪心自问一下,我为了什么而活?相信各位都能找到答案。
有时对我们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